医疗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回天乏术的病人心电图突然变成了一条直线:
医生无奈之下实施了电除颤,随着电击病人的身体一次次地弹起,结局的好坏也通常与病人有无主角光环加持,而非医疗水平相关。
//
此类情景的设定反而容易将观众带进一些误区。
一:电击除颤威力巨大,搁谁身上来一下都够“喝一壶”的;
二:除颤仪好比生命竞技场上的“ 武器”,一旦启用就意味着此人命不久矣。
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哦!为了认识真实的除颤,我们先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大部分人对电击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
以电击为手段的治疗,如戒除网瘾、控制精神疾病等,充满着矛盾和争议。
(“戒网专家”杨永信电击治网瘾)
但电击除颤却是公认挽救心跳骤停者生命的不二利器!
心脏工作需要正常的“电路系统”供电,我们称之为传导系统。
当传导系统出现某些严重问题时,就需要使用除颤仪,除颤仪会释放合适电流来中止这些“电路”异常,将原有的传导系统进行电重整。
这就类似于,当我们遇到电脑蓝屏死机时,往往选择重启来恢复其正常运行。
//
首先,除颤仪只解决心脏的“电路”问题。
对于冠心病这种“水路”问题或者心衰这种“发动机”问题都无能为力。
其次除颤仪也不能解决所有的“电路”问题:只有危及生命的严重“电路”异常,比如室速、室颤,才是良好的适应症。
如果遇到影视剧里的情况,病人心电图都一直线了,意味着“电路系统”彻底歇菜了,则属于无“颤”可除。好比面对一台拔掉电源的电脑,再怎么重启都无济于事。
人们对除颤仪心存敬畏,是因为影视剧中电击除颤的场面很大。
被电击者往往表情夸张:弹起、抽搐,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不可否认,原始除颤仪利用工业交流电,瞬时电压可高至-伏特,除颤后病人往往会被电得外焦里嫩,不死也残。
而今除颤仪普遍采用直流电、双相波技术,在保证除颤效果的同时将有效能量降至 ,对人体损害很小,除颤时病人仅有肉眼可见的抽动。况且需要除颤的大部分是已丧失意识的病人,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痛觉;多次除颤后的苏醒病人也仅存轻微的肌肉酸痛。
较为先进的埋藏式除颤仪(ICD)工作时仅需数十焦耳的能量,治疗期间甚至病人自己都没有明显感觉。
需要强调:除颤不只是麻醉、急诊、心内科等专业医生的权力,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会!
同样,除颤仪也不仅仅安置在医疗机构内,大街小巷都有它们的身影。
(图为上海地铁站的AED)
区别于专业除颤仪,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昵称“傻瓜电击器”,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危险并自动除颤的设备,其便于携带、使用安全,操作简单且内置语音提示,适合非专业人员使用。
正确使用AED可以大大提高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当然闲暇之余参加一些包含AED项目的急救培训能使您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更为自信。有道是:生命瞬间,“救”在身边!关键时刻你也可以是“医生”。
Tips1
目前全上海配备有多台AED,遍布各大公共场所。
大部分公益App或当地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