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沟疏村的传统产业之一,当地人将出海捕捞的作业称为“讨海”,意思是向大海讨生活,同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被称为“讨海人”。
对于讨海人而言,一年可分为两个时期:休渔期和开渔期。
休渔期是指为保护渔业资源而规定禁止或限制捕捞的期限,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到八、九月份之间,持续两三个月,比如今年惠来县的休渔期,便是从5月1号开始,到8月15号结束。
开渔期则是官方允许渔业捕捞生产的时期,俗称“开港”。
沟疏村海边的避风港,摄影师:陈其泰
在开渔期,讨海人经常夜深而出,日出而归,往返陆地和大海之间,辛勤劳作。这种作息规律的形成,与当地的早市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下午或夜晚,人们更习惯在早上出门备货,有的为了买到 鲜的食材,甚至天还没亮就到海边等待渔船归来。
渔船回到沟疏海边
凌晨三四点,多数人还在熟睡,讨海人就已起床,带上水和食物、以及捕捞工具,去往海边。有时,出于某种原因,比如潮汐变化,出发的时间还会提前一两个小时。
来到海边,讨海人会细心地检查一遍渔船的各方面情况,确认安全无误与东西齐全之后,再转动起渔船上的发动机。
伴随着机器的轰轰响声,渔船驶出港湾,讨海人在大海上寻觅当日的捕捞点。
这时,年轻的讨海人会打开手机,利用科技定位方向,并避开航线上的礁石。
而不擅长使用手机软件的中年讨海人,靠的是数十年的丰富经验:他们不单只用指南针,还以大自然为参照物,根据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陆地上的山峰等等,判定东南西北,分析哪里有礁石。
据说有的讨海人,尤其是讨海生涯已超过三四十年的,早已对频繁经过的水域了如指掌,有如一张刻在脑海里的地图。
正在检查发动机和整理渔网的讨海人
依靠各自的方法,不同年龄层的讨海人在确定好自己的捕鱼点之后,就撒下数张长达40多米的渔网,连成一大片,等候大鱼小鱼、虾、蟹、虾蛄、花蛤等各类海洋生物钻入。
大约一小时后,讨海人开始收网,整个过程持续两到三个小时,丰收时更久。随后,讨海人重新发动渔船,回到岸上。此时一般是早上八九点,他们先人手几桶鱼,提到海边的一间小屋的门口或屋里,供在那等候的海鲜店老板挑选,紧接着就前往市场卖鱼,有的自己卖,有的全部转手给鱼摊摊主。
海鲜店的货车
在海鲜琳琅满目的鱼摊上,看到的鱼多是分季节的。在眼下,比较常见的鱼类有:九肚鱼、白鲳鱼、带鱼、红杉鱼、鲐鱼、泥猛、河鲀、鱿鱼等等;此外,对于浅海捕捞来说少见的虾、蟹、虾蛄、花蛤,数量虽然不多,但也常常能在市场里见到它们的身影。
鱼摊上各种各样的鱼
(一)九肚鱼
学名龙头鱼,当地俗称“撑鱼”,温、热带海洋底层鱼类。
一般长为15~26厘米,重约75~克。身体扁平,尾巴细长,口裂长超过头长之半,两颌牙密生,牙细而尖锐。体乳灰色,背部淡*色,各鳍灰黑色,腹部乳白色。身体肌肉柔软、松弛。
九肚鱼,在沟疏村叫“撑鱼”
(二)白鲳鱼
当地叫“枪仔”,喜栖息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栖息深度在10~30米左右。
体近圆形,侧扁而高,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横带,鳞片缘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白鲳鱼,在沟疏村叫“枪仔”
(三)带鱼
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体长一般为50~70厘米,大者长达厘米。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昼夜垂直移动,白天群栖息于海洋中、下水层,晚间活动于海水底层。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
带鱼
(四)红杉鱼
身体中央有金*色的纵纹,因而又叫金丝鱼,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鱼类之一,体长而侧扁,长一般为17~25厘米,体重~克。浅红色,体侧有二条浅蓝色纵带和5~6条淡*色纵带;背鳍红色,有*色边缘;臀鳍白色,中间有一*色条纹;尾鳍红色,上叶尖部*色。
红杉鱼
(五)鲐鱼
俗称“花仙”,近沿海中上层的洄游鱼类。体纺锤形,稍侧扁;体背侧蓝黑色,具深蓝色不规则之斑纹;腹部银白而微带*色。白天时,成鱼常栖息在近底层的水域;晚上时,则往上群游至可以捕食到桡角类、其他浮游性甲壳类、小鱼或乌贼的水层。冬季时,会群体栖息于较深水域,且活动力会降至 。
鲐鱼,在沟疏村叫“花仙”
(六)泥猛鱼
当地叫“苦提”,广盐、广温、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生息在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
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故英语有兔鱼之称。体长约15~20厘米。头小,口略突出。体*绿或*褐色,密布白点及小黑斑。其背鳍、尾鳍和腹鳍的刺有*腺。
泥猛鱼,在沟疏村叫“苦提”
(七)河鲀
当地俗称“乖仔”、“乖鱼”,泛指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的各属鱼类,常在河口一带活动,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有剧*,切记处理不当或误食。
体呈圆筒形,向后渐狭,体色及花纹随种类的不同而异,食道结构特殊,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囊,遇敌害时能吸入水和空气,使胸腹部膨胀如球,浮于水面,被捕获后,虽离水亦能吸气膨胀,发出咕咕的声音。
河鲀,在沟疏村叫“乖仔”
(八)鱿鱼
也称墨鱼、乌贼,虽然习惯上称它们为鱼,但其实不是,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常成群游弋在浅海中上层,垂直移动范围达百余米。体圆锥形,体色苍白,有淡褐色斑,头大,前方生有触足10条,尾端的肉鳍呈三角形,头部两侧具有一对发达的眼和围绕口周围的腕足。
鱿鱼
(九)虾
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种类很多,都有胡须钩鼻,背弓呈节状,尾部有硬鳞脚,多善于跳跃。体长而扁,外骨骼有石灰质,分头胸和腹两部分。大小从数米到几毫米,平均4~8厘米,体型大者称为大虾。
虾
(十)螃蟹
属软甲纲,十足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
水中的螃蟹
赤蟹
逍遥馒头蟹
(十一)虾蛄
口足目海产甲壳动物,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底栖性。躯体平扁,头胸甲短,胸节外露,能曲折;有1对足呈螳臂状,有锐齿,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末节生有交接器。
虾蛄
(十二)花蛤
是一种软体动物,贝壳类,长约3厘米,壳高2厘米多,壳宽近4厘米。壳卵圆形,淡褐或*褐色,有黑色、棕色、深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壳面暗纹有凹凸感,壳内乳白色。
花蛤生活在潮间带下数米深的浅海区,以泥沙海底为最多。
花蛤
因粤语花蛤与花甲同音,花蛤也被人写作花甲。
在走访中,几位步入花甲之年的退休渔夫,都曾表示道,捕鱼,不可能每天都有满意的收获,但讨海人的勤劳,时常能对抗不好的运气,因为早上捕不到什么鱼,他们就会在下午再去一趟。也许两趟加起来,都不比往日一趟的收获要多,但总好过只去一趟。
这种刻苦、拼搏的坚韧品质,正是沟疏村渔业发展中的一大精神财富,也体现了沟疏村村民们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相信每一位奋斗中的沟疏人,都能在各自的事业之中,不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日落时分,一只渔船回到沟疏村的海岸,摄影师:翁尊忠
本文创作团队采编/摄影:吴乡夏总编:吴山晓
出品单位
惠来县前詹镇沟疏村民委员会
联络员:陈坚茂
沟疏人文
沟疏村人文风貌展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