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ldquo部落rdquo支教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的重要节点上,

历史的新篇章早已开始书写,

而身处时光轴上的你我,

无一不是被光阴镌刻塑造,

被经历给予洞察,

用正在经历的人生

见证着历史的诞生。

今天,

“70年·70人”

主题报道与大家一起探访

贵州中洞苗寨支教老师王东灵

知道一下:

中洞苗寨位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格井村,离紫云县城约30公里,距贵阳公里。中洞苗寨被冠以“中国 的穴居部落”的名号,这个多米宽、多米深的洞穴里,住着中国 的穴居“部落”——22户人家共98人,他们的祖辈当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山里,之后定居洞中。

王东灵坐在石凳上,身子前倾,手托着腮望着远方。

76岁的罗幺妹拄着拐杖走下来,颤巍巍地打开衣兜,摸出两根香蕉塞给她。

她推辞。

罗幺妹拧不过,摸索着从山下摘了两根*瓜上来。

王东灵擦了擦,一口咬下去,脆脆甜甜的。

“以前我劝村民搬出去,现在不劝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说。

王东灵嘴里的“他们”,就是她身后山洞里住着的22户98人,被外界称为“中国 的洞穴部落”的中洞苗寨。

年前,这支苗族部落的祖辈为了躲避匪患和战乱迁到这里,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日子。

70年来,在历届*府的帮扶和以王东灵为代表的社会人士的努力下,近些年,这个隐藏在贵州紫云县米海拔的深山苗寨逐渐回到世人视野。年轻人们依靠读书走出了大山,有的还在外省安了家。

为了帮助年人均收入不足元的部落彻底摆脱贫困,紫云县*府在县城边修建了安居房。但部落的人却犯了难:既渴望走出大山,又害怕无法适应被改变的生活……

来自格凸河镇*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原计划年6月底整体搬迁的“中国 的洞穴部落”,截至目前,只有3户人口头同意。

是离开,还是留下?

“中国 的洞穴部落”,陷入两难。

贫穷住着玉米杆房屋,大半月不见油腥

“丈夫一家三口居住在一间用玉米杆围成的简易房屋里。屋内阴暗潮湿,没有顶,抬头就是山洞。”

王东灵记不清自己是第多少次来“中国 的洞穴部落”了。

总之,她 次来时,还是个30岁的河南姑娘,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现在16年过去,46岁的她头上出现银丝,语气也沉稳不少。

“他们变化很大,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她说。

的确,12年没回来的王东灵,看到了一个与印象中不一样的中洞苗寨。今年51岁的村民王泽梅便感慨:“没想到我也能用上手机。”

30年前,家住紫云县格凸河畔的王泽梅在一次赶集中,认识了小他三岁的罗东光。年轻帅气的罗东光用他响亮的歌喉征服了王泽梅。相识半年,两人结婚。

婚前,王泽梅从来没来过中洞苗寨,结婚的 天抵达洞里,她就傻了眼。

“比我家条件还差一些。”她说,丈夫一家三口居住在一间用玉米杆围成的简易房屋里。屋内阴暗潮湿,没有顶,抬头就是山洞。

婚后分了家,两人重新在洞内搭起一间房屋。一亩多镶嵌在乱石堆里的土地,只能种植玉米。

婚后 年,家中没有养猪,油荤少。她姐姐看她过得清苦,第二年送了一头小猪过来。

改变山洞里建起学校,有了70多名学生

0年左右,*府在洞内建起小学。这个进深米、宽米、高近50米的山洞内, 次有了 的建筑——四间砖房。

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数十年来,洞里的人都非常重视教育。他们 的指望就是送孩子上学。

0年左右,*府在洞内建起正规小学。这个进深米、宽米、高近50米的山洞内, 次有了 的建筑——四间砖房。

学校有4个班级、两名老师,40多名来自山洞本身及洞外其他村寨的学生。

3年五一期间,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中国 的洞穴部落”纪录片,王东灵看后感觉非常震撼。彼时,医院的化验员,已经工作了11年。几个月后,她辞去工作,从河南赶到了紫云县。

洞内的情况令她有些惊讶,卫生条件较差,没通电,吃水靠接洞顶渗透下来的山水。

“做菜是水煮,汤里放些油,打个盐水蘸碟。平时多是吃白菜。”王东灵回忆,“村里没有一个胖子。”

为了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王东灵住进了王凤庄家的厨房。课余,和村民们一起放牛、一起割猪草,逐渐取得信任。

听说山洞来了个普通话说得很好的老师,石板寨、竹林寨等地的村民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连隔壁县也来了两个学生。

一年之后,中洞小学的学生从40多个发展到了70多个。

现状有了家电和网络,年收入不足三千

近12年里,中洞苗寨在慢慢变化。村民们修通了从公路到洞穴的两公里羊肠小道,铺上了石梯。那些从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报道的游客,三三两两来到洞里。

4年暑假,为了让山里孩子见见世面,王东灵带着部分学生到紫云县城游览,没想到返回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王东灵和几位学生虽逃过一劫,但她身受重伤。

她的支教生涯因此暂告一段落。

5年养好伤重新回到中洞苗寨,王东灵欣喜地发现,通电后的洞里, 次有了“现代化”设施——一台洗衣机和一个电饭煲。

更让她高兴的是,由于国家启动了62亿资金在全国范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策,中洞苗寨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5年12月,王东灵获得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称号。出人意料的是,颁奖典礼上,她拒绝发表获奖感言,也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我支教从来都不是为了出名。”回忆起14年前的举动,再次回到中洞苗寨的王东灵这样告诉记者。

又呆了两年,7年,王东灵去了别的地方支教。

在她离开的这12年里,中洞苗寨也在慢慢变化,村民们修通了从公路到洞穴的两公里羊肠小道,铺上了石梯。那些从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报道的游客,三三两两来到洞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开始做起了游客生意。

今年45岁的王启国和妻子罗妹要就是最早做生意的。王启国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15岁就出门挣钱,去过广西、广东。他和妻子把自家房屋改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民宿,“生意好的一年,搞旅游接待、养牛、卖蜂蜜,收入4万多。”

王启国拿出一部分供儿女上学,剩余部分继续投到民宿上。

这几年,游客人数下降不少,有时一两个月开不了张,但洞内基本的吃饭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洞外也架起了铁塔,有了4G网。

“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倍。现在有各种炒菜,吃油也敢大勺大勺地放了。”王东灵笑着说,“都有人长胖了。”

困惑既渴望离开大山,又害怕无法适应

“在山里面吃水不要钱,吃菜不要钱,还可以自己养猪吃肉,城里面处处花钱。”

生活好了,年轻人们也走出去了,但发财致富对中洞苗寨来说,仍然有些遥远。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这几年游客下降,王泽梅家修建在屋前的大锅大灶,已经很久没有开火,她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了。

紫云县派驻中洞苗寨驻村扶贫工作组成员、格凸河镇*府科员吴顺泉告诉记者,中洞组共有22户、98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但平摊下来,人均年收入只有元左右,整个中洞苗寨都没有达到脱贫标准。

为了帮助中洞苗寨脱贫致富,十多年来,紫云县、格凸河镇*府想尽了办法。

去年,紫云县*府在县城边上修建了安居房,生活设施齐全,每人按20平方米的标准,邀请村民们“拎包入住”,还把农村低保改为城镇低保。

但是,没人愿意搬出去。

王泽梅说,她和丈夫都不识字,打工赚不了钱,即便住进楼房,也没有收入。“我两个女儿都出去了,一个在湖北,一个在湖南。两个都成了家,孙子都有了。”她说,她和丈夫已经很满足。

王启国也认为,即便参加了*府的技能培训,他和妻子能找到一份工作,但随着年龄增大,工作也会越来越不好找,将来老了生活会很困难。

“在山里面吃水不要钱,吃菜不要钱,还可以自己养猪吃肉,城里面处处花钱。”他说,他的大女儿已经在镇上找到工作,小儿子也上了初中,只要两个孩子都能走出大山,他也就别无所求。

与王泽梅、王启国一样,洞里的其他村民也觉得,搬到城里,一切都很陌生,他们不习惯没有土地种的日子。

中洞苗寨的整体搬迁,原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然而,吴顺全介绍,至今只有3户人家同意搬出。

“以前我劝村民搬出去,现在不劝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王东灵说,村民们现在不愁吃穿,有的人还养起了画眉,种起兰花,她觉得“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了的”。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谢凯贵州紫云摄影报道

编辑王彬宇

阅读推荐

四川 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发给了谁?

成都临街住户注意!换窗户*府有补助

现场直击!“四问”新城控股

你花了·秒来阅读

点个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7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