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bdfyy/
动物篇
非洲
简介
坦桑尼亚位于肯尼亚南部,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许多特有的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数百万年来从未停息。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栖息地,坦桑尼亚东北部多山且森林茂密,此区域有非洲 山:乞力马扎罗山;北部和西部,有非洲 的维多利亚湖(LakeVictoria)和非洲最深的湖泊坦噶尼喀湖(LakeTanganyika),这两大湖泊有着大量独特的淡水鱼类;东部海岸温暖潮湿,桑给巴尔岛与海岸线隔海相望。
数百年来,无数的旅行家、学者曾来到非洲,于是我们从银幕上、书本中,甚至网络得知在地球上有这么一块生命的乐土,我们可以对这里的动物如数家珍,但非洲仅仅如此吗?我们将在有限的光阴里,为读者展示一个不一样的非洲,实际上我们很乐于这么做。
乔姆自然保护区
乔姆(Chome)自然保护区路途遥远,早上从莫希(Moshi)出发,下午才到达山下的村庄。因为此行时间有限,我们发现的动物并不多,只有一种灵长类、两种爬行类与一些昆虫,若是要深刻地了解这里,恐怕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从村庄泥泞的道路向前,泥泞的道路、裸露的乱石已经无法前行。
豉甲(科Gyrinidae)无垫蜂属(Amegilla)
豉甲是一种水生甲虫,它们的复眼分一分为二,分别位于水面上与水面下,这样它们既能躲避来自空中的袭击,又能发现来自水面下的捕食者。一只蓝带蜜蜂正在溪流边寻找花蜜。
维德角狼蛇(Lycophidioncapense)
非洲狼蛇是屋蛇科无*蛇,主要以蜥蜴为食;它们会用长而弯曲的长牙抓住猎物,并绞杀它们。我们在大约海拔米的树林中发现了它,旁边就是村庄。
乘坐当地人的摩托,一路颠簸来到保护区管理站,这里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建。
我们沿着陡坡向上攀登,希望看到一些有趣的物种。向导说山顶的树上有时会看到一些猴子,但我认为那些小动物更有意思。
守宫科(属?Cnemaspis?)
一种昼行性壁虎。我把森林中的桉树皮揭开,惊扰了它。它比我们常见的壁虎大一些,即便受惊它也不舍得离开树皮。
白胸青长尾猴(Cercopithecusalbogularis)
白胸青长尾猴。这次判断其实有点想当然,因为我没有带长焦镜头,无法拍摄到清晰的照片,而这片丛林中的两种猴子之一就是它。
花金龟亚科(?Diplognathagagates)
一只比较大的花金龟,通体亮黑色。Diplognatha属甲虫几乎无性双形,体长通常在2-3厘米之间。
上左:?珍蝶属(Acraealycoa);上右:珍蝶属(Acraeaserena);下左:斑袖珂粉蝶(Colotisdanae);下右:眼蛱蝶属(Junoniaterea)
沿途遇到的蝴蝶,分属蛱蝶科珍蝶属、眼蛱蝶属,粉蝶科珂粉蝶属。蛱蝶科大部分物种都用四条腿站立,而粉蝶的特征是粉末状鳞片,而且翅的颜色是“色素色”。
木蜂属(Xylocopainconstans)
木蜂属成员通常为黑色,胸部通常长有绒毛,而腹部是黑亮的。木蜂通常在枯萎的木质材料中筑巢,故名。它们常常独居,但不同个体的巢有时会紧挨着。
褐云光滑玛瑙螺?(Lissachatinafulica)?Polytoxonrobustum
两种常见的腹足纲软体动物,玛瑙蜗牛在中国是入侵种。
山下的孩子们与保护区卖李子的女孩,她的眼神澄澈而充满希望。
天色渐晚的时候,我们离开了保护区。这片乞力马扎罗以南的雨林中,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我们不知道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中,有多少双眼睛在窥视着我们。对于这片丛林,我们只能说:后会有期。
蛇类保护中心
去火山口途中的一个蛇类保护中心。保护中心门口,非常巨大的非洲岩蟒骨骼标本。
蟒科
Pythonidae
蟒科蛇类共有10属42种,其中有世界上 的蛇。它们用很多长而向后弯曲的牙齿(如上图)抓住猎物,并用身体将其缠绕、绞杀猎物,使其窒息而死。
非洲岩蟒(Pythonsebae)
非洲岩蟒是非洲体型 的蛇类,成年个体可超过7.5米。它们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从森林到沙漠附近的水源地都能发现它们的痕迹。成体非洲岩蟒可以捕食各种大型哺乳动物、鳄鱼甚至人类。
蝰蛇科
Viperidae
蝰蛇科蛇类都有*。它们有一对中空的管状*牙(管牙),上颌骨后部有*腺;*腺中的*液通过管牙注入猎物体内。它们的*液中含有血循环*素,被咬后会非常疼痛,出现严重的局部肿胀和坏死、心血管损伤引起的失血、凝血系统紊乱等症状, 死于血压骤降。
上左:乌萨巴拉树蝰(Atherisceratophora)上右:鼓腹咝蝰(Bitisarietans)下:加蓬咝蝰(Bitisgabonica)
乌萨巴拉树蝰又名角树蝰,是一种树栖蛇类,只在坦桑尼亚的部分山脉有分布;它们眼眶上方有3-5片酷似角的鳞片,故而得名。它们通常在夜晚和*昏活动。
由于分布广、数量大、大剂量的烈性*液,鼓腹咝蝰是非洲致死最多的*蛇。它们并不怕人,会懒洋洋地躺在人行道上晒太阳,一旦有人不慎踩到它,就会被其攻击。
加蓬咝蝰是非洲最重的*蛇,大型个体可达1.8米,空腹状态下11.3公斤。它们的*牙可达5厘米,和其他蝰蛇不同,它们会一直咬住猎物,并注入大量的烈性*液,*液量仅次于眼镜王蛇。加蓬咝蝰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隐匿在枯枝落叶之中,身体的纹路与周边的环境完美融合。它们非常安静并且行动缓慢,常常生活在丛林中,因此人类被加蓬咝蝰咬伤的情况非常少见。它们会一动不动伏击鸟类和哺乳动物。
眼镜蛇科
Elapidae
非洲的眼镜蛇科包括非洲带蛇属、眼镜蛇属、树眼镜蛇属、曼巴蛇属、唾蛇属等。它们都有一对固定于上颌的*牙,*液中含有致命的神经*素,其中一些种类还会喷*。
上左:非洲带蛇属(Elapsoidealoveridgei);上右:埃及眼镜蛇(Najahaje);下左:黑颈喷*眼镜蛇(Najanigricollis);下右:棕色森林眼镜蛇(Najasubfulva/Najamelanoleuca?subfulva)
非洲带蛇是一种非常安静的动物,通常在夜间活动,主要以小蛇、蜥蜴、卵为食,白天藏身于枯木或者洞穴中。虽然是眼镜蛇科成员之一,但只有在被捕捉或者受伤时,它们才会具有攻击性。
埃及眼镜蛇是一种大型*蛇,平均长度1.4米, 可达2.59米。它们喜欢吃蟾蜍,但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和其他蛇。
在古埃及,埃及眼镜蛇是统治者权利和力量的象征,眼镜蛇出现在被称作“uraeus”的*上,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力量;埃及新王国的Meretseger是蛇首人身的女神。一种被称作“cippus”的护身符上描绘着幼年“荷鲁斯Horus”,他的手里抓着蝎子和蛇;古埃及人相信,这种护身符有预防和治疗蛇咬伤和蝎子蜇伤的作用。古埃及的木乃伊上、棺材上、壁画上甚至还有一种叫做“Mehen”的棋盘游戏中都有埃及眼镜蛇的痕迹。
黑颈喷*眼镜蛇在受到威胁时会喷出*液,喷出的*液有时可达7米远,这种神经*素会刺激皮肤,如果射入眼睛不及时清洗会导致失明。它主要以小型啮齿动物、鸟类和鱼类为食,但也会吃蜥蜴,鸡蛋和其他蛇。
棕色森林眼镜蛇是眼镜蛇属中 的,目前测量记录为3.2米。森林眼镜蛇非常神经质,它们紧张、易怒,被捕捉后会疯狂攻击。它是眼镜蛇中的全能选手,从爬树到游泳几乎无所不能,它们的食物非常全面,除了与其它蛇类类似外,甚至还吃昆虫。
东部绿曼巴蛇(Dendroaspisangusticeps);黑曼巴蛇(Dendroaspispolylepis)
东部绿曼巴蛇是非洲4种曼巴蛇之一,除了黑曼巴蛇,其它种类都是绿色的且都是树栖的,东部绿曼巴蛇通常栖息在东非低海拔雨林中,主要以鸟、鸟蛋、蝙蝠、小型啮齿类为食。它们常常伏击猎物而不是追逐它们。
黑曼巴蛇体长可达4米以上,猛烈的*性和极强的攻击性使它们成为非洲最令人恐惧的*蛇。受威胁时,它们会将头乃至身体的2/3高高扬起,这一高度足以咬到人的头颈部。它们张开大嘴,露出黑色的口腔与尖利的*牙,一旦对方有异动,它们将会对目标进行猛烈并且迅速的攻击。黑曼巴蛇通常是陆栖的,有时也会上树,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游蛇科
Colubridae
游蛇科有个属,是蛇亚目 的一科。除少数一些种类是后沟牙(上颚的后部具有带槽的牙齿)*蛇外,几乎都是无*蛇。林蛇属(?Boiga)有微*,而非洲树蛇属(Dispholidus)、非洲藤蛇属(Thelotornis)、颈槽蛇属(Rhabdophis)有致人死亡的案例。
杰克森猛蛇(Thrasopsjacksonii);白唇蛇?(Crotaphopeltishotmboeia);
杰克森猛蛇几乎都是黑色的,但它的幼体有一颗绿色的脑袋,身体也是黑绿色的。杰克森猛蛇是树栖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树林中。与非洲树蛇一样,它们也是后沟牙*蛇,但*性很小。
白唇蛇?我不确定。它们有轻微*性,夜行蛇,喜爱捕食蟾蜍。
屋蛇科
lamprophiidae
屋蛇科蛇类非常多样化,有些是陆栖的,有些会掘穴,有些是树栖的,也有半水生的品种。在沙漠、草原、温带和热带森林、草原和山区都有它们的痕迹。它们有的有剧*,有的通过绞杀来制服猎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棕*钩吻蛇(R.o.rostratus);红斑钩吻蛇(Rhamphiophisrubropunctatus?)
钩吻蛇属的特征是用于挖洞的钩状、喙状的嘴,可能用于捕获穴居生物。R.o.rostratus与Rhamphiophisrubropunctatus的区别是颜色与眼部的黑线。钩吻蛇几乎吃任何可以捕食的猎物,它们带有轻微的神经*素,对人类不致命;而且它们非常温顺,甚至被抓住也无动于衷。
灰歌鹰(Melieraxpoliopterus)
保护站的灰歌鹰。它们的腿很长,这让它们便于用腿攻击猎物并防止咬伤。
非洲白背兀鹫(Gypsafricanus)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内,非洲白背兀鹫的IUCN红色名录级别由LC(无危)变为了CR(极危)。电网、电线、牲畜药物的使用、误食*药导致大量兀鹫死亡;而筑巢地的(大草原的高大树木)减少也导致了种群数量下降。
尼罗鳄(Crocodylusniloticus)
尼罗鳄是非洲 、世界第三大(以重量统计)的爬行动物,仅次于湾鳄、棱皮龟。它们非常贪婪,会伏击任何可以吃的动物。
西非狭吻鳄(Mecistopscataphractus)
这种产于西非的鳄鱼已经极度濒危。狭长的吻、尖而细长的牙齿,表明它们主要以鱼类为主食。
平原巨蜥(Varanusexanthematicus)
一种非常结实的中型巨蜥,可以长到一米以上。它们有粗钝的牙齿,这种牙齿并不适合以肉类为食,而是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昆虫、蜈蚣、蜗牛等。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于两百万年以前,位于阿鲁沙西公里的火山口高地上,它是世界上 的完整的、未被填埋的死火山;火山口深米,直径18公里,底部面积平方公里。
马赛人的村庄与村民。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内是坦桑尼亚 一个允许人类居住的保护区。为防止对野生动植物种群造成负面影响,这里的土地被严格管理,马赛人仅拥有刚好维持生计的土地。
每年有大批的游客来到这里,实际上这也对火山口的原始风貌有一定影响,旅游业是坦桑尼亚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公园的部分收入也被用于动物保护。
火山口是动物的“伊甸园”,这里生活着大约只大型动物,其中大部分是有蹄类,水牛、角马、斑马随处可见。
☆汤姆森瞪羚(Gazellathomsoni)
汤姆森瞪羚是非洲最 的,也是数量最多的瞪羚,数量超过20万头。它们的奔跑时速可达80到90公里每小时,并通过跳跃来展示自己的力量,从而使捕食者知难而退。恩戈罗恩戈罗是它们的 ,因为在这里它们的头号天敌——猎豹数量很少。
☆?葛氏瞪羚(Nangergranti?)
葛氏瞪羚是汤姆森瞪羚的近亲,与后者的区别是它们里拉琴一般分开的角,以及身体并没有黑色的条纹。
葛氏斑马(E.q.boehmi)
在恩戈罗恩戈罗,有超过头葛氏斑马,它们是平原斑马七个亚种中体型最小的。
☆?西部白须角马(C.t.mearnsi)
这里也是只(或者更少)西部白须角马的家,西部白须角马是斑纹角马的一个亚种,也是其中体型最小的一个亚种。它们颜色较深,角根部变粗并凸起,脸正面较宽。西部亚种数量巨大,东非动物大迁徙中的主角便是它们。
☆?普通大羚羊(Taurotragusoryx)
这些长着螺旋状角的巨大羚羊最重可达千克,是世界第二大羚羊。它们也是跑得最慢的羚羊,极限速度仅40公里每小时,这让狮子、鬣狗等动物有可乘之机。
☆?水羚♀(Kobusellipsiprymnus)
水羚是Kobus属中 的。雌性水羚没有角,仅雄性有一对向后弯曲的螺旋状角。它们喜欢定居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在被追捕时会逃入水中,然而捕食者并不喜欢它的味道。
火山口里的巨无霸:黑犀牛、草原象、非洲野牛,许多动物共享一片栖息地,密度很大。
狮(P.l.?melanochaita)
目前有学者认为现代狮子分属于两个亚种,其中一些北非和印度的狮子为北亚种,而东部、南部非洲的狮子为南亚种。东非和南部非洲是世界上狮子最多的地区,数万头狮子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在印度,仅有头狮子生活在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平方公里范围内。
非洲金狼(Canislupaster)
正在在幼崽喂食的非洲金狼,它们通常捕食较小的无脊椎动物与小型哺乳动物。
棕尾织雀(Histurgopsruficauda)
棕尾织雀仅分布于坦赞尼亚北部的一种留鸟,但一些也会出现在肯尼亚南部。它们以昆虫、植物果实等为食。
斯氏织雀(Ploceusspekei)
斯氏织雀与金合欢树上的群落。斯氏织雀是织布鸟科织布鸟属(Ploceus)的一种,织布鸟属种类非常多,大多数都有金*色与黑色混合的羽毛,但也有全黑的。它们的巢穴常形成一个群落,以降低单个鸟巢遭遇捕食者(如:*金眼镜蛇)的概率。
*腹梅花雀(Estrildaquartinia)
*腹梅花雀只生活在非洲东部、东南部,是梅华雀科梅华雀属的一种鸟类。
肯尼亚*腰丝雀(Crithagrareichenowi)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内坡的灌木上,一只肯尼亚*腰丝雀。
棕颈歌百灵(Mirafraafricana)
棕颈歌百灵是留鸟,分布在非洲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但在非洲北部比较稀少。它们鸟类的“歌唱家”,会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并可以“唱”简单的歌曲。
非洲羽须鹎(Pycnonotusbarbatus)
鹎属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中国比较常见的白头鹎、红耳鹎、*臀鹎都是鹎属的物种。它们特别喜欢吃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领伯劳(Laniuscollaris)
与许多伯劳一样,领伯劳也是肉食主义者,以昆虫以及小型啮齿类为食,它们的爪子并不强大,无法像猛禽一样按住猎物;它们会将较大的猎物刺入植物的尖刺上,并用钩状的嘴撕开猎物,因此他们被称为“屠夫鸟”。
*嘴鸢(Milvusaegyptius)
鸢属物种有较长而略微分叉的尾羽,就像鱼的尾巴,以至于它们停留时显得腿很短。*嘴鸢的特征是全*的嘴,曾被认为是黑鸢的一个亚种,但似乎存疑。
棕鵟(Buteoaugur)
棕鵟的辨识特征非常明显,它们会猎取任何可以吃的猎物,如:昆虫、鱼、爬行动物、啮齿类,但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爬行动物和啮齿类。
肉垂兀鹫(torgostracheliotus)
一只濒危的肉垂兀鹫,它似乎对野牛的头有兴趣。肉垂兀鹫是是非洲最强大、 侵略性的一种兀鹫,它们拥有鹰科物种中 的喙,使它们能撕开坚硬的皮肤与肌腱,然后囫囵吞下;进食时它们会赶走其它兀鹫(如白背兀鹫),大快朵颐。肉垂兀鹫钟情于大型动物的尸体,但有时也会捕食弱小的鸟类和幼年的羚羊。
白腹鹳(Ciconiaabdimii)?
白腹鹳在草地上漫步,它们主要以蝗虫,毛虫和其他大型昆虫为食(尤其喜食蝗虫),也会吃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啮齿类,甚至会食腐。当地人会在屋顶上为它筑造鸟巢,他们认为这种鸟类是好运的象征,只要看到它们,降雨便会如期而至;而在野外,猴面包树格外让它们钟情。
灰冠鹤(Balearicaregulorum)
在每一个保护区,我们都能见到灰冠鹤,即便如此,这种鸟类依旧是濒危的。冠鹤属非常好认,只要头上有金*色羽毛的就是它们,只是根据背部羽毛颜色,分为黑冠鹤与灰冠鹤。灰冠鹤主要吃草的种子、昆虫、爬行类、细小的哺乳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非洲鸵鸟(Struthiocamelus)
非洲鸵鸟,从颜色的不同区别于索马里鸵鸟(蓝色皮肤)。
灰颈鹭鸨(Ardeotiskori)
灰颈鹭鸨是 的飞鸟之一,雄鸟体重在7到18千克之间。它们喜欢跟在大羚羊、角马、野牛等动物后面,捕食惊飞的昆虫。它们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会攻击大型食草动物,并会杀死一些水禽、小型哺乳动物。
大红鹳(Phoenicopterusroseus)
大红鹳是红鹳属6个物种中分布最广的,也是所有现生火烈鸟中 的。它们用脚搅动泥土,然后通过其喙吸水,过滤掉水中的小虾、种子、蓝藻、微小生物和软体动物。
南非鸭(Spatulahottentota)
一群南非鸭和白腹鹳在休息,南非鸭有浅蓝灰色的嘴,它们的习性和所有鸭子类似。
赤嘴鸭(Anaserythrorhyncha)
赤嘴鸭是一种不会迁徙的鸭子,它们只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琵嘴鸭(Spatulaclypeata)
琵嘴鸭分布非常广,除了澳洲和南极,各大洲都有分布。
埃及圣鹮(Threskiornisaethiopicus)
埃及圣鹮是鹮科白鹮属的一个物种。与中国的朱鹮不同,埃及圣鹮非常多,它不光广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甚至被引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中国台湾,并成为强势的入侵物种。
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
黑翅长脚鹬,广泛分布的水禽,主要吃甲壳类、鱼类、昆虫。
反嘴鹬(Recurvirostraavosetta)
与黑翅长脚鹬不同,前者靠视觉发现水中的食物,而反嘴鹬则依靠触觉捕食,类似琵嘴鹭。
马尼亚拉湖
马尼亚拉湖是一个位于位于东非大裂谷底部的构造湖,湖水呈碱性,吸引了大量的火烈鸟来此觅食。这里是鸟类的 ,多种鸟类在这里觅食、繁衍生息,并有超过四万只大型动物生活在这里。
☆?东部白须角马(C.t.albojubatus)
东部白须角马比西部亚种更大、颜色更浅、面部(正面)较窄、角较粗大。
☆?非洲水牛(Synceruscaffer)
马尼亚拉湖边的非洲水牛,它们通常待在距离水源只有一天路程的地方。
☆?高角羚♀(Aepycerosmelampus)
雌性高角羚(黑斑羚),只有雄性高角羚才有角。
☆?薮羚(Tragelaphusscriptus)
薮羚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丛林中,或者草原森林混合地带。它们常常是独行侠,但有时会成对行动。
☆?水羚♂(Kobusellipsiprymnus)
雄性水羚,它们有向后弯曲、螺旋状的角。
长颈鹿马赛亚种(G.c.tippelskirchi)
马赛长颈鹿(幼鹿、雌鹿、雄鹿),它们有不规则的,锯齿状的、星状的斑点,并延伸到蹄上。
非洲草原象(Loxodontaafricana)
非洲草原象是地球上 、最重的陆地动物,它们的祖先可追溯到万年前,其中有多种长鼻目动物,生活在除大洋洲、澳大利亚和一些岛屿的所有地方。
河马(Hippopotamusamphibius)
河马科有两个物种,其中西非的倭河马是濒危物种,而河马属下的河马(Hippopotamusamphibius)是最多的。河马非常危险,它们的门牙可达40厘米,犬齿可达50厘米,这些牙齿对进食毫无作用,仅仅是用来打斗的。想象一下,这种超过2吨的动物,以3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撞过来,度张开大嘴,用50厘米的犬齿攻击,而咬合力更超过8.1千牛!这简直是是一台杀戮机器。
东非狒狒(Papioanubis)
一群东非狒狒在寻找食物,大概有50只之多。这种灵长类动物什么都吃,它们所到之处,任何活物、植物种子被一扫而空。它们也会团队协作捕杀猎物、如鸟类、啮齿类、其他灵长类、小羚羊甚至是人类饲养的羊和鸡。
红脸地犀鸟(Bucorvusleadbeateri)
红脸地犀鸟在草地上觅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很特别,用喙将细小的食物抛起,直接扔到口中。于是,我们可以抓拍到食物在空中的瞬间,可以发现它吃掉了一只蜣螂与一颗绿色的果实;当然这种犀鸟可不满足,它们会吃任何能吞下的动物。在非洲,它们常被认为是不祥的鸟,当地人认为,它们带来死亡与毁灭,从而遭到大量捕杀。
银颊噪犀鸟(Ceratogymnabrevis)
噪犀鸟属只分布在非洲,它们生活在低地丛林里,杂食性,以水果、昆虫、小鸟、啮齿动物、小型爬行动物等为食。
冕麦鸡(Vanelluscoronatus);黑背麦鸡(Vanellusarmatus);黑胸麦鸡(Vanellusspinosus)
水滨的三种麦鸡,它们以各种小型昆虫、其它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为食。
黑苦恶鸟(Zaporniaflavirostra)
黑苦恶鸟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它们喜爱生活在各种有植躲避的沼泽、湿地中。由于他们的肉很难吃,所以很少被捕杀。
非洲雉鸻(Actophilornisafricanus)
非洲雉鸻习性、分布范围与黑苦恶鸟类似,留鸟,吃各种无脊椎动物与鱼类。
水石鸻(Burhinusvermiculatus)
一只黑胸麦鸡在追赶水石鸻。水石鸻也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特有涉禽。
黑鹭(Egrettaardesiaca)
黑鹭非常特别,它们会用翅膀“搭建”成帐蓬状,利用鱼类喜爱阴影的天性来捕鱼。没有人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捕鱼,是为了弥补自身缺陷?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有一只黑鹭偶然“发明”了这样的捕鱼方式?是因为黑色羽毛,它们不得不这样捕鱼,还是因为它们这样捕鱼,其他颜色的鹭被淘汰了,只剩下了黑色种?
草鹭(Ardeapurpurea)
一只草鹭在芦苇中穿行,伺机捕食猎物。它们常常保持身体前倾的姿势,动作十分缓慢。
红嘴牛椋鸟(Buphaguserythrorhynchus)
红嘴牛椋鸟与一些食草动物达成了共生关系。两只牛椋鸟在水牛背上,为它清理牛毛里的蜱虫,同时在发现掠食者时为水牛预警;然而这些精明的小鸟并没有那么无私,除了获得大量的食物外,它们会将水牛的毛拔下来,用于筑巢;更可怕的是,较之蜱虫,这些小鸟更爱吸食血液,一旦水牛身上有伤口,它们会不停地啄开伤口,以便于吸食血液。
白腰林鵙(Eurocephalusruppelli)
与牛椋鸟一样,白腰林鵙也会在大型动物身上取食,这种伯劳的食物主要是昆虫,也吃水果。
斑翅凤头鹃(Clamatorjacobinus)
斑翅凤头鹃靠寄生来繁殖后代,与我们常见的大杜鹃不同,它们不会将寄主的卵推出巢外,但大部分寄主的幼鸟都会夭亡,因为它们无法在竞争中获得食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杜鹃科属种都不筑巢,一些自己筑巢的杜鹃科成员会产白色的鸟卵,而寄生杜鹃则会产彩色的卵。
蜡嘴织雀(Amblyospizaalbifrons)
蜡嘴织雀有厚而坚硬的嘴,以便于打开种子的坚硬外壳。雄性蜡嘴织雀会在水滨的芦苇中,用细条芦苇编织一个精美的巢。
埃及雁(Alopochenaegyptiaca)
古埃及人认为埃及雁是神圣的,并出现在他们的许多艺术品中。由于作为观赏鸟很受欢迎,它们被引入世界各地。在西欧、美国和新西兰,一些逃逸个体已经形成了野生种群。
尼罗河巨蜥(Varanusniloticus)
裂谷河流边,一只非常大的尼罗河巨蜥,村民的剩饭吸引了它。它并不怕人,但会时刻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没有受到威胁,它会非常温顺。
慈鲷科(Cichlidae)
慈鲷科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科之一,有0种以上。一些雄性慈鲷鱼的臀鳍上有*色的卵状斑点,雌鱼产卵后会立刻将卵含在嘴里,雄鱼便展开臀鳍吸引雌鱼,雌鱼会本能的收集臀鳍上的斑点,此时雄鱼便会给雌鱼嘴里的卵受精。
特写
食物
一只倒霉的蜣螂在空中无助地挣扎。
花纹
马赛长颈鹿有鲜明的锯齿状花纹。
亚种
斑纹角马的两个亚种的正面特征,上边是西部白须角马,下边是东部白须角马。
掘穴
温顺的钩吻蛇用钩状的嘴掘穴,寻找食物。
喷*
喷*眼睛蛇的头部鳞片细节,各种喷*眼镜蛇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捕鱼
西部狭吻鳄的头部特征,与非洲的另外一种狭吻鳄有显著差异。
编后语
各位大小朋友,你们还好吗?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新的收获,牛年大吉。恰巧前文中就有牛,你们认识前文中除了非洲水牛之外的牛科动物吗?我已经在牛科动物名称前标注了符号:☆
《初探非洲·动物篇》就此完结了。下篇我改进了一些版面问题,对一些物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研究并增加了描述。我无法做到每一个种属都是正确的,因为分类学家的研究依旧在继续。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不需要仅靠眼睛来分辨物种的外形特征,实际上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许多物种的演化是“趋同”的。虽然先祖不同,但是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许多物种存在于相似的环境中,便会有相似的习性与身体特征。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尤其是确定两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呢,还是一个属的两个物种,或者有更远的关系?
这实在是一篇非常长而啰嗦的文章,但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我们将在未来发表更多更有意义的文章,也会有更多古生物方面的知识传递给读者,敬请期待!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