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广综的作业,要求在 的国际新闻界里选一篇文献来仔细研读。不好学术的我本着划水的念头翻开了书本,却不想被一篇名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和生发机制----基于“江歌案”移动端媒体文本和网民评论的内容分析》的文章给勾了*。
文章的名字有点长且拗口,但总结成人话就是:为什么我发现在网上骂人的话越来越多,而且越骂越难听,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关心实际发生了什么?
文章是从当年“江歌案”的的网络舆情为例,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网友在对于整个案件的讨论存在明显的群体极化现象,且充斥着“愤怒”等负面情绪。在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在源头事件刺激,自媒体煽动的影响下,网民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互相传染和彼此暗示,加速了舆论极端的形成,极端情绪的扩散和极端态度的固化。
看到这里,我立马就联想到了如今三大神兽中的二位:鳗哥、鲲哥。他们似乎就在饱受着群体极化言论的侵扰,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在观点的同一方向上,经由群体讨论之后所形成的群体态度,往往比讨论之前群体成员个人态度的平均值更趋向极端化”。所以为什么当大家一起在讨论一个已经很讨厌的人之后,会更加讨厌他。而且,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虚拟网络的匿名特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有着进一步的加深作用。
董玉芝()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新媒体传播的连续性和反复性容易引起网民共鸣、新媒体传播主题的互动性和复杂性容易形成从众效应,新媒体即时性的信息发布易衍生蝴蝶效应,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态导致群体极化难以控制。这也不难理解,“加拿大电鳗”这个梗最早出自于虎扑,吐槽吴亦凡的很多作品往往都会用到电音,而吴亦凡本人又是加拿大籍,所以这个称呼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最终火遍整个社交网络。
就在几个月前,在B站里总能看到“电鳗”,“电音狂魔”等嘲讽吴亦凡的词语在评论区泛滥,而这也使得很多并不了解吴亦凡的人有了对他最初的印象。而随着社区中该类言论的不断增加,连续反复的信息引发了网民们的共鸣,产生了从众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场声讨之中,而且评价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机会没有人能够客观地指出吴亦凡作品的缺点,倒是“skr”“电死我了”这类的弹幕占据了整个屏幕。
可是最近吴亦凡以一首《大碗宽面》的发布,成功改变了在网民群体中的言论走向。一夜之间,“吴亦凡对不起”,“吴亦凡真男人”充斥着整个B站社区,舆论似乎又呈现出了朝另一边倒的趋势。
甚至曾经根本不敢发声的梅格妮们,开始将演唱会的饭拍视频上传B站,也开始在弹幕里敲出“吴亦凡我爱你”“凡哥你是最棒的”。一时间吴亦凡从曾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代流量明星们的楷模。
其实从曾经的“加拿大电鳗”到今天的“吴亦凡对不起”,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过吴亦凡和他的作品,公正地评价过。其实吴亦凡的歌唱水平变化并不是很大,只是方式改变了一下。《大碗宽面》其实单纯从专业的角度看来并不是特别出彩,但是娱乐效果显著,网友们也纷纷愿意买单。在发现黑吴亦凡的言论越来越少后,人们开始逐渐改变自己对吴亦凡的评价,这就形成了当下“吴亦凡对不起”刷屏的局面。
综上,吴亦凡的事件总结下来就是(我就直接引用他人的言论了):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民难以凭借个人能力独立处理海量的信息和观点,因而会选择大多数人的立场和态度,以重建对自我的判断和信心。
移动互联网环境增强了信息级联效应,即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前人信息的影响,甚至由此出现放弃个人想法,追随前人的现象。
说完凡哥,我们再来看看如今网络中的 流量,坤哥。
可以说,纵观知乎,豆瓣,虎扑,B站,往往都是前三者会有一个新的观点,或者我们俗称的梗出现,最终在B站中得以放大,扩展。蔡徐坤这段舞蹈中原歌词本为“只因你太美”因为速度太快被大家听错,最终成就了当今最热门的一句话“鸡你太美”。
关于蔡徐坤的评论,到目前为止我就只在B站上看到过一个关于他音乐水平的公正客观的评价,也引起了一部分理智的人的思考。
但是像这样的评价,早就被淹没在成千上万条“鸡你太美”“律师函警告”弹幕里了。在当下的环境里,黑蔡徐坤依然是主流。你可能没听过一首他的音乐作品,没看过一段他的舞蹈,但是你一定会知道“我是练习时长两年半的个人练习生……”这个梗,也会在某个场合里说“你打球像蔡徐坤”,这就是群体极化的表现。
当今的社交网络媒体,在“回音室效应”和算法推荐的两大护法的帮助下,正在进一步加深群体极化现象。
移动互联网的“回音室效应”:
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民们寻找并选择与自己意见相同、爱好一致的团体并加入,同时展开讨论。这些虚拟空间承担起为群体成员过滤信息、统一立场、凝聚情感的作用,经过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换、情感的感染、观点的支持、社群成员对自身所持立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正当性越来越有信心,极化倾向因此得到固化。
算法推荐:
在自动帮用户过滤“不感兴趣”和“不认同”的信息后,用户的接触面会逐渐变窄,获取的信息和观点也会愈发单一、同质化,他们的既有意见甚至是偏见,都会得到固化。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讨厌蔡徐坤,就像当初的吴亦凡一样,只要有所改进,这些攻击性的言论将会大大减少,甚至转化成赞美。
蔡徐坤打篮球真的很差吗?蔡徐坤真的一无是处吗?这些恐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黑而黑,因为这样才快乐才有有意思,这就显得群体极化现象非常幼稚。
李志雄()在研究网络社群的变迁时,指出网络社群的集体呈现出‘反智化’的特点,能够被接受的观点往往是偏执的、戏剧化的、极端的和激烈的,网路极化正是网络社群反智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当然,最近的“律师函警告”又进一步加剧了蔡徐坤在网民心中的刻板印象。如此情况下,想要再来一次像吴亦凡《大碗宽面》这样的经典反转,恐怕是难上加难。
哔哔之后的小结:
无论是“江歌案”、吴亦凡还是蔡徐坤。网络评论的群体极化现象都非常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社区“密闭环境”中的再讨论,群众关于所持立场将会更加统一和固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群体极化的队伍当中, 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这是非常不理智,不成熟的做法,也非常不利于当前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
希望读到文章末尾的你,能够在今后面对众多极端化信息的时候,能保持一颗理性的心理,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的观点和言论轻易改变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保持一颗中立的心,让自己做出对事情最正确的判断。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