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训练03
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磷脂分子是运动的,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决定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D错误。
D
2.图甲是该细胞的细胞膜结构,1、2、3表示膜蛋白。分析乙图:图乙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A是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COPⅠ、COPⅡ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1)图甲所示结构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程度。(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是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菌被完全分解后得到的 酸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溶酶体膜进入细胞质基质。(3)当图乙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运输至靶细胞时,与靶细胞的糖蛋白识别结合,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1)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选择透过性蛋白质
(2)内质网高尔基体胞吞主动运输
(3)糖蛋白(糖被或受体)信息交流
3.(1)由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可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骨架。由于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进而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2)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标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组成物质的种类相同,但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别。(4)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而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S/2。(5)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原来垂直排列在膜表面的磷脂分子变为有75%排列不整齐,膜的表面积变大,是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6)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不能让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不会被着色。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消失,台盼蓝会进入细胞,细胞被染成蓝色。
(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流动
(3)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种类相同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含量有差别
(4)S/2
(5)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控制物质
(6)进出细胞
4.(1)图1中“9”是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它能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图中“7”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因此蛋白质产生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含量比较多,可能与细胞核中的核仁较大有关.(3)含有DNA的结构是图中的6细胞核和8线粒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7核糖体(组成为蛋白质和RNA)和8线粒体.(4)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不断出芽形成囊泡运输给高尔基体,这样会导致内质网面积减少,因此图中1表示内质网;由于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内质网的囊泡,同时高尔基体自身又形成囊泡运输给细胞膜,因此高尔基体的面积基本不变,即2表示高尔基体,3表示细胞膜.(5)四种细胞中,心肌细胞的代谢最旺盛,耗能最多,因此线粒体数量最多,因此人体缺硒时心肌细胞最易受损.故答案为:(1)中心体细胞有丝分裂(2)核糖体核仁(3)6、87、8(4)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5)③
寒假训练04
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磷脂分子是运动的,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决定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D错误。
D
2.图甲是该细胞的细胞膜结构,1、2、3表示膜蛋白。分析乙图:图乙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A是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COPⅠ、COPⅡ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1)图甲所示结构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程度。(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是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菌被完全分解后得到的 酸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溶酶体膜进入细胞质基质。(3)当图乙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运输至靶细胞时,与靶细胞的糖蛋白识别结合,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1)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选择透过性蛋白质
(2)内质网高尔基体胞吞主动运输
(3)糖蛋白(糖被或受体)信息交流
3.(1)由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可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骨架。由于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因而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进而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2)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标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组成物质的种类相同,但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别。(4)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而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S/2。(5)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原来垂直排列在膜表面的磷脂分子变为有75%排列不整齐,膜的表面积变大,是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6)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不能让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不会被着色。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消失,台盼蓝会进入细胞,细胞被染成蓝色。
(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流动
(3)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种类相同组成不同细胞膜的物质含量有差别
(4)S/2
(5)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控制物质
(6)进出细胞
4.(1)图1中“9”是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它能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图中“7”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因此蛋白质产生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含量比较多,可能与细胞核中的核仁较大有关.(3)含有DNA的结构是图中的6细胞核和8线粒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7核糖体(组成为蛋白质和RNA)和8线粒体.(4)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不断出芽形成囊泡运输给高尔基体,这样会导致内质网面积减少,因此图中1表示内质网;由于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内质网的囊泡,同时高尔基体自身又形成囊泡运输给细胞膜,因此高尔基体的面积基本不变,即2表示高尔基体,3表示细胞膜.(5)四种细胞中,心肌细胞的代谢最旺盛,耗能最多,因此线粒体数量最多,因此人体缺硒时心肌细胞最易受损.故答案为:(1)中心体细胞有丝分裂(2)核糖体核仁(3)6、87、8(4)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5)③
寒假训练05
1.图中e为细胞质基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图中c是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膜上糖蛋白的参与,如植物的胞间连丝,B错误;图中d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 和果胶,C正确;图中g是叶绿体,植物的根部等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C
2.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或细菌,A、B、D正确。蓝藻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溶酶体,C错误。
C
3.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质,是半自主性结构,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增加膜面积的方式不相同,B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不同,所以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错误C;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光合作用场所,没有线粒体或叶绿体的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D正确。
D
4.根据题干信息,细胞器甲来自于动物细胞,不可能是叶绿体,A错误;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是有膜细胞器,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细胞器丙不含脂质,无膜结构,核酸含量较高,所以是核糖体,是 酸脱水缩合的场所,水中的氧来自于羧基,C正确;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
C
5.细胞中的各种结构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膜,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结构,则a、c是线粒体、叶绿体和核膜中的任意两者,A错误;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含有R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c也可能是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的任意两者,B错误;若b表示蛋白质,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C错误;若b表示磷脂,a、c可能是细胞膜、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中的任意两者,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D正确。
D
6.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分解,①正确;动物、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两个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②正确;核糖体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③错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胞内蛋白,不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④错误;病*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外壳在宿主细胞内合成,⑤正确;植物的根细胞没有叶绿体,⑥错误,A正确。
A
7.分析表格可知,甲有叶绿素和核糖体,但没有核膜、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结构,可推测很可能是蓝藻;乙有核膜、中心体和核糖体,但无叶绿体和线粒体,并且 酶处理无变化,说明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动物,可能为蛔虫;丙有核膜、线粒体和核糖体,并且 酶处理外层结构被破坏,因此属于植物细胞,但是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因此该细胞可能是水稻中非绿色细胞,如根细胞;丁有核膜、叶绿素、叶绿体、中心体、核糖体和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衣藻,D正确。
D
8.经吡罗红 绿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绿色,A错误;经吡罗红 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苏丹Ⅲ染色可以把脂肪染成橘*色,核糖体不含脂肪,C错误;内表皮细胞含有线粒体,健那绿是线粒体专性染色剂,D正确。
D
寒假训练06
1.由图示可知,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增加,这是分泌蛋白合成运输过程中的变化;选项中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分布于细胞中,性激素是脂质,生长激素是分泌蛋白,B正确。
B
2.据表可知,经历相同时间后,无核细胞的存活个数远低于有核细胞,说明无核细胞的死亡率要比有核细胞的高,A正确;细胞具有一定的寿命,有核细胞的死亡可能是因为细胞的正常死亡,B正确;无核细胞仍能存活一定时间,是细胞核控制合成的物质在一定时间内可正常起作用,不能说明细胞可以没有细胞核而存活,C错误;实验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
C
3.图示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因此含有4层磷脂分子,属于生物膜系统,A正确;②是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中含有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B正确;图中③为核仁,而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因为②染色质中的DNA,C错误;④是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正确。
C
4.真核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在其上面有多种酶附着,因而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A正确;在电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B错误;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的运输通道,但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不同通过,C错误;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相比,原核细胞的拟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D错误。
A
5.(1)一个完整的动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6]、内质网[2]、高尔基体[7]、溶酶体[10]、核糖体[8]和中心体等细胞器,显然图中未显示中心体,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2)由(1)的分析可知[2]是内质网、[7]是高尔基体、[10]是溶酶体。(3)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核膜上的核孔来完成的。(4)心肌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相比,其细胞中[6]线粒体数量较多,原因是心肌细胞需要充足的能量,线粒体能提供大量能量。(5)结构[5]是核仁,核仁的功能是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1)中心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2)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3)核孔
(4)6线粒体心肌细胞需要充足的能量,线粒体能提供大量能量
(5)核仁8核糖体
6.(1)因为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因此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无膜结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因此抗体合成与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4、3、7、5;为该过程提供能量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研究抗体的合成和运输过程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是由于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的不同,进而追踪目标蛋白经过的细胞器。图中3表示的细胞器有糙面和滑面两种,是内质网,它是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合成和加工场所。(2)分析抗体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中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可以知道:甲是具膜细胞器且含有微量核酸,为线粒体;丙只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具有膜结构,且核酸含量很高,为核糖体.。(3)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三大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差速离心法6中心体线粒体同位素标记法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内质网脂质
(2)1线粒体4核糖体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寒假训练07
1.因为色素不能透过半透膜,水分子可以,a侧渗透压大于b侧,因此一段时间后,a侧液面上升,A正确;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a侧的质量浓度为5%的蔗糖溶液小于b侧的质量浓度为10%的蔗糖,因此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高,B正确;两侧分别是葡萄糖溶液与蔗糖溶液,且质量浓度都是10%,根据公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密度×质量分数)/摩尔质量,因为蔗糖是二糖,葡萄糖是单糖,因此a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大于b,a渗透压大于b,因此刚开始时则a液面升高.又因为葡萄糖可以穿过半透膜而蔗糖不能,因此b渗透压逐渐升高,a渗透压下降,当b渗透压大于a侧时,b侧液面升高,最终会高于a侧,C正确;若a侧为质量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b侧为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则开始时a渗透压小于b的渗透压,导致b侧液面升高。又因为葡萄糖可以穿过半透膜,因此a侧渗透压逐渐升高,b侧渗透压下降,最终两侧渗透压相等,故两侧液面最终会相同,D错误。
D
2.分析图解可知,在Ⅰ中口腔上皮细胞形态不变,说明Ⅰ浓度与细胞内液浓度相当;在Ⅱ中口腔上皮细胞皱缩,说明Ⅱ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细胞失水;在Ⅲ中口腔上皮细胞破裂,说明Ⅲ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细胞吸水破裂。因此,三种盐溶液的浓度是Ⅱ>Ⅰ>Ⅲ,D正确。
D
3.图中的③是细胞质;④是液泡,其中的液体是细胞液,呈现紫色,A错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②③④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构成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看作一层半透膜,B正确;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恢复实验前的形态,C正确;细胞长时间处于图示状态,持续失水,细胞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从而失去活性,D正确。
A
4.据图分析,由甲到乙的变化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了逐步分离现象,说明发生了水分子从原生质层进入了外界溶液,其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A错误;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逐步发生质壁分离)、丙(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错误;丙细胞几乎没有失水,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因此与丙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D正确。
D
5.氧气属于气体分子,其进入肺泡细胞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丽藻吸收K+,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细胞吸收 酸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A
6.果脯在腌制中,细胞死亡,细胞膜等膜结构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能直接进入细胞中,使果脯慢慢变甜,A错误;水分子、气体和 、乙醇等物质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B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由于是从高浓度向低尝试运输,所以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膜也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其吸收K+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A
7.分析图可知,该物质的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该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乙醇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动力是浓度差,则细胞产生的能量不会提高该物质的转运速率,C错误;图中载体蛋白在运输物质的过程中形状发生了变化,D正确。
D
8.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该物质运输速度增加,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时,物质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限制,故该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水和 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膜,C错误;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主动运输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也能从能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D错误。
寒假训练08B
1.据图分析,随时间的变化,细胞内的甲和乙离子浓度都超过细胞外,甲和乙离子的运输方向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因此细胞吸收甲和乙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选择性,细胞内甲离子浓度大于乙离子浓度,所以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B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最初的时间内,两种离子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C错误;主动运输是细胞为保持正常生命活动而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曲线MN段和PQ段表明细胞 、乙两种离子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吸收速率稳定,此时两种离子继续进入细胞,D错误。
B
2.水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由低浓度蔗糖溶液运向高浓度蔗糖溶液,A错误;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B错误;吞噬细胞以胞吞方式吞噬病菌时消耗能量,C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某物质的速率一般与该物质的浓度无关,D错误。
C
3在清水中液泡膜和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花青素不能通过生物膜进入水中;紫色萝卜加温处理,随水温的升高,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降低甚至失去选择透过性,紫色萝卜的细胞液中红色的物质进入清水,清水变红,C正确。
C
4据图可知,甲乙在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失水量逐渐增加 趋于稳定,因此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A正确;由图推知,甲的失水量大于乙,说明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B正确;4min时,乙植物细胞仍然在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C错误;8min时细胞不在发生变化,说明此时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达到平衡,D正确。
C
5.(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②细胞膜、④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b中的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大于、等于或小于三种可能。(4)a、b、c是三个相邻的细胞,已知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则a细胞从b、c细胞吸水,b细胞从c细胞吸水,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1)原生质层②④细胞质增强
(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或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或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4)C
6(1)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碘浓度,这表明图1中碘离子通过a过程进入甲状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2)图2中,甲曲线显示:物质的运输速度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因此可判断为自由扩散;乙曲线显示:物质的运输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心肌细胞吸收Mg2+、Ca2+、K+、C6H12O6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使用某种*素,结果对Mg2+的吸收显著减少,而对Ca2+、K+、C6H12O6等物质的吸收没有受到影响,其可能原因是:该*素不影响物质运输时的能量供给,而是抑制了Mg2+载体蛋白的活性。(3) 、胆固醇都属于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能很容易地通过细胞膜,这主要与细胞膜中含有的脂质有关。(4)木糖和葡萄糖均为单糖,但是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这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5)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主动运输需要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该*素抑制了Mg2+载体蛋白的活性
(3)脂质(磷脂)
(4)选择透过性
(5)一定的流动性
寒假训练09
1.答案:B
解析: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催化有氧呼吸的酶,A项正确。低温未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处理后再升高温度,酶活性可恢复,高温可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度,C项正确=酶可以催化化学反应,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分解,又可以被胃蛋白酶水解,D项正确。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分析曲线可知,曲线Ⅰ是无催化剂条件下的能量变化,曲线Ⅱ是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加热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b状态转变为a状态,加压提高了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A错误;bc段表示在有酶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活化能,B错误;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反应的活化能不变,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C正确;酶促反应也可以在细胞外进行,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所以酶的催化效率不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A错误;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是提供反应开始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酶在反应前后自身不发生变化,C正确;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并不破坏其空间结构,D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需要蛋白酶催化水解,B正确。考点:
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过酸、过碱或高温条件下,蛋白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失活,且这种失活是不可逆转的;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云失活,若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还能恢复,A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反应物的种类或酶的种类;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酸性→中性→碱性多组不同pH的实验组,使实验结果尽可能精确。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酶在较低pH条件下有可能变性失活,A错误;过酸、过碱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该过程是不可逆转的,B错误;反应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的最适温度,C正确;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水解,所以不能用淀粉、淀粉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在某种恒温动物如人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7℃左右,A正确;在小于最适温度的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升高温度,酶促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低温有利于酶的保存,酶活性 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C正确;高温下酶空间结构破坏导致酶失活,D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题图中A是酶,B、C、D中只有D能被A特异性分解,这说明了酶的专一性,A、D正确;D分解产生E、F,说明了此反应是一种分解反应,B正确;此反应中只有D是反应的底物,B、C不是,C错误。
10.
答案:1.ab;上移;2.蛋白质;不变;3.底物被完全消耗完;4.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 (反应速率最快或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酶浓度限制
解析:1.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甲图中可以用ab段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将酶换成无机催化剂以后,反应所需活化能增加,曲线应该向上移动。2.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催化分解的底物应该是蛋白质;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pH为10时已经失活,再改变pH,反应速率不变。3.底物一定量时,乙图中min时,底物被完全消耗完,因此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4.①对于曲线abc:若X轴表示pH,则曲线上b点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是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 。②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bd段不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因此制约因素是酶的浓度。
寒假训练10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TP分子中腺苷与3个 基团相连,形成2个高能 键,A正确;ATP和核酸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元素种类相同,B正确;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 基团(γ 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脱落和添加形成,C正确;ATP水解后形成ADP和Pi,因此ATP和ADP是两种不同物质,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6.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无氧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合成ATP的能量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来自有机物无氧呼吸释放的化学能,A错误;有氧条件下,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可以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叶绿体中H2O的光解所需能量来自光能,C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关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7.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过程是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需要酶催化;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需要酶催化,A错误;过程①为ATP的合成过程,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过程②释放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4所以过程①中需要的能量不是过程②释放的,B正确;ATP的合成与水解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内,如某细胞内线粒体合成ATP,合成蛋白质消耗ATP等,C错误;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D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萤火虫为动物,体内的能量c只能来自细胞呼吸作用而不能来源于光能;由题图可知,物质M和物质N分别为ATP、ADP,吸能反应一般消耗ATP,即和物质N的合成相联系;合成ATP的能量c主要来自细胞呼吸作用,而能量d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和过程①没关系;物质M、N间的相互转化是生物界共有的能景供应机制c。
9.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不需要能量,ADP含量不会增加,A错误;酒精、 和 化碳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不消耗能量,B、C错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收缩是耗能过程、肌肉收缩是ATP释放的能量转变成动能,电鳗的放电是ATP释放能量转变成电能,ADP含量都会升高,D正确。
10.
答案:D
解析:ATP是三 腺苷,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ATP生成减少,B错误;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只在 阶段葡萄糖转变为 酸的过程中有ATP的合成,C错误;光下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D正确。
11.
答案:C
解析: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 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部分ATP的末端 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但含量变化不大,说明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ATP中远离A的 基团容易脱离。
3.ATP中 基团逐个脱离下来, 剩下的是腺苷。4.图示A→B变化过程中ATP含量降低,是因为ATP被水解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B→C过程中,ATP含量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加强,由ADP转化生成的ATP增多;从整个曲线来看,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ATP的形成和分解是同时进行的。
寒假训练11
1. 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因此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 化碳,A正确;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无关变量要控制好,B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产生 化碳,因此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D正确。
C
2.根据题意分析,乙 中只有线粒体,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发生反应,A正确;甲 中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 化碳,B错误;丙 中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且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葡萄糖溶液只能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 化碳,并释放少量的ATP,C、D错误。
A
3.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 酸→ 化碳,A错误;无氧呼吸 阶段产生少量的ATP,而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正确;有氧呼吸的产物是 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 化碳或者 ,C正确;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D正确。
A
4.①②过程可代表有氧呼吸,可在蓝藻和某些细菌中进行,A正确;②过程代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可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正确;①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少部分释放出来,部分转移至 酸中,C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①过程,D正确。
C
5.大多数植物的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 化碳,也有一部分植物无氧呼吸可以产生 ,如甜菜根,A正确。②是有氧呼吸第二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B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C正确。, 菌进行无氧呼吸 发酵,无氧呼吸只在 阶段产生能量,第二阶段不产生,D正确。
B
6.如果测得O2吸收量<CO2释放量,则只能说明既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但是无法判断两者的大小关系,A错误;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所以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时,则无氧呼吸占优势,B正确;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说明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还原性氢用于 酸的还原,没有还原性氢的积累,C错误;检测CO2的产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随着CO2的释放,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D错误。
B
7.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关系式:(6X+2Y):6X=5:3,解得X:Y=1:2,因此有1/3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2/3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D
8.图中O2产生总量表示(实际)光合速率,CO2释放量表示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强度为B时,O2产生总量与CO2释放量相等,说明呼吸速率=2倍的光合速率,A错误;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也是8个单位,因D、A两点CO2释放量相同,均为6个单位,所以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B正确;图中当光照强度为D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能进行,因此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图中光照强度由A增至C,即光照强度逐渐增大,O2产生总量增加,说明限制A、C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
A
9.(1)图中①为有氧呼吸 阶段的产物 酸,②为第三阶段的产物水,③为第二阶段的产物 化碳。(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中,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⑥最多。(3)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发生于线粒体内膜。(4)人体肌细胞内如果缺氧,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C6H12O6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5)有氧呼吸反应式书写时应注意反应条件和反应式右侧的能量不能漏掉,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连接。
(1) 酸水 化碳
(2)⑥
(3)线粒体内膜
(4)
(5)
10.(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图甲探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需提供O2,因此通入a瓶的空气需先经过c瓶,以除去空气中的CO2,保证b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可见其装置序号是c-a-b。分析图丙可知:A、B、C、D、E分别表示 酸、CO2、[H]、O2、酒精,过程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 阶段,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图丙中①④③表示有氧呼吸。如果将d装置内的酵母菌换成 菌,并与b连接,由于 菌无氧呼吸产生 ,不产生CO2,所以不能观察到b中出现混浊的现象。(2)图乙中,装置f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由于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因此仅凭装置f不能辨别酵母菌细胞的呼吸类型。若要辨别酵母菌细胞的呼吸类型,装置e的X烧杯中应放置能够吸收CO2的NaOH溶液,此时装置e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如果e的液滴不移动,f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没有消耗O2,但产生了CO2,则此时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3)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图丙中的物质B是CO2,产生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产生物质B的过程的酶,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或线粒体基质)中。物质E是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释放能量最多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图丙中的过程③。(4)图丁显示:当氧浓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8,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3,说明无氧呼吸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5;结合如下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推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5/2,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1/2,所以有5/2÷(5/2+1/2)=5/6的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1)c-a-b①④③否 菌无氧呼吸产生 ,不产生CO2
(2)NaOH无氧呼吸
(3)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或线粒体基质)酸性的重铬酸钾③
(4)5/6
寒假训练12
1.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自变量上有无光照,A正确;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中,设计了对比实验,B正确;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于H2O,C正确;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探明了暗反应过程碳元素的转移途径,即14CO2→14C3→(14CH2O),D错误。
D
2.色素分离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而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高的扩散的快,而溶解度低的扩散慢,A错误。滤纸条上胡萝卜素的颜色是橙*色,B正确。色素分离时因为叶绿素b的溶解度 ,所以扩散速度最慢,C正确。因为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D正确。
A
3.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光反应的产物是NADPH、ATP、氧气,暗反应的产物是(CH2O)等有机物,B正确;卡尔文用C14标记 化碳,证明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是 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C错误;停止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还原因缺少[H]、ATP而不能进行,短时间内 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仍然进行,因此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升高,五碳化合物含量降低,D错误。
B
4.光反应中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A正确;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会下降,导致光合作用减弱,B错误;光反应和暗反应均有许多酶参与,C错误; 化碳的固定不需要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还原氢和ATP,D错误。
A
5.②是水光解的产物之一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B正确;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H]、ATP和叶绿体基质中酶的作用下,被还原形成(CH2O),C正确;④是ATP,在类囊体薄膜上生成,D错误。
D
6.②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的C3还原,有[H]参与,④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有[H]的生成,A错误;①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 阶段,有ATP的产生,③为暗反应阶段中的CO2固定,无ATP的产生,④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有ATP的产生,若为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没有ATP的产生,②为暗反应阶段中的C3还原,消耗ATP,B错误;综上分析,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C正确;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错误。
C
7.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只能用于细胞呼吸,不能用于光合作用,B错误;叶肉细胞在光照下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消耗,从而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D
8.a表示 化碳的进入细胞,b表示氧气出细胞,A错误;e表示氧气进入细胞,f表示 化碳出细胞,B错误;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HO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方面进入线粒体共线粒体利用即途径c,一方面释放到大气中即途径b,C正确;以HO作原料进行呼吸作用,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8O不会出现在图中的d途径中,D错误。
C
9.晴朗白天突然转阴时,光照强度变弱,光反应速率变慢,生成的ATP和[H]减少,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生成的C5减少,而短时间内CO2和C5结合形成C3的固定过程仍在进行,此时叶绿体内C3的含量增多。可见,曲线的d—e段表示由晴朗白天突然转阴,其中X表示C3含量的变化,Y表示C5含量的变化,C正确。
C
10.图中M点之前两曲线重合,限制玉米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只有光照强度,A正确;a、b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a点的 化碳浓度较高,三碳化合物生成较多,去路与b点相同,故a点时细胞中的C3含量较多,B正确;M点和b点的CO2浓度相同,b点的光照较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较多,C3还原形成的C5较多,但C5的去路与M点相同,故细胞中的C5含量较高,C错误;图中表明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 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而合理密植可以达到此目的,D正确。
C
11.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Ⅲ,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I和Ⅱ的光照强度相同, 化碳浓度相同,因此造成曲线I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b,曲线I、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a点时就达到饱和点,D错误。
D
寒假训练13
1适宜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氧气的净释放,此时A侧浮力增大,导致指针将向右偏转,A正确;实验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c点表示O2释放量 ,净光合速率 ,B正确;据曲线图分析,ce段随灯光距离的增大,O2释放量减少,C正确;f点与a、b、c、d点相比,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气球内气体量减少,因此指针的偏转方向相反,D错误。
D
2.(1)①过程能吸水光能,其为光反应。②过程能合成有机物,其为暗反应。(2)过程①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②暗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3)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吸收氧气,产生 化碳和水,其中水用于光反应, 化碳用于暗反应,因此a为水,b为 化碳。③④为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方程式为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4)若把该植物从光下移到暗处,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升高。(5)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值时,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CO2浓度或温度。
(1)光暗
(2)类囊体薄膜基质
(3)水 化碳
(4)升高
(5)CO2浓度(或温度等)
3.(一)(1)据图可知,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此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进入叶绿体基质参与三碳化合物(C3、三 )的还原。CO2浓度大于c时,增加光照强度,可以增加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即限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2)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小于0,即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3)据图可推测,在适宜的温度下,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增强光照强度。
(二)(1)光照强度为0时,甲植物 化碳释放量为2mg/m2·h,大于乙植物 化碳释放量1mg/m2·h,即甲、乙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甲植物。(2)当甲种植物缺Mg2+时,叶绿素含量减少,需要较强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才能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C点将右移。(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若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h,实验前后,甲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下降,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升高。
(一)(1)0ATP和[H]三碳化合物(C3、三 )的还原光强
(2)大于
(3)光强
(二)(1)甲
(2)右移
(3)下降升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