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胜概龙船载宝珠岭后香炉山

大城所城位于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是一座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原名“潮州府饶邑大城守御千户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至今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保存完好。所城东隔淡水埭与大埕镇相邻,北距福建诏安县城南诏镇约15公里,西距饶平县城*冈镇约15公里,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大城所位于饶平东里半岛中心位置,是明清海防重地。大城所号称粤东 城,是潮州府内四个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

大城所城垣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城所村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

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城所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七批古村落

大城所被评为第二批“潮州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东里胜概

01

东里香炉山

饶平东里岭后村之西南,有座香炉山,主峰.4米,山虽不高,但因有个蝙蝠洞而闻名遐迩。岭后人也因“蝠”得“福”,不受蚊虫侵扰。明万历《东里志》载:“香炉山,一名燕子石山,在岭后西南。山顶有石,圆秀如香炉在案上,故名。其下有洞,深邃奇怪,中有流水。洞自山上彻于山下,有钟乳。洞中有百蝙蝠倒挂于石崖。有曰相公厅者,可容三百余人。昔人避倭其中,石臼灶基尚存。嘉靖四十年,倭寇猖獗,居民入避,赖以全活。”香炉山上树木荫翳,巉岩星罗棋布,或壁立千仞,奇峰突兀;或形如灵物,栩栩如生;或中生异洞,蜿蜒曲折;或悬崖峭壁,险象环生。山巅之上有一巨石,高8米有余,占地面积20多平方米。在平坦如案桌的石面上,一块数吨重、色似古铜的圆石凌空而立,状若香炉在案,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曹宗(明成化七年辛卯科举人、国子监佐教)有《香炉山》诗云:“此石何奇圆又圆,恍然宝篆架山巅。淡妆碧雾气成古,碎点苍苔色更鲜。红日射光常起火,白云出岫自生烟,漫凭风雨相摧打,卓尔空中祷上天。”这块巨石又宛若炼丹道士留下的丹丸,故俗称“丸子石”。杨骥(明正德丙子科举人)有《丸子石山》诗云:“层峦顶上一浮丸,倾转凌风稳在盘。寮老放纮曾弃子,洞仙炼药岂遗团。午樵准作疗饥食,宿鸟不惊击骨弹。山里难寻此怪石,陨星化就圆无瘢。”

香炉山上三叠石

香炉山之东麓有六七块巨石相偎相叠,组合成一艘大石船,船头、船身、船尾清晰可辨,其船舵更是惟妙惟肖。船身之上叠着一粒圆秀如珠的大石,此石景俗称“龙船载宝珠”。《东里志》载:“仙人载宝珠船,在柘林西山,有石如船,首尾俱全,中有二石如宝珠,甚奇。”陈天资记载之石景,是否指此异迹,谁也说不清楚。再往上,在茂密的相思树林中显露一个奇异的岩洞。洞口由巨石天成,“井”字形,直径1米有余,入口处有块巨石镌刻“圣贤观”三个大字。相传,古时候,有一道士在此洞住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就丹丸后飘然而去。我们进入洞中,里面黑暗阴森,寒风飒飒。洞中有古泉一眼,泉水甘冽,沁人心脾传说数百年前,香炉山还是海中小岛,此泉直通大海,后因天地演化,海陆变迁,遂成深山岩洞,故有“燕洞泉水通南海”的俚语。岩洞深邃幽奥,洞中有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忽敛忽舒,宽敞处可容数百之众,狭窄处有的侧身可过,有的需佝偻爬行。洞中有一相公厅,高数丈,由三块数千吨重的天然岩石构成,里面十分宽敞,明代乡民曾在此避倭。据说岩洞自山顶通于山下,游人或行或爬需 小时才能走完岩洞。更为奇异的是,岩壁之上倒挂着无数只蝙蝠,人进洞中,蝙蝠惊旋其间,“吱吱”之声不断,而蝙蝠未至,旋风先起,顿觉毛骨悚然。传说古时候,此洞住着修练了百年的蝙蝠精。北宋期间,杨文广奉旨平蛮南十八洞,此洞为第十七洞穴。蝙蝠精久闻杨文广骁勇善战,且已征服了十六洞府,自量修练期未届,敌他不过。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非对手,何必冒险较量,遭灭顶之灾呢。当杨家*浩浩荡荡来到东里时,蝙蝠精率徒子徒孙拜伏于地,乞求饶命,并表示改邪归正。杨元帅见此等鼠辈尚有悔改之心,免予剿灭,命它们夜游捕蛾捉蚊,为民除害,以观后效。这虽是无稽之谈,但蝙蝠夜间捕食蚊虫,却是妇孺皆知。昔时,有骚士慕名游历至此,有感于上述传说,留下“圣贤观”墨迹。走出蝙蝠洞,登上香炉山北面山峦,此处称为“寨尖”。据传,南宋末年,抗元巾帼英雄陈璧娘曾在此营造“寨仔”,驻扎义*抗击番兵,今尚存插旗的石墩及做饭的石灶等。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曾在此设伏,关门打狗,打得日伪*屁滚尿流。伫立香炉山巅张望,天高地阔,峰秀峦翠,林幽花艳。近处,清泉细流,飞珠溅玉,声若琴弦,“大佛诵经”“仙人照镜”等天然石景,令人如至佛境、犹登仙台;远处,波光浮岛屿,帆影入云烟,使人遐思千里、感慨良多。真可谓:“燕洞幽曲疑无路,炉山喷光前有天。”

资料来自《大城所城》,编辑里有改动。

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7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