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第13章几组数据批注

第十三章几组数据第十三章介绍了鹦鹉螺号的船体大小数据,重量,航行原理、造价等各种数据。过了片刻,我们坐在大厅的长沙发上,嘴里叼着雪茄烟。船长把一卷详图放在我面前,里面有鹦鹉螺号的平面图、剖面图和立视图。然后他如数家珍,开始了他的描述:“阿龙纳斯先生,下面就是您乘的这条船的多维尺码。船身呈长圆柱形,两端为圆锥状,整条船活像一支雪茄烟。在伦敦,已有好些船采用这种样式。圆柱从头到尾正好七十米,船身最宽处八米。因此,这条船与普通高速远洋轮不完全一样,不是严格按照十比一的长宽比来建造的,但它的形体狭长,线条流畅,便于潜水作业,阻力小而又小。“有了这两个数据,您就很容易计算出鹦鹉螺号的面积和体积。面积为一千零一十一点四五平方米,体积为一千五百点二立方米——就是说,船完全潜入水中时,它的排水量为一千五百立方米,或者说重量为一千五百吨。“我在绘制这艘潜海航船的图样时,我要求,在平衡状态下,船吃水部分占十分之九,浮出部分只占十分之一。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它的排水量只能为它体积的十分之九,即一千三百五十六点四八立方米,也就是说,船的吨重与此数字相当。所以,我根据以上数据造船时,船的重量不能超过这个数目。1.介绍鹦鹉螺号的船体的样子和大小的科学数据。2.长70米,最宽处8米,面积.45平方米,体积.2立方米,重量吨。3.还有其它数据,数学爱好者可以算一算。“鹦鹉螺号船体有双层船壳,一层是内壳,另一层是外壳,两壳之间,用许多T形铁连接,使船体极其坚固。真的,正是具备这种细胞式的完整结构,犹如一大块实铁,无懈可击,抗压性能强。船身包板不会变形受损;船身自成一体,仗的是建构合理,而不是靠铆钉螺栓,正是由于材料配置完美,结构高度统一,才使得潜艇可以在汹涌澎湃的汪洋大海中游刃有余。“这两层船壳全用钢板制造,钢与海水的密度比是十比七或十比八。 层船壳厚度至少五厘米,重三百九十四点九六吨。第二层,即龙骨,高五十厘米,宽二十五厘米,重六十二吨。还有机器,压载、各种辅助设备、生活起居设施、密封舱隔板以及内横梁等重九百六十一点六二吨,再加上 层的三百九十四点九六吨,总重量为一千三百五十六点四八吨〔1〕。这下您明白了吧?”〔1〕数字统计有误,但原文如此。“明白了,”我答道。“所以,”船长又说,“鹦鹉螺号如果处在这种条件下在海上航行,十分之一船体正好浮出水面。那么,如果我在船内安装若干储水罐,总容积正好与十分之一船体相当,即容水重量为一百五十点 吨,我一旦把蓄水罐装满,此时船的排水量或重量都是一千七百五十吨,那它就完全潜入水中了。这就是事情的原委,教授先生。储水罐就安装在鹦鹉螺号下部侧翼。我打开阀门,蓄水罐盛满水,船往下沉,海水正好淹没船顶。”1.介绍鹦鹉螺号是双层船壳,全钢板制造。2.总重量为一千三百五十六点四八吨,标注有错误,你可以算一下,到底是多少重。3.潜水船下沉海底的原理是用蓄水罐装水的方式。注意科学数据的算法,有兴趣的可以算一算。“好,船长,可是我们会遇到实际的困难。您可以让船正好淹没在海面下,这个我理解。但是,再往下沉,潜入水面以下,您的潜水船难道不会遇到一种压力,进而受到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力吗?估计每三十英尺水柱产生一个大气压力,也就是说,每平方厘米必须承受一公斤的压力。”“一点没错,先生。”“因此,除非您把鹦鹉螺号全灌满水,否则,我看不明白您是怎么能把船潜入深水地带的。”“教授先生,”尼摩船长答道,“不应当把静力学和动力学混为一谈,不然的话,就要出现严重的错误。要到达深海地带,并不需要费多大工夫,因为物体都有自沉的倾向。请您听我说说个中道理。”“我洗耳恭听,船长。”“要让鹦鹉螺号下沉,就得增加其重量。当我决定增加船的重量时,我只要注意水深与海水体积压缩量之间的关系就行了。”“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回答道。“然而,如果说水并非 不可压缩,但起码是很难压缩的。的确,根据 计算,每个大气压(即30英尺水柱压力)下,水的压缩量为四百三十六比一千万。假如要潜入一千米深的水层,我就得注意在一千米水柱压力下,即一百大气压下海水体积的压缩量。这个压缩量为四百三十六比十万。因此,我应当把重量增至一千五百一十三点七吨,而不是一千五百零七点二吨。因此,实际上只需要增加六点五七吨。”“仅此而已?”“仅此而已,阿龙纳斯先生,而且这个数据很容易核实。何况,我还有若干百吨容量的后备蓄水罐,所以,我可以潜入极深的海底。如果我想上浮贴近水面,我只要把水排出即可,如果想让鹦鹉螺号浮出水面十分之一,我只要把蓄水罐的水全部排出就是了。”有数据垫底,他说得有条有理,我无可挑剔。尼摩船长讲潜水船下沉、上浮的原理。这个原理是科学假想的,当然与现代潜水艇不同。“我承认您的计算,船长,”我答道,“如果我再提出异议,就未免丢人现眼了,既然经验每天都在证明您是对的。但目前我预感到有一种实际的困难。”“什么困难,先生?”“当您潜到一千米深的时候,鹦鹉螺号的外壳必须承受一百个大气压力。如果这个时候,您想排空后备储水罐减轻船的负担,以便上升到水面,那么,水泵就必须克服一百个大气压力,即每平方厘米一百公斤。这就需要一种能量……”“唯有电能为我提供这种力量!”尼摩船长迫不及待地说,“我对您再说一遍,先生,我的机器的动能几乎是无限的。鹦鹉螺号的水泵神通广大,您可能已经领略过了,上次对付林肯号,我们喷出的水柱,简直像激流倾泻,猛扑猛冲,势不可挡。不过,只有潜入一千五百到两千米的中等深度时,我才启用备用储水罐,这都是出于珍惜机器设备的考虑。同样,有时心血来潮,我想在水下十里洋场漫游,就改用另外的操作方法,虽然费的时间较多,但效果并不差。”阿龙纳斯提出疑问,在深水区下如何打开储水罐。这些科学数据要了解,对学习初中其他学科有帮助。“什么方法?”我问。“这么说,我自然得告诉您鹦鹉螺号是怎样驾驶的喽。”“我巴不得早点知道。”“驾驶这艘船,为了改变方位,向右也罢,向左也罢,一句话,保持水平航行,我使用普通的宽叶舵,安装在尾柱上,用轮轴和滑轮转动。但我也可以驾驶鹦鹉螺号上下纵向移动,这时,我便使用两块斜板,装在两侧吃水线正中处,斜板是活动的,可以随时调整姿态,通过大功率杠杆在船内进行操纵。机动斜板与船体保持平行时,船便在水平方向上行驶。机动斜板一旦倾斜,鹦鹉螺号在螺旋桨的推动下,就会根据倾斜角度,按照我的要求沿着规定斜线下沉或上浮。或者,如果我想迅速浮上水面,我便操纵螺旋桨,通过水的压力使鹦鹉螺号直线上浮,就像一只充满氢气的气球迅速升空一样。”“妙极了!船长,”我不由叫了起来,“但是,在水下,舵手如何能沿着您指引的路线行驶呢?”“舵手是在玻璃罩舱里工作的,玻璃罩舱安在鹦鹉螺号船体上方突出部位,玻璃罩全是透镜玻璃做的。”“玻璃罩能抵抗住如此强大的压力?”“ 可靠。水晶玻璃虽然很脆,甚至不堪一击,但却非常耐压。年,我们在北方海域进行过电光捕鱼试验,我们看到,当时使用的水晶玻璃罩虽然只有七毫米厚,但却可以抵抗十六个大气压力,同时还可以让强热光线通过,但玻璃板上的热量分布很不均匀。而我现在使用的玻璃板,中心位置至少有二十一厘米厚,也就是说,厚度比试验捕鱼用的玻璃板厚了三十倍。”1.鹦鹉螺号如何驾驶,如何上升,下沉,前进?2.舵手是在玻璃罩舱里工作,玻璃罩能抵挡住海底的大气压。“有道理,尼摩船长;但在海水里要看得见,必须让光明驱逐黑暗,我寻思,在暗无天日的海水里,漆黑一团……”“在舵手舱后头,装有一个大功率的电光反射镜,强烈的光线可以照亮半海里以内的海域。”“啊!妙极了,妙!妙!妙!船长。我现在可以解释所谓独角鲸的磷光现象了,这种现象曾让科学家们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件事,我顺便请教您一下,那轰动一时的鹦鹉螺号与斯科舍号相撞事件,是不是一次偶然碰撞造成的?”“纯属偶然,先生。事件发生时,我正在水下两米深航行。何况我看到斯科舍号没有受到任何重大损失。”“无关紧要,先生。但跟林肯号相撞呢?……”“教授先生,关于这件事,我只能说对不起了,居然撞击了勇敢的美国海*部一艘 的战舰,不过话说回来,是人家攻击了我,我才不得不自卫!但我适可而止,仅仅剥夺林肯号 我的能力而已,它完全可以到最近的海港去修复,没有人再去为难它。”“啊!船长,”我满怀信心叫了起来,“鹦鹉螺号果然神通广大,名不虚传!”1.舵手舱后头安有电光反射器,便于在漆黑的深海中航行。2.照应了前面看到了磷光现象。3.解释了两次碰撞事件,一次是偶然,一次是反击。“是的,教授先生,”尼摩船长答道,看来他的确很激动,“我爱它,把它当作我的心肝宝贝!如果说,在你们的船上,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因为汪洋大海险象环生;如果说,在这片海洋上,正如荷兰人詹森〔2〕所说, 印象就是心惊胆战,如临深渊;不过,无论是在鹦鹉螺号船上还是船下,人们心中却无忧无虑,毫不畏惧。不必担心船体会变形,因为双层船壳坚如铜墙铁壁,牢不可破;它没有乱七八糟的索具,不怕大风大浪袭击,不怕颠簸摇晃;它不用挂风帆,再大的风也刮不走;它没有锅炉,不必担心蒸汽冲裂;它不必担心发生火灾,因为船浑身都是钢铁,而不是木质结构;它不用煤炭,不受煤耗困扰,因为它的机械能源是电;它不必担心撞船事故,因为它在深水里独来独往,畅通无阻;它不必与海上风暴周旋,因为它可以在水下几米深安然无恙,处之泰然!先生,就这样。这就是本船的大手笔!有一种说法,设计师比建造师更有信心,建造师比船长本人更有信心,如果真是这样,那您就可以理解我对我的鹦鹉螺号为什么情有独钟、笃信不移了,因为我既是它的船长,又是它的建造师,而且还是它的设计师!”〔2〕詹森(—),荷兰天主教反正统派神学家,著有《奥古斯丁书》。尼摩船长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的手势多姿多情,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是啊!他爱他的船,就像父亲爱自己的孩子!介绍鹦鹉螺号的优点。不过,有一个问题,也许有点造次,但顺理成章,我忍不住就问:“那么说您是这船的设计师了,尼摩船长?”“是的,教授先生,”他回答我说,“我曾在伦敦、巴黎、纽约上过学,那时我还是陆地居民。”“但是,您怎样能秘密地建造这艘壮观的鹦鹉螺号呢?”“阿龙纳斯先生,船上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从地球不同地方运来的,人名和地址都经过伪装。龙骨是在法国的勒克勒佐锻造的,螺旋桨主轴来自伦敦的佩恩公司,船壳钢板来自利物浦的利尔德公司,螺旋桨来自英国格拉斯哥的斯各特公司,蓄水罐则是巴黎卡伊公司的产品,机器出自普鲁士的克鲁伯公司,船艏冲角产自瑞典穆塔拉制造厂,精密仪器出自纽约哈特兄弟有限公司,等等,每个制造商都收到我的设计图,但署名则各不相同。”“但是,”我又问,“这些部件做好后,还需要总装和调试吧?”“教授先生,此前我已经在大洋的一个小荒岛上建立起我的加工装配工场。就是在这个岛上,我对我的忠实伙伴们进行了教育和培训,他们又都是我的工人,我就是同他们一起完成了鹦鹉螺号的总装工作的。工程结束后,我放了一把火,把岛上的遗迹烧得一干二净,要是有可能,我非得把整个小岛炸碎不可。”“那么,我可否认为,这艘船的建造成本高得惊人?”“阿龙纳斯先生,一条钢船每吨位耗资一千一百二十五法郎。而鹦鹉螺号定位为一千五百吨,那么它的成本就是一百六十八点七万法郎,加上装备费累计二百万法郎,再加上船内艺术品等各种收藏总共耗资五百万法郎。”“ 一个问题,尼摩船长。”“问吧,教授先生。”“那您肯定很富吧?”“财富无边,先生,我可以轻松地偿还法国所欠的百亿国债!”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位怪人,他竟然用这么大的口气对我说话。难道他以为我会信以为真?将来我总会弄明白的。船是怎样设计、装配的,造价多少?这不仅是阿龙纳斯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这一部分,就是解开了读者的疑惑。潜水船设计师:尼摩船长。船上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世界各地不同公司制造的。鹦鹉螺号总耗资万法郎。第十三章阅读测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鹦鹉螺号船体的零部件是由()生产的。2.鹦鹉螺号船体是()船壳。一、选择题1.鹦鹉螺号船体总长是()米。A.60B.70C.75D..鹦鹉螺号船体总重量是()吨。A.B.C.D..当鹦鹉螺号潜到米深时,船体外壳必须承受()个大气压。A.10B.C.D.4.建造鹦鹉螺号总耗资()法郎。A.万B.万C.万D.万第十三章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1.(世界各地)2.(双层)二、选择题1.B..B.3.B.4.C.万第十四章黑潮暖流

第十四章讲我们从日本海出发,开始海底探险旅行,看到船外各种各样的鱼,丰富多样,连尼德·兰都陶醉了。

地球水面积为三亿八千三百二十五点五八万平方公里,约合三千八百〔1〕多万公顷。液态水体积为二十二亿五千万立方英里,如果构成一个球体,直径可达六十法里,重量可达三百亿亿吨。要知道这个数目有多大,必须明白一百亿亿对十亿之比,相当于十亿对一个单位之比,也就是说,在一百亿亿中所包含的十亿数,等于十亿中包含的所有单位数。那么,液态水总量差不多等于四万年所有陆地江河的总流水量。

〔1〕原文如此。应为亿公顷。后文数字一律按原文译出。

在地质纪年中,火的时期之后是水的时期。最初地表一片汪洋。接着,在志留纪,山峰渐渐露头,一些岛屿浮出海面,在局部洪流的冲刷下几落几起,时隐时现,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陆地, 固定为地理学上的大陆,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固体陆地占据水域面积为三千七百点六百五十七万平方英里,即一百二十九点十六亿公顷。

大陆的形状把海水分为五大部分: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太平洋从北至南处于南北两极圈之间,从西至东位于亚洲和美洲之间,跨越一百四十五度经线。太平洋最太平,水流宽阔而舒缓,潮水涨落不大,雨量丰沛。*使神差,莫名其妙,命运首先召唤我跑遍的海底世界竟然是太平洋。

“教授先生,”尼摩船长对我说,“如果您乐意,我们去测定我们现在的准确方位,决定此次远游的出发点。现在是十二点差一刻。我们马上浮上水面。”

船长按了三下电铃。水泵开始把储水罐中的水排出,流体压力计指针表明鹦鹉螺号上升时承受不同压力的运动状况,后来,指针不动了。

“我们到了,”船长说。

我走向通往平台的中央扶梯。我沿着金属阶梯一步步往上攀登,盖板已经打开,我登上鹦鹉螺号船顶。

平台浮出水面只有八十厘米。只见鹦鹉螺号前后呈纺锤状,恰如一支长长的雪茄烟。我注意到船身上的钢板,颇似砌砖叠瓦,鳞次栉比,活像陆地上大型爬行动物身上的鳞甲。于是我恍然大悟,即使人们使用高倍望远镜,这条船也难免总被错认为是海中怪兽。

临近平台正中,只见那只小艇半身窝藏在船体凹槽内,宛如一个微微突起的肿瘤。在平台前后,隆起两个不很高的笼罩,上面安装有厚厚的透镜玻璃:一间是鹦鹉螺号的舵手室,另一间则装有大功率电力探照灯,为航路照明。

大海碧波荡漾,天空碧蓝如洗。修长的船体几乎感觉不到正置身于万顷波涛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阵东风徐徐吹来,海面泛起层层波皱。云收雾散,万里海天尽收眼底。

眼前空空如也,看不见一块礁石,望不见一个小岛。林肯号早已无影无踪。唯有这苍茫的大海浩瀚无边。

尼摩船长带着他的六分仪,开始测量太阳的高度,由此可以测出所在的纬度。他等了几分钟,让太阳与海天线同处一个水平线上。他观察时,浑身肌肉似乎定格,仪器稳稳地把握手中,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刻,纹丝不动。

“正午了,”他说,“教授先生,您希望选择什么时刻?”

我向大海投去依依惜别的一瞥,这片海域临近日本海岸,海水稍微有点发*,然后我下到大厅。

在大厅里,船长记下了方位,并精确地计算出船所在经度,还拿以往的时角观测记录进行核对。而后他对我说:

“阿龙纳斯先生,我们正位于西经一百三十七度十五分……”

“根据哪种子午线?”我连忙问道,指望从船长的回答中得知他的国籍。

“先生,”他回答我说,“我有各种不同的精密时计,可以根据巴黎、格林威治和华盛顿子午线来核准。但是,托您的福,我以后就根据巴黎子午线吧。”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我一无所获。我只好欠身表示感谢,可船长又说:

“根据巴黎子午线,西经一百三十七度十五分,北纬三十度七分,也就是说,距日本海岸约三百海里。今天11月8日,正午时刻,我们从此开始海底探险旅行。”

“愿上帝保佑我们!”我答道。

“现在,教授先生,”船长又说,“我就不陪您做研究工作了。我已确定了航线,东北偏东方向,水下五十米深度。这是标记分明的航海图,您可以跟踪航线。大厅供您使用,恕我失陪了。”

海底探险旅行我们从日本海出发,测定方位,确定地点、时间。

可以有三种方式判断经纬度方位:巴黎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华盛顿子午线。

尼摩船长采用的是巴黎子午线计算。

尼摩船长向我致敬告辞。就剩下我一个人了,万千思绪顿时涌上心头,千丝万缕都与鹦鹉螺号船长有关。这个怪人,他自称不属于任何国籍,我能不能闹明白他究竟是哪国人?他对人类怀有刻骨的仇恨,这种深仇大恨很可能付诸于可怕的报复行动,那么到底是谁得罪了他?他是不是一位怀才不遇的科学家?会不会是一位天才,正像康塞尔所说的,“有人找他的麻烦”?会不会是一位现代伽利略〔2〕?或者,会不会是一位美国莫里式的科学奇才,其事业被*治革命打得粉碎?我当时还说不清楚。可我,我是出于偶然才被抛到他的船上的,可我,我的生命却掌握在他的手中,他接待我不冷不热,但客客气气。不过,我几次主动要和他握手,但他从来不肯响应。他从来就不曾主动向我伸出手。

〔2〕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年发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反对地心说,主张地动说,因而遭到罗马教廷的迫害。

整整一个小时了,我陷入苦思冥想之中,一心想揭开我孜孜以求的秘密。后来,我的目光紧紧盯着铺在桌面上的那张大幅地球平面图,我就用手指按在刚才观测到的经纬度交点上。

我对尼摩船长人物身份的猜想揣测,写出了尼摩船长的神秘,渲染了事件的神秘气氛。

海洋与大陆一样,也有自己的江河。这是一些特殊的水流,根据水流的温度和颜色可以辨认,其中最 的就是所谓的湾流。科学界认定在地球上有五条主要水流: 条在大西洋北部,第二条在大西洋南部,第三条在太平洋北部,第四条在太平洋南部,第五条在印度洋南部。过去很可能还有第六条水流存在,那是在印度洋北部,那时里海和咸海跟亚洲各大湖泊连成一片汪洋。

恰巧,我手指按住的那点,也有一条湾流经过,日本人叫Kuroscivo,即所谓黑潮。黑潮从孟加拉湾流出,受热带阳光直照加温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着亚洲海岸奔流,在太平洋北部环绕而行,直到阿留申群岛,香樟木材和地方土特产顺流运输,碧蓝的湾流与波涛汹涌的洋面遭遇适成泾渭分明景象。鹦鹉螺号即将顺着这条水道随波逐流。我目随暖流,眼看着它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太平洋里,我感到自己被卷进了黑潮。就在这时,尼德·兰和康塞尔出现在大厅门口。

介绍了地球上主要的五条主要水流,介绍黑潮的位置流向: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亚洲海岸→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

我的两个好伙伴看到眼前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不禁惊呆了:

“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什么地方?”加拿大人大呼小叫道,“难道是在魁北克博物馆里?”

“如果先生赏脸,”康塞尔另有说头,“倒不如说是索摩拉尔公馆〔3〕呢!”

〔3〕19世纪法国 考古学家和收藏家索摩拉尔父子府邸。

“我的朋友们,”我应声答道,示意请他们进来,“你们既不在加拿大,也不在法兰西,而是真真切切地在鹦鹉螺号船上,而且还在海面下五十米。”

“当然要相信先生的啦,何况先生这般肯定,”康塞尔解释道,“但说实话,这个客厅,就是像我这样的佛拉芒人看了也未免大惊小怪的。”

“那你就大惊小怪吧,我的朋友,看一看,反正,搞分类是你的强项,这里有的是工作让你干。”

我没有必要鼓励康塞尔干活。这个忠实的汉子早就俯身在玻璃橱柜上,只听他嘴里念念有词,生物学词汇脱口而出:腹足纲,蛾螺科,波螺属,马达加斯加介蛤种……

通过这个情节写出康塞尔生物学分类知识的丰富,与前面介绍康塞尔的内容相呼应。

这时候,尼德·兰,对贝类学毫无兴趣,便问起我跟尼摩船长交谈的情况,问我是否搞清楚他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想把我们拖到多深的海底去?问题千头万绪,我简直答不过来。

我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他,或者不如说,把我没弄清楚的全都对他说了。我又问从他那方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加拿大人答道,“我甚至没有发现船员的影子。奇怪呀,难道说,船员也是电的不成?”

“电的?”

“说真的,我恨不得以为是电的才好哩。可是您,阿龙纳斯先生,”尼德·兰质问道,他耿耿于怀,总是不肯死心,“您不能告诉我,这船上到底有多少人吗?十个,二十个,五十个,一百个?”

“我可没办法回答您,尼德·兰师傅。而且,您得相信我,您得放弃,起码目前,放弃您那个夺取或逃出鹦鹉螺号的念头。这艘船是现代工业的杰作,如果没有见到这部杰作,我会后悔的!我相信有许多人,只要身临其境,只要见识过这些奇珍异宝,也会接受我们当前的处境。因此,请您务必保持镇静,尽可能观察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

“观察!”鱼叉手叫了起来,“什么也看不到,除了钢板监狱,什么也休想看到!我们走呀走,盲人坐瞎船……”

写出尼德·兰的疑惑,让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充分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增强故事的悬念吸引力。

尼德·兰话音未落,全厅忽然黑了,简直是一团漆黑。天花板亮光熄灭了,并且说灭就灭,弄得我的眼睛都疼了,与忽然从漆黑见到强光的颠倒感觉一模一样。

我们默不作声,一动都不敢动,不知道出了什么意外,不知道是吉祥还是横祸,只能等待。只听到一种滑动的声响。仿佛是鹦鹉螺号两侧盖板在移动。

“完了完了!”尼德·兰说。

“水母目!”康塞尔嘀咕道。

忽然,大厅边侧两个椭圆形窗口亮如白昼。团团海水在电光照射下明晃晃地滚动着,两道水晶玻璃板把我们和大海隔开。开始,我不寒而栗,生怕脆弱的玻璃隔板会破裂,但玻璃窗四周都有铜件镶嵌禁锢,抗压能力可确保万无一失。

鹦鹉螺号周围方圆一海里的海域可以一览无遗了。不愧千古奇观!纵有生花妙笔也难以描绘一二!谁能描绘出这一道道光线穿透通明水帘的效果?谁能描绘出深海强光上照和下照光线渐弱的千娇百媚?

船内灯光关闭,船外灯光照行,开启了海底参观模式。

大家知道海水的透明度。大家知道海水的透明度胜过高山流水。海水中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反而会增加它的透明性。在太平洋某些海域,例如安的列斯群岛,在一百四十五米深的海水里,仍然可以看见水底的沙床,而且清晰可辨,阳光似乎可以一直照射到三百米的深度。但是,在鹦鹉螺号潜游的海域里,电光是从波涛内部往外照射的。我们看到的简直不是光亮的水,而是液态的光。

如果我们接受艾伦贝格〔4〕的假设,认为海底有磷光照明现象,那么,大自然一定给海洋居民留下一大最精彩的奇观,我在这里所领略的万千景象,足以想象磷光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了。大厅两侧都开有一个窗口,面向尚未开发的深渊。厅内愈黑暗就显得窗外愈明亮,我们看着看着,仿佛眼前这片水晶玻璃窗浑然成了巨大的玻璃养鱼缸了。

〔4〕艾伦贝格(生卒年代不详),19世纪德国科学家。

鹦鹉螺号仿佛静止不动了,那是因为观察时缺乏参照物的缘故。然而,不时可见船艏冲角破水分开的流水波纹,在我们眼前匆匆掠过。

(曾经熟悉的句子: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们如醉如痴,双肘支在观景窗前,谁都不愿打破这沉迷入静的境界,此时却听到康塞尔开了腔:

“您不是想看吗,尼德朋友,那好哇,您看个够吧!”

“奇了怪!奇了怪!”加拿大人赞叹不已,竟忘了他的愤怒和逃亡计划,居然接受了眼前不可抗拒的诱惑,“能欣赏到这种奇观,再远赶来也不冤枉啊!”

“啊!”我也嚷了起来,“我明白这个人的生活了!他独自营造了一个世界,给自己留下惊世骇俗的世外桃源!”

“可是鱼呢?”加拿大人忙让人帮找,“我看不到鱼呀!”

“跟您有什么关系,尼德朋友,”康塞尔回答道,“既然您不认得鱼。”

“我!一个打鱼的人!”尼德·兰嚷嚷道。

关于鱼的问题,两位朋友发生了一场争论,因为他们都熟悉鱼,但是双方看法却大相径庭。

1.海底奇景,用比喻“仿佛眼前这片水晶玻璃窗浑然成了巨大的玻璃养鱼缸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在潜水船中参观的景象。

2.尼德·兰的性格开始有了变化,忘了愤怒和逃亡计划,开始欣赏海底奇观。注意这个转变。

众所周知,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门中的第四纲,排在 。人们对鱼早有确切的定义:“具有双循环系统、冷血、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鱼分两大类:一类是硬骨鱼,长有硬骨脊椎;另一类是软骨鱼,长的是软骨脊椎。

加拿大人也许知道这种区别,但康塞尔掌握的知识更多些,现在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就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尼德·兰。因此,他就对尼德·兰说:

“尼德朋友,不错,您是鱼的杀手,一个打鱼的高手。您捕捉过无数有趣的鱼。但我敢跟您打*,您不知道鱼如何分类。”

“当然知道,”鱼叉手一本正经地答道,“人家都这么分,一类是可以吃的鱼,一类是不可以吃的鱼!”

“这是好吃之人的分法,”康塞尔答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之间存在的差别吗?”

“也许对答如流,康塞尔。”

“那您知道这两大类下的小分类吗?”

“那我可说不上来,”加拿大人回答。

“那好吧,尼德朋友,听着,记住了!硬骨鱼可分为六个目: 目棘鳍鱼,上鳃完整,活动自如,鳃呈梳状。这一目又分十五科,即囊括了已知鱼类的四分之三,典型鱼种就是普通的鲈鱼。”

“相当好吃。”尼德·兰答道。

“第二目嘛,”康塞尔继续说,“那是腹鳍鱼,鳍长在腹腔下部、胸腔后方,而不长在肩骨上。这一目又分五科,包括大部分淡水鱼。典型鱼种是鲤鱼、白斑狗鱼。”

“呸!”加拿大人不以为然说,“淡水鱼!”

“第三目嘛,”康塞尔说,“那是胸鳍鱼,鳍长在胸腔下部,与肩骨相连。这一目又分四科。典型鱼种有:鲽鱼、*盖鲽、大菱鲆、菱鲆、舌鳎等等。”

“味道好极了!味道好极了!”鱼叉手嚷嚷道,他总是从可口美味角度来看待鱼类的。

“第四目嘛,”康塞尔津津有味地继续说,“那是无鳍鱼,身体狭长,没有腹鳍,厚皮有粘性。这一目只有一个科,典型鱼种是鳗鲡、电鳗。”

“味道一般!味道一般!”尼德·兰答道。

“第五目嘛,”康塞尔接着说,“那是总鳃鱼,上鳃完整,活动自如,毛刷状,成双成对排在鳃弓上。这一目只有一个科。典型鱼种是海马、海蛾。”

“不好吃!不好吃!”鱼叉手答道。

“ ,第六目,”康塞尔说,“是固颌鱼,上颌骨固定在颌间骨侧,颚弓嵌在颅骨缝里,死死固定住了,这一目鱼没有真正的腹鳍,只有两个科。典型鱼种有单鼻鲀、翻车鲀。”

“粘锅只好给锅丢脸!”加拿大人嚷嚷道。

“您明白了吧,尼德朋友?”康塞尔问道,俨然像个学问家。

“一点都不明白,康塞尔朋友,”鱼叉手答道,“不过,您尽管往下说,反正您说得津津有味。”

1.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门中的第四纲,鱼分两大类:一类是硬骨鱼,另一类是软骨鱼。

2.作者借康塞尔之口告诉读者鱼的分类等生物知识,说明作者知识的丰富渊博。

3.康塞尔与尼德·兰的对话,一个是从生物分类学角度,一个是从吃的角度,插科打浑,让对话添加趣味性。注意这种对话写法。

“至于软骨鱼,”康塞尔接着说,从容不迫,如数家珍,“只有三个目。”

“再好不过了,”尼德说。

“ 目,圆口鱼,上下颌构成活动环,鳃上布满细孔。这一目只有一个科。典型鱼种有七鳃鳗。”

“挺可爱。”尼德·兰回答。

“第二目,横口鱼,鳃类似圆口鱼,但下鳃活动。这一目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包括两个科。典型鱼种有鳐和角鲨。”

“什么!”尼德·兰大叫起来,“鳐鱼和鲨鱼同属于一个目!好你个康塞尔朋友,为维护鳐鱼的利益,我劝您不要把它们放到一个鱼缸里!”

“第三目,”康塞尔照说不误,“鲟鱼,鳃盖骨下只有一条缝,鳃随盖骨张合。此目分四个属,典型鱼种是欧鲟。”

“啊!康塞尔朋友,您把 吃的留在 了,至少我是这么看。全完了?”

“全完了,我的好尼德,”康塞尔答道,“不过请您注意,即使知道了这些,也不过九牛一毛,因为科又分为属,属又分为亚属,种,变种……”

“好了。康塞尔朋友,”鱼叉手说着俯身到玻璃窗台上,“看看,刚说变种,五花八门的变种就过来了!”

1.介绍软骨鱼的分类,介绍分类的精细分类法。

2.作者借康塞尔之口告诉读者鱼的分类等生物知识,说明作者知识的丰富渊博。

“真是!好多鱼呀,”康塞尔嚷嚷道,“前面好像是个大鱼缸!”

“不,”我答道,“因为鱼缸只是一个笼子,但这些鱼却是自由的,就像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

“正好,康塞尔朋友,就请您为它们点名吧,为它们点名呀!”尼德·兰说。

“我嘛,”康塞尔说,“我可说不上来!这是我主人管的事!”

的确,小伙子很可靠,是个分类狂,但毕竟不是生物学家,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把金枪鱼和舵鲣区分开来。一句话,他与加拿大人正好相反,加拿大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鱼的名称,而且一条不落。

“一条鳞鲀!”我说。

“而且是一条中国鳞豚!”尼德·兰回应说。

“鳞鲀属,硬皮科,固颚目。”

可以肯定,尼德·兰和康塞尔一旦结合起来,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生物学家。

加拿大人没有弄错。这是一群鳞鲀,鱼身扁平,表皮粗糙,背脊带刺,只见它们在鹦鹉螺号周围游来荡去,不断摆动着尾巴,尾巴两边四排尖刺随之舞动。它们的包装堪称一绝,上灰下白,金*的斑点在阴暗翻滚的海浪中闪闪发光。在鳞鲀群中,几条鳐鱼随波逐流,像迎风飘荡的帘幔,在鳐鱼群中,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看到那条中国鳐鱼,上身浅*色,肚皮粉红色,眼睛后面带有三根刺,堪称珍稀品种,拉塞拜德当时甚至怀疑有这种鱼的存在,他只在一本日本画册上见识过。

足足两个时辰,一支水族大*始终簇拥着鹦鹉螺号保驾护航。只见它们逢场戏耍,活蹦乱跳,争光斗艳,争先恐后地比赛着,我看得真切,认出了青隆头鱼,带有两道黑纹的刺鲻鱼,白地紫斑的圆尾虾虎鱼,海域中的佼佼者、蓝体银头的日本鲭鱼,不费笔墨、只需顾名思义便一目了然的金碧琉璃鲭鱼,蓝*错色鳍的纹鲷鱼,黑带拖尾的纹鲷鱼,腰缠六花带的纹鲷鱼,状似笛孔的笛口鱼,长达一米的蛎鹬,日本的蝾螈,多刺的海鳗,还有精灵小眼、大嘴利牙、身长六英尺的海蛇等等。

我们交口赞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的惊叹声此伏彼起,一直没有平息过。尼德说出鱼名,康塞尔即刻分类,我呢,我在花枝招展、生动活泼的鱼群面前,自然喜不自禁、得意忘形起来。我从没有遇到这样好的机会,可以直面天然环境中逍遥自在、活灵活现的水生动物。

眼前的游鱼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看得我眼花缭乱,实在难以一一列举,简直就是日本海和中国海鱼类之集大成。鱼翔海底,成群结队,比高空飞鸟更密集,很可能是受船体电光的吸引。

突然,客厅大放光明,窗口盖板重新关闭,万千景象顿时消失。可是,我仍然久久地沉浸在美梦之中,直到我的目光落在舱壁挂着的仪表上,方才恍然大悟。罗盘指针依然指着东北偏东方向,气压表正指向五个大气压,说明船正在五十米深处航行,电动测程仪表明航速为每小时十五海里。

我在等尼摩船长。但他没有露面。挂钟正指五时。

尼德·兰和康塞尔返回他们的舱房。我呢,我也回到自己的房间。晚餐早已摆好。其中一道美味就是海鳖汤,一盘白切羊鱼片,鱼肝另做一道菜,好吃极了,还有一盘金鲷脊肉片,味道之鲜美远在鲑鱼之上。

晚上,我看了看书,写点东西,思考点问题。后来,睡意渐浓,我便躺在大叶藻床上,很快就酣然入梦了,此时,鹦鹉螺号正穿过湍急的黑潮向前滑行。

1.之前两部分,是通过康塞尔与尼德·兰对话,告诉我们鱼的分类和海洋里鱼之多。

2.这一部分,是直接描写海洋里的鱼很多,通过说出各种的鱼的名字,烘托作者生物学知识的丰富渊博。

3.小说多次描写我们的饮食,均来自海洋,本次的晚餐,又是精美的海洋食物,是为了说明海洋的丰富与伟大,与第十章讲的“大海里应有尽有,对我有求必应。”相呼应。

第十四章阅读测试题

填空题

1.海底旅行,我们是从()出发,日期是()。

2.测定具体的地点方位,尼摩船长用的是()子午线计算。

3.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硬骨鱼,二是()。

4.作者多次写到我们的饮食,都是海洋食品,是为了突出海洋的()。

第十四章阅读测试题答案

填空题

1.(日本海)(11月8日)

2.(巴黎)

3.(软骨鱼)

4.(丰富与伟大)

END

*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6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