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家长们,大家下午好!很开心能与大家通过看电影来分享我对新教育的点滴收获。
为什么选择电影课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呢?因为我发现一部 影片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具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首先, 的电影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内部逻辑关系严密,不仅容易引起我们的好奇心,想要追踪看下去,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教小孩子学习逻辑、因果关系,而不必要有同样的生活体验(也不可能有这些体验)。当然,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优质的,如果是那种粗制滥造的电影(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之类),则只会带给孩子混乱的思维和逻辑,一定要注意避免。
其次,好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透过情节为我们传递 的价值观,传递积极、正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在我们的生命内部隐隐约约存在,只是没有被我们重视或发现。但是,如果您看完一部电影,结果内心激起一阵惊喜,或油然而生出一些感动,这就是与影片产生了共鸣,发现了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是第二层作用。
第三,如果一部影片经由思考和挖掘,发现其中还能够解读出许多原先没有注意和发现的东西,甚至是隐藏在电影背后的内容,那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价值就更大了。特别是如果能选择其中对孩子有教育价值的部分讲给孩子听,那么孩子将在看电影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在观看影片之前,请大家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卡通故事来看,而是把影片中的动物与我们身边的人物相对照,思考不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行动。或者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如果您是里面的主人公,面对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使命,会怎么做?
每个人都有能量体,有的人是兔子,有的人是老虎,有的则是马、牛、羊……比如,有些人是猪的能量体,把大部分生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在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小女孩千寻的父母就因忍不住食物的诱惑和内心的贪婪,变成了猪的形象,就是一个类似的映射),而极少数人是狮子,就象电影《狮子王》中的小狮子辛巴,为了承担责任和荣誉,情愿放弃安逸和享乐的生活,去完成家族的使命。尽管狮子型的人完全有能力过奢华的生活,但他们却往往对物质没有丝毫要求。比如股神巴菲特,午餐只要可乐汉堡即可搞定;又如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常年的装扮就是一件灰色T恤+牛仔裤,据说他的这身行头一次买一打,就是为了不把精力花在那些最没有价值的选择上。
不同能量体的 区别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很不一样,而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将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平淡,有的精彩,有的堕落,有的卓越。
生活中的动物自然有着不可变的能量体,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成长,所以人的能量体是可以改变的。
其实,即使是动物,也是有区别的。比如我朋友养了十几只宠物狗,其中一只拉布拉多特别贪吃,很快就养得象头小猪一样肥,我都担心再这样吃下去,很可能路都要走不动了。而另一只小猎犬则天生与其它狗狗不同,有种高傲的气质,平时喜欢独来独往,不怎么睬别的狗。只有当其它狗狗想进屋,主人命令它去开门时,才去搭理一下。估计别的狗实在看不惯它“高狗一等”的作派,有一次趁主人不在家时,“群殴”了它一顿,没想到人家是英雄流血不流泪,休养了几天后就恢复了常态,又一副“好汉一条”的模样了。
此外,通过喜欢和崇拜的动物也可以看出人们的能量特点。比如现在有个流行词叫“萌宠”,即大多数人都喜欢那种“萌哒哒”的小宠物,为什么这些小动物长一副可爱的、呆呆傻傻的相貌,就能搏得人们的爱心呢?是因为很多人与之有类似的心理能量,所以容易与之共振——这些呆萌的外形象征着柔弱、无能……与敏捷的猎豹形象有着鲜明的反差,而电影中的警局接待员猎豹又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呢?
对比另类宠物的饲养者,您有什么想法呢?看过电影《汉尼拔》的朋友还记得里面那个残忍、变态的维杰少爷养的宠物是什么吗?是一种能释放巨*的非洲电鳗。
西方一些国家如德国用鹰作为民族的标志,中国古代的图腾则是龙,而到了现代,我们居然用长得憨态可掬的熊猫做为国家的代表。莫非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吗?殊不知熊猫的数量其实是因生存适应能力很差才变得越来越稀少的,把最缺乏生命活力的动物拿来崇拜,可想而知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能量如何。
亲爱的家长们,您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能量体呢?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孩子》中说,“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我们知道,在动物世界,越弱小者越不安全,狮子只会去捕猎最弱的、跑得最慢的羚羊。同样,在人类世界,弱势的孩子也只有父母才喜欢,到了外面只能成为被捕食的对象。例如那些打工过程中受工伤,搞坏了身体后,只能被辞退回家的打工者。
然而,我们整个社会的舆论宣传却在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很难将孩子培养成强者。我们先看看鹰妈妈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当雏鹰长到能够自己飞的时候,鹰妈妈会把它们一个个推出温暖的巢,小鹰在自由落体下降的过程中,不得不奋力扇动翅膀,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便学会了自由地翱翔。再试想一下我们大多数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当孩子工作不如意时,我们会充满爱心地告诉他:“别太为难自己,不行就回爸妈这里来!”“别太累着,与其拼死拼活挣那点工资,还不如回家爸妈养你。”中国的大部分父母更直接,早早就为孩子预备好了婚房,一成家就过上有车有房生活的孩子,干嘛还要去努力?难怪那么多“啃老族”盛行!
再比如许多父母不赞成女孩子练习武术,认为女孩子太强了将来会嫁不出去。其实练习武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外在的强悍,因为比强悍、比力量,女性永远不是男性的对手。练武的目的是为了教孩子要敢于犯错误和勇于面对错误。因为只要犯错就会挨打,孩子在不断犯错、不断挨打的过程中,不仅武功水平会慢慢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体验错误带来的后果,通过改进、修正而得到成长。
我们的教育总是害怕孩子犯错,因为怕孩子吃苦头,不想让孩子吃亏。我们的担心导致父母总是对孩子小心呵护、提前预防,而孩子一旦犯错,便没完没了地耳提面命。这样做只能带给孩子恐惧,让他不敢去犯错,以及因不敢犯错而逃避竞争。
影片的主题曲叫做《Tryeverything》,歌词内容就是鼓励人们要勇于犯错,面对错误,不要害怕失败。
从影片中我们将看到,只有敢于面对竞争、面对错误和失败的人,才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大胆追求梦想。没有机会犯错的孩子,当然不可能经历错误、失败,但往往无能,就会躲进游戏等虚幻的世界中去。
接下来在欣赏影片时,大家可以带着以下的问题,边看边思考。
一、对于朱迪的梦想,她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态度?周围人的态度呢?
二、朱迪的梦想遇阻时,她是怎么做的?与狐狸王尔德对比,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经历?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三、朱迪来到动物城后,租到的公寓很糟糕,为何她却那么开心?当面对警察局长对她的视而不见、歧视时,朱迪又是如何做的?您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朱迪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四、当朱迪不被大家看好时,她拼命努力争取机会;当被所有人都认可时,她却主动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为什么?
五、为何朱迪愿意回乡卖罗卜,做不喜欢的工作?
六、如何让朋友帮助你完成你的任务或目标?家长如何将这种能力教给孩子?
七、当您的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您会怎样奖励他?朱迪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她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八、电影 一幕有何含义?想表达什么?
问题解析:
一、对于朱迪的警官梦,她的父母是怎样的态度?
朱迪的父母希望朱迪和所有兔子一样,做种萝卜的农民,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不一样的生活,无法想象不种萝卜的兔子会有怎样的未来,所以不敢让朱迪去冒险。此时虽然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但心灵却不自由。从朱迪父母的话“你妈妈和我为什么生活得这么幸福?我们已经放弃了梦想,安定了下来”,“不尝试新事物,就不会失败”可以知道,她的父母与大多数人一样,甘愿做平庸的普通人,以为衣食无忧、生活安稳就是幸福。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他们甚至直接对朱迪说“做警察对你来说很难,你做不了警察,兔子不做警察”。当他们发现说服不了朱迪时,只好又说,“有梦想是好是,只要别陷进去就好”,这话是不是很虚伪?
朱迪的父母与大多数父母一样——勤劳、善良、有爱心,却又前后逻辑矛盾、思维不清。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这种言不由衷、自相矛盾的话?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勇气,同时却又担心他做事过程中受 ;既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却又不想让他太累;也希望孩子能有好人缘,又怕他吃亏;希望孩子有活力、有梦想,却担心他经受不起挫折,过得太辛苦……父母本身思维混乱时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呢?孩子的价值观就会很混乱,因为他也搞不清楚究竟朝什么方向走是正确的,结果就是胡乱做事。所以家长们不防想一想,自己平时与孩子的互动,是推动孩子的力量大?还是阻碍孩子的力量更大?
二、朱迪的梦想遇阻时,她是怎么做的?与狐狸王尔德对比,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经历?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与朱迪后来的狐狸朋友王尔德一样,朱迪身边的伙伴们对她的警察梦,有鼓励,也有嘲笑和歧视。但无论是小霸王吉恩迪的欺负和打击,还是其它食草小动物弱弱的支持,朱迪都不太在意,她只告诉自己,“我不会轻言放弃”!怀揣梦想的朱迪进入警校学习之初,因身材小、体力不足而面临被淘汰,但她没有选择退出,而是更加努力,从挑灯夜战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身体灵活,弹跳能力强等),从而顺利完成学习训练,成为警校开办以来小型动物毕业生 人!
狐狸王尔德在遭受歧视和打击后,则从此变得一撅不振,不仅放弃了昔日的梦想,而且自甘堕落——既然你们认为狐狸都是狡猾的,那我就做一个狡猾的商人好了。他们俩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朱迪是发自内心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王尔德则是内在充满怀疑,相信别人的判断,是他信。
电影在表达自信与他信这一点上还用了另一只狐狸吉迪恩做类比。小的时候他因为不自信,所以通过欺负别的小朋友而寻找自信。长大后的吉迪恩成长为一个勤劳、能干的糕点师,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了大家的赞誉,找到了自信。
稻盛和夫曾把人分为三类: 类是自燃型,即无需外在条件干涉,就能够“不待扬鞭自奋蹄”,这类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如马云就是这样的人,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第二类是点燃型,即需要外在条件的推动,在别人的启发诱导下激发出他的动力,大部分人属于第二种;第三类是阻燃型,即对外部力量基本绝缘,这种在人群中也不是很多。狐狸王尔德显然属于第二类,如果他没有儿时的遭遇,很可能也早已实现了梦想。好在他遇到了朱迪,这个好朋友后来成为点燃他的那个火把。
既然我们大多数孩子属于点燃型的,那各位家长知道该如何做了吗?举一个大圣人王阳明的例子。据说王阳明小的时候也曾是熊孩子一枚,在十二岁之前各种淘气搞怪。但是有一天,王阳明跟平时一样在大街上闲逛,偶遇一老道,拦住他说:“小朋友,我看你眉宇间气度不凡,是成大器之象,将来必定成仁成圣!”结果王阳明瞬间被点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走上了通往圣人的光明大道。其过程中虽然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被王阳明一一通关。但您能想到吗?点燃小阳明的火把正是他的父亲,那个路遇老道的环节不过是他爸设的一个局而已。
在生活中,象狐狸王尔德一样从众、随大流?还是象兔朱迪一样独立思考?人们的思维模式更象谁?从随地扔垃圾这件事看,是不是大多数人象狐狸?你扔我也扔!只有少数人象兔子,有独立的意识,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
比如清一山长17、8岁时,性格很象他的父亲,做事比较瞻前顾后。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身上的书生气,就一个人每天跑到学校后面的树林练习武术,希望通过习武来训练出阳刚气,让自己更有决断力。结果这一练就是几十年,他的个性也果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在练拳这件事,在很多事情上,山长都走的是“少有人走的路”,包括生活、教育、投资等,并且都获得了成功。
三、朱迪来到动物城后,租到的公寓很糟糕,为何她却那么开心?当面对警察局长对她的视而不见、歧视时,朱迪又是如何做的?您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朱迪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朱迪面对糟糕的生活条件却仍然非常开心,是因为她终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与实现梦想相比,外在条件根本不值一提。家长们不妨观察一下,您的孩子在投入他喜欢的游戏时,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饥渴?顾不上被其它好东西诱惑?既然孩子可以专注于他的世界而不在乎周遭的环境,为什么我们还要为他提供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是不是在用糖衣炮弹侵蚀他呢?
能当警察的一向是大块头,所以局长很歧视朱迪,故意对她视而不见。朱迪是如何面对这种不公的?她首先是要证明自己“行”,于是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不仅任务量翻倍,而且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这就是经营者思维,即使所做的事情很小,也要努力做到卓越!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把简单的寿司做得“那么有深度”,被美食家评论为“一种极简的纯粹”。又如在会泽上课期间,有一次书院高中部学生给家长们的答疑活动,其中的一次对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有家长问:“如果你们不得不离开学堂回到社会上去,该怎么办?”许骥这样回答:“可以去做事。如果我打工洗碗的话,会比其他人洗得更认真。”
那么消费者思维是怎样的?我听凡登老师讲过他一个朋友的例子。他那个朋友是做文案工作的,因为对老板给的工资待遇不满,觉得拿多少钱就只做多少钱的事,所以就很消极懈怠。那个人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只要三个动作就可搞定,就是cutr-V、A、X,结果不仅是所完成任务的质量不怎么样,只能说是在应付老板,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业务水平下降很快,如果辞了这份工,估计很难再找到肯要他的地方。当一个人只想占便宜,一点亏都不愿意吃的时候,其实也顺便埋葬了自己的机会。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消费者思维?首先不能教孩子占便宜,而是让他学会吃一点亏,告诉孩子“吃亏是福”。其次是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从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培养他的至上意识,即把小事做到 、把简单的事做到 。
有的人从来看不起小事,不愿做小事,一心只想好好做大事业,这种心理的本质其实不是为做事而做,而是受虚荣心、功利心的驱使,是为名誉、金钱或其它外在的东西而做。这并不是至上精神,因为真正的至上是不分事情大小,都会全力以赴。
四、当朱迪不被大家看好时,她拼命努力争取机会;当被所有人都认可时,她却主动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为什么?
朱迪成为了动物城的英雄,却惊觉自己 了城里所有的食肉动物,自己不过是浪得虚名,是没有荣誉的事情。这时,工作带给他的是痛苦,朱迪认为自己不配做警察,于是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警官工作。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自己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如果想要放弃一个职位的理由是什么?是不是能力与工作不匹配,或者内心充满恐惧时会比较痛苦?当这个职位不能够带给你享受,并且没有荣誉感时,是不是想要放弃?当然,也有一些本身缺少责任和荣誉的人,会勉强呆在一个岗位上混日子,甚至尸位素餐者也很常见,但这都是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一个人格独立、有自尊的人,只会为荣誉和责任而做事。
五、为何朱迪愿意回乡卖罗卜,做不喜欢的工作?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自己 的价值。所以朱迪宁可卖罗卜,也不让自己成为没有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很低贱的职业,只有很低贱的心”。做什么工作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事。
由于没能做自己梦想中的事,朱迪看起来很失落。这时朱迪的父母在心态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朱迪通过努力实现梦想、做出成绩的事实使他们不再担心和怀疑,此时的他们与朱迪一样,心灵上拥有了完全的自由,相信“一切皆随心”。于是,当朱迪被迫回家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他的父母看出了他的闷闷不乐,反而支持他再次出发,去做自己感到有荣誉的事情。
势单力薄的朱迪要想重返职场,把案子搞清楚,就必须找可靠能干的朋友来帮忙,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朱迪是如何说服朋友,获得王尔德的帮助来达成自己目标的。
六、如何让朋友帮助你完成你的任务或目标?家长如何将这种能力教给孩子?
首先,别人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你要做的事同时也符合别人的目标。狐狸王尔德从小就有参加童子*的梦想,虽然一开始他是被朱迪要挟才去破案,但后来当他发现这正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时,他变被动为主动,很开心地与朱迪合作。所以,这一次朱迪邀请王尔德出马探案,确实是找对了人。
其次,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还要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朱迪意识到自己对爱德华的 ,所以她诚恳地向爱德华道歉,并非常理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她的行为打动了爱德华,最终决定帮助朱迪。可见,人们都愿意与真诚和理性的朋友合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朱迪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尊重朋友,而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错,也不会道歉,觉得道歉是丢面子的事,从而回避了事实,即没有尊重别人,也不自尊。
如果希望您的孩子获得朋友的帮助,就应该注意提醒和教育孩子学习做被别人喜欢、被别人需要的人。如果孩子不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心中只装着自己,不能为伙伴提供价值,甚至成为别人的负担,那么身边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反之,如果孩子是愿意付出与担当的人,能在团队中体现价值,处处受大家欢迎,则他也必将得到朋友的支持!
七、当您的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您会怎样奖励他?朱迪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她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每当一次重要的考试或比赛结束,我们是不是总忙不迭地要带孩子出去Happy一下?孩子的生日或其它重要的日子,大多数家长是不是都会请孩子大吃一餐以献爱心?到节假日时,殷勤的父母们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带孩子外出游玩散心,以此来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很辛苦、很无聊的事,好不容易盼到放假,总算能好好放松一下了!
朱迪的人生目标是做警察,惩恶扬善。在他能力还达不到时,就积极努力准备;能力达到后,就立刻行动。不成功时,他选择退隐,但随时都在等待,机会一旦来临,立马出发。而 成功实现人生目标,功成名就时,他依然选择做一个为大家服务的警察。在朱迪的生命中,他从没有抱怨和依靠,也从不为别人而活。他只取悦自己。所以,当朱迪和爱德华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后,他们并没有志得意满、居功自傲,而是立即接受新的工作任务,投身下一个行动目标。因为,取悦自己就是对自己 的奖励。
对比我们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奖励”方式,不正是在帮助觉知力不足的孩子,在意识深处将学习与痛苦建立链接,将吃喝玩乐与开心愉快等同吗?当孩子长大一些,到了青春期后,发现原来不努力也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那他凭什么还要勤奋学习?凭什么不去挥霍、透支他的青春?
清一山长在卓兰打赢“百人组手战”后,也不过是带高中部的学生们出去每人吃了一份十二块钱的煲仔饭,其实目的也不是庆祝,只是利用这个时间及时反思、讨论和总结此次比赛的得失。
八、电影 一幕有何含义?想表达什么?
电影 一幕既有点题——“要敢于犯错,一切皆有可能”的作用,又意味隽永,让人看后会心一笑。
,观看电影需注意的一点:
美国迪士尼影片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鼓励和宣扬一种美国精神,即“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与美国教育中不限制孩子、鼓励孩子可以成为任何人是一致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出的孩子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不至于扼杀掉那些有想法、有行动的天才,只是成功的机率比较低,只有1%左右,背后是以更多人的失败为代价的。这就象当年投资一家新创业的互联网公司,十年后成功的机率可能只有1%一样,除非你投家,从理论概率上看才有可能赢。而我们不可能生个孩子。这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出的孩子容易自大和不切实际。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有不少想法,如果我们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鼓励,很可能把孩子推上一条不合适的路。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拿来主义”,学习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以为我们现有的东西不好,就认为这个不好的反面就一定是好的。比如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弊端很多,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就用移民海外的方式逃离,或者照搬美国的“自由”模式(比如我身边有家长的家庭教育就是“只要孩子开心、阳光就好”模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模式有本国的人文环境基础,比如父母与孩子都比较独立、不纠结,所以有积极的一面。而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与孩子之间很纠结,很难放下,更容易导致孩子陷入青春期问题出不来,更得不到成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