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皮影戏
余怒的诗歌与姜华的书法
廖令鹏
1
悬挂在艺术舌头上的金字招牌
*对待传统这个问题,诗歌与书法何其相似;反之,诗歌与书法中,“传统”何其相似。如果要拍一部关于传统的大片,那真是刀光剑雨,悬念起伏,轰轰烈烈,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无论诗歌还是书法的传统,我想都经历了生发之源,曲折之流,浩荡之江,深邃之海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变革过程。家国大事,沧桑浮沉,“变法”以致于“法变”,艺术的言说方式相随去远。书法中有书奴,当然也有官奴,家奴,国奴;诗歌亦然,存在大量为国家艺术而生的诗人。
书法于唐宋之后,古法式微。诗歌于汉唐之后,文法式微。所有唐以降的诗歌与书法,所谓的法都是今法。法当随时代,法亦非一个确定的名词,法实际上只是一种传统的笔名,今天我们处在公元年,为何总是以此今法卑鄙于彼今法?
法不是传统,传统也不是法,传统就是皮影戏。长久以来,悬挂在艺术舌头上的金字招牌就是传统的皮影戏。好一场皮影戏,大家沉浸于感人的故事,陶醉于动听的音乐,在嘈杂中难以自拔。而幕前之影,朦胧难辨;幕后之手,精巧难状。年复一年,皮影戏中的传统极力魅惑着观众,他们一部分人是不自信的民间艺术狂热追求者,一部分是患传统饥渴症的艺术精英,还有一部分是游走于中西艺术殿堂的文化自信强迫症患者。他们共同相信,所谓的传统就在幕后,只要讲好皮影戏中的故事,描述得更加动人,传统就更加清晰,更加邻近而唾手可得。他们同时相信,皮影——那些朦胧的影子,有时连轮廓也缺失的影子,就是文化的传统。
2
以千古之心渡千古之书
*说实话,我不太相信那些恍忽的灯影,不太相信幕后那些人语言的真实性,不太相信这些傀儡艺术。换句话说,我不太相信皮影戏中的传统。
当今世界,仍有叩问传统的严肃艺术家,常见以一己之心渡千古之书,或以一己之心渡一己之书。然而,一如诗歌中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书法中的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人,以千古之心渡千古之书,却不常见,简直是寂寂夜空一闪而过的流星。人们向往汉诗而不得,因为林林总总的律格,缠绕并制固他们的心;向往晋韵而不得,因为的洋洋洒洒的法则,压铸并浇灭他们的灵。在诗歌与书法的道路上,无数行者仍是些没有经历奇幻之旅的少年派。
什么是以千古之心渡千古之书?类似于文学中的“通三统”,关键在于一个“通”字。打通自己与笔墨的障碍,打通历史上彪柄千古的书法的脉博,打通中华文化与个人意与气的契机,那么,他才有可能在艺术的世界里,以千古之心,渡千古之书,呈现出那个“渡”的自由状态与慈悲状态。当今诗歌与书法的路上有两个人,一个是余怒,一个是姜华。他俩像两个圈圈儿一样,自然联系在一起,让人模糊地感觉到了传统,从而重新认识传统。原来传统并非岌岌可危,它仍然正大光明;并非始终沦为口舌之辨,它仍可感怀触摸。因为他们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已经触摸到了传统的大门。余怒与姜华,何其相似的两个人,无论在个人的艺术道路上,还是在艺术社会中,甚至在艺术国度中,他们同出一辙。
3
我绝口不提传统,我就在传统中。
*余怒,不断以新的面孔与当下诗歌普遍的语言决裂,力图恢复汉语的弹性与生命,建立时代背景下的日常与传统的关系。他的诗歌哲学中,日常就是传统,传统即是日常。他说,传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就在语言中,不必强调。那些拿传统说事的人,基本上都是想借传统的合法性和强大来辩称自己的合法性和强大,狐假虎威而已。所有写作的人或者说所有的人都是传统的继承者,没有失去传统的人。我绝口不提传统,是因为我就在传统中。
姜华,不断以新的面孔与当下书法普遍的语言决裂,力图嫁接传统的古意与生命,建立时代背景下的个人与传统的关系。他的书法哲学中,个人就是传统,传统即是个人。他说,大家都在消费着经典,和谐着庙堂与江湖,他们哪有片刻的闲暇,打量到晦藏深隐的古典至奥。毫不客气地说,竭力弘扬的所谓“回归经典”,起码没弄清楚或交待不了两点,一是何谓经典?二是如何回归?你方唱罢我登场,眉飞色舞的诠释着经典,一边成就着艺术,一边成就着自个;一边悖行着传统文脉良知,一边泛滥着阿谀权谋,其实经典和现实早就离析分崩,不忍目睹。……所以那位漆园吏总提醒我们要在不自由中寻求自由,直奔向那无何有之乡去,其实当然是不可能到达的,然恰如此,砥砺前行中证此脉象,任心之至,安道所趋,去蔽存真,逍遥此间,相视乃笑,即是真经典也。
——两个人,一个年过半百,一个不惑之年,都在以蓬勃的生命书写自己的传统。他们的“反叛”,“先锋”,其实是不满,是对抗,是对当下艺术实践的批判。是语言,是生命,是语言获得新的生命,是生命拥有了新的语言。因此,他们都在孤独中坚守与挺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传经布道;看似桀骜不驯,实则真心虔诚;看似怪乱不堪,实则暗合大道;看似解构,实则重构。
他们的左手和右手都是新的。一只手在传统的地壳中不知疲倦地挖掘,挖掘出的不是普通的泥沙石,不是原始的矿物质,而是某种从未谋面却似曾相识的东西。另一只手,在宽广时代中勇猛精进地探索,探索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艺术语言,不是新奇的表象,而是某种蕴藏在集体意识深处等待打开而未曾打开的平行空间。
4
余怒诗歌:争议一直存在
*余怒的《枝叶》、《猛兽》是当代诗歌史上的标志性作品,与他的其它一些短诗一起,当年引起了广泛而又强烈的反响和争论。尽管这样,也未能有人把余怒的诗歌及他本人,归类于某一类型或者某 派,只能以余怒当时所在的不解诗群,笼统相称为:不解诗人。《枝叶》、《猛兽》等作品,不仅刷新了语言在同时代的生命记录,还极力恢复了语言的“海绵”张力,可吸收,可释放;可变形,可弹跳。
余怒的《饥饿之年》《诗学》《喘息》,是他近三年来的重要作品,《饥饿之年》是一部长诗,现已公开发行;《诗学》是他新近完成的作品系列,也蕴含了对诗歌的一些新思考;年的《喘息》更多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把诗歌分行这一五四以降崇尚的新诗结构外相,打破了,并试图重新通过内在气息糅和诗歌的语言结构图。从《诗学》来看,余怒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语言也更加纯熟,“诗乱而诗意不乱”的特征在《诗学》这部作品中已经化解了。这是一种自我修炼与反省的结果。
对于当代诗歌,这部作品的意义仍然举足轻重,就目前诗坛来说,还没有人能为他的这些诗歌下了个相对准确的范畴定义,其实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诗歌。因此,争议一直存在。总的看来,《诗学》《喘息》在大众固有的诗学理论或者观念中仍然像《猛兽》《饥饿之年》那样,显得格格不入,难解或不可解。但诗中的气息,语言的魅力,叙事的 ,爆发的张力,与我们的生活却是那样亲近。
5
姜华书法:温温恭人与翩翩君子
*余怒诗歌语言艺术这一根本特性,一如姜华的敦煌写经、劲健大草,打通了武功的任督二脉。几个时期的敦煌残卷,是夹杂着生命原始冲动、宗教信仰、即时功用与时代潮流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姜华的敦煌写经作品,不脱离书法本源法像,以纯粹艺术语言建构生命的原始冲动,以多年后的艺术理解进行回溯并叠加,书写笔墨中的圆融澄明,这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抄经生的书法艺术水平,远远超越了敦煌经仪那些生动纯元的线条所承载的文化力量。
这与我欣赏姜华这两年来的禅诗书钞书法作品(以下简称书钞)的感觉是类似的。所谓禅诗书钞,不是一篇作品,而且是以禅诗为主要的内容而创作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贯穿姜华近几年的主要创作,甚至有的作品以不同的笔墨多次书写。如他的“拥雪小品系列”“抄经系列”“禅诗系列”等。
在姜华的书钞书法系列作品中,很难寻找到与几千年传统书法外相(形质)相对应的笔画,很多还是离奇绝出的笔画结构,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的书法“破墨之道”。同时我们也很难为其归类,因为对于“开绝学”这类词汇使用起来总是要非常谨慎。然而,仔细剖开姜华书法中的那些笔墨,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不断地放大,探微知著,他们又是那样合理,自然,舒适,章法布局都那样自然,充满美的元素与力的张扬。甚至放得越大,美感越足。气韵的驻停、收放、使转等笔墨命门,全然 地保留在字里行间;笔画,特别是笔锋的长时间推进过程中,蕴藏着笔锋的开合变化——也就是书写者的气息使然,是笔墨的意气。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包世臣《艺舟双楫》),这种书法艺术王国的“*治正确”的运笔,在姜华书法中按图索骥,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姜华无论通过理论推演、技术逻辑,还是通过道法感悟,实践检验,其笔墨的生命力只存活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开合,否极泰来,顺势而为的造化。实际上,书法在魏晋时代,更多关乎的是检验与实践,是无为而为的笔墨书写这一世界,书道是更早的事情了。顺着这种思维及脉络,我们发现,姜华书法的那种内在肌理,有着温温恭人与翩翩君子的风度,实际上与汉晋的韵味是相通的。换句话说,我们,或者古人,是不是本来就应该这样写?
6
回到皮影戏的现场
*正是如此,我认为余怒的以《饥饿之年》《诗学》《喘息》为主要代表的诗歌作品,与姜华这两年来的禅诗书钞书法作品,与他们早些时候的作品,不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左右手的关系。我们张开臂膀,拥抱世界,上接天,下接地,只有两手都新,才能打通胸中之意气,在多维空间中任意运转。左手新,右手不新,即打开了传统的窗户让阳光照进屋子里,迎新纳旧的大门却没有打开,无法疏通对流,屋子仍然充满腐朽之气;相反,右手新,左手不新,即门开了,窗户紧锁,徒有一番应景面貌。余怒与姜华的两手新,无疑洞开了武功绝学之玄秘。而玄秘,其实就是本该如此,用佛学的话来讲就是“真实不虚”。
我们又回到皮影戏的现场。尽管这正上演一场武林大戏,芸芸众生正襟端坐,前瞻后顾,高声低语;幕后艺人娴熟妙技,奋力演绎,锣鼓声天;皮影人物傀儡,虽附著音乐手舞足蹈,但于已,仍为“木鸡”,于人,是为“养到”,徒增单调沉闷。众人在鼓掌与喝彩中皆渐入佳境,谁也没有勇气、胆量,谁也不那么天真地,去摸一摸幕布上的皮影,去丈量一下那是不是自己真心需要的传统,大家从来都是个老练的欣赏感动者与不缺席的在场参与者。
孩童在场下垂拱穿梭,或在场外用心游戏,木枝棍棒或拳脚指齿,赤膊相斗,亦哭亦笑,以对长夜。
作品*流变《枝叶》节选
——余怒,.11
19
一本新书
情节复杂
花压着花
腿压着腿
30
茎啊
露水啊
流年啊
你奈我何
80
雨声渐大
可以藏身
雨中昆虫
随心所欲
她双脚弓着
在两块大卵石之间
小溪自个蜿蜒
我叫了声圆圆
竹林外面
应该有人
我喊一声
试试空气的弹性
《苦海》
——余怒,年
我一生都在反对一个水泡
独裁者,阉人,
音乐家,良医,
情侣,鲜花贩子
我一生都在反对
水泡冒出水面
《写经:敦煌书仪》
——姜华,年
《楼兰残纸》
——姜华,年
诗学(64)
——余怒,年
邵勇你好,现在我在
火车上,窗外有一条河。
旅客们都睡着了,一个赤条条的女孩在
车厢里跳舞,边跳边吃吃笑。可能因为
唯独我醒着她才朝我眨眼。
火车正在经过一座桥。我想
与你谈谈这座桥。这是一座
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桥。桥上
没有行人。从这里经过之后,
一路上都是桥的意象。这很奇怪。
听阿黛尔时我也有这种感觉。
女人有无限可能而我们不能。那么邵勇
你还在写诗吗?实际上我关心的是这个。
我们做不到甲虫那样,因为每个人都是
自由的,他们做梦。
有人梦见了我,我说谢谢。
现在,我想与你谈谈这个赤裸的女孩。
《禅诗:张祐惠山寺》
——姜华,年
《拥雪小品》
——姜华,年
《寒山众星诗》
——姜华,
反语言
——余怒,喘息系列,年
我坚持向单眼皮苗条的银行女职员
介绍完我自己再递上手中的三张钞票
它们的面额是10元的这引起了别的储户的不满他们
排着队站在一米线之外嘀咕着什么昆虫
探着头往外爬什么怪物你用放大镜看蚂蚁身上的纹路
存完钱之后我想回家洗个澡顺便想一想伊壁鸠鲁
在元旦的痛苦时分我喝下一点儿酒吞下两片
米隆丁躺下来接受陌生人的抚摸
想到我以前的诗歌那是关于恐惧的艺术被
脱掉了裤子的儿童的涂鸦一文不值我开始怀疑
自己的痛苦我应该生活于亚马逊水下像电鳗或
迷路的海洋生物蜷曲在一块断裂的大石头上不像现在
我的诗是反语言的
《柳永中峰寺》
——姜华,年
《负郭幽居一林清》
——姜华,年
余怒,年出生于安徽安庆,祖籍桐城。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诗人”、“中国十大先锋诗人”等称号,其诗歌写作被誉为“九十年代诗歌现象”。著有诗集《守夜人》、《余怒诗选集》、《余怒短诗选》、《枝叶》、《余怒吴橘诗合集》、《现象研究》、《饥饿之年》、《个人史》和长篇小说《恍惚公园》。现居安庆。
姜华,年生于江西南昌,自署少堂、愚斋,副教授,硕士。幼承庭训,研金石书画。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