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文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导骆剑
了解金鲳鱼的“前世今生”。以下是《中国金鲳鱼产业发展报告()》附件内容1。
(一)金鲳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目前,国内对金鲳的学名命名为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或者布氏鲳鲹(Trachinotusblochii),参照《中国福建南部海洋鱼类图鉴(第二卷)》(),与国内早期的文献,如《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福建鱼类志》(下卷)()、《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上册)()和《南沙群岛至华南沿岸的鱼类(一)》()中的记载,卵形鲳鲹和布氏鲳鲹应为同种异名。
卵形鲳鲹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鲹科(Carangidae),鲳鲹属(Trachinotus)。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和热带海域。在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美洲热带和温带的大西洋海岸、非洲西岸等水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沿岸均有一定的资源量。
(二)金鲳的形态特征
金鲳一般身体侧扁,背缘和腹缘弧形隆起,呈卵圆形(图1.1)。体长为体高的1.8~2.0倍。体被细小圆鳞,头部仅眼后部被鳞,无梭鳞。体背蓝青色,体侧无斑点,体银色,腹部色泽较浅。头部侧扁,高大于长。眼较小,侧中位,脂眼睑不发达。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近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吻钝圆,前端呈几截形。口小,端位,口裂略倾斜,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前上颌骨能伸缩,上下颌骨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及鳃盖后骨光滑,鳃盖骨不与峡部相连。侧线管1条不分支,侧线完全,前部弯曲状,后部直线状,起始于第二背鳍第10鳍条下方。背鳍鳍棘6根,鳍条17~20根, 背鳍鳍棘间幼体具鳍膜相连,成体鳍膜退化,第二背鳍基底长,前部鳍条延长呈镰状。臀鳍鳍棘2根,鳍条16~18,臀鳍与第二背鳍形状相似且相对。背鳍与臀鳍之间的鳍条在幼体长度较长,随着生长其长度变短。胸鳍宽短,无鳍棘,具鳍条18~20根。腹鳍胸位,短小,具鳍棘1根,鳍条4~5根。尾鳍呈叉形。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在幼体时呈银色,成体时呈淡*色,边缘暗色。
▲图1.1金鲳(Figure1.1Trachinotusblochii)
(三)金鲳的生活习性
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在幼鱼阶段,多栖息于沿海/内湾和咸淡水交汇处、砂泥低质的表层水域,群聚性较强。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生活在外海、礁石底质的水质清澈的水域。幼鱼喜群居群游,成鱼则喜独居。属于广盐性鱼类,可生活在2~33‰的盐度范围内,盐度低于2‰时会引起金鲳不适,甚至发病死亡,而盐度过高又会影响其生长。盐度范围在7.79~15.07‰时,金鲳生长速度较快。适宜生长水温为22~33℃,最适水温为26~28℃,当水温处于16~18℃时,摄食量显著减少。当水温低于16℃时,停止摄食,行动迟缓,并且水温连续2天低于16℃将出现死亡。金鲳适宜生活在弱碱性水质中,最适pH值范围为7.5~8.2,即氢离子浓度为10.00~31.63mol/L。养殖过程中若发现鱼体色由正常银白(*)色逐渐变为灰暗色时,显示水质正酸化。
金鲳属于掠食性鱼类,游泳迅速,是一类耗氧量高的鱼类,其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高于常规养殖鱼类。据试验显示,金鲳的正常生长活动需要水体的溶解氧达到5mg/L以上,氨氮在0.1mg/L以下,亚 氮控制在0.02~0.10mg/L范围内。最适溶解氧在6mg/L以上,当水体溶解氧大于7mg/L时,生长较快,当溶解氧小于3mg/L时,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金鲳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对水质的透明度也有一定要求,要求可见度在30~50cm为宜。
金鲳抗病力强,由混养其它鱼种中发现,如石斑鱼因车轮虫、白点病、外皮溃疡症等已大量死亡,而金鲳还是正常活泼不受影响。该鱼搬运容易,由养殖池网捕移入水泥池或网箱,鱼的鳞片不易脱落,不易受伤,供活鱼搬运不易受伤,耐力极强,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稚幼鱼不会自相残食。
(四)食性
鱼类需要从外界环境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研究鱼类食性类型及摄食方式,了解鱼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数量,能够为合理利用饵料资源,有效提高鱼类增养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金鲳属于肉食性鱼类,头钝,口亚端位,向外突出,稚鱼有小齿,成鱼消失。鳃耙短而稀疏,这些特征使它们便于用头部在沙里搜寻食物。成鱼咽喉板发达,可摄食带硬壳的生物,如蛤、蟹、或螺等。仔稚鱼取食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以桡足类幼体为主;稚幼鱼取食水蚤、多毛类、小型双壳类和端足类;幼成鱼以端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蟹类幼体和小虾、鱼等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体长2厘米者能取食搅碎的鱼、虾糜,幼成鱼以鱼、虾片块及专用干颗粒料为食。金鲳属白昼摄食鱼类,因而人工投喂饵料于早晨或*昏前进行,可用自动喷料机喷喂。金鲳具有发达的胃肌、肝、胆及具有幽门盲囊等消化器官构造特点,这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在自然海域中,金鲳游泳速度快,属于掠食性鱼类。春、夏季时,由深水海区游向近岸浅水处索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金鲳的摄食过程属于吞食性的方式,喜摄食下沉过程中的饵料,不食沉底食物,当投喂的饵料适口性差或不新鲜时则将食物吐出,有弃食现象。金鲳属于暖水性鱼类,随着海域水体温度的变化,其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养殖水体温度达到22~30℃时,摄食积极,摄食强度大,当水体温度低于18℃以下时,摄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这时应尽快采取保温措施,以保护金鲳安全越冬。
(五)生长
金鲳生长速度快,体型较大,其生长速度容易受到温度、盐度、溶解氧及酸碱度的影响。在不同海区中,金鲳的生长速度及性腺发育的程度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呈现较强的区域性,在其他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纬度降低,海区水体温度逐渐升高,其生长速度越快及性腺发育越早。随着季节变换,海区水体的温度也随之变化,因此金鲳的生长速率呈季节性变化。在春夏季,温度的升高及水域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多,金鲳摄食强度加大,鱼体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在秋冬季节,随着水体温度降低,金鲳的摄食强度减少,机体代谢速率降低,生长缓慢。一年中,金鲳在低纬度水域中的生长时间比高纬度的长。溶解氧也是影响金鲳生长及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由于金鲳游泳速度快,机体的代谢速率高,耗氧量大,因此在水体交换良好、水体溶解氧高的海区,金鲳的生长较快,反之则影响其生长发育。此外,金鲳属广盐性鱼类,在其适应范围内,较低的盐度能使其快速生长。
在自然海区中,自然孵化的金鲳幼鱼一年内体重可达到g以上。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当年的鱼苗饲养至年底时体重能增长到~g,从第二年起,每年的 增重量约为g。
(六)繁殖习性
金鲳属离岸大洋性产卵鱼类,且为一次性产卵鱼类。天然海区中的金鲳性成熟年龄为4-5龄,而养殖的鱼体3龄时大部分个体性腺已发育成熟。1龄鱼的卵巢中卵原细胞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2~3龄鱼的卵巢开始进入小生长期,随后发育至卵母细胞成熟,其发育历程包括卵*发生、生殖胚泡移位和成熟等阶段。
在我国,金鲳的成熟季节根据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在海南三亚海区水温较高,金鲳的主要繁殖期为2~4月,广东大亚湾海区的繁殖期为4~5月,福建沿海要到5月中、6月初。金鲳的生殖力为40~60万粒/尾,天然海区孵化后的仔稚鱼生长至体长1.2cm~2cm时开始游向近岸,而体长生长至13cm~15cm的幼鱼又游向离岸海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