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交流的读心术,正在剥夺我们的沟通能

颜璇

来源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你在公众场合与自己的Siri或者其它语音设备对话过吗?

根据CreativeStrategies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98%的受访iPhone用户都表示用过Siri,但是,其中仅有3%的人在公共场合或其他人面前使用这款语音助手。由此可见,在公众场合跟设备交流这件事仍让人们感到不适。

新技术在这时派上了用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AlterEgo的智能设备,可以在你开口之前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其原理在于通过内置的电极,读取脸部神经肌肉中的电流信号,从而知道某个人想表达的内容而无需任何可见的外部操作。

显然,AI的应用能帮助我们与设备“无声交流”,避免了人们在公众场合与设备对话的尴尬,还能加快人们写作、计划和沟通的进程,此外,如果将AI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还能直接读取别人的心理活动,促进互相的了解。看起来,AI不管是读自己的心还是读别人的心,都十分便利,但就目前而言,AI读心的现状还难以让人满意。

无声交流是脑机交互的 战场吗?

虽然AI读心术在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但脑电信号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看到电鳗发出电气,认为人类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现象,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几十年来,人们能够检测到脑电波的不同形式,但一直缺少解释脑电波的能力,直到AI和机器学习的介入,我们才终于可以通过脑电波来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但是,自这项技术面世以来,就面临着“侵犯隐私”等技术伦理问题。而就智能相对论(ID:aixdlun)来看,不管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的应用,AI读心术其实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1.心脑同一论,所见即所得?

目前,AI读心设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扫描大脑的,外部设备与大脑直接形成了通信通道,能够直接又快速地读取脑信号,包括将芯片植入脑中。马斯克就曾经创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新公司,致力于研发“全脑接口”(wholebraininterface),即一连串与大脑相连的微型电极,可让人们与世界进行无线交流。

另一类则与文章开头提到的AlterEgo相似,通过检测与获知与大脑活动相关的外界信号来推知相应的心灵状态甚至具体内容,基本步骤有三步,一是汇总和整理个体外部表现出的各种数据资料,二是将个体外部表现与心智活动一一对应,三是根据已知的对应关系来解读人的心理活动。

一个例子是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给被试者播放视频,使用人工智能来预测视觉皮层的大脑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根据大脑活动便能够判断出这个人在看什么。

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检测脑电波只是对大脑物理状态的一种检测,然而,一方面是脑的活动及其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人们在解读内容时很容易片面化,另一方面,心脑互译的可靠性还有待商榷,脑信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表达心理活动,但并不是心灵本身。就好比我们说话能表达内心思想,就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通过脑信号来确定心理状态甚至具体内容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2.“无声读心”造成地位鸿沟

利用AI读心,往往会产生两个主要对象,一个是“读心”的主体,一个是“被读取”的客体。在这个技术落地之前,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读心的主体而非客体(当然也存在一些想要充当客体的人),即便在刑侦领域,嫌疑人的人权也要得到保障。于是,问题产生了,客体要如何产生?

在财富、权利、思维等差异性还较明显的现代社会,很可能会出现大部分人被少部分人读心的现象。长此以往, 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因互联网而产生的数字鸿沟还未填平,因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地位鸿沟和隐私暴露又开始呈现。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读心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而且更为尖锐的是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AI产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智能时代的南北问题,其本质是当今时代的社会公正问题。

还有一个情况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读心”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控心”,人们的认知体验会被直接控制。如何避免“AI读心术”“AI控心”被一部分人不正当使用,就成为新技术要面临的社会问题。

那么,谁成为这个客体才最为合适?就智能相对论(ID:aixdlun)来看,动物显示是个更合理的客体。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证实,狗会通过面部表情直接回应人的







































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fb/2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