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样的一篇所谓的科普鸡汤文,但是牡蛎真的可以感知潮汐规律吗?
我们知道,牡蛎是一种无脊椎变温软体动物。对温度的变化敏感的,而在这项研究中,温度的变化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反而是任其改变,这让该实验的可信程度降低。水体温度不仅会影响水体中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影响水中的含氧量,更会影响牡蛎的生物活性。这些复杂、多样的变量使得这个实验设计看起来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牡蛎、蛤蜊和贻贝等双壳贝类开合外壳并不一定是在吃东西,它们的呼吸和进食是同时进行的,通过出水管和排水管控制水流的方向来同时完成呼吸和进食的过程,因此它们也被叫做滤食性贝类。我们没办法测量在牡蛎单次开壳过程中呼吸和进食的功能占比。虽然现实生活中牡蛎的单次开合并不会只是为了单一目的,但如果实验提供的水流生物量太少或者含氧量太少,牡蛎可能被迫偏向单一目的。
过多的变量以及对于牡蛎生物学习性的不熟悉使得这个实验设计看起来非常粗糙,所以其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让人信任。
牡蛎跟我们常见的蛤蜊和蛏子的生活习性并不相同,它们没有被称作虹吸管(siphon)的结构。
牡蛎和扇贝是不具备水管的。加上牡蛎的闭壳肌只有一个,并不像常见的花蛤那样有两个,因为牡蛎一般固着在礁石或者其他物体上,这种生活习性让它们没有必要拥有水管。躺在海底的扇贝也没有水管,拥有水管的贝类一般是深埋于地下的,例如蛤蜊、蛏子和象拔蚌。具有水管的双壳贝类通过水管吸排水来滤食环境中的有机物,而牡蛎则是通过开合贝壳并且配合鳃上刚毛的摆动来使水流经鳃部,可食用部分经过选择之后通过唇瓣送入口中。牡蛎通过鳃从水中获取氧气和有机物,一只成年牡蛎每天大概能滤食50加仑水(升),这是它自身体积的倍。
牡蛎的进食过程中,可以张开贝壳,通过鳃(gills)上刚毛的摆动来使水流经鳃部,筛选出可食用的有机物颗粒,用黏液包裹通过唇瓣(lippalps)送入口中。取食是牡蛎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动,很多动物并不像人类这样一天三餐就可以的,即便是我们的近亲灵长类动物,它们一天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觅食。我们再来看一下牡蛎的神经系统是否有如此强大的能力。我们知道电鳗、电鳐、鲨鱼和鸭嘴兽等可以感知电场,蝙蝠能感知声波,洄游鱼类、候鸟和海龟等可能能感知地磁场。那么作为牡蛎能不能感知到潮汐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闭壳肌(adductormuscles)处、斧足处和身体中部都有神经节(ganglion)。这是非常简单的神经系统,只有脑神经节(cerebropleuralganglion)、足神经节(pedalganglion)和内脏神经节(visceralganglion)。目前的生物学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牡蛎等双壳贝类有更加复杂的结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来看,软体动物很难具备感知潮汐的能力。
强大的感知能力需要复杂的神经系统作为支撑,例如鱼类能感知到空间位置是因为它们脑部有被称作嗅球的结构,人类充满智慧是因为大脑皮层上神经元数量够多。目前的生物学研究并没有发现双壳贝类有足够复杂的神经系统来完成对潮汐的感知。从目前的生物学认知来看,缺乏可信的证据来证明牡蛎可以感知到潮汐规律,同时还有很多证据表明这是可信程度很低的结论。
,牡蛎是诺如病*人际传播最重要的渠道,对生牡蛎的抽检中很容易发现诺如病*。生吃牡蛎是非常错误的饮食方式,建议彻底做熟后再食用,以避免病*性肠胃炎。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