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鱼类命名提及了躄鱼,本期让我们具体看看躄鱼的分类吧。
★
“来了来了”躄跛脚:“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躄鱼科Antennariidae
本科物种体短,体似扁球状,侧面观呈卵圆形。稍侧扁。口大,斜裂或垂直,具绒毛状细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底后下方。背鳍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末端形成钓饵(esca),第II及III硬棘与软条部分开,有皮膜覆盖;胸鳍延长,足趾状(躄鱼名称由来)。有腹鳍,腹鳍短于胸鳍;尾鳍圆形。体有小刺或光滑,常有一些皮膜突起。
全球有13属 2种,我国有4属十余种。
“躄”
不相称的迅捷的捕食
隐棘躄鱼
Histriophrynecryptacanthus
头极宽大,边缘具小皮瓣。背鳍 鳍棘短,常隐埋于吻部。第2、3鳍棘被皮膜覆盖而隐埋于头背部(吻触手极细小或隐于皮下(隐棘),末端具细小钓饵)。体裸露无棘,皮肤光滑。背鳍、尾鳍、臀鳍鳍条相连而无尾柄。胸鳍宽大。体粉红色,其上有若干暗斑(体色多变,粉红色、灰绿色、*褐色等,体侧有若干暗色斑,有时具有白色斑点),各鳍色稍浅。
栖息于潮下带岩区。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暖水域。体长约8cm。
吻触手隐于皮下↑
←“奔跑而来的隐棘躄鱼”
裸躄鱼
Histriohistrio
腹鳍长。前颌骨联合处至第1背鳍鳍棘间有2个皮质突起。皮肤光滑,几乎无皮质棘,仅侧线孔边上有时有弱的新月形小棘。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且位于吻部,钓饵呈球状而有成束之丝状物。胸鳍、腹鳍大,有尾柄。体色多变,淡*至*褐色,具不规则网状带(体灰白至*褐色,散布有黑色蠕纹或斑点)。各鳍有不规则的黑斑或横带。
为暖水性藻丛小型鱼类。栖息于马尾藻群中,具拟态习性。5~8月产卵。分布于我国*海、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域等。全长约15cm。不具有食用价值。
成束之丝状物↑
歧胸福氏躄鱼
Fowlerichthysscriptissimus
体球形或略侧扁,腹部可膨大,尾柄明显。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体表粗糙,被小棘,并有许多肉质突起。颏部无肉质小突起。背鳍硬棘具3棘, 背鳍特化为吻触手位于上颌缝合处,末端具饵球,通常多叉;胸鳍软条13,且胸鳍鳍条末端分支;尾鳍圆形。体色多变。
浅海珊湖礁区底栖鱼类,栖息深度在73-米间。分布于印度-东太平洋区.西起阿曼,东至日本、菲律宾沿岸。
带纹躄鱼
Antennariusstriatus
体稍高,稍侧扁。体被小棘。吻触手基底在上颌缝合部向前方伸长,其末端皮瓣呈细长指状,有3、4个分支。体色和斑纹随环境有变异,但多呈淡褐色(体色多变,*色、绿色、浅红色、浅*褐色、褐色及黑色等皆有),散布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体侧或具暗褐色蠕状斑纹、或具暗色斑点、或斑点及斑纹具在、或完全无斑点及斑纹)。眼周围具放射状排列的条纹。
为暖水沿岸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沿岸浅水岩礁海区和沙泥底质海区。分布于我国*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南部海域。体长可达40cm。不能食用。
钓饵分支
黑躄鱼
Antennariusmelas
特征与带纹躄鱼十分相似。其体色从黑褐色到黑色不等,无斑纹。胸鳍鳍条末端白色。为暖水性浅海小型鱼类。分布于我国南海,以及日本东京湾以南海域、长崎海域,南非海域。为稀有种。全长约18cm。
(此种或为带纹躄鱼之变种)
大斑躄鱼
Antennariusmaculatus
体球形或略侧扁,腹部可膨大,尾柄明显。体表粗糙,被小棘,并有许多肉质突起。颏部无肉质小突起。吻触手位于上颌缝合处;末端饵球通常多叉。体色多变,通常为*色或白色,背部或体侧具有较大且连续的不规则鞍斑,各鳍外缘褐色。
分布于印度-东太平洋区,包括马尔地夫、模里西斯、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台湾、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加勒多尼亚等。台湾分布于东北部及南部海域。
白斑躄鱼
Antennariuspictus
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尾柄明显。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吻触手末端具钓饵,呈叶形皮瓣,上有许多细丝状突起。体色多变,浅橘红色至黑色皆有,体侧具若干深色圆斑。背鳍、腹部、尾鳍及臀部具多个有淡色外缘的黑色眼状斑。
浅海珊湖礁区底栖鱼类,栖息深度在0-75米间,但一般皆发现于16米内。分布于印度-东太平洋区。
←叶形皮瓣状钓饵
毛躄鱼
Antennariushispidus
特征及体色斑纹和带纹躄鱼十分相似。吻触手不分叉,末端皮瓣呈球形穗状是本种区别于其他种的最主要特征。背鳍第2鳍棘后方有一凹窝。体和各鳍*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斜纹(体色多变,通常为*褐色,体侧或具暗褐色蠕状斑纹),腹部通常无斑。
为暖水性内湾浅海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内湾至90m水深沙泥底质海区。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以及琉球群岛海域、印度-西太平洋水域。全长约11cm。
←球形穗状钓饵(饵球)
双斑躄鱼
Antennariusbiocellatus
体较高,侧扁。第1背鳍第2鳍棘后方无鳍膜与头背相连。上颌部有肉质突起。体表遍布小突起和小棘。体橘红色,背鳍基部具带*边的黑色眼状斑。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第II硬棘,末端具钓饵,呈锥形皮瓣。
为暖水性浅海礁栖鱼类。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域
←锥形皮瓣钓饵
蓝道氏躄鱼
Antennariusrandalli
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尾柄明显。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吻触手末端具钓饵,呈大形皮瓣,上有许多细丝状突起。体色多变,浅红色、浅*褐色、褐色及黑色等皆有,体侧具若干白色斑纹或暗色蠕纹。尾鳍上下叶各具一白色斑点。
栖息于礁区斜坡,栖息深度在8-30米间,但一般皆发现于20米内。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台湾、菲律宾、摩鹿加、马歇尔、斐济及依斯特岛等。台湾南部海域有产。
大形皮瓣状钓饵
驼背躄鱼
Antennatusdorehensis
体较高,侧扁。有尾柄,背鳍、臀鳍后端无鳍膜与其相连。吻触手稍短于背鳍第2鳍棘,具卵形肉质部和成束丝状物。颌部无肉质突起。背鳍基部眼状斑不明显。体密布分叉的细棘和白色乳状突。背鳍第2鳍棘后方无裸露区,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末端具钓饵,呈长卵圆形的皮瓣,无丝状突起。体灰黑色,散布极细小的暗斑(体为灰绿至灰褐色,体侧具若干白色斑纹),背鳍基部有小型黑色眼状斑或消失。
栖息于珊瑚礁海区、潟湖等,栖息水深2.4m以浅。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琉球群岛海域,印度-太平洋热带水域。全长 .1cm。
长卵圆形皮瓣状钓饵,
无丝状突起
细斑手躄鱼
Antennatuscoccineus
体球形或略侧扁,腹部可膨大,尾柄不明显。体表粗糙,被小棘,并有许多肉质突起。颏部无肉质小突起。背鳍硬棘具3棘,吻触手末端具饵球,通常多叉;于背鳍及臀鳍后方皆无明显的鳍膜与身体连接,尾鳍圆形。体色多变。
浅海珊湖礁区底栖鱼类,栖息深度在0-70米间。分布于印度-东太平洋区。
←饵球通常多叉
网纹手躄鱼
Antennatustuberosus
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尾柄明显。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吻触手长为第II硬棘的1.5-2倍,末端不具钓饵。体色呈浅*色至*褐色,体侧具暗褐色网状斑纹,或具暗色斑块及网纹。
浅海珊湖礁区底栖鱼类,栖息深度在0-73米间,但一般皆发现于12米内。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东至太平洋板块上之各群岛。台湾南部海域有产。
←不具钓饵
康氏躄鱼
Antennatusnummifer
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尾柄明显。头高大,头背缘陡斜。鳃孔小。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吻触手末端具钓饵,呈一较宽大之皮瓣,其外侧有一些短的侧扁形皮瓣。体浅红色或淡*色,体侧散布许多褐色斑点。在第III背鳍棘、第二背鳍及臀鳍基部常具有深色圆斑,尾鳍上亦常有不规则的圆斑。
栖息于潟湖或向海礁区之鱼类,栖息深度在0-70米间,但一般皆发现于20米内。分布于印度-泛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巴拿马,北至日本及夏威夷,南至罗得岛及社会群岛。台湾北部、东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产。
“宽大皮瓣”状钓饵
参考资料:
《中国海洋鱼类》
台湾鱼类资料库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