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72930.html
舒正,本名冯素珍。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散文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大多在《人民文学》《十月》《散文》《散文海外版》《*河文学》《北京文学》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中华读书报》以及《内蒙古日报》《草原》《西部散文家》《鹿鸣》等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代表作《绿色情缘》获内蒙古 文学奖第九届“索龙嘠”奖。主要作品有《舒正散文》2部,主编《里快文学作品评论集》2部。
鱼米:宝岛得天独厚的物产文/舒正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中,鱼米之乡,常常是对某个富庶地区的别称,含有褒扬、赞叹、推崇等多个方面的意义,可以称之为农耕文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鱼米之乡来概括台湾的农业文化是最恰切不过的。在台湾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充沛的雨水,让大地永远都是湿乎乎的,温润的气候,把空气打理得特别清澈、干净,那种自然的美与自然的和谐,没有见识过她的人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无论人还是物,都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天时、地利,巧合人愿,使得台湾的物产相当丰富。陆上,盛产稻谷、水果、蔬菜、茶叶;山里,异草丛生,奇花斗妍;水里,蜉蝣来回,鱼、虾成群。因为聚集了太多的天地精华与日月灵光,宝岛处处都是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很适宜水稻生长。所以,在台湾,除了高山、丘陵以外,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都是用来种稻子的,稻谷种植面积每年大约在一点六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在同一块田里,收获完一次水稻,接着再种,再收,一年至少能收获两到三茬。因此,台湾的稻米非常丰盛。据台湾同胞讲,台湾的稻谷不光产量高,稻米的质量也好。台湾人天天吃米都不觉得腻,原因大概就在于此。除了食用,还有大量稻米销往世界各地。而在大陆,则小麦产区多,有些地方还种冬小麦,因为在地里生长的时间长,面筋含量高,蒸出来的馒头雪一样白。各地有各地的物产,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世界也就因为各种不同色块的组合而变得五光十色。台湾有三宝,水稻、甘蔗、茶叶,水稻则是三宝之首。我的家乡内蒙古在国内属玉米和小麦产区,种麦的经历很是辛苦。可对于稻子的生长过程就不怎么清楚了,印象中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农民,弯着腰在水田里一把把地插秧,等稻子熟了,再一把把地收割,一把把地摔打出来,碾好,做起来并不比伺弄小麦轻松。传统农业,人们吃到嘴里的粮食,要经过许多环节的劳动才能获得。读小学时曾学过一篇叫做《千人糕》的课文,里面说的大抵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时代不同了,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农业正在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化转变。台湾只有2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与大陆比较起来,农民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要小得多,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在一公顷以上。自年以来,水稻种植从整地、育苗、插秧,到收割、打碾、烘干,全部改为机械操作,农业已经走出传统耕作方式,向机械化迈进。台湾的农业是私有制经济,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但使用、改造土地受有关*策保护。此外,当局对农业用电、用水也很优惠,农业税全部免除,农民耕种土地没有多少负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当局就帮助各地建立育苗中心,以工厂化的方式进行水稻育秧,供应农民栽培,这样,既解决了一家一户育秧所承担的风险,保证了秧苗的质量;又节省了劳力,方便了农民。这些都是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措施,效果很好。农民一年四季在田地里精耕细作,人们吃的稻米全部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一辈子在自己喜爱的土地上泼洒汗水,果实却供养着许多人,应当给以支持、保护。轻视农民,不尊重农民和他们的劳动,就是对良知的背叛。对这一点,台湾同胞都很清楚,因而,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在台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台湾的农民也的确值得保护、尊重。他们的那份勤劳、耐受以及操作时的精心,就足以让人钦敬。其时,节令已是隆冬季节,但田野里依然绿茸茸的,农民们还在劳作,稻子长势很好,丰收在即。一块块长方形的稻田,犹如中国的方块字那样有形、有体,释放着强烈的美感,又好像一块块绒毯,被梳理得条理分明,拼接在一起,铺满了大地,成为冬日田野里最美的景致。看着嫩绿的、充满希望的稻田,会很自然地想到关于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等命义。是的,劳动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劳动者是最伟大的人。有了这样一些理念,我们所熟悉的田野,就会觉得海海漫漫,宽广而美丽。与麦田相比,一块稻田是小了些,然而,无论麦田还是稻田,倘若块块毗连,就宽广无边。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秧苗或者麦苗鲜嫩的时候,看上去是一块绿色的大毯;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千顷起伏,状如波涛,浩瀚壮阔,瑰丽无比。台湾的水稻品种很多,有蓬莱米、长籼稻、圆糯米、长糯米。近年来,又培育出许多新品种,比如台中10号、台籼粳8号至16号等等,都是极好的品种。台湾种植水稻推行“五统一”法,即统一品牌、统一播种、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机收。其中有一种稻子叫“绢光稻”,稻米洁白光亮,味道香甜怡口,为稻米中的精品。在台湾和国际销售网络覆盖之处倍受青睐。因为稻谷丰盛,稻谷加工企业也就发展起来了。如稻米加工厂、米屋企业有限公司等,都在加工、经营、销售稻米。座落在彰化埤头乡中兴堡的“埤头稻米博物馆”,是亚洲 家由民间创办起来的稻谷加工企业,它是建在乡间小路旁边的一座漂亮的红顶欧式建筑,乍一看,好像与稻子无关,可附近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即刻就把人的想象与稻米连在了一起。况且,红墙上还有用白字写成的标语,其中一条直截了当地问前来观赏的人们:你吃饱没?在不缺稻米的地方,你没有吃不饱的理由。那这样的问题是用来教育那些浪费米的人:吃饱了,别浪费;要时刻牢记“一粒米千滴汗”的道理。在人们的想象中,一个加工稻米的地方,一定是设备简陋,稻壳飞扬,然而,这座谷堡却把这种陈旧的概念给更新了。它的漂亮造型,不缺乏趣味的墙语,散发着温馨、体贴的味道,让老式传统的产业,具备了时尚的风貌和品位,把天天吃的大米,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谷堡里面的陈设更是出人意外,一顶顶由斗笠组合成的灯,体现着人与米的亲密关系,眼前立即会幻化出一幅农民在田里务弄稻谷的景象。这里除了加工稻米,还积极弘扬台湾农耕企业文化,开展对外宣传。为此,企业内部设有稻香风云馆、稻香学院、稻香精品馆等八个板块。通过这些板块,人们可以看到农民种植稻谷的全过程,以及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全部工具、设备,尽情体会以往水稻生产的古朴与艰辛,品味现代化农业的魅力与精妙。此外,企业还举办稻米文化活动,教育人们不要忘记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中,稻米从田野走向餐桌的过程毕竟是一种文化。应当让人们知道并且牢牢记住。农民是水稻生产的主体,最懂得稻谷的来之不易,因此,最是爱惜粮食,对粮食生产最为重视。为了更好更多地生产稻米,许多地方的农民都成立了优质稻米专业生产合作社。其中一个合作社在三州、河田等地区种植的稻子,创下了亩产高达八百多公斤的历史记录。在台湾,讲起种稻来,人们自然会说到林龙星。林龙星原来是一个当兵的,复员后,回到家乡种地,几十年如一日,天天蹲在稻田里伺弄、观察稻子,把稻子生长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向专家请教,一天二十四小时想的是稻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的还是稻子,长年累月,便与稻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林龙星所在的台东县池上乡,地里位置极好。海岸山脉于其东,仿佛是一个大屏障,中央山脉于其西,两道山脉之间为八千多公顷的新武吕溪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很适宜种植稻谷。因为气候的原因,这里生产的稻米颗粒大、弹性好,粒粒赛珍珠。稻子对于林龙星来说,比生命都重要。爱稻如命,自然也就把自己的生命与稻子的种植、收获紧紧地相连在了一起。水好,地好,加上林龙星的勤劳,种出来的稻米清香甜糯,名扬四海。当然,价格贵得惊人。一公斤稻米竟然卖到了一万一千元台币,折合人民币两千三百八十多元,简直是天价;这样算来,二两一碗的米饭得二百元才能买到,可吃的人依然很多。一个“好”字,就吸引了许多食客,也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不管什么东西,一旦上了档次,就显得珍贵。是什么原因让林龙星的稻米像珍珠一样放着光彩呢?这就得看劳动态度和耕作方式了。林龙星对待稻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忒有爱心。在稻子栽培上很下了一番功夫,深耕土地,施有机肥,推广种稻新技术,在整地、灌水、插秧、施肥、防虫、收获、烘干等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稻谷也有心。以心换心,就会心心相印。林龙星与他的稻谷就是这样。因为林龙星种植的稻米出了名,被誉为“ 米王”、“稻米达人”。人们一旦见到他,就像粉丝见到明星一样,纷纷要他签名留念。可他这个明星不同于其他演艺明星,他是靠实实在在的劳动和务稻技艺种出了好稻,为人们的生活、身体质量提供优质稻米的明星,没有一丝一毫假的、甚或作秀的成分。人,离不开一日三餐,哪一餐不想有好米下锅?所以,林龙星是人们每天都会很自然地想起来的明星。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在得了口腔癌以后,一边求医看病,一边去种稻的。他在田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在田地里与大自然同呼吸,与他喜爱、倾心的稻子共命运。病魔也怕执著与顽强,所以,最终远离了他,也就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绩和荣耀。如今,种稻已经成了林龙星的“专业”,他种植出来的稻米,有品位,有市场,虽然价格高,却被消费者认可。在这些人看来,吃了二百元一碗的“珍珠米”,还亏吗?“ 米王”林龙星台湾稻谷的种植历史很悠久。很早以前,就有许多人从内地来到台湾开垦、进行耕作。最早到台湾垦植的,是泉州人陈赖章,地点在大佳蜡,即现在的台北县一带,这是大陆人进入宝岛垦植的 块土地。接着,有客家人来到今天的屏东县开垦土地,福建同安人则开垦了竹堑埔一带,就是现在台湾的新竹一带的大片土地。清·光绪三年,又有一大批身体强壮的男子被朝廷招抚到台湾南部开荒种植,这些异乡人大多来自广东潮州一带,据说是被当作壮丁一样抓到这里来开荒种地的。这以后,台湾南部也飘起了五谷香。农业随之成为一种产业。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稻、黍、稷、麦、菽合称为五谷,其中稻谷为五谷之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种植五谷了。不过,那个时候的经济文化中心在*河流域,稻谷的主要产区则在长江以南,北方种稻有限,故而“五谷”中有“麻”无“稻”。长江文化兴起之后,稻谷才纳入“五谷”中,并且居于首位,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从历史与人文演变的轨迹看,台湾的稻米生产与这些早期到台湾来开垦的大陆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宝岛稻谷开发种植方面具有先驱者的意义。因此,台湾同胞至今都没有忘记他们。所谓“垦丁”这一地名,就包含着这样的意义。垦丁,顾名思义,当为开垦之人也。因为稻谷种植多,大米便成了台湾人的主食。台湾人的饭碗里,多数时候都是白米,绿菜,水鲜,淡汤。米、菜、鱼、汤,清淡、爽口,构成台湾人的基本饮食框架,直到今天都是这种吃法。当下,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平衡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吃什么,怎么吃,都很讲究,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思维,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正在迅速普及,进而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现在提倡的饮食结构是,多吃白肉,少吃红肉。还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不长腿的。四条腿的,指的是牛马猪狗等家畜;两条腿的,指的是鸡鸭鹅等家禽;不长腿的,是指鱼类等水鲜。台湾人把米饭做熟了,锅盖一揭,米香就咝、咝地蹿出来,直往鼻孔里钻。一锅米粘在一起,跟一团雪霁似的,却又粒粒分明,粒粒晶莹,食欲即刻就有了,再有一条石斑鱼佐配,便是一顿极好的美餐。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只是台湾有台湾的风格,大陆有大陆的风格。现在人们看着满桌子的美食,却想着喝一碗香香甜甜的白米粥或**亮亮的小米粥。米,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太重要了;米系着身在异乡人的情,也化解着异乡人的思乡情结。许多长寿老人的食谱里,必有一碗粥,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讲,这一碗粥显得特别重要。北京的粥店里,各种粥热气腾腾,绵甜可口,是人们晚餐的 。饮食中,少一样保健品,多一碗粥,对身体或许更有益。台湾的大米经过精加工后,可以制成米香、米果、米蛋糕、米布丁、米饼干、米冰激凌、米粉等各种食品,还可以酿成清酒,还有饭团。饭团是台湾的一种精美小吃,造型可爱,颜色漂亮,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主要原料就是大米。用蒸熟的大米做外皮,里面加入沙拉酱、虾、果粒、蔬菜、猪扒、鸡柳、火腿、热狗等,就是一个好吃的饭团。有的饭团做好后用一片碧绿的荷叶包着,更有一种清香在里面。饭团色泽鲜亮,粘性很强,特别柔软,吃起来清香爽口,因而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此外,饭团还富含淀粉、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香软滑溜,营养齐全,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吃。台湾的饭团好吃,起的名字也奇美,“决杀冰淇淋”、“骨肉相连”、“铁板肉扒饭团+冰镇酸梅汤”等等。还有一种饭团叫“米内香台湾饭团”,一改传统老做法,在米里加入其他食品、佐料,成为 的营养小吃。饭团虽然是一种美食,可价格不高,一个三元、五元、八元不等,很适合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如果是在夏天,吃一个饭团,再喝一杯酸梅汤,身上的暑气一下子就消了。台湾人说,饭团不光好吃,还有美容、延缓衰老、减肥等作用。尤其是在美容方面,经常用米团在脸上轻轻揉搓,可以去角质,除皱纹,具有很好的清洁、护肤作用。这大概是因为大米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充分吸纳皮肤表面的尘垢、油腻等分泌物的缘故。除了稻谷以外,台湾还盛产鱼类。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又处于水流寒暖交汇地带,渔期一年四季不断,故而渔业生产非常发达。台湾的海岸线长达一千六百多公里,岛内有大小河流六百多条,各样鱼类达五百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就有一百多种。按照生物学分类,分属鼠尾鳕科、巨口鱼科、褶胸鱼科、软骨鱼纲、深海鮟鱇亚目等。早年,台湾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主要依靠的是人力和一般的船只、传统的网具。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里讲述了一个老人与海与鱼的故事。老渔夫桑地亚哥独自到远海捕鱼,在经历了八十四天空网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鱼,但归途中却被鲨鱼分食而尽,老人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副鱼骨架。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就是古老而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它曾经让它的实践者们吃尽了苦头,同时也在他们的身上产生着经典的精神情操,比如执着、比如耐受、比如不惟艰难险阻,等等。这些,在台湾早期的渔业生产中也能看到。后来,台湾的渔业发展到远洋捕捞。等到现代科学技术长入渔业生产以后,鱼类养殖业又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但就产量而言,远洋渔业的捕捞量仍然占到全岛总产量的一半,另一半为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内陆渔业和养殖渔业产出的总和。其中,养殖渔业的产量又占了近海渔业、沿海渔业、内陆渔业的一半。放眼台湾大地,除了一块块稻田以外,还有一块块水田,大小与稻田面积差不多,整整齐齐的,那便是养鱼池了,里面装有带轮子的机械什物,轮子转动时,水面上便会掀起一层层浪花,这么一来,就将死水变成了活水,活水含氧多,水质新鲜,鱼们自然生活得好,长得快。期间,渔民们只做好管理工作就行了。有人还在自家的稻田里放入鱼苗,进行养殖,稻子长,鱼也长;稻子熟了,鱼也长大了;种稻人会鱼米兼得。现代养鱼,产量高,风险小,劳动者的外部形象与内心世界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这里,人的劳作在许多方面已经为技术含量很高的物化劳动所代替,科学技术成为 生产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