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的北京蛇类介绍,另外十种来啦

哪里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北京地区目前发现有17种蛇,其中13种是不会致人严重 ,可以称之为无*蛇的蛇类(白条锦蛇、赤峰锦蛇、王锦蛇、团花锦蛇、黑眉锦蛇、玉斑丽蛇、红纹滞卵蛇、赤链蛇、黑背白环蛇、刘氏白环蛇、黑头剑蛇、*脊游蛇、乌梢蛇),有3种是管牙蛇的*蛇(短尾蝮、华北蝮、西伯利亚蝮),1种具有发达的达氏腺可以引发强烈出血的*蛇(虎斑颈槽蛇)。上周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前7种,今天跟大家分享后十种。

首先是北京地区的另一类无*蛇:链蛇属。年研究人员将两个姐妹属,原链蛇属Dinodon和原白环蛇属Lycodon合并,合并后的新属使用Lycodon的拉丁文属名,而中文名保留链蛇属的名称,因为合并后的Lycodon属有近70个物种,为了维持中文名的稳定性,在这次合并之前已命名的物种维持原有的中文名称,而合并之后命名物种的中文名全部称为某某链蛇。在北京地区分布地链蛇属动物有三种,分别是赤链蛇、刘氏白环蛇和黑背白环蛇。

8

赤链蛇Lycodonrufozonatus

赤链蛇是东亚地区非常广布的物种,从远东一直向南分布到华南及西南地区。与黑眉锦蛇不同的是赤链蛇在这么广的地域上只有两个亚种,指明亚种之外的沃氏亚种分布于冲绳的石垣岛上。

虽然不分亚种,但南北方赤链蛇的形态有着一定的差异。北方地区的赤链蛇个体明显更红,且个体更小一些,很少有能超过一米的个体;而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赤链蛇体型非常巨大。

赤链蛇是一种食性非常广的蛇类,甚至比王锦蛇更广泛,他们吃鱼、吃蛙类、吃啮齿动物也吃鸟。如果将每一种食物都摆在面前,王锦蛇可能更愿意选择鸟类或鼠,而赤链蛇可能会选择把每一种食物都吃进肚子里。北方山区的赤链蛇甚至会选择吃鞘翅类的昆虫,而且不限于幼蛇。北京北部山区的赤练蛇体型非常小,一次可以产下十枚蛋的成熟雌性甚至不会超过成年人拇指的粗细。

因为广泛分部,赤链蛇也是一种早就被我们的祖先熟知的蛇类,《本草纲目》中记载“赤楝,红黑节节相见,俨如赤楝、桑根之状”。在北京山区的农村,人们称赤链蛇为“杏树根子”或“桑树根子”。赤链蛇的拉丁文名字Lycodonrufozonatum的种加词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是表示红色的“rufo”,第二部分“zonatum”是带状的环纹的意思,所以赤链蛇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学名意思还是一致的。

我们之前提到的锦蛇属或原属于锦蛇属的蛇类,瞳孔的形状都是圆形的,而链蛇属的蛇类的瞳孔是竖直的纺锤形的,很像猫的瞳孔。事实上蛇类的瞳孔分三种类型,普遍认为圆形瞳孔的蛇类更适宜白天活动,而纺锤形瞳孔的蛇类更适宜夜间活动,但并不完全 ,比如北方的蝮蛇瞳孔是纺锤形,但他们是白天活动的。

我们人类的瞳孔是可以自由改变焦距的,而蛇类的瞳孔只有一个焦点,所以他们看很远或特别近的物体时候都是虚的,蛇类的视觉也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感知器官。除了上边提到的两种瞳孔类型,蛇类还有第三种横置的瞳孔,像山羊的眼睛一样,代表的物种就是绿瘦蛇。有研究表明这种横置的瞳孔可以轻微的改变焦距,所以拥有这种瞳孔的蛇类咬中猎物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

9

黑背白环蛇Lycodonruhstrati

黑背白环蛇Lycodonruhstrati(FISCHER,)

另外两种链蛇属的动物在北京更加少见一些,首先是黑背白环蛇,年 次在北京被发现,在这之前也有很多主要分布在南方的蛇类被发现,比如赤链蛇、王锦蛇或乌梢蛇,但这些蛇都是广布种,分布区域是比较连片的,我们会认为在北京生活的这些种群是因为他们本身是扩散能力比较强的蛇类,他们个体很大,食性也更复杂,有条件一路向北扩散到北京来。

但黑背白环蛇的发现,包括之后黑头剑蛇的发现和刘氏白环蛇的发现,使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这个情况,就是北京作为一个很北方的区域,这些个体很小,迁徙能力不是很强,食性很单一的蛇类,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地方,他们是原来广泛分布于广袤的北方地区,然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只留下了这样一个孓遗的分布点;亦或是他们本身从南方的分化中心一路向北扩张迁徙,来到了北京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需要弄明白北京北部山区的小气候环境为何能留下这些动物,如果是后者我们希望弄明白这几种蛇类向北扩散的路径是不是一致的,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向北的“物种通道”概念。

黑背白环蛇是一种中小型蛇类,全长不到一米,细长且灵活的身体可以使他们在林下的枯枝落叶种快速追赶各种猎物。黑背白环蛇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蜥蜴,包括壁虎、麻蜥和石龙子,有时也捕食蛙类和啮齿动物,相比较而言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壁虎,所以这一类的蛇也更偏重在夜间活动。

黑背白环蛇的拉丁文名种加词是人的名字,ruhstrati是一个德国人的名字,十九世纪末期一名驻台湾的海关官员,他帮助德国奥登堡大学的博物馆收集台湾地区的动植物标本,发现了黑背白环蛇。

10

刘氏白环蛇Lycodonliuchengchaoi

刘氏白环蛇(ZHANG)

和黑背白环蛇一样,刘氏白环蛇是这两年 发现的在北京分部的蛇类,他们的个头儿比黑背白环蛇更小一些,刚出壳的刘氏白环蛇甚至比筷子尖部还要细一些。刘氏白环蛇的拉丁文名种加词也是人的名字,liuchengchaoi是为了纪念我国 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院士,他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事业的奠基人。

11

12

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

*脊游蛇Coluberspinalis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种主要吃蜥蜴的蛇类。在北京地区分布的蜥蜴种类不多,有麻蜥有壁虎也有石龙子类,基本上都是栖息在树林下落叶层或山石之间的种类,没有树栖的类群。

北京有两种蛇专门捕食蜥蜴,一种是黑头剑蛇,另一种是*脊游蛇。这两种蛇类有着相类似的体型,都是中小型蛇类,行动都非常的灵活。

黑头剑蛇是北京市较晚发现的一种蛇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山区林间,他们可以飞快地在林下的落叶层中穿梭,捕食北滑蜥这类林间栖的小型蜥蜴。而*脊游蛇更多的活动在地势更为开阔,更为干燥的灌木丛或多石的山地,他们喜欢捕食白天在石头上晒太阳的山地麻蜥。多数在白天捕食的蛇类,尤其那些以蜥蜴类为主要食物的蛇类都拥有非常良好的视觉,他们需要紧盯那些飞速奔跑的猎物,这些判断必须尽量 ,徒劳的捕食付出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意味着大量消耗能量而变得虚弱甚至死亡。

大多数人都认为蛇类是移动非常迅速的动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非洲的绿曼巴蛇被认为是移动速度最快速的蛇之一,它们的移动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1公里,遊蛇属、鞭蛇属、澳蛇属和花条蛇属的动物,都可以用类似的速度进行短距离的运动。在理想环境中蛇类较难与健康人类竞速,尤其是距离达到百米以上的时候;但在真实的野外环境中,蛇类的瞬间的、短距离的迅速攻击经常令灵长类动物惊慌失措。

蛇类可以完成这一样一种短距离的迅速行动,是基于蛇类的基础身体结构。蛇类的躯干部分结构非常简单,以几乎完全一样的椎骨、肋骨为基础,并由强健的肌肉结构附着其上。蛇类的神经对肌肉的控股之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能力,即蛇类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肌肉紧缩的能力,同时他们让身体一部分肌肉紧缩而另一部分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使得蛇类可以获得非常强的瞬间爆发力,同时蛇类骨骼的联结结构(简单的球窝联结)使蛇类的身体更为灵活卷曲,但这种可以爆发与卷曲的躯干结构并不是平白获得的,相较于其他脊椎动物蛇类的椎骨生有更多的翼状骨突,以达到更好的肌肉附着。可以说在陆生脊椎动物中,蛇类拥有最为灵活的椎骨。

*脊游蛇Coluberspinalis的拉丁文学名种加词spinalis是“脊索”的意思,指的是*脊游蛇由头后枕部一直延至尾梢的浅色直纹;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的拉丁文学名chinensis就很好理解了,是“中国的”,所以黑头剑蛇可以被称为“中国剑蛇”。

13

乌梢蛇Ptyasdhumnades

行动迅速并不是中小型蛇类的特有的能力,较为大型的无*蛇也可以非常灵活的活动。在北京地区分布的中大型蛇类中乌梢蛇的行动就非常的迅速。鼠蛇Ptyas的蛇类个体都很大,几乎都可以长到两米以上,这其中黑网乌梢蛇Ptyascarinatus的体长可以达到两米五以上,是亚洲长的无*蛇之一。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Ptyas属的物种有时候会被称为鼠蛇,有时候被称为乌梢蛇,源于这个属是由Ptyas鼠蛇属和Zaocys乌梢蛇属合并而成,而在这次合并之前已有中文名的物种,我们依旧使用他们之前的中文名称。

乌梢蛇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山区,一般在靠近水边的地方栖息。作为一种体型巨大的蛇类,乌梢蛇会吃鸟类和啮齿动物,但这些并不是乌梢蛇的主要食物。乌梢蛇的幼体主要以蛙类为食,成体的乌梢蛇也比较偏爱捕食大个儿的蟾蜍。

中国对于乌梢蛇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北宋开宝六年成书的《开宝本草》,这本书里描述说“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如黑漆,性善不噬物”,准确描述出了乌梢蛇背脊鳞片起强棱,颜色深黑以及不善于捕食哺乳动物及鸟类。乌梢蛇的中文名称中的“梢”字指的是树木由粗变细的树干,说的是乌梢蛇盘踞在树上的样子,而乌梢蛇拉丁文学命中的种加词dhumnades还是挺奇怪的,这个词源于dhamin,是一个乌尔都语的人名,为何会用这个词汇描述乌梢蛇呢?STEJNEGER猜测这是源于英属印度部分地区对一种传说中的大蛇的描述。

乌梢蛇类在华南地区被称为“过山刀”,形容他们巨大的身体在快速游走过草丛时,像把山切开一般。北京山区的人们称呼乌梢蛇为“黑乌术”,可以理解成是梢的一种方言形式,但是这个名字也经常被用在赤峰锦蛇和个体比较黑的黑眉锦蛇身上。

如何准确地 时间在野外辨认你遇到蛇的种类呢?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并非易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蛇是一种存在着强烈刻板偏见的动物,冰冷、阴暗、黏糊糊且有*。这就会导致人们描述蛇类的时候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导致描述不太客观。有非常多的假说和研究阐述蛇类与灵长类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同为树栖动物,灵长类动物既可能被蛇吃也会捕食蛇类;也有的假说认为最初的古猿就是被蛇从树上驱赶到地面的,也有的研究认为蛇类的视觉形象促进了灵长类中枢神经的进化等等。不管怎么说,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有着天然的刺激性,而且这一点是写在猴子们的基因中的。

基于这一点,人们很难客观评价他们看到的蛇,每次在野外突然的目击到蛇,都会让目击者的激素水平瞬间升高,他们会变得很乐意非常夸张的描述自己所看到的。

在北京北部的山区,如果你询问本地蛇有多大,村民们会很热情地想你描述一条如碗口粗细的巨蛇。在这样的地方比较可信的蛇类描述是颜色、栖息的环境,而体长和蛇的行为是非常不准确的,比如在北京的北部山区,如果我们谈到驴籀(zhòu)子(驴的口嚼棍)这种蛇,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会很生动的描述这种蛇头尾非常细而躯干粗大,爬行缓慢,路遇这种蛇时,它会试图跳起来与人比高,如果跳的比人高,人就死了。如何破解呢?需要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向上扔,扔得比驴籀子高,它就死了。这个描述很类似日本的野槌蛇,事实上在整个东北亚地区有亚洲蝮属日本蝮种组的地方都有类似的蛇怪的描述。

鸡冠子蛇是另一类长期存在于山区的蛇类怪谈,简单说是蛇长着鸡冠子,大多数的描述就像电影侏罗纪公园Ⅰ里边对双脊龙的刻画那样,不但头顶有冠子,脖颈部位还有像伞蜥一样可以张开的皮褶。

我在燕山南坡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在上山的路上不小心碰到了趴在石头上的虎斑颈槽蛇,那条大蛇瞬间直立起头颈部展示它鲜红色的皮褶,吓得我差点失足从山上滚下去。

14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us

虎斑颈槽蛇出没在浅山地区有水的地方,他们白天出没,脖颈部的红色警示色使得它们又非常容易识别,所以几乎很难被认错。在北方山区,“臭松”可能会用在很多蛇身上,“白箭杆”指的可能是三四种蛇的统称,但如果遇到虎斑颈槽蛇,人们会很明确的说,遇到了一根“野鸡脖子”。

虎斑颈槽蛇是一种非常凶悍的蛇,他们遇到袭击的时候并不像大多数游蛇科动物一样想迅速逃走,而是有很大概率主动的去攻击捕食者或者对峙。虎斑颈槽蛇这样的性格源于他们强大的口腔腺体和颈后腺体。

大多数人认为蛇分为有*牙的*蛇和没有*牙的无*蛇两种,但事实上蛇类的口腔腺体分泌物非常复杂不能这么简单的概括。

蛇类的口腔部有很多的腺体,如果通俗的讲,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腺体的分泌物都是蛇的“口水”。我们首先排除掉的是眼镜蛇科和蝰科这两个有着前*腺和前*牙的类群,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牙的*蛇”。另一类就是后牙腺或称之为后*腺,这个腺体位于上颌后方,眼睛下方靠后,腺体所产生的分泌物蛋白酶经由导管连接至上颌中后部的牙根根部。这个腺体原来被成为达氏腺,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很多蛇类这个位置的消化液腺并不是同一类,所以我们暂时用后牙腺或后*腺这个笼统的名字来称呼它。

有的游蛇科蛇类后牙腺特别发达,有的后牙腺连接的这枚牙特别大,而虎斑颈槽蛇则是后牙腺非常发达,而且所连接的牙又很大。有一种猜测认为这颗牙除了破坏被捕食者皮肤使消化腺液更好发挥作用之外,更可以防止捕食很多无尾目(蛙、蟾蜍)的时候,用于扎破它们膨大的防御性气囊。

检测一种化学物质*性强弱,有一种专门的监测指数称为LD50,半数致死量。LD50的数值越低,表明这种化学物质*性越强。虎斑颈槽蛇的后*腺分泌物*性很强,LD50小鼠皮下注射为9.2mg/kg,比较一下非洲造成蛇伤最多的鼓腹咝蝰的LD50小鼠皮下注射是5-7mg/kg。这并不是说如果虎斑颈槽蛇生活在非洲就是非洲致人蛇伤第二严重的蛇类,而是想表示单就*性而言,虎斑颈槽蛇蛇*的*性是不低的。虎斑颈槽蛇蛇*有着非常强的抗凝血酶因子,可以导致血液长时间的无法凝固,而致死的原因大多数也是内出血导致的多脏器衰竭或脑出血。我们刚才谈到虎斑颈槽蛇的后牙腺和后牙都很发达,但它们没有用来储存分泌物的囊状结构,牙根所连接的肌肉也不是十分发达,这就使的虎斑颈槽蛇并不能像前*牙蛇类,尤其是蝰科动物那样将*液通过牙齿注入猎物体内。虽然如此,虎斑颈槽蛇依然毫无疑问地是一种可致人严重 的蛇类,我们可以称之为*蛇。

虎斑颈槽蛇栖息的在低山平原的水边,主要捕食鱼和蛙类,他们的食性非常庞杂,会捕食成群的蝌蚪,也会吃从嘴边爬过的鞘翅类昆虫,甚至其他的水栖蛇类。虎斑颈槽蛇会在白天活动,在离水近的地方,尤其是北京四环以外的河边池塘边或者有溪流的山区都可能遇到。

如果在野外遇蛇,我个人的建议首先是不要主动打蛇攻击蛇,更不要尝试用手捕捉,即使像虎斑颈槽蛇这样有与捕食者对峙行为的蛇类,他们坚持一会儿也会选择赶快溜走。总体来说在生态链之中,蛇类处于一个较低的生态位,很多动物都会捕食蛇,为此蛇也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有的进化出了*牙,有的进化出了可以分泌强刺激粘液的颈后腺,即使像白条锦蛇这样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种类也进化出了分泌物味道非常难闻的肛腺。

如果我们在野外惊动了一条蛇,那么首先选择后退的应该是我们,不要进一步给这条蛇更多的威胁或压力,因为实际上是我们人类入侵了野生动物的固有生存空间。

虎斑颈槽蛇的拉丁文种名种加词tigrinus是词源是拉丁文tigris指的虎斑颈槽蛇颈部红黑相间如虎纹的花纹。

15

16

17

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

西伯利亚蝮Gloydiushalys

华北蝮Gloydiusstejnegeri

我们 来聊一下北京的前*牙蛇类。北京的前*牙蛇类有三种,都属于蝰科亚洲蝮属。

亚洲蝮属Gloydius的分类困扰了三代中国爬行动物研究者,到今天依然很难清楚地描述清楚这十几种蝮蛇之间的关系。不太严谨地表述,亚洲蝮属分为三个大的类群,日本蝮类,包括生活在东亚地区的短尾蝮、乌苏里蝮,代表物种是日本蝮;西伯利亚蝮类,他们的分布范围由西到东横跨整个亚洲北部,包括蛇岛蝮、阿拉善蝮等,代表物种是哈里斯蝮或者叫西伯利亚蝮;高原蝮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秦岭和西南山区,包括了秦岭蝮、雪山蝮等等,代表物种是高原蝮。

北京地区生活着三种蝮蛇,一种是日本蝮类的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另外两种是西伯利亚蝮类的华北蝮Gloydiusstejnegeri和西伯利亚蝮Gloydiushalys。有趣的是后两个物种的种加词都是人名,华北蝮的种加词源于 的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L.Stejneger;而西伯利亚蝮的种加词halys由于命名年代过于久远,只能猜测这是个人名儿,它的命名人Pallas并没说这是谁的名字,短尾蝮的种加词brevicaudus是“短尾的”之意思,与中文名词义是一致的。在北京地区,山区的人们会给这三种蝮蛇较为一组混淆的名称,“土球子、土珠子、驴籀子(哏)”,当然这些名称也会混淆给很难与短尾蝮区分的团花锦蛇。

我们在前边讲过一个和人比跳高的驴籀子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其实就是短尾蝮。短尾蝮生活在北京北部低海拔山区,离城市最近的栖息地在海淀的西山一带,在昌平、密云、怀柔和延庆的地山都可以找到短尾蝮。而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的栖息地更高一些,他们出现在海拔-米的高山地区,北京西部太行山脉的百花山、小龙门高海拔地区栖息着华北蝮,而东部的雾灵山和密云北部的山区栖息的是西伯利亚蝮。

这些蝮蛇的习性很相似,大多数时间他们会趴在一个平台状的物体上晒太阳,比如石头或者倒下的大木头,或者景区的水泥台阶之类的地方。身体获得足够的热量之后,分布海拔较低的短尾蝮会到水边去捕食林蛙或者路过的啮齿动物,栖息在八达岭山区灌木丛坡地的短尾蝮会守株待兔地等着那些小型的雀鸟类落在他们附近,而栖息环境海拔更高的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会寻找路过身边的啮齿动物,或者循着气味直接去寻找他们的洞穴。

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科研工作者或林业动物保护工作者,不要尝试在野外近距离辨认任何蝮蛇或疑似蝮蛇,可以用相机拍个照,但尽量不要离得太近。

为什么会这样建议呢,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游蛇科的动物不同,前*牙蛇类,也就是眼镜蛇科和蝰科的蛇类,大多数都极具攻击性。亚洲蝮属的动物身体短粗且健壮,他们可以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利用4种感官同时察觉到我们的存在,可以辨别动物的大小、气味和移动的速度。在这里我们来谈一下蝮蛇的四种知觉,他们分别是视觉、听觉、味觉和热成像感应。

蝮亚科动物的瞳孔都是竖直的纺锤形瞳孔,我们之前也提到了竖直的纺锤形瞳孔算得上是夜行性蛇类的标志,这类瞳孔可以更好的估算在纵面上进入自己视野的猎物与自身的距离,更有利于伏击经过自己身边的猎物,同时也会对立体知觉更好的辅助。

蛇类没有人类定义的听觉,他们没有外耳结构,听不见由空气传导的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蛇类没有听觉。蛇类保留有镫骨的残留,这块方形的小骨与下颚相连,所以蛇类对于地面或是它们下颚接触的地方传导的震动会非常敏锐。此外借由空气传播的低频声音产生的震动也会引起蛇类的注意。蛇类会发出简单的声音,多数是由惊吓或恐吓,蛇类不依靠声音与同种交流。

如果说视觉和听觉还是在人类可以认知的范畴,那么蛇类的另外两类非接触性知觉人类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就很难感同身受了。人类 先使用的非接触性知觉是视觉,而蛇类则 先使用嗅觉器官探知周围的环境。犁鼻器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嗅觉器官,对于蛇而言它是一对位于上颚前端的囊状器官,其内部具有嗅粘膜,通过嗅觉神经与大脑相连。在脊椎动物中,蛇类和部分蜥蜴类的犁鼻器最发达,部分哺乳动物也有犁鼻器,而人科动物仅在婴儿阶段保留犁鼻器,被认为是幼体用于寻找母体的乳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蛇类不断地吐出舌头,这是蛇类正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表现。由于人类的犁鼻器高度退化,我们很难感受到只靠闻味道就可以综合判定周围环境的知觉方式。

蛇类的另一类奇特的知觉方式是他们的颊窝,犁鼻器是所有蛇类皆有的器官,而颊窝则仅限于蟒蚺及蝮亚科蛇类,且非常特化。且这两类动物的颊窝结构不同,是独立进化而来的。

蝮亚科动物的颊窝结构比蟒蚺类的颊窝更为复杂,由两个隔腔构成——内隔腔与外隔腔,这种结构使蝮亚科动物可以更有利地区分温血动物的热辐射和周围炎热环境之间的区别,同时颊窝的神经与视神经相连,这使蝮亚科蛇类可以建立起一个热量-视觉综合感官。

颊窝对于蝮亚科动物捕食至关重要,一条目盲的响尾蛇在黑暗环境中可以在49次袭击中咬中对手48次,而当一条视力健全的响尾蛇颊窝被遮挡后,这个数据下降为15次袭击咬中4次猎物。颊窝的温度识别非常 细微,有研究证明蝮蛇颊窝的温度识别可以接近0.℃,同时还可以用于判断距离。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不论是颊窝还是蛇分叉的舌头,都需要成对获取周边信息,蛇的中枢神经才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当一侧的颊窝受损,比如遮住一侧颊窝或者切掉舌头中间分叉的一侧之后,另外一边颊窝或者舌头获取的信息就没办法得到处理。

这里是一个北京地区分布蛇类花纹体色的检索表,这个检索表只针对花纹或者颜色的辨识,并不是科学的分类学的辨识,仅限于在野外遇到一条蛇,在有图片影像的基础上,我们大概能知道是什么样的种类,所以它会有一定的误差,尤其像白条锦蛇、*脊游蛇、红纹滞卵蛇这几种体色非常接近的蛇类,会难以识别。

在野外观察蛇类,尽量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如果蛇的体型很大,这个距离还要加大,而且腹蛇或者疑似腹蛇类需要尽量远离,注意一定切勿上手抓取蛇类,这点非常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z/7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