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孔雀石绿以外,淡水鱼类水霉病防治的最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此病常年可见,但以冬、春季最为流行。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均易被感染,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孔雀石绿有潜在的致癌性被国家列为禁用渔药后,给该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现将防治该病的新技术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病原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中的体表和卵上共发现的水霉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

二、症状

患病的水产动物食欲减退、行动呆滞,在病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有时甚至在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故俗称“白毛病”。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经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在卵膜内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内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三、诊断

根据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肉眼观察鱼体或鱼卵上的白毛症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用显微镜检查菌丝体。在诊断虾蟹疾病时,要注意将纤毛虫病与水霉病区分开来,在显微镜下,纤毛虫是运动的活体。

四、常用药物介绍

1、水杨酸

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 苯 ”,是含有石 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水杨酸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2、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于蚜虫穿生而形成。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 治疗水霉病药物。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克/立方米。

3、复合 硫醚溶液

复合 硫醚溶液是一种以合成大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制剂。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 基三硫醚(50%-80%)、二 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对真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抗真菌作用强度与苯 、山梨酸相当。

4、 氰基

氰基 (MT)是一种高效、广谱性优良的水处理药剂,对水体病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都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部分渔药企业将其开发为防治水霉病药物,其作用机理是: 氰基 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碍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链中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有害病原的死亡。近年二十年实际应用中证明, 氰基 溶液对控制水霉病效果较好。

5、超级纳米银

春季昼夜温差大导致水质骤变,真菌、细菌、寄生虫等滋生从而引发水霉病!水霉病的难点是由多种菌混合感染造成,须选择广谱、无耐药性的产品杀菌。普通消杀剂很难做到,建议养殖户使用超级纳米银,因为是物理杀菌,所以具备广谱、耐药、起效快的特点。全池泼洒使用,可杀死包括真菌和细菌在内的多种有害菌。使用纳米银见效快,不反弹,堪称水霉、赤皮、烂身的克星。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z/7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