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话说盱眙ldquo洞rdq

话说盱眙“洞”故事

作者:马培荣

盱眙有山有水、有泉有井、有岩有石,还有许多天然石洞,蔚为奇观。有的洞声名四播,如宋代大诗人米芾为之赋诗的“归云洞”;有的洞神奇妙异,如东阳故城北大云山上的“云山洞”;有的洞故事玄妙,如宝积山腰处仙人对弈的“神仙洞”;有的洞神秘莫测,如上龟山麓的“招隐洞”;还有的洞离奇荒唐,如河桥阴牌的“仙人洞”等。这里就给大家说几个有关洞的故事。

一、五塔寺旁的“归云洞”

盱眙县城有座上龟山,在上龟山上,古时候有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因寺院内有五座石塔,摩天接云,故寺名“五塔寺”。五塔寺古有3座相连的石洞,据说是寺庙的石屋,民间称之“归云洞”。旧志如此记载:

上龟山,其北麓有五塔遗址,右有三石洞,曰“归云”。《乾隆志》:归云洞在上龟山北麓,临淮河,三洞相连,大于方丈。其左肩五塔遗址,前志谓“五塔寺”,旁三石屋是也。今称“归云洞”。(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12)

据传,原来此洞并不叫归云洞,宋代大书法家、大画家、诗人米芾从汴京到涟水赴任,经过盱眙,便到都梁山一游。当他见到盱眙美景,目不暇接,便挥笔撰诗,一连写下10首,称“都梁十景诗”。其中就有一首叫做《五塔寺归云》,诗云:“塔边云影任高低,閒逐清风自在飞。四海望遥人久渴,不成霖雨又空归。”这样,人们就把这个山洞改名为“归云洞”了。其实,不仅这个山洞因米芾的诗而改名,就连叫了千百年的“南山”也改名“东南 山”了。旧光绪志还载,康熙二十四年(年),泗州城湮没,遂将泗州学府移于龟山之麓,直至乾隆四十二年(年)“裁虹并泗”,方随州治一起移虹县(今安徽泗县)。

二、上龟山麓的“南山洞”

离“归云洞”不远上龟山的山上,还有一个山洞,因此洞位于 山之南侧,故称之为“南山洞”,又名“招隐洞”。旧志这样记道:

上龟山上有“南山洞”,一曰“招隐洞”。《乾隆志》:昔人秉烛入洞,曲折相通,深入有层崖峭壁,阴气黯黯。以石投之,铿然有水声,遂不敢入。上有“招隐亭”三字,今废。(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13)

据记载,此洞内阴气黯黯,曲折相通,内有层崖峭壁,千奇百态。洞内深不可测,如果以石投之,铿然有水声,人们根本不敢入内。在洞口上方,原有一小亭,刻有“招隐亭”三字,据说这是宋末元初道人李道纯的修道之所。李道纯的宋代都梁人,宋末盱眙被金兵所占,抗金大将岳飞被奸人所害,李道纯感到救国无望、心灰意冷,便隐居石室、遁入空门,信奉道教、闭关修炼。待数年修道完毕,却已经宋朝灭亡到了元朝。李道纯便离开都梁,出游四方,收徒讲道,著撰道法经典,留下《中和集》《周易尚占》《道德会元》等著作。

三、戚大山麓的“东山洞”

今戚大山,古称“慈氏山”,又因位于县治之东,因名“东山”。在东山之麓今涧沟渡上口,古代也有相邻的两座石洞,统称为“东山洞”。明万历志、清光绪志如此记载:

有东山洞,洞在县东山。有二洞,左曰灵关,右曰剑壁。洞中曲折相通,宛然仙界。上有北望亭。今洞中亭池俱无可考。此洞为宋郡守霍篪所修,后湮没。明万历初,大风拔一木根,因露其洞。居民有入内者,寻塞之,盖今雾涧中是也。(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5)

据说此洞先为两座天然石洞,且二洞相连,洞中宽敞宏大,曲折相通。南宋绍熙元年(年),镇江人京口霍篪来任盱眙知*,他发现此洞奇特,便带人开发,挖掘整理,称两洞之名一为“灵关”,一为“剑壁”。还在洞中凿通山泉井池,筑构玲珑小亭,疏以曲水流觞,垒以奇石怪壁,经过一番修葺,使之流水奇石、百态千姿,宛如仙境、遂成奇观。霍太守也常邀友朋,来此纳凉、品茶、论诗,还在此著成《都梁志》八卷、《续都梁志》一卷及《都梁诗》一卷。

可惜后来战乱,又遇暴雨滑坡,此洞为山石所埋,不知所踪。直到年之后的明朝万历初(年),有一天突遇狂风大作,大风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泥石流塌,却不曾想竟然将其洞口露出。居民好奇,前往观看,还有人钻入洞内,试图一探究竟。但因洞内阴森,不可行进,故而又把洞口用泥石堵塞了。而洞口之上的“北望亭”,据说先是在南宋绍兴六年(年),右仆射张浚驻守盱眙时,修筑盱眙城墙时所筑。后又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南下路经此地,见此亭破损,便着手重修。但年深日久,今洞、亭皆已废圮。

四、胡山洼的“观音洞”与“法华洞”

在井头街的胡山洼,有许多离奇的传说故事。根据旧志记载,胡山洼中有两个山洞,一叫“观音洞”,一叫“法华洞”。旧志这样记道:

东山(戚大山)东北麓有观音洞,《乾隆志》洞在县东湖山洼。其西曰法华洞。《乾隆志》洞在观音洞之西崖。(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5)

据当地群众称,“观音洞”又叫“雪花洞”,据说是观音菩萨游历世界,途径此处,当时大雪封山,观音遂入洞中,盘坐念经,此时洞外雪花飘飞,萦绕佛洞,却见雪花只在洞外,不曾有一片雪花飘飞入洞中,遂成奇观,故而得名。

法华洞又叫“杜妈妈洞”,是纪念湖山洼中慈慧庵的老尼杜法师而名。据说元朝末年,战火不断,灾荒连年,民不聊生。有一位姓杜的老尼云游到此,看到当地民众贫病交加,心发慈悲,便以山坡石洞为室,坐禅念佛,为民治病,后又载洞前筑一庵庙,名曰“慈慧庵”,百姓感恩,称其为“杜妈妈”“杜法师”,把庵庙后面的山东也称作“杜妈妈洞”了。

在明朝的时候,盱邑诗人周灿曾作《游法华洞》诗云:“浮生但得偷闲处,乘兴还来古洞中。石势谽谺疑虎豹,山形突兀似虬龙。岚烟翠绕千竿竹,天露凉生百尺桐。早识此间堪避世,秦人不到武陵东。”清道光年间,盱邑诗人王荫槐与汪云任(孟棠)、沈星楼同游法华洞,写有《法华洞同沈四星楼、汪大孟棠》诗,诗云:“乱蝉声不断,古寺隔高林。一路踏松影,半山闻磬音。雨余泉溜活,云过阁阴沈。竟日僧房话,悠然尘外襟。”可见此处风景 ,乃好去处也!

五、陡山之侧的“睡仙洞”

在陡山麓,今淮河大桥南首,古时候有一座古庙,名曰“地母庵”,在地母庵的后面山脚,有一山洞,名曰“睡仙洞”。旧志载:

陡(斗)山,治东北五里。下有睡仙洞。《乾隆志》洞在陡山下。(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5)

《旧志辑要》注云:睡仙洞,原在今淮河大桥东桥头东北公路边,古白果树东北几步处,年劈山修路时炸毁。(《盱眙县旧志辑要》P23)

“陡山”即今象山,其山西麓临淮处,古有“骆家园”,园侧即为“地母庵”,庵堂设有“后土殿”,殿内供奉“地母”塑像。“地母”俗称“后土娘娘”,为“四御尊神”之一,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山川之秀。人们求佛祷告者众多,庵庙终年香火不断。

地母庵后即为“睡仙洞”,洞内比较宽阔,可容纳数十人。洞中有一块山石,巨大平整,细细察看,石头表面似乎刻有仙人侧卧睡觉的姿态,据说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经过此洞,在石板上睡觉时,身影印下的痕迹。年1月日寇攻占盱城,有多个难民百姓躲藏在地母庵和睡仙洞中,不幸被日寇发现,日*竟然架起机枪朝洞内扫射,还投进几颗手榴弹,百余人无一幸免。地母庵被烧毁,睡仙洞也被炸塌。

据传说,地母庵被烧毁后,原来庙旁的一棵大白果树还在,洞里的睡仙石也在,人们经常到这里磕头焚香、祷告许愿,还给白果树挂上许多绸带,在睡仙石上放上鲜花供品。上世纪六十年代,采石公司在这里开山采石,白果树和睡仙石“影响”了采石施工,当时派人去清除,大家都害怕显灵报应,没有人敢去。此时有个姓王工人不信邪,主动请缨,带头到睡仙洞凿眼放炮。结果,白果树被锯倒了,睡仙石被炸毁了,而那个带头的王师傅却不久莫名其妙地得了绝症,不治身亡。其他几个参与放炮的人,不是得了重病、就是出了事故,相继早死,真是蹊跷。

六、 山麓的“石佛洞”

从山上县前街到山下后街,有一条路经过考棚(即老九中、盱中山上校区)、察院头,顺坡可达后街、沿河街,这条路叫做“石佛路”,也叫“石佛街”,在路的中段有一个奇特的寺庙,这就是被称为“盱城九十九座半庙”的“半边庙”,也叫“石佛寺”“西域寺”“歇歇去”。这座不大的小庙,就是利用一半天然石洞、再筑砌一半禅房而成。这个被用作寺庙的石洞就叫“石佛洞”。

关于“石佛庙”,旧志上这样记道:

石佛庙,县署西。庙内旧有铜观音、铜地藏、石佛及泥塑罗祖像各一尊。就山洞而凿建,寺前盖有蓬簾。因半在洞内、半在洞外,俗称“半边庙”。庙前设雨棚、石座,为行人上下山经此歇息,俗名“歇歇去”。(年版《盱眙县志》卷十一·古迹)

西域寺,治西,即石佛庙。(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

“石佛洞”约两人多高、四五米宽,洞中供奉石佛菩萨,洞外建有庙墙、屋顶,乍一看像是完整的寺庙,但进内一看,方知里面是石洞,所以百姓才叫做“半边庙”。宋代朝廷南迁,金人占领中原半壁江山,泗州亦为金所占,宋金划淮为界,盱眙已成边陲重镇。爱国文人到此,都有一种“似到玉门望西域,面朝淮水叹白沟”的感觉,觉得这“半边庙”正好寓意“半壁江山”,遂将“半边庙”改称“西域寺”,甚至把匾额也换成“西域寺”了。

七、宝积山上的“神仙洞”

在宝积山东侧山腰有一天然山洞,名为“神仙洞”。旧志云:

宝积山,山半乱草中有洞,中有石床,俗名“仙人床”,仅容一人卧。床下盈尺地不生草,相传为仙人足迹所践。其径极僻,游人罕至。(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

有传说,此洞常有两个仙人在此对弈,累了就在石床上休息。关于此洞神仙故事还有两个版本:

一说是明初,樵夫郑信进山砍樵,遇两位老者在洞中对弈,便放下扁担绳索观看,不觉天色已晚。两位老者下完棋赠予郑信一把*豆,便踏云飞去。郑信再看扁担绳索都腐朽烂,斧头也锈迹斑斑,方知老者是神仙。郑信下山后,谁知“洞中方一日、世间已百年”,宝积山下早已时过境迁,人事皆非。再看*豆,乃是金豆,便洒到桥旁,赠予百姓,后人则称此桥为“洒金桥”。此乃民间传说。

二说是郑信观看仙人对弈,深得要领。第二天想再去观看二老对弈,却再也没有见到。回家后郑信棋艺大涨,无人能敌,堪称“弈仙”。旧志载云:“郑信,洪武间,樵采山中,遇二老对弈。(郑)信侍立久,遂受其教。明日复诣,不复见矣。由是艺高,天下 。先自题其墓碑曰:‘弈仙’。”此乃清康熙《盱眙县志》所记载。

如今,此洞尚存,不过内部坍塌,只有洞口还在,洞内已无原来宽敞了。

八、天台山东麓“陶然洞”

提起盱眙城南的“汪家花园”,尤其是花园大门前的“碧莲峰”太湖石笋,盱眙老辈人都记忆犹新,难以遗忘。据记载,这尊“碧莲峰”石笋就是在“陶然洞”发现的。

据范养群先生所作《诞鹤园》文记:“道光十九年,汪孟棠与诗友王荫槐游天台山,在一洞壁发现奇石一尊,高一丈有二,石质坚硬,石纹优美,宛如含苞莲花。遂找人挖回,耸立在大园门的右边,作为‘诞鹤园’的门牌。”据说,汪孟棠因感清风、天台二山乃风景自然、陶冶情操之地,故取洞名“陶然洞”。

孙永宽在《汪孟棠遗诗轶事》书中记道:“碧莲峰净高四米有余,石质坚硬,石纹优美,自然造型,绝无人工斧凿之痕。该石得之于陶然洞。”此说当来源于清代盱眙诗人王荫槐所言,王荫槐在《蠙庐诗抄》书中有《碧莲峰》诗,其序云:

“已亥孟春,汪问松偕余暨刘碧坡凤仪、费玉田瑶、羽士樊本明游台子山,得此石于陶然洞。庚子春,孟棠集百夫,舁(yú,共抬,抬运)至水南村,立於招隐门右。石长丈有二尺,望之宛如莲瓣,因取唐沈彬‘碧莲峰里住人家’句,命其从子根兰作擘窠(bòkē,书写)隶书,镌於石阴,并附采石人姓氏。暇日,过从摩挲,峰侧恍然。庄生御气之游,正不必如子文沾沾阳朔也。”(清王荫槐,《蠙庐诗抄》“碧莲峰诗序”)

已亥年为清道光已亥年(即道光十九年,年)。如今,此洞早已被山石掩埋,无处寻踪,只有奇形怪状的巨石散露在山坡间。而那尊“碧莲峰”石笋,也不知所踪了!

九、大井洼上的“骚羊洞”

从山上宣化街出十字街往南下山路左边、大井洼的上面,有一个天然山洞,洞口开阔,但洞内并不深邃,好像只是上面凸出来的巨石、下面凹进去的山体。这就是“公羊洞”。因盱眙方言把“公”叫做“骚”,如“公狗”叫“骚狗”,“公猪”叫“骚猪”,“公羊”叫“骚羊”,所以民间也把“公羊洞”叫做“骚羊洞”。据年《盱眙县志》所附“盱眙城市图”,“骚羊洞”的位置就标注在天台山西麓、出十字街往南门去的路旁左侧(东侧)。

说起骚羊洞,人们自然会想到另一处地名——戚大山上的“一群羊”。据说,从前有一个牧童在天台山、清风山、戚大山上放羊,贪心的财主想把羊群据为己有。头羊为保护羊群,把财主引到陡山悬崖,把财主顶下悬崖同归于尽,一群羊也变成戚大山北坡草丛中散落的一块块白石头了。牧童很伤心,就在经常带着羊群躲雨的岩洞里支了一个小庙,里面供奉公羊菩萨,故洞叫“公羊洞”、庙叫“公羊庙”。后来,公羊显灵,谁家要办红白喜事缺少碗筷,只要到头一天到公羊洞,点上香烛,对着公羊菩萨祷告说:“仙羊、仙羊,富贵吉祥,来借碗筷,用后还上!”第二天一大早再来就能取到碗筷。人们也都遵守诺言,用过后如数送还。后来,不知道是哪个贪心家伙借了碗筷不还,仙羊就此再不显灵了。

现在此洞尚存,只是被铁丝网围于圈内,洞中的小庙早已废圮、无影无踪,且洞口长满杂草,四周荒芜。尽管人迹罕至,但却有焚香烧纸的痕迹,看来还是有人常来此烧纸焚香。

十、穆店七星的“老虎洞”

在穆店街南四五里处有个“七星庄”,在七星庄的后面便是一片荒山。相传在古时候,山麓有一个石洞,名叫“老虎洞”,是老虎住的窝。

据传,由于山上的老虎常常夜间下山,捕食鸡鸭, 人畜,大家忧心忡忡,不敢出门。后来一个姓江老者站出来说:“我们七姓庄,可以有七个姓,但不能有七条心,凡事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老虎为祸,不灭不行。景阳冈武松敢只身打虎,我等数十青壮男儿,还能怕它一只大猫不成。”大家和道:“我们一起动手,叉把扫帚扬场铣,大刀厨刀杀猪刀,定能将那大猫杀死。”

于是,在江老者带领下,集中起村里的三四十个青壮年,各人手持刀叉,直奔老虎窝而去。众人不顾老虎呲牙咧嘴、摇头摆尾,高声吼叫,奋勇向前,挥舞手中的“武器”,直向老虎打去。老虎被这边一棍,那边一刀,这边一石头,那边一榔头,打得防不胜防,吓得直朝山上跑去。众人又放了一把火,把老虎洞给烧了,还放了一些三角钉、刺铁丝、荆棘针在老虎窝里,吓得老虎再也不敢来这里了。

从此,老虎洞没有了老虎,村庄安全了,平静了,人们又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还把“七姓庄”改名“七星庄”。

十一、老虎山腰的“紫云洞”

老虎山位于天泉湖镇凤山村,“紫云洞”就在老虎山北坡山腰。老虎山山坡陡峻、山顶宽平,布满山石。这里是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又是江苏的盱眙县和安徽的明光市、来安县的三县交界,故有“一脚踏两省,鸡鸣三县地”之说。紫云洞洞高过人,阔可两人并行,深约十数米。洞旁有一巨石高约两米多,酷似乌龟,故称“千年龟石”。据说,古时候每逢大雨,云自洞出,紫气缭绕,故名“紫云洞”。

据传,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广顺二年(年),后周太祖命柴荣率兵攻南唐。柴荣率*南下,先将“紫云洞”暂为帅营,后又依险垒筑山寨,据险对抗。南唐大*将山寨团团围住,柴荣*队久被围困、粮草不济,几次突围未成、兵心涣散。后来一连数日,南唐*闻山寨内鼓响铃摇,以为柴*仍在。几天以后,听得山寨内鼓铃声渐小,便冲上山顶、打开寨门,谁知道山寨内早已人去寨空,再看,原来是几只山羊悬挂、前蹄置鼓,悬羊蹄动而擂鼓;几匹战马绑缚、头系铜铃,饿马摇头而响铃,方知上当。原来此为柴荣“金蝉脱壳”之计,队伍早已乘夜从小路悄然逃离,直奔清流关而去。为此,宋朝大诗人*庭坚专门将此事写成《清平山》一诗,云:“山城石迹号清平,怪石嵯峨不可行;十届龙神千载记,仙地圣水一涨清。悬羊擂鼓当年事,饿马摇铃昔日兵;殿阁官居何处去,四时风雨不胜情。”

公元年乙卯,柴荣继承后周王位,是为周世宗。他对“紫云洞”“柴王城”之事念念不忘,故颁下圣旨,册封“紫云洞”为“旨云洞”。

十二、老子山麓“仙人洞”

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载:“老子山,治东北六十里,接江苏清河县界。”相传此山因老子在此设坛讲道,故得山名“老子山”;又传老子在此山砌炉炼丹,且把其中一处的岩石山土烧成红色,故又名此山为“丹山”;在一块巨石上尚留有鼎脚之痕,是为“炼丹台”;相传老子骑着青牛四处游历,此地还有青牛踩踏所留下的“青牛脚印”。更为奇特的,那便是丹山西麓临淮处的“仙人洞”了。

据清乾隆《清河县志》记载:

“仙人洞,洞深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宛然石室,内有石床、石几。”(清乾隆《清河县志》古迹卷)

老子山的“仙人洞”是天然石洞,洞深丈许,四壁如削,洞内宽敞,有石床、石几,冬暖夏凉;洞口西向,下临淮水,每当傍晚之时,斜阳西照,宽阔的淮水波光粼粼,犹如万颗珍珠撒落水面。远方有渔舟撒网、商船经过,芦滩无垠、荷叶婆娑;此处人迹罕至,幽雅恬静,惟有一条石阶从山顶蜿蜒而下,致使此地极为僻静安逸,两千多年前老子选择在此修心养性、闭关修道,真可谓是 场所。今仙人洞内供奉老子坐姿塑像,老子慈眉善目,长须垂眉,双目炯炯,微笑安详。“仙人洞夕照”是老子山风景之一。

十三、大云山上“炀天子洞”

隋大业元年(年),隋炀帝命凿通济渠,故拓汴河、达泗州、通淮河、浚邗沟,以图汴京通达扬州。还在盱眙都梁山上修筑“都梁行宫”。据说,隋炀帝不仅乘龙船循水路沿运河而行,有时还循陆路去往扬州,不仅在盱城都梁山留下“都梁行宫”,还在县东大云山留有“炀天子洞”。此洞在县东大云山(亦称东阳山)北麓。清光绪《盱眙县志稿》、明万历《宝应县志》等皆云:

云山,治东南七十里,一曰“东阳山”。其阳有“白龙潭”,一曰“天井”。其阴有“炀天子洞”,一曰“云山洞”。《舆地纪胜》:洞在云山,东涂数丈,石壁上有箭眼并手迹,耆旧相传为“炀天子洞”。《乾隆志》:一名“仙人洞”。山上有龙王墩,接江苏宝应县界。(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11)

云山上有“白龙潭”,潭后有“白龙庙”,庙西有“仙人寺”,有“仙人洞”,洞长十二丈,广八尺,有门,可容人行。山上云起,即雨泽霶霈,故名云山。(明万历《宝应县志》)

云山上有“仙人洞”。王式丹《自黎王城行大雪中四十里过云山访友人山庄》诗云:“山尖峭寒人迹断,荒钟古寺方晚炊。仙人洞口玉堕树,饮马泉边冰铺池。山僧倚门讶客至,前却不敢询何谁。”(清道光《宝应县志》)

此洞在云山山顶西侧,有上下洞各一,周围还有几个小洞。 的洞洞口底宽有五六十米,洞深五六米,夏天再热,洞里还是凉风习习、清爽无比。洞口下面原有一棵古白果树,好几个人伸手相接才能抱围,巨大的树荫盖住洞口,甚为奇观。据说,此洞为龙王所居,负责行云播雨,每当要下雨时,从洞中飘出云雾,越飘越多,云雾笼罩,以致雨泽霶霈;雨停之后,云雾又复入洞中,天气转晴,“云山”之名遂由此得。相传隋炀帝当年到盱城都梁行宫避暑,听说大云山的仙人洞避暑更佳,便乘龙船沿禹王河向东航行,至云山脚下,弃船再登山入洞,果然凉爽宜人。一时兴起,还在洞口练武射箭,以剑为笔于绝壁题字,故在洞口留下了箭眼和手迹。近年来,此山大肆采石,此洞也就此消失了。

十四、河桥阴牌的“仙人洞”

河桥镇蒋郢东边的大港山冲之中,有阴牌、阳牌二个小村,就在阴牌村向东不远处的山麓,有一个天然石洞,名叫“仙人洞”。此洞洞口开阔,宽十多米,高六七米,深一二十米,里面有山泉汨汨,汇成一道小小的溪流蜿蜒流出,溪水碧清见底。古时候,洞内溪旁原来供有一尊石菩萨,据说很有灵气,祷告必验,所以人们常来此烧香拜佛、磕头祷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除迷信,没有人再烧纸焚香了,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人光顾,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只有几个放牛小孩偶尔聚在这里,摸摸纸牌、掷掷猴子。

但在年,这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蒋郢一个姓王的人和石港一个姓杨的人串通一气,受敌台蛊惑,与蒋匪特务勾结,在蒋匪策动下,密谋成立“电侠派青年救国*”,由王担任“*主席”,发展“*员”,组织队伍,准备为国民*反攻大陆做“内应”。为遮人耳目,他们便选择了这个人迹罕至的“仙人洞”为活动场所。王利用自己略通魔术的优势,有意制造假象,蒙骗群众。有一天,杨带领新发展人到山洞“开会”,此时王主席在石板上呼呼大睡,只见一条小蛇从他的衣领中钻进钻出,又钻进他的嘴里,众人吓得大叫,而王主席假装被吵醒,揉揉眼睛问什么事,大家说是有蛇钻进嘴里了。王主席睡意朦胧地说:“没有啊,我不是好好的嘛!”此时杨出来说:“王主席是真龙天子再世,刚才不是什么小蛇,是真龙显现,那条小龙就是王主席的*魄显示。你们可不要把他当成凡人,他是当今的皇上,很快就要登基为皇了,大家赶紧跪下来给皇上磕头!”说着自己跪下,一边磕头,一边三呼万岁。大家不明真相,也都相信了,跟着跪下叩拜皇上。就这样,“王主席”转身一变又成了“皇帝”。

杨站起来宣布:“王主席就是当今‘皇上’,我就是‘*师’。今后,我们‘电侠派青年救国*’不仅要配合蒋总统反攻大陆、推翻共产*,还要拥立真龙天子王主席登基为皇帝。按照皇宫规矩,我们不仅要选定文武百官,还要为皇上选定‘东宫娘娘’‘西宫娘娘’,还要选‘妃子’、立‘太子’。能够被选上,得到皇上宠幸,那可是光宗耀祖之事啊!”在当时,如此*话,竟然还真的有人相信,有一个女中学生竟然深信不疑,还答应做了“东宫娘娘”,整天陪在“皇上”身边。在王、杨的策划鼓动下,这个反动组织竟然发展到几十人,还筹集了十几支 ,几十把大刀、长矛,并制订了所谓的“*纲”和“行动计划”。在“文革”开始时,又蓄意混水摸鱼、挑动武斗、制造混乱,差点酿成大祸。幸好被我公安部门及时破获,才未造成更坏的后果。后来,主犯王、杨被判死刑,一场“皇帝”闹剧也就此收场。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皇帝事件”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那个曾作为活动地点的“仙人洞”也早已坍塌堵塞,只有那凹陷的巨石,还隐约可以看出一丝洞口的痕迹。

马培荣:1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THEEND-

推荐阅读

太美了!夜色盱眙,无与伦比。。。朱元璋“密葬”江苏盱眙二山老北头,那些温暖的记忆……问盱眙,跨越千年,扑朔迷离都梁宫投稿信箱:xyzx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z/6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