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与建筑,人类的穴居情结

身处于幽深而黑暗的洞穴,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星球,置身于一个独立于地上世界的空间。错综复杂的洞道将你引向一个个未知的神秘世界,黑暗中蛰伏着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考验。周遭的环境一片寂静,只有你自己的脚步声,还有水滴从岩石上滴落的声音,在这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中被无限放大。你甚至能听到你自己的心跳,鲜活的,在你的胸膛中砰砰作响。这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和这个天然洞穴一场对话。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曾有过这样的幻想,像蚂蚁一样住在一座建在地下的城市中,通过错综复杂的密道可以到达隔绝于世的神奇空间。又或者是在院子里挖一个地下洞穴,能够在“危险”来临时隐匿身形。再简陋一点的,就是用家里的被子箱子盒子造一个隐蔽的小空间,埋藏独属于自己的秘密。这样的孩童时期的梦境,也许源于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也许是我们在感知周围空间时迈出的 步。但这样的幻想并不仅仅存在于童话中的神秘世界。事实上,从几十万年前的人类远祖时期,当智人为了寻找生存空间、 次踏入山体形成的自然洞穴时,这种对于“洞穴”的天生情结便逐渐形成,并且以获得性遗传的方式经过上百万年的时间,成为了我们每个现代人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洞穴的文化隐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洞穴一直被奉为神圣的场所,是原始人类进行巫术活动的地方。古希腊有很多关于洞穴的传说,古罗马的中央也曾被认为是一个孔洞,即世俗世界与地狱之间相互沟通交往的要害,许多宗教传授仪式都是从入教者进入洞穴或者墓穴开始的。与之相似,印度人也认为大地的隐深处和神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其很多宗教性建筑也都是凿刻在山岩上的。此外,由于山的形态直指天空,一些位于山上的洞穴还被认为是进入天国的途径。在古希腊和非洲的神话中,洞是人类和神相遇的地方。据史载,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正是在希拉山洞中得到天启的。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被认为是对高山的模仿,其中的墓穴便是藏于山中的洞穴。除了通向神秘世界的途径,洞穴还常常被人们用来描述人性心理的阴暗之处,以及埋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的自我。在西方的宗教世界中,人性深处善与恶的交锋,封闭与救赎的挣扎都会通过洞穴这样的特定空间充分地表现出来。人类的世俗建筑物中也存在一些类似于天然洞穴的隐秘空间,同样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例如地窖或地下室就是人类挖掘的地下洞穴。在这个叙事中,洞是通往罪恶的捷径,也是自我救赎的通途。子宫,巢穴与庇护所人类接触最早的一个洞穴是母亲的子宫。这个洞穴同人自身一样古老、悠久。它是黑暗的、安静的、安稳的,给人归属感、亲切感与安全感,同时也为人的生存提供营养与庇护。当人类出生、离开母体,脱离了子宫的保护后,所遇到第二个庇护所便是人类的赖以居住的巢穴。此处的巢穴对于几百万年之前的原始人类来说,是作为居所遮风挡雨的洞穴,它不但使人们躲避了寒冷、雨雪、暴晒以及危险动物的 ,其环绕遮蔽的形态更给人一种强烈的庇护感。而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我们的庇护所就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家与建筑。法国哲学家加斯通·巴什拉认为:“蜷缩属于居住和栖息这个动词的现象学。只有那些了解到如何蜷缩的人们,才有可能充分地栖息。”这样蜷缩的动作是我们在母体子宫中生存的外向表现,同时也是来自于人类远古时期在洞穴中的生存本能。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小孩子会天生渴望身处于围合、包裹的空间,选择一些角落并躲藏于其中,或者是在沙土中挖掘洞穴,在某个洞穴中隐匿身形。在孟加拉的手工学校的设计中,建筑师有意为学生们建造了一些泥土洞穴。建筑首层有着厚厚的土墙,三间教室都有自己的入口,通向教室后方名为“洞穴”的有机形态系统。这些空间有着柔软质地的室内,以便孩子们单独或成组活动,可以触摸、依靠、躲藏,便于进行探索,或是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些似乎还原了子宫环境的洞穴空间,满足了孩子对于隐匿与探索的天生需求,更是创造了相对私密的独立世界。这也许是洞穴空间的精神庇护带来的力量。筑巢的模仿行为自然是人类建造巢穴 的老师,我们从自然中获取材料,又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洞穴作为最早的人类居所,更是建筑最初的模仿对象之一,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庇护,还为人类建造自己的房屋提供了参照。不论是古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还是近代的建筑理论家德·昆西,均把天然洞穴视为建筑的原型之一。高迪就是一位善于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的建筑师,在它的作品中,充斥着对诸如蔓藤、贝壳、动物肢体以及洞穴等自然形象的模仿和隐喻。 的米拉公寓为高迪的经典之作,这座公寓位于街道转角,墙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筑物的整体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而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公寓的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墙线曲折弯扭,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让人觉得就像身处于洞穴之中。伊东丰雄设计所的日本Tama艺术中心新图书馆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洞穴中的石柱,与前两个例子中看似随意形态不同,这些石柱作为一种结构,蕴含着更为理性的秩序。这个图书馆由众多的混凝土拱券构成,采用的是一种先进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分别沿着十二条设定的曲线方向交织在一起,在焦点处收束为柱子。建筑师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然的隐喻,营造出奇幻的连续性公共空间。位于巴黎的建筑事务所让·彼埃尔·洛特通过一座洞穴别墅,质疑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座别墅是由摩纳哥的一座自然基岩雕刻而成的。岩洞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是自然与人关系的历史性表达。虽然这种条件最初意欲呈现的是一种孤独宁静的诗意静修氛围,但后来却成为约束和展示自然奇特壮观景象的方式。由于当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带有一种独特的、更具威胁性的基调,这座洞穴式别墅逐渐变成一种既是对现实环境的有意识的逃离,也或者是对这一现实的说教式的强调。结语洞穴作为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是人类想要探索的未知领域,是充满着文化隐喻的神秘空间,同时是为人类提供保护的庇护所,以及人类筑巢时所模仿的 个对象。在人类社会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自然世界的探寻与模仿并没有停止,自然的模型依然作为我们的学习对象存在着,原生态建筑的魅力也在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中被重新发觉。回归洞穴也许代表着倒退,亦或是一种前进的方向,并不存在一个确切的答案,也只是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人类在高度文明化的今天,再次踏入原始而幽暗的巢穴时,也许不再适应于潮湿和阴冷的地下,无从想象几百万年以前的世界;又或者在那个瞬间,产生一种仿佛刻印在基因里原始的粗犷的无形的感动。那一刻,也许一切变得不同。-END-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z/5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