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Chironomus)的图片连结自wikipedia,原拍摄者为JeffDelonge
其实市面上俗称「红虫」的生物有两类,一种可能是又称「丝蚯蚓」的颤蚓(Tubifexsp.)。属于环节动物门环带纲(Clitellata)寡毛目(Oligochaeta)(或单向蚓目Haplotaxida)的仙女虫科(Naididae)。丝蚯蚓的英名就是Tubifex,偶尔也被称为sludgeworm或sewageworm。捞捕这种「红虫」的产业在过去非常庞大。由于这种颤蚓会大量出现在优养化或中度污染水域,例如养殖场的周遭沟渠,所以虽然在早期丝蚯蚓是水族馆中必备的活饵,但也因为容易造成某些鱼类的细菌与寄生虫感染,所以在多样化的人工饵料进入市面,再加上环境破坏到连丝蚯蚓都变少的情况下,丝蚯蚓就变得少见了。
图片连结自金奇
为什么还是有些鱼需要吃丝蚯蚓呢?那是因为动物对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食物什么不是的选择本来就会同时受到先天因素与后天学习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鱼类都能接受不动或味道不对的人工饵料,例如许多需要在底床上探索小型底栖生物的弱电鱼类(非洲的指吻鱼目,还有南美的裸背电鳗目)就不接受人工饵料。不过因为丝蚯蚓是不能冷冻的东西(一解冻就会是悲剧),因此没有人发展冷冻丝蚯蚓这种饵料,但是干制品是有的。干制品在过去在台湾还算盛行,但是目前并不是很常见的商品,主因可能是有更便宜的饵料来喂养台湾市场的主流观赏鱼。
丝蚯蚓的干制块状饲料,目前在台湾少见
总算讲到正题,那「冷冻红虫」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它是摇蚊科(Chironomidae)摇蚊属(Chironomus)属部份种类的幼虫。摇蚊与蚊科(Culidae)并不是最近缘的类群,成虫并不吸血,以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例如花粉、花蜜等物质为食。红虫的英文名称就是bloodworm,但是这个名词特指任何一个物种吗?其实不是。红虫之所以被称为红虫是因为血淋巴中含有类似血红素的物质。并非每一种摇蚊的幼虫都含有高量的类血红素,所以只有部份种类幼虫会被统称为「红虫」。
以日本来说,幼虫为血红色的摇蚊并不限于Chironomus这个属,例如Propsilocerus、Stictochironomus、Polypedilum与Lipiniella这几个属都有这样的幼虫。但是被拿来当成商业性饵料的应该是Chironomus这个属的。那在台湾市面上流通的冷冻红虫是那一种?我跟你们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因为摇蚊幼虫在所有的水生昆虫调查,或是水质环境评估中只是一个「指标生物」。牠的分类地位从来没有被弄清楚。不过法国昆虫学者Jean-JacquesKieffer(-)曾根据梭德(HansSauter)在台湾所采集的摇蚊标本分别在-年之间发表了12种摇蚊,外加Meigan所发表盐埕摇蚊(C.circumdatus),目前在台湾已知的摇蚊有13种。但是被商业利用的物种是那一种呢?答案是不知道。
活的摇蚊幼虫长这样,是一种底栖水生昆虫(图片连结自NCState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
一来是台湾的摇蚊科分类很少被研究,就算有发表文献也很少被留意到。一直到现在其研究领域会涉及台湾产摇蚊的学者只有日本九州大学的山本优(YamamotoMasaru)。但是据我所知他并没有谈到商业利用红虫的分类地位。另外,因为台湾各地的红虫采集者究竟去那些环境收集红虫是一般消费者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所有被利用的红虫是否为同一种。这个意思就是说,被商业性利用的红虫的分类地位是需要被确认的,因为这与每一种摇蚊的分布、栖地需求,甚至是保育都有关系。摇蚊对水质的需求相当高,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栖地才会有摇蚊虫,那么冷冻红虫又怎么永续呢?
那什么样的鱼需要吃红虫呢?以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观赏鱼来说,光吃饲料不行的类群就是大多数的丽甲鲶(鼠鱼)、部份鱂鱼与脂鲤、绝大多数的小型弱电鱼、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型鲶鱼。刚好这类的鱼是我们研究室的研究兴趣所在,所以消耗量很惊人。如果以正常的量来喂食的话,一餐就要使用三片冷冻红虫,一天大概要喂两餐,更别说一些需要少量多餐才能顺利成长的物种。如果真的照着这种喂食量,一天大概用掉8片,一个月就要片。10片红虫假设零售价是元的话,一个月就要花掉x24=元。这还只是一个月要吃掉的量喔~很伤本对不对?
冷冻红虫有很多不同的包装型式
至于冷冻红虫有品牌吗?有。其实每一个厂商在包装、清洗、运输、和加料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有些厂商给你整个A4大的红虫砖,有些厂商给你一小格一小格的红虫锭。有些厂商还会宣称加维它命B。但我们偶尔也会买到一些很差的红虫,例如有水蛭、泥沙、死虫,而且一打开就超臭的。有一些厂商的质量很稳定,有一些则时好时坏。
好,这样大家知道丝蚯蚓和红虫的差别的吗?一个是环节动物,一个是节肢动物。一种不能冷冻,一种可以。而且适用的鱼类是不一样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