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志华林志刚
本书 次站在设计师的视角去看待生命,以及生理规则,疾病与治疗!
生命的进化,实际上就是设计出基础结构后,修改完善……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只是这种修改完善,体现为生命内在需求与外部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都是经过了十几亿年修改完善(进化)后的结果。
只有返还到最原始的设计,才能看清底层基础结构;只有捋清修改完善(进化)的思路,才能知晓生命生理规则的来源。
生命是什么,从哪里来?
一、生命的定义什么才是生命?会动的生命吗?风会动;风吹了,石头砂子会动。能繁殖的是生命?复制是宇宙最基本现象,繁殖只是复制生命的叫法。那什么才是生命?生命是能够区分“我”和“非我”,活着的东西。带有物质结构的生命需要一层界面(比如细胞膜、皮肤等)来将“我”和“非我”分开。至于非物质形态生命(或许是灵*什么的),可参考科幻电影或宗教书籍了。既然生命是活着的东西,那生命就有自我意识,才能够区分“我”和“非我”。区分“我”和“非我”,生命最基本的行为就是趋利避害。佛家道家修行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深刻的思考“我”的问题。什么是“我”,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我”也被认为是“心”,或者阿赖耶识等)?从物质微观层面来观察。朊病*,类病*,目前还不知道是否拥有自我意识,会不会趋利避害。体积稍微大一点的病*,都懂的趋利避害,比如不断变异,抵御抗生素。人类生产的纳米机器人,渐渐的也向生命靠近。电脑病*,或者大的电脑程序,越来越智能,这离独立自我意识也越来越近。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成为新的“上帝”(生命进化过程中,我们本来就是自己的上帝)!(对比表格)非生命生命不拥有能区分“我”和“非我”的意识拥有能够区分“我”和“非我”的意识没有趋利避害有趋利避害的基本行为二、繁殖与新陈代谢前面一节我们讲了生命基本的意识和行为(自我意识,知道“我”与“非我”区别,懂得趋利避害),这一节我们来介绍生命的功能:繁殖与新陈代谢。先从最微小的生命形态说起。病*及及其比它们小的生命形态比如朊病*或类病*,这些奇怪的小东西既没有新陈也没有代谢,它们出现在这世间 存在理由似乎就是繁殖。能够新陈代谢的生命,都是自带工厂,有工厂才能生产,才能新陈代谢。自带工厂的生命,是能够完成入、出、生、化以及传输物质五大功能的生命形式。入:能够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功能。出:能够将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能排出的功能。生:能将外界吸收来的物质组装成自身物质的功能,这个过程常伴随着生长和储能。对某些吸收能量的生化反应,体内已经有原料,就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太阳能、热能等。生合还有解*功能,将小分子*素合成大的无害物质。化:能将自身物质分解成可以排出去物质的功能。这个过程常伴随着能量释放。化的功能还包涵着将大的有害物拆分,比如被白细胞捕获的细菌,给分解成小的无害物。传输:任何工厂都需要传输功能,原料、成品、废料等,生命工厂也一样(传输功能在具有心脏的动物身上体现为泵功能)。能不能不繁殖,生命选择进化成长生不老的样子?如果不繁殖,则生命就不需要入和出功能,因为繁殖需要物质作为材料。如果生命没有入和出功能,那生命在外界能量充足时(比如白天光照、温度适合)依靠生的功能来储存能量;在外界没有能量供给时(晚上),靠化功能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不死。没有出入功能,生命就靠生、化、传输功能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的混沌体。虽然不知道宇宙中有没有这样的生命形式,但是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的客观实际来看,这样的生命形式无法长存,所以需要繁殖,繁殖是为了让“我”的意识延伸到另外一个实体而继续存在。对于生命而言,不繁殖,环境一但改变成不适应,将面对的就是灭绝。对于有生命工厂的生命而言,入、出、生、化和传输这五大功能配合起来才能完成繁殖功能。相对于没有自己工厂,不能够新陈代谢的生命体而言,自带工厂的生命体,能够存储能量,体积更大,所以对环境的依赖度没有那么高,所以更容易适应环境和进化。生命通过繁殖来延续和伸展“我”的意识,就叫遗传与变异,物质层面上依靠DNA、RNA或其它(朊病*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我们把DNA什么的叫作遗传物质,上面所记录的信息就叫遗传信息!三、自适应平衡系统生命既然诞生,那就得面对时时在变化的外界环境。任何的趋利避害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不利环境迫使生命避无可避时,就只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来适应环境,自适应平衡体系因此产生。所谓“自适应”,就是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适应环境目的的系统。生命如何才能达到自适应平衡呢?这还得从生命的五大基本功能说起。生命的五大基本功能(入、出、生、化、传输),入和出两种功能是一对矛盾,生和化两种功能是另外一对矛盾。处理好入和出这对矛盾,生命体就能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尽量多从外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排出不利于自己的物质能量。(例如动物喝脏水却不生病,就是管控好入的功能,少让不利身体的物质进入;耐盐碱植物就是管控好入和出的功能,既控制过多盐碱进入,又排出体内过量盐碱)处理好生和化这对矛盾,生命就能在有利的时机环境下,尽量多开动生的功能,将从外界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储存起来(例如动物体现为长膘增肥);在不利的时机环境下,消耗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化的功能),保持生命不至于死去。自适应平衡,是藏在物质和能量背后的一种意识调控功能,是生命入、出、生、化四大功能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相对于病*等微小生命体,拥有自适应平衡功能(即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的生命体,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降低,为了适应环境而变异的幅度就可以变小(不用从遗传物质上去改变自身)。多数的变异(例如基因突变)都是不利的, 限度保持生物特性不变,某种意义上就是保持“我”的延续。相对于没有五大功能的病*等小体积生命,拥有自适应平衡系统功能使得生命更加高级,更加完善。四、生命工厂的出现生命工厂为什么能生产,生命的新陈代谢是怎么形成的?生命的新陈代谢分成五大功能:入、出、生、化、传输。入、出和传输功能是任何工厂必须具备的,否则无有可能生产。生命自从有了能够区分“我”和“非我”的界面(不管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和外界独立开了后,想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就必须有入、出和传输的功能。那生和化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发现:生,就是把从外界获取来的物质给组装成自己的零件,这些零件多是大分子物质;化,就是自己的组成给拆了,变成小零件甚至分子,这样才能排出去。这两个过程在化学上看来,刚好是聚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聚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很多时候是一对化学平衡,这个化学平衡经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换句话来说就是能量储存和释放),这样的化学平衡在在地球上时时处处都能找得到。生命诞生于海洋,早期地球上刚刚出现生命前,海洋中充满了这样的化学平衡。自然界这种化学平衡是无序的,有序的化学平衡反应是熵减,必须有意识的控制,在生命中才见到。人类在模拟早期地球同样可以发现,原始地球的海洋上能够自然出现有机物。原始海洋里同样时时刻刻伴随着“聚”和“散”的有机化学反应。原始生命最初形成,就像包裹着一层界膜的容器。在这容器中进行着聚和散,这种最原始的生命活动。我们知道,在一个固定的容器内,当化学平衡出现后,可逆生化反应是难以持续的。要维持可逆生化反应继续,就要不断运走产品,输入原料。这在原始生命工厂中,想要持续生产,就得形成几个工作条件:不同的工作区,传输通道,动力源。于是,为了将趋于停止(化学平衡后,反应相对停止)的化学反应继续,生命工厂就渐渐产生不同工作区,用界膜隔开,用通道连通,这也为后来的进化成多细胞生物打下基础。以动物为例:不同的工作区,用界膜区分开后,就渐渐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群,细胞群再演变为组织器官或脏腑。传输物质的通道,渐渐形成血管、淋巴管;传输能量的通道(可逆化学反应需要放热或吸热,所以需要能量通道配合物质通道)渐渐形成了经脉。既然是生产,就需要运动起来,所以需要能量驱动。工厂自动化的生产,需要非常多的信息传感器,各种生产信息,汇集到中央控制枢纽统一控制。对内的传感器,渐渐进化成各种酸、麻、胀、痛、痒的感受器;对外传感器,渐渐进化成眼、耳、鼻、舌等器官和冷、热、触觉感受器。而中央控制枢纽,就进化成神经系统。原始生命工厂生产车间、设备进化方向不同生产车间、部门物质、能量采集部门(顺便供能)驱动物质传输的设备合成车间分解车间过滤排出、回收提炼车间嘴巴、食道、胃,脾脏。(脾脏给全身提供热能)泵——心脏合成工厂——肝脏分解工厂——肺脏过滤排出、回收提炼工厂——肾脏传输带(传输通道)物质通道血管、淋巴管能量通道经络信息采集传感器对内传感器酸、麻、胀、痛、痒感受器对外传感器冷、热、触觉感受器;眼、耳、鼻、舌器官中央处理系统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神经系统按:将物质传送和能量传输分开,是因为生产中,合成与分解会伴随吸热或放热!脾脏缓冲了胃部采集的能量,均匀稳定的供给全身各系统。至于为什么是以化学元素碳为核心的有机物而非其它(比如硅),或许是因为碳基有机物有很多溶于水吧。五、生命体积的增大生命的体积不能一直很小,就像大船比小船更能抗击风浪一样。单细胞(除了卵细胞)的生命体再大也过不了微米级别。生命通过繁殖,组成多细胞共同生命体,既有利于生存,又可以分工合作,节约物质和能量的开销,抵御更恶劣的环境变化。生命从单细胞变多细胞,可以达到分工合作的好处。有些细胞群专门负责采集整个系统里食物和能源工作。这些细胞群,在植物渐渐演化成根吸收物质,叶子采集能量;在动物渐渐进化成嘴巴以及整个消化吸收系统(入功能)。相对于单细胞生命体,多细胞生命体能获得更大体积的食物,接收到更大面积的能源。有些细胞群专门负责排出整个系统里的废物工作。这些细胞群,在植物渐渐演化成叶子上的气孔;在动物渐渐进化成排泄孔、汗孔和泌尿系统、胆汁分泌等(大分子物质不能从通过血液从肾里滤出体外,就只能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出功能)有些细胞群专门负责合成整个系统里的零件生产工作。这些细胞群,在植物渐渐演化成生发层等;在动物渐渐进化成肝脏等。(生功能)有些细胞群专门负责整个系统里的能量释放和分解零件工作。这些细胞群,在植物渐渐演化成??;在动物渐渐进化成肺脏等(肺是氧化分解很多有机物的地方)。(化功能)有些细胞群专门负责整个系统里的运输工作。这些细胞群,在植物上体现为升腾作用的管道;在没有心脏的动物身上体现为节律性的收缩舒张,在有心脏的动物身上就是心脏的泵作用(泵使血液流动,从而实现传输功能)。(传输功能)对于团队生产,用传送带或管道传递原料或成品、半成品或废料,所以多细胞生命体内都有不同形式的管道。植物身上的管道是植物纤维、茎脉、叶脉等;动物身上的管道就是血管和经脉等(经脉是怎么回事,请自行参考《深入理解*帝内经》)。对于能量代谢,是每个细胞释放自己的ATP供能,还是系统集中供能调配,哪个效率更高?这道理不言自明。生物机体的进化,一定是向着节能、高效、有序的方向进行,这样的生命体才更有竞争力,才更能长久的适应环境。当然,对于整个系统的,还需要一定的调配、控制,不然很容易出错乱套。这就需要有一套看不见的意识控制系统在后面指挥。意识指挥系统,在植物上是??在动物上是神经系统等意识控制系统(神经细胞是意识存储的载体,就像拆开电脑,只能看见硬盘,却看不见window系统)。生命体以什么样的方式扩大体积呢?对于相同功能的细胞,以重复叠加,或以分型几何样式,从微观叠加到宏观。心肌细胞以重复方式从微观叠加到宏观。菜花,以分形几何样式从微观叠加到宏观。蕨类植物的叶子,分形几何样式。分化复制,不同功能的细胞群,按自己的功能方向,分化生长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脏腑等等。六、生命运行的驱动能量生命,就像一部复杂点的机器一样,要进行生命活动,就得依靠能量驱动。自然界中充满了光能、热能、电能、风能、磁能等等。驱动生命的运行,如果只靠自己存储的化学能而不利用外界现成的能量,似乎太愚蠢。生命在没有分出动物和植物前,都是直接利用能量的。所以直接利用能量的这种能力,一直在动物身上保留下来——通过晒太阳,直接从阳光中获取热量,提供生命所需。在热能、光能、化学能、磁能等几种能量中,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一定会首先利用的,所以热能就成了被首先利用的能量。热能被广泛运用,就需要有热量通道,这些热量通道日后生命的进化中,就渐渐成了经脉体系。有了经脉体系,生物在利用热能时,才不会被太阳烤得外焦里嫩!我们常见到的冷血动物,例如鳄鱼,在吸收太阳热量时,不需要将腹部与背部来回翻转,就是因为拥有热量通道——经脉,能将背部热量运输到腹部。这样就不会在晒太阳时,背部过热了,腹部还凉着!很多冬眠的冷血动物,都是利用热量的好手。直接从外界摄取热量,就能大量节省自身存储的化学能。从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预示着对热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因为将身体保持恒温,就代表着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生命运行。恒温给动物所带来的好处,是活动的时间不受季节的限制,但也要面临冬季食物匮乏的风险。古生物都是逐水而居,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很大,比气温变化的速读相对迟缓,这就能为动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除了热能,动物也利用一些光能,比如人体用光能合成维生素D、黑色素等。至于其他能量,例如声能、磁能等,利用的就少了。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使用各种能量的生物。例如我们可以看见自然界一些用电的生物,如电鳗;用磁的生物,如鸽子;用声音的生物,如用超空泡的皮皮虾;用海底火山热能的海螺类;用风力滑翔的老鹰;甚至在太空舱里利用宇宙高能射线的细菌等等。植物和动物的分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能量的利用的侧重上,植物比动物能更多的利用光能,至于热能,季节变化造成的温度变化,使得植物的生理运行速度也会相差甚远。自身储备的化学能利用,是在其它能量供给都缺乏的时候才有必要进行。人体,通过经脉系统传递热量,通过经脉和穴位同样可以获得外界能量,这种现象在中医学体系里以及理论化和实用化,而西医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既然生命是可以直接利用能量的,那么就必然可以直接感知能量。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视觉,嗅觉就会变得迟钝,就像边看电影边吃零食,电影用心看了,则零食什么味道就没太留意。中医上,把人体对能量的感觉叫做“气感”,这是一种很微弱的感觉,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气感上,才容易感觉明显。虽然生命可以从外界直接获取能量,但是大部分的能量还是来自食物,在缺乏进食后的一断时间,如果不是气温高,又冷又饿是所有恒温动物共性。相比于冬天,夏天动物进食量可以相对减少,是因为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热量。七、生命阴阳雌雄的演化我们看见的大千世界,有雌有雄,有男有女。有的生物没有雌雄(细菌病*、蓝藻等);有的生物既雌又雄(蚯蚓,很多植物等);有的可雌可雄(*鳝、鳄鱼卵等);有的生物一辈子就一种性别,这是为什么呢?生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条件下?以什么方式演化出了阴阳雌雄的差别呢?首先得从生命的体积说起。体积过于细小的生命,热一下就热透了,冷一下也凉透了,这在同一身体里就不容易产生阴阳的差别。当生命进化到一定体积后,身体各部位在受到阳光、温度、磁场、水分等的影响不同(简称“秉气”不同),周身有差别时,身体的阴阳就渐渐区分出来了。其次,生命工厂中进行的生化反应,“生”和“化”对阳光或温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生命会将自己“生”的组织器官面向太阳,以吸收能量并储存;带“化”的组织器官则相反。久而久之,在一个身体内,也产生了阴阳的区别。最原始的生命,采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式,是因为整个身体物质不丰盛。等生命进化到一定体积,再繁殖就可以用下蛋的方式(或其它方式),复制一个(或多个)小的生命工厂进行繁殖。当生命体积大到一定程度后,自身出现阴阳是为了适应外界环境阴阳的变化——白天、黑夜,高温、低温(甚至冬天、夏天)。没雄没雌的生物,如果可以继续适应环境,就无需改变,不进化出阴阳差别。雌雄同体的生物,因为身体各个位置秉气不同,雌雄器官位置的也不在同一位置。雌雄同体,自己繁衍后代,其优点是能够保持遗传的稳定,但缺点也是遗传稳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无需再进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通过相互交换遗传物质的方式,繁衍后代。雌雄异体的生物,是经过雌雄同体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相互交换遗传物质,就能有机会培育出适应能力更强的后代。雌雄在没有异体化之前,同样是因为秉气不同,会出现强壮和瘦弱的个体之分,也会出现繁殖能力强与繁殖能力弱的个体之分。强壮,竞争能力强的个体秉阳气盛;繁殖能力强个体秉阴气多。渐渐,秉阳气盛个体退化了生育能力,秉阴气多的个体退化了竞争能力。再进化,就出现了雌雄异体。生命是否进化,如何进化,取决于是否适应环境的,所以才会看到我们这世界,有雄有雌,有雌雄同体,有的生物没有性别,有的生物能改变性别。八、生命的寿命生命的寿命由什么决定?基因(遗传信息)还是什么?生命的老化是什么?自由基?不受意识控制的东西?我们用机器来类比生物(事物)机器(类比人)生(成)系统的建立,硬件组装完成,软件加载病(住坏)传感器损坏:失去痛觉、冷热等知觉机器磕碰(变形):外伤、错位、结构变化各种线路故障:经脉堵塞、血管堵等功能失常:常见的各种病程序出现问题:精神问题老(住坏)机器损耗,更新速度赶不上损耗速度出现故障无法自我修复——发不起病、老化死(灭)机器无法再启动(按:发病,通常需要运用整体入、出、生、化、传输功能,系统整体功能发挥不了,就很难恢复整个系统,只能局部恢复。发不起病,主要是因为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其次是系统冗余度不够,渐渐失去回旋的余地。)生命到了“老”的阶段,就会越来越难以整体的自我修复——发病,不受生理意识控制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冗余度就渐渐下降。直到机体不再能够顺利启动时,生命就面临着死亡。一个系统的出现——生命诞生,到系统受控度满负荷,到系统各部分失控,再到彻底失控不能启动系统,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寿命。对于不同的系统而言,哪种系统完成生、病、老、死的周期长,哪种生物的寿命就越长。一般来说,体积大的系统往往比体积小的系统完成的时间要长些,这就是为什么体积大的生物比体积小的生物要寿命长一些。而对于细菌病*等,能够休眠成千上万年,这并不代表寿命长短,而是机器搁置在那里,一直没用过(繁殖、生理功能的运行),所以没有坏而已。这世界上,有些奇怪的复合体生物,或者长生不死生物,比如榕树、水母什么的,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繁殖的目的说起。繁殖,目的就是为了“我”的意识的延续,为了把“我”给延续下去,只要在物质层面,分裂成无数个“我”,这样目的就达到了。榕树的分裂或分而不裂,水母的返回幼年,其形式虽然不同,但其目的都是把“我”的意识延续扩展。这些生物的寿命时间上就是繁殖周期。因此,不存在什么长生不老,细菌存在的久,只是因为放得久;水母返老还童是为了生孩子。生命,进化到人一、意识:能量和物质运动背后的规则首先什么是意识运动?什么意识运动是能量运动和物质运动背后的规则?怎样运用规则不变原理!意识运动,表现为能量运动,而能量运动,驱动着物质运动。以电脑为例,程序执行,则电流运动,电流运动驱动电脑运行。(类比表格)人(意识、能量、物质的关系)电脑(软件程序、能量、硬件的关系)意识程序能量:体内之的气,意识指向哪,气往哪流(惊则气乱)能量:程序执行电流才运动,程序执行屏幕中的光才显相物质:肌肉、血液、骨骼等,靠能量驱动物质:硬盘、主板等,靠电流驱动生物意识的规则固定软件人体意识的运动,会引起神经和能量(即所谓的气)的运行,神经运行控制着躯体器官的运动,能量的运行为身体提供能量,相当于一个是信号控制,一个是能量供给。我们可以测量到脑电波,去逆向解析意识的运动,从而出现了智能头盔等东西。(公路上,有形的指挥是交警、是红绿灯,无形的指挥是交通规则。交通规则是一种被固化的意识。)意识向左运动,则能量向左运动,能量驱动着物质向左运动(实际上,我们通过观察能量向左运动,而得知意识向左。如果不通过观察能量运动,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意识在怎么运动)。将生命体比作机器,这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行,控制生命生理的意识也一定是精细的,而且是固定的,不是朝令夕改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生命的机器损坏了——比如受伤,生理控制的意识不变,生命就会按照原样去恢复。因为这个意识早就规定好生命的生理规则,该往左的还是往左,该往右的还是往右,被破坏,只能按原来定下的规矩恢复,不能随意发挥。最典型的是手指脚趾掉皮,新长的皮和原来的纹路完全一样。中医里非常厉害的治疗粉碎性骨折,外用敷药加内服活血化瘀药就能痊愈,依靠的也是这个原理。即使遇到不可修复的身体 ,这个生理规则任然没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断了手脚后,仍然感觉到似乎缺失的肢体还存在。而身体机体结构被改变类型的疾病(比如怀孕、筋骨错位、手术、内外伤等),如果结构不能得到恢复,则疾病无法根治,这是因为生理规则和结构不匹配。例如骨骼错位!原有的生理规则,是按照正常的骨骼结构来指挥的,骨骼错位后,生理规则和错误的结构就不匹配,不匹配就会影响到某些生理功能,造成疾病。有些奇怪的疾病一直得不到恢复,去找中医一正骨后,马上就彻底治愈了。在例如外科手术后,肠子直接塞回肚子里,它们自己会找到自己该有的位置,是因为本身生理规则没变,肠子也没有结构性的破坏,所以规则决定了你在哪就得去哪!(肠子是软的,骨头是硬的,肠子恢复其结构位置容易,但骨头就难了)以下图为比喻,假设公路是人的血管,前面的山体是人的肌肉。公路进山洞就是血管给肌肉供血。地震相当于外伤、手术等造成的机体结构破坏。地震前,这段路的规则是:顺着公路直走,进入山洞。但是地震后,公路毁了,山也塌了。原有的规则不会随着地震而改变,于是按原有规则来行驶,你就过不去了。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意识层面的东西。当生命的机体受到 时,如果身体能够给受伤部位提供足够的物资和能量,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完全恢复的,因为规则一直没变。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中医非常看重能量通道(即经脉)的疏通,而西医完全不知道能量通道的存在。二、物质结构的进化和意识的进化最初的生命体(暂时称之为细胞),其生命机器的结构是简单的,生命机器的零件功能也是单调的。当生命机器的功能仅仅还是入、出、生、化、传输五大功能时,生命体出、入功能的实现之需要细胞留一个窟窿眼就得了,而生、化功能或许需要有直接在细胞内进行就行了。我们稍微想象一下:工厂生产,需要有序的进出原料、产品和废物,所以对于生命的工厂来说也是一样,需要有意识的指挥控制其进进出出有序。生命工厂中生和化主要是聚合反应与分解反应,这对可逆反应,生成物的浓度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在以聚合为主的反应里,需要赶紧将聚合产品运走,反之亦然!所以生和化在生命工厂里也需要有意识指挥控制。对于工厂生成,我们经常需要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流水线,优化指挥控制等等。这对于生命工厂而言,这就是进化!生命工厂在不断的进化后,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其指挥控制也越来越精确。生命工厂在不断的扩容后,从单细胞变多细胞,小体积变大体积,微观变宏观。经过不断的进化后,细胞分工明确,渐渐出现专门的组织或器官来实现某项功能(例如五脏及其功能),而意识指挥控制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要控制的内容就越来越多。物质层面的进化(工厂优化)和意识层面的进化(指挥控制系统)是同时的。功能进化路线一部机器的功能,如果是一步步完善而来的,就只有返还到最起始的位置,才能清楚看出 层、最基础的设计思路。如果把人类当做一部复杂的机器,只有返还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才能看出,生命进化旅途是如何一步步完善各种生理功能的。所谓的进化,就是功能一点点增加和完善(结构一步步优化)。“我”和“非我”分辨功能和趋避功能趋避功能运动功能(再进化出运动器官去实现)分辨功能视觉、嗅觉、听觉、对磁场、引力、冷热麻痛痒等感觉(再进化出相应器官去实现)“入”功能物质和能量吸收功能(主要进化成脾胃肠)“出”功能排汗、排大小便、生殖功能(主要进化成肾、生殖系统,毛孔等)“生”功能各种合成功能,解*功能(主要进化成肝脏)“化”功能分解功能,化*功能(主要进化成肺),消化功能(主要进化成胃肠)。“物质传输”功能主要由心脏、血管、“能量传输”功能经脉等完成。信息传输功能配合分辨功能,进化成神经系统。条件反射功能意识,意识链,逻辑,情感等。我们找到这些功能源头,就很容易明白生命运行的逻辑,每个生理运动的意义和生理目的。顺着生命运行的逻辑去实现生命运行的目的,就是治病!三、生理基本功能之外的意识独立于指挥生理之外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发现,很多生物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生理(吃喝拉撒睡、生孩子)而完成生理,还有一些生理之外的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因为存在意识控制,才会出现的。生命从微观的单细胞(姑且称为单细胞),到多细胞进化中,逐渐产生运动功能,分辨功能等,这些功能就是五大生理功能(入、出、生、化、传输)之外的功能。既然有新功能,就需要新的意识来控制,就像手机有新功能,就必须有新软件来操控一样。到生命进化到更高级,会出现感知光线,感知声音,感知速读位移,感知冷热等;生命再进化,就出现七情六欲。很多动物都有喜怒哀乐,也会简单的思考,人类与有情众生相比,思考能力更加突出。随着生命机体功能进化的越发复杂,相应的控制意识也越复杂。意识和功能总是匹配进化的,比如有些动物进化出了能够感知到地球磁场,则这些动物就必然有感知磁场大小强弱的器官和相关控制意识;有些动物能够感知超声波,那这些动物就必然有相关的器官和感知控制意识!硬件加软件的模式到哪都是通用的。生理功能之外的功能和意识,不是 需要,但有这些功能和意识存在,就可能生存得更好,所以这些功能和意识同样会得到进化。四、人类的出现人类是什么?人类和动物有什么不同?仔细观察动物,很多动物也有感情,也会思考,比如猫、狗、猴子、猩猩等。和人相比,动物仅仅是笨一点点而已。中国古人对人的定义,从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可以看出,“人”是天地阴阳二气交汇所化,世间一切有情之物皆是“人”。从佛家道家六道轮回的角度来说,别的动物可能是人转世,而人也可以是别的动物转世而成,只是把这个“我”的意识(所谓的灵*)塞到哪样的身躯里罢了。那人和动物区别究竟在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就只有思考能力的区别了。生物为了生存,自然期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拟态等方向发展。每个植物都想获得更多光合作用的机会,每个动物都想获得更多食物和配偶的机会,于是自然就出现了功能上用进退废。因为需要,某些功能越用越强,而某些不需要的功能则是渐渐失去,比如鲸的游泳能力就是越用越进,而走路能力就废了。可以看得出,更高、更快、更强、更拟态是生物进化的内在需求,如果没有这需要,那就不存在同类竞争。外在环境的选择,又使得谁更 ,谁就更容易存留下来!同样是羚羊,面对豹子的时候,可定是跑得快的比跑得慢的,活下来的概率高一些。这就形成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生物的进化,竞争是内在需求,而选择是外在要求。缺乏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的进化,是不会进化太快的。很多被称为“活化石”的生物,因为种群数量繁殖不多(或者太多),外界天敌亦少,既没有内在变强的动力,也没有外在被选的压力,所以慢慢进化。生物进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思考能力变强,能够通过思考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两个不同的进化方向,选择物质身躯上进化的更加强悍,功能更完善或更多,就会朝着巨大化、快速化、可变化等的方向发展。因为越大、越快、越强,越有利于获取食物,和节约物质、能量开销。选择意识进化方向,意识的主要载体——大脑就会非常耗能(以人为例,大脑占体重20%,耗能占80%),如果食物不够,就得面临意识进化是否值得,复杂意识给生命带来多少好处问题。幸运的是,复杂的意识给人思考能力所产生的好处,和消耗的物质能量相比,意识进化赢了。人类最终在思考能力变强这个进化方向上,超越了肉身的进化(所以我们会发现DNA比人类复杂的生物,生理功能比人类复杂的生物)。从简单的分工合作,到制造工具,到生火,到语言,到文字,到文明……意识的进化超越了物质机体的进化——人类,出现了!五、意识系统的结构前面讲到了意识和物质进化问题,人类是意识进化最终超过物质进化的结果。那意识进化到人类之后,意识系统有多复杂呢?首先来看掌控生命本身的意识,这部分意识我们(中国道家)称之为“三*七魄”。三*指的是:爽灵、胎元、幽精。七魄指的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除秽、臭肺。三*七魄是掌控人的生理本身,控制人的生理细节与人的遗传信息有关。人用于思考问题的意识,与生理控制意识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意识控制系统的结构,需要通过修炼才能深刻体会甚至掌控,此处只做抛砖引玉。(癌症,按照推理,是生理意识之外的独立意识,不受生理意识的统一指挥调度,换句话说就是细胞追求民主的结果。死亡就是身体完全不都生理意识的控制)人体运行机制
一、疾病与治病的定义
什么是疾病?
疾病就是组织、器官或脏腑不能正常、有效的工作!
例如外伤,直接将机体破坏,导致组织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工作。
例如骨骼错位。错位后,相应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机体不能正常有效工作。
例如痛风,痛风结晶使人疼痛,疼痛状态下,机体难以正常工作;痛风结晶还会阻塞血管、经脉,同样使得机体无法正常工作。
例如发烧、咳嗽、气喘等等,严重影响很多组织、器官或脏腑的正常工作。
例如无名肿、痛,视其轻重而影响身体各组织、器官。
与疼痛相反,就是失去痛觉。疼痛是警报,告诉你身体有问题,需要调整、休息。失去痛觉是很严重的疾病。
既然痛是病,不痛也是病,那究竟怎么样才不是病?
能够轻松的感觉到疼痛,而不疼不痛,才是没病。同样道理,能够轻松感觉到身体各处的酸、麻、胀、痛、痒,而没有出现这些不良感觉,才是无病。
只有一种情况是组织、器官或脏腑不能正常工作而无病的——怀孕!怀孕是有病症而无病象。怀孕,因胎儿将脏腑的位置挤压,造成生理结构改变,生理结构改变,则孕前的生理规则和怀孕时生理结构不匹配,所以造成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症”,比如说不出话、气逆反胃等。
既然疾病是组织、器官或脏腑不能正常、有效的工作,那治病就是:
(帮助)恢复组织、器官或脏腑的功能,使其正常、有效的工作!
组织、器官或脏腑不能正常、有效的工作,是因为其某些功能受到影响,或者是脏腑之间的工作配合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系统功能。治病,就是恢复功能。
二、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相对疾病而言的,通过上一节对疾病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健康的定义:所以组织、器官或脏腑都能正常、有效的工作。
能痛而不痛,能痒而不痒;没有伤;所以组织、器官等都在正常工作。绝大多数生物都是拥有自愈能力的,能够自我恢复(即自愈)才是健康,不能够自我恢复,失去了自愈的功能,反而是不健康。
我们把自我恢复的过程叫“发病”,中医上常说,“把病发出来就好了”就是这个意思。
自愈实际上是自适应平衡的表现——通过调整入、出、生、化、泵五大功能来实现平衡。
自愈过程出现的状态,叫好转反应。好转反应和不良反应看起来似乎都是越来越重,好转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区别在于气色的变好(虚的变实,实的消退)。
健康是一切组织、器官和脏腑正常,或者是正在向着正常的方向恢复(即正在自愈)。(有些结构性破坏是无法自愈)
健康
不健康
感受器正常:能痛而不痛,能痒而不痒……
感受器被破坏:不痒不痛不酸不麻……
结构没变:外伤、错位、肿胀、凹陷等
结构变化或被破坏:外伤
组织、器官、脏腑、系统功能正常
能够自愈,是功能正常的表现
组织、器官、脏腑、系统功能不正常
无法自愈
精神正常
精神不正常
三、自适应平衡与发病
病*及其以下体积的生命,如果无法通过改变内部平衡状态来应对外界的变化,则只能通过变异来趋利避害,但是变异可能面对的是死亡的筛选。自适应平衡是生物应对环境变化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前面 章讲了,生命通过改变自身的入、出功能的矛盾平衡关系,以及生、化功能的矛盾平衡关系,就能(在一定幅度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如果外界环境一直无法恢复到以前,则生命就只能通过调节内部平衡来渐渐适应外部环境,形成一种“体质”现象。
例如东南地区的人,去到西北,刚开始会出现一段时间水土不服的现象。
这段水土不服的时间,就是生命本身通过内部调节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等内部调节时间长了,就慢慢适应当地环境,形成西北人的体质。
如果外界环境恢复到和之前一样,则生命在这段不利的时间里,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产生的变化,又得调节回来,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发病!
(按:得病是组织、器官或脏腑功能无法正常、有效发挥;而发病是组织、器官或脏腑能够正常、有效的工作。能够正常、有效的工作,所以才能自动调节,去适应新的环境或恢复原有的体质。发病的本质是去适应环境,而得病的本质是功能失常。)
比如你本身处在温暖的环境,然后突然间将你丢进个冰库,在你处在冰库的时间段,身体会被寒气侵袭。
你不是常年在冰库里生存,在没有形成那种相适应体质前,又回到了温暖的环境,你会出现排寒反应(平衡身体的表现)——打喷嚏、咳嗽、发烧等现象。
中医上把这种暂时的不利环境,视为引起疾病的外因,常有的外因是寒、暑、燥、湿、风等。
无论外界环境变化(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化学环境)或大或小,生命都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一定的反应,身体越快的适应环境,就越容易快速“发病”。这里所谓的“发病”,就是身体把不良环境对身体产生的影响给撵出去。
这种“发病”体现为:排寒则打喷嚏、咳嗽、发热等;排湿气则尿多、溏泄(类似拉肚子);排热则长痘痘、痤疮等。
四、致病因素
任何一部机器出现问题(得病)出现问题都由内因和外因造成,生命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他生命体如何得病此处暂时不多做讨论,仅仅讨论人类。
人类是相对恒温和恒湿动物,所以温度和湿度变化对人影响非常大。中医上认为寒、热、暑、湿、燥、风等是人体的致病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寒、热、暑是对人的恒温影响;湿和燥是对人的恒湿影响!至于风,如果是很舒服的风吹在人身上,是不会使人生病的,如果是剧烈的寒风或者热风,才会影响人的温度和湿度。风这因素伴随着冷热,所以叫“风寒”、“风热”。
人的身体里时时刻刻进行着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恒定的温度,过冷或者过热都会产生副反应产品。因过冷产生的副反应产品叫“寒气”,同样道理,过热产生的副反应产品就叫“热气”(或“火气”)。
人总要不断的喝水,同时排汗排尿,这样就能保持动态的恒湿。如果外界环境相对湿度过大,则从人的毛孔处排出的水分难以挥发,这就影响了水分的排出。水分排出不顺畅,就会留存在体内形成所谓的“湿气”。反过来,如果外界相对湿度太小,身体刚排出点水分就被风干,那就会口唇皮肤等就会到处干燥。
中医人体观察指标
中医致病因素
恒温
寒暑——即过冷、过热(风可以加速这过程)
恒湿
燥湿——过干燥、过潮湿(风可以加速过程)
恒常(皮肉和气血保护)
外来物理 ——大至刀枪、小至病*
心态平和
情绪伤身
外因除了影响人的人的温度和湿度外,有些因素是直接伤及机体的,比如外伤,大量的细菌、病*或其他生物侵害,或者化学物质 等。
细菌、病*等微生物要侵害人类,可没那么容易。人体既有皮肤保护,又有大量的白细胞保护,要入侵人体就得层层通关。
除了外因,人的得病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情绪。虽然过劳会使机体劳损,但情绪的破坏力更大。情绪会带动脏腑内气血的运行,不良情绪容易引起气血紊乱,对于生理系统来说,紊乱就是疾病,越大紊则问题越大。情绪这东西不是人类特有,但是在人类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情绪影响生理,是因为情绪这种意识,与生理本身的控制意识并不同步或者匹配。
五、自愈与黑箱原理
自愈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根本,如果失去了自愈的能力(或意愿),再厉害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可能将病治好的。或者说,医生只是辅助自愈而已。
生命的自愈能力本身来源于“我”的意识。这种意识,在生理上控制着系统恢复原有的生理平衡或建立新的生理平衡(即自适应平衡)。
生存是生命最本能的需求,生命都希望自己能活下去,而不是把自己给弄死。通过基因表达,产生癌症或其它绝症,把自己给弄死,从逻辑上就说不通。
医学上有个词叫“回光返照”,回光返照的人,不再有痛苦。为什么没有痛苦?是因为生理上的这个“我”的意识,已经放弃抵抗、放弃恢复,所以身体无法再恢复。而作为生理意识之外的这个意识,之所以感觉不到痛苦,是因为连痛觉(或者令人能够感觉到痛苦感受组织器官)都已经完全被疾病占领了。
生理意识(可以理解为专门控制生理运行的程序,类似植物性神经系统什么的)和表层意识(可以理解为掌控喜怒哀乐愁,酸麻胀痛痒等内容)之间的关系,需要参考在宗教类书籍中。
自愈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理意志“我”的强弱,还有表层意识的助力。很多所谓的绝症病人,意志越坚强,病愈生存几率越大。
中医诊治的黑箱原理
中医诊断中的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疾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高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中医问诊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问汗、问便、问经期,问饮食等,实际上就是问人的生理出、入两大功能情况。
用比喻来说明:一个系统我们不知道其内部怎么运行原理,但是可以通过它的输入和输出来判断系统是否正常,人体也是一样道理。人体我们不知道 正确的生理原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输入(就是饮食)和输出(就是流汗、口水、月经、大小便等,以及其他症状)来判断人是否健康。
原理图:
黑箱中的A系统,可以是人体系统,也可以是某个器官或脏腑。整个人体是自适应平衡的,下面的子系统也有一定的自适应平衡能力和代偿能力。
系统恢复之过程,系统需要什么材料,会自动对外发出请求。例如当我们身体需要盐时,我们想吃咸的;当我们身体需要降温时,我们想吃点冷的或喝冷饮;当我们胃寒时,我们就想吃点姜;当我们需要发汗,就想吃些辣椒……
身体需求
胃口欲望
缺盐
想吃咸的
胃寒
喜欢吃姜,辣的
缺水
口渴、想喝水
···
···
系统需求,会促使我们口味的变化(或某些想法行为的产生)。自然界中的动物生病时,会找药草治病,实际上就是某些药草的口感正好符合它的身体需要。
在人们没有完全掌握人类生理规律前,所有诊断医疗,都是黑箱操作。黑箱操作有个好处,就是只要调整好输入、输出,则系统就可以自我恢复。这就是自适应平衡系统的精妙设计——自愈!
六、高效节约的人体内循环结构
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喻成工厂,那么人体这个工厂既包括开放的加工工厂,又包括内循环工厂。
首先来看开放的工厂:人体通过摄入食物和水分,将其加工成自己的成分(进入血液),然后通过尿液、汗液等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食物穿肠而过,只是经过身体(不算进入),被抽取了有用部分而已。
人体代谢的一些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肾的过滤功能排出体外,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胆,再进入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又成了营养。这就是人体内循环。
真正排出人体的小分子代谢物,只消耗了人体一些水、无机盐、尿酸、尿素类。水和无机盐在自然界并不难获取,而尿酸、尿素中的碳、氮两种元素,所有植物中都可以获得。通过内循环,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再需要长高长大,我们这样的生理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物质上的开销。
在人体不再长高长大的年龄,只需要补充些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就可以维持生理,太多的蛋白质反而让人无法排出去,给身体造成负担。初中课文《曹刿论战》中有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说明古代老百姓很少吃肉。
人类是恒温动物,为了保持恒温,需要不断获取能量以维持能量供给。变温生物相对而言则不需要大量摄取如此多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变温生物普遍比恒温生物要耐饿。
因为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饮食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在缺失食物的时代,我们这样节约物质的身体构造,可以保证活着;而现代食物丰富,则会因为身体这种节约物质的结构,造成脏器功能的疲劳。《*帝内经》中很多被认为会死人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因为虚症,缺乏物质的供给。现代很多虚症,能活那么久,就是因为不缺乏食物,虽然虚,但物质和能量的供给总是不断,虽不死但煎熬。
七、某些生理行为的意义
人体发病了,总会有些症状,但很少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像人困了想睡觉,睡觉了能使人恢复精神。很少人会去思考为什么人困了想睡觉,而睡觉后人就可以恢复精神。
感冒了为什么会咳嗽?
人咳嗽,就是肺里有异物,这个异物要么是灰尘,要么是痰。对身体而言,咳嗽就是快速呼吸,快速呼吸的目的是排除异物。人感冒了,身体把痰视为需要排出体内的异物,当然呼吸越快,效率越高,呼吸越深,越彻底。
生命的五大基本功能:入、出、生、化、传输(在人体里,传输功主要依靠心脏泵血来实现),在人体中主要集中在脾、肾、肝、肺、心来实现。化是把自己的东西分解,分解自身物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释放储存的能量!很多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咳嗽、打喷嚏、哮喘的瞬间,人体会释放热,这和大声唱歌、快速喘气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天气温暖时,为什么咳嗽或快速呼吸容易出汗的原因。
快速呼吸,就是肺的化功能得到提升,将身体储存的能量释放,用于做功。比如这些能量释放,用于驱逐身体里的寒气(脏腑生理做功);用于劳动生产(肌肉生理做功)。现代人想消除身体里多余的储存能量,发明了有氧呼吸。
按:为什么五脏皆令人咳?(见《咳论》)
人体五脏经脉皆入心而走肺(见灵枢卷《经脉》),寒气顺着经脉从肝脾肾中都走到心肺,通过肺将寒气化掉(寒气的物质形态论述,见《深入理解*帝内经》)。既然五脏的寒气物质都是在肺中化掉,所以五脏皆令人咳。
人为什么会发热、发冷?
感冒为什么鼻子不通。
鼻子不通,则拼命呼吸,促进肺的化功能,化功能是提高,是为了更多更快释放身体里储存的能量,以完成驱寒等生理。
人是恒温动物,发热是因为身体受了寒气(寒气的物质形态见《深入理解*帝内经》),一是人体需要消除身体里的生理反应副产品,二是身体为了恢复平衡,从新适应环境。
人感觉到冷了,就会起鸡皮疙瘩,毛孔收缩减少能量溢出。感觉到冷了就会搓搓,促使经脉通畅。
人为什么痛了想捂着?
痛,一是因为受伤,二是寒冷。捂着可以减小热量散失。
人为什么痒,痒了多数会肿,让人想挠?
首先说肿:肿的目的是身体充水,为什么要充水?或者说身体水分大量的往某个位置集中?为的是稀释某些*素,比如蚊虫叮咬。身体在蚊虫叮咬的地方肿起来,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往那里聚集,稀释掉*素。痒了人就想挠!挠就可以帮助驱散聚集的*素,还可以刺激毛孔帮助排汗就近排*。
顺着这个原理顺便解释一下某些水肿,例如尿*症、痛风等造成的水肿。为什么这些疾病会水肿?因为肾不能正常、有效的完成“出”的功能,身体水肿一是排不出那么多水,二是稀释尿*等*素,减少对其它细胞的 。一旦肾的“出”的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尿*症、痛风及其所带来的水肿自然消失(这就是对“疾病”定义的理解)。
人为什么酸软,
酸软了想休息,休息才能恢复。
人为什么麻木。
麻木是气血不通畅。麻木后,喜欢动一动。
人口渴,口咸、口苦,便秘……喝热水。
人为什么上吐下泄?
人为什么眩晕。
(状态不等于疾病,能够恢复正常状态,说明健康,不能够恢复正常状态就是不健康)
所有这些信号,如果频繁出现,则要留意是否病变。人的本能反应,很多是生理本身需求的体现,实际上也暗示着防护方法和治疗方法。莫把正常生理当疾病!
八、生命五大功能在人体上的运行
分工合作,可以减少资源重复投入,可以将事情变得专业、简单和高效。所以分工合作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特有,而且也是生命进化的必然选择。
生命的五大功能为:入、出、生、化、传输,在人体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脏器是:脾脏负责摄入物质和能量,肾脏负责物质离开身体,肝脏负责合成,肺脏负责氧化分解,心脏负责泵血实现传输。
这其中,入的功能,不仅仅是物质的摄取,还有能量的获取。我们现已知的生命是靠热量驱动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生命既然靠热量驱动,对能量的依赖度就比对物质的依赖度要高。很多生物可以长时间不进食,却不能长时间缺水,因为生物要释放体内储存的能量,基本靠水解和氧化。人在饥饿时容易感觉寒冷,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热量来着于食物提供,而不是细胞内的ATP提供。
在人体入的功能中,物质通道和能量通道是分开两条路行进的(图)。
能量通道走脾-心通道,物质通道走门静脉。
物质部分主要由脾胃肠等,将食物中获得的物质汇集到门经脉入肝,进入下一个生理环节——生!能量部分则由胃肠获取后汇集到脾,传输到心脏。
另外一个不起眼的进入通道是外在皮肤,我们人体有少许物质和能量是从外界皮肤吸收的,所以化妆品、膏药等物质才能吸收。从本质上讲,外皮肤和肠道皮肤都是表皮。
从系统的功能来说,入的功能即吸收功能,不管是胃肠道吸收,还是外界皮肤吸收。对于整个消化系统而言,先需要把大的食物化成小的,才能吸收。所以胃肠必须先有化的功能,再有入的功能,而脾脏只是入的功能。吃辣椒开胃,是因为辛气主化的功能。
出的功能不仅仅有物质调节,同样有能量调节。比如夏天出汗,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热量,冬天怕冷的人手机出冷汗,是为了排出多余的水分,维持身体热量不下降(如果没有作为能量通道的经脉传输热量,靠ATP来解决能量问题,那机体过热过冷问题就没法解决)。
肾管人一身所出,所有与出有官的组织、器官或脏腑都是归肾管,所以只要是离开身体的功能的孔窍,皆与肾有关。两便归肾所管,毛孔为膀胱所统,眼耳鼻口都可以流出水液。
生的功能源自合成反应。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肝。肝负责把身体里的零件组合出来,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处去组装。
当我们遇到能够 机体的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合成(化合、络合、螯合等)反应来解决 。例如酒精, 等。当肝脏要大量处理这些小分子物质时,就会疲劳,这就是酒精、 伤肝的原因。
化的功能源自分解反应。化的功能虽然不集中在肺,但是肺的氧气交换功能,使得肺对全身化的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医里常常说“化痰”、“化淤”或者“化湿”等,要么有足够的气体使得这些淤堵之物松散(就像松土),要么将身体里的有机物氧化,这都少不了肺的功效。所以肺的结构进化成可以增大比表面的膜结构。
当我们遇到能够 机体的大分子物质,通过分解(氧化、水解等)反应来解决 ,比如蚊虫*,蛇*,水母*等。当肺脏。大量处理这些大分子物质时,同样会疲劳,疲劳就显得呼吸困难,这时只有主动促进快速呼吸才能化解*素。
所以*素,既有和解又有化解。小分子的就和解,大分子(甚至细菌病*)就得化解。
对于传输功能,生命里物质交换主要是液体形式直接接触交换,带有液体泵(即心脏)的生命,液体的流动会更加有序、可控。生命物质交换逐渐进化出了泵——心脏。
能量交换则稍有不同,因能量的特殊性:既能传导,还能辐射,所以能量传递的系统结构,渐渐与物质传输的系统结构分离开来。物质传输功能渐渐进化的由心脏来完成,而能量功能源泉仍然是负责物质和能量总源头的脾胃。
物质传输可以通过管道来约束,就是血管;而能量的传递不需要约束,所以解剖学上看不见能量传递有的经脉。能量传递在均匀的介质上传递,遇到不均匀介质的地方就会有改变,而这些不均匀介质部位就会出现穴位。
九、生命五大功能和五行间的关系
生命的五大基本功能,在人体上体现为入、出、生、化、泵,而这五大功能集中在脾、肾、肝、肺、心这五脏来完成。
传统中医里,五脏的性质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五行性质和五大基本功能有什么关系呢?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留下来观察世界的特别方式,通过阴阳五行,我们很容易发现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六亲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就可以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间如何建立起相互联系。
哲学上常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告诉我们:如何联系?!中国古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建立了事物运动演算模型,这就是周易八卦等数理模型(有兴趣请参阅拙著《权衡与抉择》)。
人体五脏六腑,同样被分为阴阳五行,五脏间的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一种势能。
五行相生的这种势能,如果有结构支持(即有顺着相生方向的经脉相连),则势能会变成动能。例如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脾土生肺金。所以有肝肾同源(水生木)、大动肝火(木生火)、脾气暴躁(土生金)等说法。
五行相生的这种势能,如果没有结构支持,就只能是势能,不能变成动能。例如金生水,肺到肾没有直接经脉相连,所以助肺不能有效补肾;土生金,脾中的经脉经过心脏再入肺,所以助脾多少能补充肺功能;火生土则刚刚好相反,心脏虽然有经脉和脾脏相连,可是这条经脉的走向却是从脾走心,而不是心走脾(火生土的方向)。诸寒症,纯粹补心火是不能暖身的,必须补脾。(硬件结构的支持,软件才能运行)
人体运行,主要是按照功能需求来完成生理。但五脏六腑等器官、脏腑,既然有这五行性质,就必然兼具五行的功效。比如土克水,身体水液、血液止不住,就是脾虚,叫气不摄血。比如木克土,肝实症肝火旺,脾胃功能就受影响,胃不和还会卧不安。
生命五大基本功能,和五行而产生的功效夹杂在一起,就使得中医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可以这么理解,人体以功能运行为主导,五行性质为附加属性。生命的运行规则,是按照功能需求进行拟定的,而五行材料的选择,是为了尽量配合功能而做出的进化筛选。
(类比表格)
人
机器
功能(目的):入、出、生、化、泵
功能(目的):入、出、合成、分解、传输
材料:金、木、水、火、土
材料:金、木、液体、热电光磁材料等
结构:生理结构
结构:机器结构
规则:遵循功能为主!会受到材料的影响。
规则:以完成功能为目的。材料择优选。
附:脏腑和经络的关系
脏腑和经络的关系,需要先逆返到它们的产生和演化过程,才能捋顺关系。
从生命工厂的产生来看( 章第四节),脏腑和经脉(血管、淋巴管)的关系,首先是“机器”与“传送带”的关系。那为什么针灸经脉可以修复脏腑功能?经脉的首要功能是传递热量,但传递热量的同时,还伴有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以肾脏到肝脏的经脉为例,如果经脉仅仅是传递热量,则完全没有必要有条经脉从肾脏到肝脏。肾在身体里面负责“出”的功能,肝在身体里面负责“生”的功能。“出”必须是过滤而出,过滤后,有用的东西直接传递到“生”的工作区——肝脏,这是非常符合工业生产设计的。(肾到肝的经脉,见《*帝内经》下卷灵枢的《经脉》篇)
既然经脉不仅仅是传递热量,还会传递物质与信息等,那么经脉和脏腑的关系,就有传输脏腑物质的功能。这就好解释: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唇,某些精纯物质由五脏产生,通过经脉输送到五官。
经脉内连脏腑,外连四肢,和血液循环一起,配合着把物质和能量周流全身。通过针灸穴位,刺激使得能量流动,能量的流动从而推动精纯物质的循环,组织器官,或者脏腑的功能就能得以恢复。(同一经脉上的电阻和声阻小,不同的经脉间电阻和声阻大)
脏腑的恢复,除了深度睡眠,还有天人合一状态。
十 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十 经辅助运行五脏六腑的功能,例如肾开窍于耳,肾经中携带有肾之精华入耳。奇经八脉是在十 经气血充盈时,存储富余的能量和精华物质。
人体的自我维修
先医而后药
人体治疗,说白了和修理机器一样的道理,必须先搞明白机器是怎么样的运行原理,再谈维修,你不可能改变(维修)一个你完全未知的东西。
从中医开始,医学存在了几千年。真正把人体运行原理搞清楚的,只有中医始祖《*帝内经》。现代医学,连“疾病是什么”的定义都没有下,就开始研究各种治疗方法。一个东西连是什么都不知道,谈何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在人体运行原理的的层面上,中国古人不仅详细阐述了物质系统的筋骨皮血肉等,以及整个能量系统,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更是在超越物质和能量层面的意识系统,如精气神*魄等。西医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完全不知道主导能量系统的经脉,对意识影响生理也是刚刚开始摸索。在对人体生理规律的把握上,中医远远比西医要全面系统。
我们中国古人把原理、规律称之为“道”,基于原理、规律上创造的做事方法称之为“术”或者“法”。所谓“行医”,就是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方法。中药,只是众多种方法里面,其中的一中方法,常见的还有针、灸或其它。先医而后药,意思是先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着手解决。
中药应用之所以难以量化,是因为中医本身是达成治疗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产品,手段当然是根据事物变化而变化的。病人不仅有男女老幼之分,还有高矮胖瘦之别。不同形态、不同状态的机器维修都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有限的时间内,人的内在规律是基本不变的,不根据人体规律开的药,任何组方都是*药!
事物
中医
内在规律
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表述
用天人合一、系统学、阴阳五行、精气神等表述
外在现象与形态
千变万化的现象,万物不同的运动形态。
随着时间千变万化的疾病症状,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的患者形态。
方法、手段
不同的工具,不同产品
不同的药物组合成方,不同的医疗手段
站在老百姓大众对疾病的认识,认为难受就是得病。实际上很多难受是因为发病引起的,通过发病,这些问题才能够得以修复或解决;只占相对少量的结构性问题引起的难受,是无法通过发病修复的。
发病是生命在亿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为了适应生存,而出现的生理调整的状态。能够发病,说明生命能够进行生理调整,恢复健康。如果不能调整,看似不难受,但相关生理功能就会渐渐丧失,这对生存来说是不利的。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看待机器的维修(类比人的维修):
首先当然是看机器是否变形了(骨骼错位、外伤、肿瘤等结构改变);其次是看各部件功能是否正常(五脏六腑功能、经脉通畅是否正常);再次看传感器是否正常(酸麻胀痛痒是否正常)。生命体稍微复杂,生命够自愈,恢复过程也会难受;人类更复杂,情绪多样化,情绪与病痛相互作用。
再就是维修的时机——阴阳五行的交替旺衰等。
维修所选用的工具:器械、食品、药物等。
一、结构改变相关的疾病
结构改变引起的疾病,相当于机器变了形,因为这些变形被皮肉包裹着,不留心不一定会发现。因生理结构的变形,而影响到了生理功能。如果不恢复结构,身体是很难恢复的。比如骨折、错位、外伤、手术、肿块等。这在第二章 节已经阐述过相关原理:结构和生理规则的不匹配。
结构改变造成的病痛,如果是骨折和错位,这比较容易恢复,将其复位还原即好。
骨骼错位会压迫周围的血管和经脉,被压迫的血管、经脉功能就无法正常、有效工作。如果是骨骼断裂,问题就更复杂。
对于外伤、手术等造成出病痛,这是个比较难恢复的问题。骨骼是硬的,周边柔软的血管、经脉,受骨骼变形的压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肌肉是柔软的,切断后再长回来,就不容易长成和原来完全一致,尤其是里面的能量通道——经脉。
这就是为什么韧带拉伤,大的外伤,手术等,在伤口愈合后,很长时间里还感觉到痛,特别是天气变化时,伤口处隐隐作痛。因为经脉难以恢复到原有形态,则原有控制经脉走向的生理规则,和新形成的经脉不匹配。就像交通规则和公路网的不匹配,就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不通则痛。
外伤直接破坏了血管、经脉的连接,使得被破坏的血管、经脉直接失去工作能力。
对于某些病理性的结构改变,如痛风、疮、脓、瘤等,因这些病灶改变了周围的组织结构,所以原有的生理规则与病变后的生理结构不匹配。对这类疾病,视其轻重缓解来决定用手术还是不用手术,因为一但动刀,就会破坏组织结构。
病理性的结构改变,一般都是顺着经脉行进的方向寻找病源,在病灶的上游或下游经脉往往会找到堵塞的缘由。之所以找经脉而不是找血管,是因为经脉是能量的通道,而血管是物质的通道。能量供给不上,物质再丰富都难以工作;而物质供给不上,却往往可以寻找替代品暂时顶上。这就好比做饭没有米,可以用面,面也没有可以用土豆、红薯什么的,但是没有火(或者电)作为能源,就做不熟饭。
病理性造成的结构改变,既会有本身疾病的症状,同时会有因结构改变而压迫了邻近经脉,附带而来的症状。这种情况下,解决原来的病灶(即形成肿胀的痛风、疮、脓、瘤等),则附带而来的毛病就会不治而愈。这和骨骼错位引起的其它毛病是一个道理。
同样道理,病理性引起的结构变化,同样会压迫周围血管、经脉,使得被压迫的血管、经脉无法正常、有效工作。
多大的组织结构变形,会引起病病——以是否压迫到主要经脉或血管为度,这没有一个 的尺寸限度。
结构改变造成的病痛,靠吃药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骨骼复位、针灸、推拿疏导等办法方能解决。对于外伤或者手术等,因肌肉生长原因造成的生理规则和结构不匹配,或许只能通过气功、冥想、禅定等意识操控的方法来恢复,这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围。
结构改变,原有生理规则不匹配, 的没有病是怀孕。
二、功能失常(包括内循环)有关的疾病
一般而言,多个脏腑配合,才能完成某项生理工作,所以很多疾病都是几个脏腑同时出现问题。一个脏腑出问题,就难与其它脏腑配合,而不同的脏腑相互之间又是相互扶持、制约的,所以很少单一脏腑疾病。
中国人有个句话叫“牵一发则动全身”,用来描述系统的运行特性再恰当不过。人体维修必须注重系统功能间的联动关系,以及系统功能的相互矛盾制约。
例如,通过人类通过吃东西获取物质和能量,除了运动功能(获取食物,还有咀嚼)的辅助外,食物进入胃肠后,必须先实现“化”的功能消化,才能实现“入”的功能吸收。
身体实现很多的生理功能,几乎是五大生理功能都参与进来的。例如身体调节体温,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身体会控制适当的“化”的功能,释放储存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温度。
身体“化”的功能进行后,就必然产生些代谢的产物,这时“泵”功能就得顺利运行,才能将废物传输到躯体的各个大小孔窍。代谢的产物带到躯体大小孔窍后,“出”功能就得正常运作。身体里“出”功能不是什么都给排出去,而是有选择性的,该回收的必须回收。
身体储存的能量有限,“化”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就会发出饥饿信号让人去觅食,否则身体就会低能态,消耗备用的能量。人在肚子饿的时候,越饿容易冷就是这个原因。
对未知*素的治疗是最体现生理功能的配合的。
生命是从微观进化而来的。最初的生命,既没有学过化学又没学过生物,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有没有*,或者中*了咋办?
这又得从*素的定义开始讲起。
对于生命,能够影响甚至损坏组织、器官或脏腑正常功能的物质,是为*素。例如小分子的酒精,大分子的蛇*,亦或是更大的细菌病*等。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数量多(或浓度)到一定程度之后,使得组织、器官或者脏腑不能正常、有效的工作——病了。
外界环境中,能够使影响甚至破坏组织、器官或脏腑功能的物质有成千上万,不可能样样东西都有 药,那生命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命的 功能是区分“我”和“非我”而产生的趋避功能,惹不起就躲!当躲无可躲,有*东西侵入进来了,生命会针对外来物大小来解决。小分子的,通过合成(或者包裹起来)使之不 机体——这就是“生”的功能,把小东西合成大东西。大分子的,通过分解(就是把东西拆了)使之不再 机体——这就是“化”的功能。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小分子的酒精、 等中*,主要是肝脏功能不足了,疲劳受到 ;而蛇*、水母*、蘑菇*等,多数会使人呼吸困难,这是肺功能不足了,疲劳的表现。外来病*引起的感冒发烧,肺在人体主“化”的功能,疲劳了,就表现为肺病。
至于煤气中*,氯气中*,氨气中*等,肺受到影响是因为直接接触,能灼伤皮肤的,就会伤肺。氯气中*,氨气中*等,肝受到影响,是因为它们是小分子,肝就会受累。外来东西进入人体了,身体就得拼命排出*素,肾管“出”,所以肾也辛苦。
搞明白身体是如何应对外来*素的,就明白中医治疗这些的疾病的思路。
1.健脾,脾脏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物质,有能量供给了,躯体才好工作。
2.健肺或护肝,消除大分子有害物则健肺,消除小分子有害物则护肝。
3.补肾,消灭了*素,总得排出去,所以补肾。
4.另外,不能大鱼大肉高蛋白,不能太油腻,不能酗酒。大鱼大肉是增加肺化的负担,太油腻是增加脾胃负担,酗酒就是增加肝的负担。你得先减负,才能让人家恢复。
论药归经,针灸选穴就是……
看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就是具体情况
自身代谢产物,比如生化反应的副产品,同样也能够影响甚至损坏组织、器官或脏腑功能。
是*素还是营养,在于本身的生化功能强弱。
内循环问题——肥胖问题:
在食物充足时,大多数动物都会长膘;同理,在食物匮乏时,大多数动物都会掉膘。肥胖,是动物界一种储存能量的方式。生命,必须用这种方式来适应环境!
肥胖放在人身上也是相同道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吃得多了,消耗的少了,所以剩下的就积累到身上了。从物质的组成成分来看,脂肪和蛋白质是身体长胖的主要材料,所以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肉类)的摄入会比较容易引起肥胖。
从人类的食物结构来看,古人粮食都是比较匮乏的,更不要说是吃肉。从中学语文课文《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可以看出,古代老百姓难得吃上肉。古代的粮食本身就不多,没有多少余粮可以用来养鸡、养猪,牛又是用来耕田的,不会杀来吃肉!
现代人的食物组成完全变了,天天吃肉甚至餐餐吃肉都很平常,至于其它食物就更是少不了,哪还听过饿死的(在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基本是这样)。
人的身体是高效节能和节约物质的身体结构(见第三章,第六节),富余的物质和能量很容易积累下来。这些让人烦恼的肥胖怎么消除呢?
首先就是少吃肉。成年人,因为体型不会再长大,多余的蛋白质和脂肪就容易囤积,所以需要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中国人活了几千年,从来没有听过什么缺铁、缺钙、缺维生素、缺这、缺那,活到20世纪后就啥也缺了?人体内循环结构白长的!
其次是增加能量消耗,量出而入!改变食物结构,多素食,少肉。当今这个时代真的不缺食物了!
*疸问题:
*疸最常发生在婴儿身上。现在的婴儿,基本上都会发生周期性的*疸。*疸,是因为胆汁过多,非正常的排出体表,因其颜色为*色,所以叫*疸。
*疸问题,首先得知道胆汁组成:一是肝合成时候的半成品或副产品;二是合成反应中没有用尽的下脚料(工厂里都会产生半成品、下脚料);三是身体拆下来的大零件,通过肾与毛孔排不出去的;四是通过皮肤吸收,或者从皮肤入侵进身体,不能被肾与毛孔排出去的。
胆汁流到小肠后,又被消化吸收变成营养,进入内循环,实在不能消化的才排出体外。
从胆汁的组成和去向可以看出,食物营养过剩是造成胆汁过多的主要原因。婴儿的生理控制能力较强,营养超过了婴儿生长的生理需要,就会周期性的排出一些多余的营养。就像人们吃多了会吐,是一个道理。
如何解决*疸?还是一句话,量出而入,减少食物摄入。
在对食物摄取过多产生的肥胖、*疸阐述后,接下来讲一讲富贵病“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三高表面上看起来是血液中的“杂质”太多,或者血管内腔太小等问题,实际上还是人体的“生”与“化”这对矛盾功能没有协调好造成的。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物不多,劳作不少,温饱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现代人食物过多,劳作太少之后,富余的物质和能量就消耗不掉,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食物太多,肝主要负责“生”,合成身体所需的零件,往躯体里送;肺主要负责“化”,将身体里的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这生产得太多,却消耗不掉,拥堵就避免不了了!
尿*症、痛风:
尿*症、痛风等疾病,从物质层面上看,是些氮类化合物的过错,实际上氮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蛋白质。身体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主要是肉吃多了,新陈代谢后,排不出去。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肉类五行属土,肾脏五行属水。土克水,土本身就是抑制水的,所以肉吃多了就会影响到肾的功能发挥。尿*症、痛风是肾功能不足,难以排出过多的含氮的这些*素。
从人的五大生理功能来看,尿*症、痛风等疾病,首先少不了“入”的太多,其次少不了“生”的过分,再次少不了“化”的太少,于是导致“出”不去!于是乎,除了心脏,脾、肝、肺、肾都多少能看见受影响。
糖尿病,蛋白病等:
上面几种疾病,看似不同,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生命的运行,往往需要几大功能(即:入、出、生、化、泵)的配合才能实现。一个功能不能有效完成,往往又影响到下一环节(比如“入”功能不能有效完成,则影响到“生”的功能)。生理功能的实现,是矛盾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制约。这就叫阴阳!
上面几类疾病治疗的具体方法:
,免不了控制食欲!控制食欲,才能控制“入”的量,才能控制“生”的量。
第二,或针、或灸、或药泄去脾胃火、肝火;补肺加补肾。具体药物、经脉穴位,可参考相关书籍。这么做的意思是泄“入”和“生”的实症(如果是实症),补“化”和“出”的虚症,调节“出入”与“生化”平衡。
第三,有些久病之人,五脏都已经拖得很虚弱,这种情况下:先补脾胃,因为脾胃不仅摄入物质,还获取能量,有能量才能提供生理运行。再补充肺气、肾气,提高“化”和“出”的能力。
三、与感觉有关的病痛
机器的“感觉”是靠传感器反馈信息的,人的感觉是靠感受器去反馈信息的。人常见的感觉主要有酸、麻、胀、痛、痒,冷、热,以及五官的知觉等。
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看,传感器反馈不了信息,就是疾病。组织器官不能正常工作,人却感受不到痛苦,要么是传感器坏了,要么是信息通阻塞了(或断了)。在第三章疾病的定义中我们看到:痛是疾病,不痛是病。之所以说不痛也是病,意思是有组织、器官或脏腑不能正常工作,而感受不到它们出了毛病。
痛者多寒,原因:除了外伤。痛是因为不通,受寒的地方收缩,不受寒的上游气血过不去,膨胀的地方聚集太多气血反而过热,膨胀挤压了周围的组织,导致疼痛。
寒气之所以容易堵在关节处。
痒者多热,原理:痒,为阳气浮于皮表,要么外伤恢复,要么内部“*素”被带出皮表。如果是真菌,气血浮于皮表是身体为了消灭真菌。
麻者多气血不通。一般我们说“麻木”或“不仁”指的是完全没有感觉。麻木不仁在中医看来是非常不好的征兆,因为气血供应不上,预示着机体组织将可能坏死。
胀者多水气滞留,能够肿胀起来,说明里面水气充足。肾主管一身的水气排泄(即“出”功能),肾功能无法有效正常的发挥,则肿胀。
酸者多疲劳,一般酸疼都是因为体内 造成的,而 过多,多数是因为疲劳所致。
感受器功能失效,甚至损坏,多集中在对寒冷的感觉和触觉上。普遍性的,婴儿感觉非常灵敏,而老年人无论是对冷热还是对痒痛,感觉都很迟钝。
能感觉到痛苦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对疾病的理解。不同位置给人的不同心理暗示,比疾病本身跟可怕。比如心脏位置疼痛(有很多心痛是因为脾脏问题引起,见《深入理解*帝内经》系统学),就会比胳膊位置疼痛更令人害怕;头部疼痛,就会比胃部疼痛更令人感觉害怕。在中医看来,痛者多寒,只是位置差别。
同样道理,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远远比对感冒的恐惧要强烈得多,但在中医看来,能治得好感冒,就能治好癌症,形式上虽然差别很大,但本质是相同的。
四、与恢复有关的症状
能够恢复,也是功能正常的表现。
人在疾病恢复时,并不舒服,甚至有些人是忍受不了疾病恢复的痛苦而寻短见的。所以客观的认识疾病,很多时候比治疗本身重要。
很多疾病在治疗恢复过程中,会出现“越治越差”的现象,这其中有真正的好转反应,也有不良反应。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在恢复中都有什么现象:嗜睡、饥饿、口渴、发烧、咳嗽、疼痛、痒、出汗、吐泄、水肿等,生理功能的恢复。
这些生理功能,基本上是有一共同点:从没出现,到出现。比如发烧而无汗,到有汗。比如腹胀到呕吐。(自行补泄)
嗜睡:疾病恢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或许用来驱除外来微生物;或许用来修复身体损伤;或许用来供应某些器官、脏腑的工作等。
脏腑是生理功能(入、出、生、化、传输)的主要承担者,运动功能、各种感观功能等都是为了辅助完成脏腑五大生理功能。只有睡眠状态下,才有更多能量流入脏腑中,所以良好的睡眠,是超越一切药物治疗功效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犯病时,比平常更加疲乏。
饥饿、口渴:生命的新陈代谢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承载着能量。饥饿和口渴必然是在脾胃功能得到恢复,体内缺乏代谢的原料的表现。
发烧:发烧也叫发热。人是恒温动物,之所以发热,一定是为了完成某种生理需求。从发热出现的时间来看,多数是出现在人受寒之后。人在受寒时,身体会出现大量的生化反应副产品,这些因低温产生的副产品,通过高温(即发烧)来消除或许是最简单的。
同样道理,我们会发现,已经中暑的人,给其提供一个凉爽的环境,中暑的症状很快会消失。人是恒温动物,高温同样会产生理反应的副反应产品。
只有在发烧退不下来时(即实症),才需要采取刮痧或点刺放血,帮助宣泄。
咳嗽、哮喘:咳嗽、哮喘是一种快速而且深度呼吸。因为这种生理反应过于强烈,造成了很多人受不了。
生命为什么要快速、深度呼吸呢?这要从肺的功能说起。肺的功能为“化”,“化”的目的是为了释放能量,分解物质。分解物质,同样包括了体表物质的分解(例如痘痘不去挤它,过段时间也会消失)。如果肺中有痰(或其他杂物),快速呼吸不仅能帮助肺清除杂物,而且能加强肺“化”的功能。
肺中没有什么杂物,无痰的咳嗽和哮喘,又是为什么呢?
肺中没有杂物,肺则过于干燥,干燥则痒。咳嗽或哮喘这种快速和深度的呼吸,可以挤压体腔,从而将身体里的水分调动到肺,缓解肺的干燥。
从生理的动作来看,带痰型的湿咳需要加强脾胃功能,为身体恢复提供能量;再加强肺的能量从而达到清肺(即“化”)的目的。
而无痰型的咳嗽需要加强脾胃功能和肾的功能,脾胃为吸收水谷之处,而肾管理一身水分,身体有水了,才有原料,另外再清肺火加润肺。
疼痛: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疼痛,一是有感受器,二是有神经传导。但是造成疼痛的原因却是机体结构的变形,压迫神经。
机体结构变形,有很多因素:外伤内伤、骨骼错位、痈疽肿瘤、痘痘脓肿,以及寒冷收缩等。每种不同因素引起的疼痛,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能一概吃止痛药来掩盖。这在 节中有详细讲解。
痒:中国汉字往往直接反应了事物的性质,痒者,阳也!皮表之痒是浮于皮表之邪阳。如果是皮肤病(例如真菌等),人的血气就集中在皮肤表面,去消除问题,不造成结构变形,所以痒。组织内部痒,同样是阳邪引起。
出汗、吐泄:出汗与吐泄都是宣泄的表现。身体为什么要出汗和吐泄,就是为了排除多余的。只是这个生理行为如果过了头,止不住,就需要留意会不会造成虚脱。出汗和吐泄都是属于“出”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就是治病!
水肿:一般而言,水肿是肾功能不足的表现。但有一种情况,身体中如果有某些*素过多,就会主动水肿,比如蚊虫叮咬、中*、痛风等。身体主动水肿,就能稀释*素,减少*素对机体的 。
身体主动水肿,不仅要补充水分,同时也要补肾利尿,尽快排出*素。
好转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区别。好转反应和不良反应,从表面上看起来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疾病看起来越来越严重。但仔细观察,却是有很大差别的。
虚症需要补,身体受补后才有能量对抗疾病。所以虚症的好转反应,看似越来越严重,但气色血色却在恢复变好;而不良反应,不仅病越严重,而且气色血色变差。不良反应多是因为治疗思路出错,才导致。
实症需要泄,本身显得气血过剩而血气通红、肿胀、发热。好转反应是过旺的气血退泄,症状消退,不良反应是实症无法退泄。
五、七情六欲影响人体脏腑
七情六欲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影响人的气机,从而影响脏腑功能的。
意识运动指挥着能量的运动,能量运动驱动着物质运动。七情六欲本身就是意识运动,这种意识的产生既受五脏影响,又反作用于五脏。
恐伤肾,恐则气下故伤肾。
喜伤心,大喜过望,气则上浮不止,造成心里衰竭。
怒伤肝,怒火中烧,肝属木,火气过大则木缺水,肝阴虚。
悲伤肺,悲伤使气收敛,过于收敛则肺无法宣泄。
忧思伤脾,忧愁和思虑使得气机无法周旋,人身多由肉组成,肉是受到脾脏主导所以忧思伤脾。
惊则气乱,五脏皆伤。
六、恶性循环的解除
几种常见的恶性循环:(好转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区别。不适状态,不代表疾病)
越疲劳越睡不着。越睡越疲劳。
越吃越瘦或越减肥越胖。吃则胖,不吃则饿得慌。
脏腑功能差,但体型肥胖——小马拉大车。
虚症变实的问题。
越喝水越口渴
虚症变实症。虚,主要是脏腑功能虚弱,脏腑功能虚弱则四肢百骸气血供应不足。古人虚弱,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缺衣少食引起的;现代人的虚弱,多数是因为过度疲劳造成的。
针对现代人的虚症,最重要的是休息,而非补充营养。所谓的“营养”,只是后人在物质层面给食物下的定义,对生命本身而言,仅仅就是物质本身。
越疲劳越睡不着。首先,人睡眠和清醒的生理状态是气进出身体不同的层,清醒状态气在外层,睡眠状态气在内层(见《深入理解*帝内经》第三章)。无法入睡,是气进不去内层;而睡不醒,是气无法出外层。
人在疲劳过度时候,身体代谢了过多的*素,阻碍了气血进出的通道,就会产生疲劳而难以入睡的现象。气血进出身体的通道,容易堵塞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股沟,疏通腹股沟位置的经脉,就可以解除这种越疲劳而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人在睡眠时,气血流入脏腑,濡养五脏,五脏的功能才能得以恢复。
越吃越瘦。我们发现,瘦的人很奇怪,吃多少都不长肉,越吃越瘦或者吃多了拉肚子。其实这是脏腑功能弱小造成的。脏腑功能弱小,太多的食物反而是负担,这就像小马拉大车。
瘦的人吃多了会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是适量饮食,少食多餐,减轻肠胃负担。其次,人是恒温的,肠胃受不了太热、太冷的食物。
再者,肠胃功能不强,在加工食物的时候就不希望太油腻、太甜、太咸。
胖的人喝水都胖。实际上胖的人身上的肉不一定都是脂肪和肌肉,有的可能是过多湿气、寒气在体内堆积所造成的假象。要消除所谓的肥胖,首先是化掉多余的脂肪、寒气、湿气等东西。
肺是人体负责“化”功能的脏腑,增加肺“化”的功能才能将脂肪、寒气、湿气化成小分子,再通过肾、膀胱、毛孔、胆汁等排出身体。
越喝水越口渴。这是个很有趣的生理问题。人的身体内部,像个复杂的蒸馏管结构,口渴,是因为水分上不到咽喉,一是因为温度问题,二是因为通道问题。脏腑中的寒*等太多,就容易阻碍水分上行至咽喉。
人喝的水,主要通过脾胃上行至咽部的经脉带上去,脾胃本身又为身体提供热量产生升腾功效。所以脾胃虚寒,又容易五脏无气。越喝水越口渴,必须通过调理脾胃,提高脾脏功能才能解除。
七、维修工具的选择
机器的维修,一般少不了维修工具。人体维修的工具比较多,但总体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机体的功能。
外用的,通过物理方式,直接作用经络(或针、或灸、或刮、或揉按等),恢复经脉通畅,从而来恢复组织、器官甚至脏腑的功能。内服的,直接进入脏腑,再输布全身经络,疏通经络。广义上说,能够治病的方法和手段,都叫做“药”。
这其中,中药为什么会论药归经,实际上是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相同功能,选择相同(或相似)材料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例如骨头,人的骨头和动物的骨头相比较,其化学成分大部分相同或相似,所以喝骨头汤,能补充骨头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有道理的。
同样,人的肌肉、脂肪与动物的肌肉、脂肪,化学成分大部分相同或相似,所以吃瘦肉容易长肌肉,吃肥肉易长肥肉。中国人所谓的“以形补形”,从化学成分上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形,体现的是功能)
(类比表格)
人骨
猪骨
相同功能的人骨和猪骨的形状相似,例如:筒骨
人骨和猪骨的功能基本相同,例如:用于运动的四肢骨功能相同
相同功能的人骨和猪骨的机构基本相同,例如:肋骨
人骨和猪骨的成分基本相同,都是钙盐
所以:吃骨补骨(相比于吃猪皮、吃肥肉)
生命在各自进化过程中,相同功能,往往选择相同(或相似)的材料。相同的形,体现的是事物的功能相同。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拥有相同功能的器官,往往长着相同的形状:骨头、肌肉、皮肤、毛发、生殖器……相同功能的东西,其内部组成材料相同(或相似)。
这些营养物质,都是通过特定的通道去到相应的部位。例如补充骨头的营养物质会走与骨头生长有关的通道过去(而不是与肌肉或其它有关);补充肌肉的营养物质会走与肌肉有关的通道去到肌肉处(而不是骨头或头发等)……不同的通道就是不同功能的经脉!
不同的营养物质,就叫不同的“味”,不同的“味”沿着不同的通道去到功能区,就叫“论药归经”。
一个细胞所需的化学成分都有成千上万,更不要说组织器官了。我们把同一组织器官甚至脏腑所需的营养物质特性,称为“性”,如果是药就是药性,如果是食物就是食性。
我们把所有的药性也好、食性也罢,分为五大类,用金木水火土表示,称为“五味”!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是包含了千万种,对某一组织器官或脏腑有用的化学物质。
(类比表格)
物质
物性
单一(或简单几种)化学成分拼凑、集合
多种化学成分物质组合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质的属性:寒、凉、温、热、燥、烈、急、缓、升、降等等
物质形态,可以测量
是一种信息态,不可测,但可以理解和熟悉
物理、化学分类
用阴阳五行来分类
类比于人的专业、学历、身高、体重等
类比于人的品性、人格
人的学历、外面影响人的事业
人的品性、人格决定人生
同是动物,同样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物性”。如果不是动物,是植物、矿物或其它中药呢?
生命的进化,在没有分出植物和动物前是一体的,所以生命进化后,其功能物性仍然是相近或相似的。用于储存能量的薯类,其功能有利于产生储存功能的脾脏;用于繁殖功能的花果,多利于人体肾脏……
对于植物,通过观察功能,来判断对应人的功能(生命的共同功能:入、出、生、化、传输等)。
所以观察一味药,要观察它的物性,才能知道它的功效。观察植物,看它的生命功能与习性,就能大致判断它的药性。
例如耐寒植物多热,耐热植物多凉;水生之物多寒凉等,这都是观察每种植物生长习性(季节时间习性、时间光线习性、南北空间习性、海拔空间习性、土壤与水分选择习性等)才能熟知。
动物可入药,植物可入药,那水火土同理可入药。寒水可去火,热水可暖身!土、金中特殊东西也可入药,此处就不展开讨论了。
物性改变:
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贝母生于四川为川贝,生于江浙为浙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养育着一方植物!人还是人,物还是那类物,水土不同,性情不同!人的性情不好该,药的性情却好变。
薏米除湿,直接煮来吃太寒(药性),但是炒过后就可以去除它的寒性。炒过的薏米,其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什么,但其物性却改变很大。
*连苦而寒,用蜂蜜中和。两个东西无论是分开用还是组合在一起用,化学成分就那些,但分开用,各自药性相差太远。
药性是药的性情,与人性一样,是属于信息类的东西。不同性情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业,不同性情的药物有不同的功效。
只有理解了药性,才能明白药效。
(类比表格)
人
药
人的专业知识,体型、样貌等
药之味,药的化学成分
人的性情:刚、柔、正直、阴险、诚信等
药性:寒热温凉、缓急、升降……
人的功能主要受专业影响——能做什么事
人的成败主要由性情决定——做得好不好
药的功效用五味和归经表示——能治什么症
药的性情用人的性情类比
用人之道:
考核人的专业,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性情。一个人能做什么,主要受其专业知识影响;一个人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人品、性情。
好专业,好外貌,改变性格就是堪用之人
(有些人怀有大才,但桀骜不驯,这就得以情、以理、以利将其驯化)
反过来一样道理:有的人才能小,但性情憨厚、忠实,则慢慢培养专业知识
用药之理:
偿药味,品药性!确定其能治什么病,看其五味所属;治病效果如何,看其药性。
好成分,改变其恶劣的药性就是好药
(有些药成分很好,但是药性太烈,就得通过熟化、驯化)
反过来:药成分差点,但性情适合,能为所用,就加些药量,再用合适方法催促加强其药性
专业易学,秉性难移。
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人才难得,能将乌合之众训练有素,合理组织安排,也能战斗力强。
药性易改,但其成分难变。
好成分的药难找,学会驯化成分一般的药,合理组织配伍,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剂。
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组织不同的药物,
需要补肾的则以补肾药为君,补脾胃的臣……
需要助脾的,则以助脾的药为君,补肾的药为臣……
……
如何组织君臣佐使,完全根据身体的需要,分量的多少,也是看身体的耐受力而定。
论药归经脉,一般归十二经脉为主,归奇经八脉的少。无味则归五脏,脏腑之间连接的经脉视具体五味之物而到达。(比如辣椒性燥,气升,吃太辣烧心;冰啤酒性寒,冬天饮用则容易下行,后谷而入,先谷而出)
未来生命的走向
一、修行人
站在生命设计者的角度来看,生命就是一种复杂的机器!机器,最重要的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属于意识范畴内的东西。手机的系统坏了,就是块板砖;机器的电脑控制系统坏了,就是破铜烂铁;人的控制系统坏了,就是行尸走肉。
我们要从本质上消除疾病或控制疾病不发生,就要从控制层面去下手,维持系统的有效运行。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法进入生理控制系统进行操作的。生理控制系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魄、意、志”这些内容。
如何才能进入生理控制系统?
唯有正确的修行!
因为不了解,多数人对修行者有很大的误解,认为修行者像电视剧中的存在,实际上修行者主要像“思想者(雕塑)”般的存在。
修行者主要的行为是思考(思考亦是参禅),通过聚精会神的思考(止观),去参悟宇宙和生命的真谛。《深入理解*帝内经》中描述的天人合一,是能量形式的天人合一状态,是被动的能量跟随(天的能量大,人的能量小,所以被动跟随)。
而深禅状态下的天人合一,是意识上的共融,将自身的表意识和潜意识放下(破我执),融入宇宙的意识当中,才就能够与宇宙的意识同步,观察宇宙的意识运动。
二、人和机器结合
人和机器结合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话题。
人机结合,会涉及到:以什么样的形式结合——拓展还是替换,结合到什么程度——仅植入芯片还是大规模植入假体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飞行员的头盔,就是人的视觉的拓展,植入耳蜗就是损坏器官的替换。我们现在尚未彻底搞清楚人的生理规则之前,替换或许只是一厢情愿,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某些器官的修复能力来自哪里,修复能力到什么程度。
自然界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受伤过的生物,有着极强的自愈能力。人类也是一样,有着极强的修复和代偿能力。从匹配的角度来考量,开发人的修复、再生或代偿能力,远比用东西来替换受损器官要有意义得多。
半人半机器或许是未来部分人的选择。人和机器的差别是,人会犯错误,人会犯脾气,
人类的记忆能力不如机器。半人半机器使得学习效率更高,但很多新的事物是因为人犯错误而产生的,纯机器不犯错在很多前瞻性领域反而不见得是好事。
三、微机器人,微生命,人工修改基因
站在设计师的立场来看,你没搞懂我的设计思路就想篡改我的东西,根本就是胡闹!相对于生命十几亿年的修改完善,中医只不过是五千多年历史,而西医的时间就更不值一提。对生命只能是敬畏,而不是妄图取代上帝的位置来改动生命。
把细胞放在高倍显微镜下看,生命就像一个个的工厂,里面运行了无数的机器,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工厂的控制室在哪里。就算找到控制室,也找不到控制程序,这就像你把电脑所有零件拆了,你也找不到windows系统是一个道理。
微机器人,是处于纳米级别或者分子级别的机器人。人家的工厂,你都不知道怎么运作的,你弄些机器人进去,确认是真帮忙还是帮倒忙?纳米机器人,治疗癌症、这个病、那个病,不就是小孩子来帮大人的忙——捣乱!
健康的宏观生命个体,其介于宏观和微观的机体组织运行一定是有序的;其微观层面的细胞和更微观的细胞工厂,大部分有序,少量混乱,而且混乱是可控的。我们能够把介于宏观和微观的机体组织调理到有序状态,就是非常健康了。
微生命是朊病*、类病*等级别的生命。朊病*和类病*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命,但是生命的两大特点——自我意识和趋利避害的行为,尚且不知道它们有没有。
人工修改基因(有别于宏观的杂交选育)是分子级别对生命的改动,这是对生命认识不足的表现!脱离了对意识的研究,就无法知道生命运行的规则,不知道生命运行的规则就不知道规律。无视规律对生命进行改动,谁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
比如克隆羊多利就没有自然生产的羊寿命长;无视意识(灵*)的存在,将人冷冻后就再也救不活。
对于纯粹宏观的杂交选育,自然界本身就有的现象,我们已经摸到了些规律,才会人为的进行操作。从微观到宏观这一过程,我们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摸索。
现在医学治疗,我们 只做拓展(或弥补)功能的事情,比如眼睛近视了,可以戴眼镜弥补功能的消退;听力坏了戴助听器,弥补听力的下降。改动原有生命的东西,离摸清楚生命的规则,还差太远、太远!
四、电脑病*、程序人
电脑病*会不会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这个问题暂时无法回答。电脑病*现在还只是程序,程序是以意识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非物质、非能量。这种意识,是人类意识的延伸,而一旦这个意识产生了自主性,有它自己的“我”出现的时候,会是相当可怕的出现!
生命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其完善程度是非常大,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如果电脑病*出现“我”的意识,下载到物质载体上,就相当于灵*有了躯体。就算有了躯体,电脑病*变成生命,也只能是变形金刚形式,以电能为驱动。
电脑病*变成变形金刚形态的生命,与亿万年进化(进化就是改进和再设计)的生命是没有可比性的。对能量利用的效率,物质身躯的磨损和修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创造的意识系统(程序)越来越复杂,人们希望能够将意识上传到电脑网络上,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永生、自由”,或者再下载到机器上,实现“肉体”的更换。但这会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匹配难题!人的意识系统本身非常复杂。当人浅睡之时,浅意识的“我”就不受控制了,这就是梦境不受控;当人深度睡眠时,连“我”都没了,什么梦也没做!机器设计,能否达到容纳这么深度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先对意识有更多的了解。
这就回到了起点:什么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