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本文作者童旭东
(续上期)
刘子明先生还讲:“拿有轻拿、重拿,轻拿是拿对方劲路,使对方不得劲。重拿是摘筋卸骨,这是有讲究的,不讲究的,就是伤筋断骨。好拿不如烂打,这是讲没倒地的时候,如果两人缠扭在一起滚到了地上,会拿的就显出威力。过去练拿经常要满地滚,一些有身份的人不喜欢这个,他们喜欢推手,推手是雅事,但一般那种推手没这个实用。推手也分文武,真正的高手不怕会摔跤的,也不怕会拿的,像孙存周、孙振岱他们,他们二位若沾上对方,对方就完了。”
其实孙存周、孙振岱等先生不怕摔拿,是因为他们都精通摔拿,如同精通踢打一样,其艺本通于此,并高于此。故得其一万事毕。
所以,实战性(非表演性、非竞技性)技击技术要踢打摔拿全面发展,只擅长一样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一些武术练习者只注重发力,所谓整劲。有人说发力是技击的核心,这话其实是很片面的,准确地讲发力只是技击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实际格斗中的情况与相互切磋试劲是不同的,对方不会站着不动让你发,对方也不会送过来让你发,对方总是要进进退退、避实击虚,杳渺不定,所以技击技术必须全面,是谓法圆。否则必然要吃亏的。
我讲过技击有高雅的技艺,有高雅的技艺自然就有野蛮的技艺,但高雅常常不如野蛮在格斗中有效,但也不是 的,要看各自的功夫以及修为高雅技艺者所达到的境界。
野蛮也有程度的区别,野蛮中最不容易被当代人接受的是咬人,但在实战格斗中咬人占有重要地位,古泰拳中咬人有时能决定着最终的胜负。中国格斗家,因咬人不雅,故多不外宣,但并非不练不传。
咬看上去粗野,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咬人同样需要训练,同样需要有技术、有功夫,需要与踢打摔拿融为一体。咬人的功夫主要体现在咬合力上,有力者可将对手的小臂骨咬断。咬技的技术体现在如何在缠斗中咬对手的致命处,如颈动脉,或咬对手的薄弱处如脉门、鼻子等。咬有切入咬和撕咬两种,各有所用。
有人问,孙氏拳练咬人否?
答:不练这个。
那么为什么不练这个?不是因为这个野蛮不雅,而是这个属于下乘之技。更因为修为孙氏拳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能使内劲充实,内劲充实后,周身如有电流,使对手根本无法咬住自己。咬人对内劲深厚者无用。
有一年齐公博先生回乡行路颇急,在村口突有疯狗自后面扑来,在疯狗咬上齐公博先生大腿的一瞬,疯狗突然松口,就地翻滚,乡人大惊。乡人随齐公博先生回家,亮开衣裤一看,大腿上竟连牙印都没有。齐公博先生说:此内劲之功也。
一百年前,孙禄堂先生就指出:修为内劲者得其一万事毕。所谓化无限为有限,并归于一。孙禄堂先生为此建立了完备内劲的体用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实战技击领域的 成就。
但是若没有修为到在技击中由内劲统御的境界,那么咬人就不失为制胜之一法。不要因为其野蛮粗鄙就不去研究练习,否则在生死格斗中是要吃亏的。
在当代各派的健在者中未见在内劲上有真实造诣者,所见者巧妙仅体现在推手中,凡全接触式技击无不凭借后天的血气之勇。因此要练体能,练力量,练技法,对于练习实战格斗者,不仅要练踢打摔拿的功夫,还要练咬人的功夫。即使你在生死格斗时仍不屑于去咬人,但也要学会如何对付对方咬你。咬技,技击格斗一大类也,不可不究。
在实战技击上,粗野的技法易学易练,高雅的技艺难入其门,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从下流易,步高尚难。当代所流行的技击技法多为下乘者。习下乘之技击,若体能和力量均有一定基础,则确如刘子明先生所言,年余即成。如拳法,只需掌握一种发力模式,即回旋式打法。腿法掌握两种,鞭腿和踹腿,摔法掌握一种,即潜身抱摔。拿法掌握一种,即锁绞。先将此五种技法掌握熟练,使每种技法都能自然演化出多种变化,再将五种技法能相互组合,形成战术。同时不断提升体能和力量的专项素质,则年余后,技击能力大进,对付一般街上的徒手搏斗,绰绰有余。
那么什么是回旋式发力模式,就是直、抛、栽、钻、劈、摆、挂弹、反背等拳法都是通过一种回旋式动力模式来完成。
同样,鞭腿虽有高低,其发力模式仍是一个。踹腿亦然,正、侧、转身踹等,形式不同发力模式是一个。
抱摔、锁绞也是如此。只有当通过一种劲力模式来支配多种技法的时候,这种技术才便于应用。
而这里的一拳、二腿、一摔、一拿五种劲力模式,都是便于掌握的技术。加以体能和专项素质的力量训练,技击能力会迅速提高。但这种技击能力的基础是后天血气之勇。一旦当体能、力量下降,其技击能力也将大幅度下降。我见过的一些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等所谓的内家拳拳师,他们在技击时,其实也是依仗着后天血气之勇。因此,当他们与只经过短期现代格斗训练的青年人较量时,竟无任何优势可言,并由于打法固化,专项素质不强,造成其劣势明显。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练习现代格斗的年轻人认为传统武术不能打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法甚多,但大体有四:踢打摔拿。有人加上个靠,其实靠属于打法之一,孙氏形意拳的十六触打中就有靠打,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手、搂膝拗步等式中也含有靠打。传统武术的技击家要踢打摔拿四艺皆精,只有四艺皆精才称得上是实战技击家。我辈中如董岳山、陈垣、肖德全、肖得昌、牟八爷、胡六爷、驼五爷、张玉书等皆称得上是四艺皆精的实战技击家,其中一些战例在以前的短文中多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述。
在孙氏拳中踢打摔拿四艺皆以内劲为基础,以内劲为统御,但四艺各自的劲力特点及其练法相互又有区别,各擅胜场。孙剑云老师在世时,零零碎碎地谈到过一些。讲的多是老师所见的情景,老师没有讲自己的体会心得。孙剑云老师讲:“家里因为我是女孩,练习踢打摔拿难免要摸爬滚打,多有不便,就没让我练这个,主要让我练习剑术,能用剑防身就行了。”
技击之道,上乘者,内劲统御技法,所谓运合天地之势也。中乘者,拳劲合于技法也。下乘者,力量加入技法也。如今技击流行于下乘,乃时代之大势所趋也。
以前我曾撰文多次阐述过孙氏拳的修为方法是极还虚之道,这里包括空静、自然、和顺、均衡、 、虚无等,言殊而实一,由此蓄神养气,次第易骨、易筋、洗髓之功候,修为孙氏武学,略得一二即神乎其技。如我辈中董、陈、牟、赫(陀五爷)诸兄之艺高蹈一时,宇内难有企及者。
此外,张玉书力断牛骨,支一峰力透心髓,信手而来,皆出自然,亦属我辈中能者。
然而自此之后,经多年走访各地,访求各派,在劲力表现上未见能步其尘者,时至今日,能者何在?翘首以盼!
当今所见各派擅长发力者,只有强弱之差,而无劲性高低品别,各派之间只存有微异而已,皆流于后天俗劲,如摇肩纵胯、抖擞惊弹、鞭打摔拍、提撞硬楔等,形异质同,至于借声、借念,形色拔张等,华外而粕内,皆不能合于天地之德,不能复本然之性,自然不能超乎实力。此皆在于不通修养之故。
当然,通于修养之人未必就能修得超凡之功夫,而不通修养之人,则必不能修得超凡之功夫。
何谓修养?心性功夫,心性合天地之德,复本然之性体者,武艺才有超凡脱俗之可能,所谓养气化神者,不在站桩、打坐、拳式之形式,全在心性修养,曰恬淡虚无,曰中和。如此真气才能得以充实,达于神明。
何以神明?则如孙振岱先生所言:“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而,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遂臻此境也。”
然而世上习武者,多不明技击功夫与心性修养的关系,以为是牵强附会之说。心性修养的功夫不济,即使下功夫苦练,其功夫亦不能脱离血气之勇,而流于俗。如某拳家,练了一辈子功夫,虽自成一派,到老屡被他人所辱,而无能为力,只能自叹“被猫欺”。再如某氏对自己的劲力始终不够自信,想靠非常之法来增强自己的爆发力,结果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此二位皆好标榜出新,而实际却入于流俗之功夫。
然而世事激变,时至今日,谈心性修养,如白昼问月,早已时过境迁。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习武者趋之若鹜的多是一些流俗的功夫,故流俗功夫大盛于今日武林。
大雅者质朴,流俗者浮华,武艺之流派、修为亦是此理。
拳艺质朴者,动作平实,气力和顺,无剑拔弩张之态及赫赫抖擞之威,而是于无声无臭中效用神妙。
近人流俗,不近真道。因此孙氏技击这一卓绝之艺、武学真道早已随着孙存周先生而去了,即使尚存些许遗迹也大多被今日的俗尘所埋没,难见真容。
记得当年问孙剑云老师,如何练习发力?
师曰:“我不懂发力,用时还要发力那就晚了。我们家的拳其劲周流无始无终,感而遂通,刚柔变化皆出于自然。”
师又云:“发力是给人看的。只有赚人入瓮时那一下管点用。过去有的拳师招揽生意,多用此引人耳目。”
可见在剑云老师眼里发力乃流俗者所为。惜乎,如何才能在技击时其劲周流无始无终、感而遂通呢?因我功夫未到,不敢妄言也。唯有研修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以寻答案。
近来又有人谈“凌空劲”,张兆麒先生谈孙振川先生从他身边闪过,上了房檐,其步履之无声、启动之突然、身法之迅疾、劲势之强大,使他看不见人影,却感受到巨大威胁,无以抗拒,以致全身发麻。有人竟将这理解为是凌空劲,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孙存周、裘德元、齐公博等先生也有孙振川先生这种能耐,齐公博先生人称“活 ”,某形意拳名家称齐公博先生:“简直碰不得。”但是,无论孙振川先生还是孙存周、裘徳元、齐公博等先生,他们这种能耐只是对人有效,对山石土木恐怕就无效了,至少我没有听说过。
有人说杨班侯的凌空劲能令五丈外的土墙摇动,我对此执疑。原因有三: 我的知识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能够作用于土墙的只有机械力,杨班侯通过出拳将自身的生物能转化为具有如此大的机械力的风能,这在生理构造上不可能实现。第二与史料中记载的杨班侯差异太大,史料记载(《近今北方健者传》年出版):杨班侯嗜鸦片,手无缚鸡之力,由此可推测杨班侯的功力。第三假定就算有这种功夫,也非上乘功夫,为什么杨班侯要练这个?这与太极拳的功夫有关系否?说明编这种故事的人,对拳术理解的境界太低。杨班侯的造诣还是在巧劲上,虽然无缚鸡之力,却能跌千钧之士。这才是太极拳的造诣,该是杨班侯之所长。
有人说,都是前人的传说,人家写杨班侯的凌空劲能五丈外摧动土墙,你说不可能。那为什么孙振川、齐公博身上如有电流,你就认为是事实?难道你亲身体验过?
答:虽然两者我都没有体验过,但隔空五丈摧动土墙,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地球上的生物界也没有先例。此外也不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身体带电,尤其在遇到危险时放电,就人体的生理构造来说具有可能性,在地球现有的生物中也有一些例子,如电鳗等。因此,虽然两者都是传说,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支一峰师兄对我讲,他父亲当年一个惊打,虽未碰到对手。却令对手身上出现乌青。被对手认为是凌空劲的作用,其实这是对手在一惊之下,自己的肌肉突然收紧,身体机能准备不足,自己伤了自己。
功夫纯熟之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常常很神奇。
支一峰先生对我讲过一件事,有位练十大形的拳师来看他父亲,谈到了形意拳的三体式,对方认为站三体式不如站马步桩稳。支燮堂先生说:“站三体式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起来即稳又快。”来人颇不解,于是支燮堂先生离开那人五六米之外以三体式站定,说声“看好。”话音未落,支燮堂先生已经到了那人面前,前手到了那人脸上,还是一个三体式。那人一惊,说:“没看见你动,你就到了。”再试一次,还是如此。那人说:“你这个三体式能练出来神行太保的功夫。动起手来,有你这一手就够了,谁也不在话下。”
孙振岱先生说齐公博先生“进步势如山飞”,指的就是这种架子不动、整体飞移、疾不见形的功夫,支燮堂先生也练到的这一步。有了这个功夫,威力就大了,动静一体,这是孙家形意拳的特点之一。
怎么练出来?
还是从基础练起,在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上下足功夫。
孙振川先生倏忽间身如电闪一般上了房檐,其基础也是孙氏形意拳。孙振川先生教人都是从孙氏形意拳入手。
当代同门中后藤英二有一点整架子移动的追求,不过是跳来跳去,速度没有出来,有画虎不成之讥。更大的问题是他的架子虽整,但太过刻意,身不松,松整未能统一。因他不懂站孙氏三体式之意,所以虽然刻苦练了多年,还是没有练出孙氏形意拳真功夫。要练出孙氏拳的功夫,一要明理善悟,二要心定持恒,三要修养心性。其中明理 。如此拳脚之道可通天道,天道呈现于拳脚中,自能运合天地之势,行于手足之微。(完)
『往期精彩』
大道中道一个道——品读梅墨生先生新作《中道皇皇》(一)
马礼堂详解三体式
三言两语话“功夫”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
谈
声明:本部分内容为“武谈”订阅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白颠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