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美]菲利普·迪克许东华译
译林出版社-10
“科幻*才”菲利普·迪克生于年,逝于年,只活了5岁。生前,他处在西方科幻和科技文明发展的*金时代,在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充满了自信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却体现出对时代发展和科技的不信任,为同辈科幻作家不解,也不为主流文学界接纳。但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尤比克》被《时代》周刊选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与奥威尔、福克纳、伍尔夫这些主流文学的星辰并列。而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如今也成为了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堪称其中最负盛名也 代表性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核战以后的世界,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但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而在仿生人试图逃跑时,为了买一只真正的绵羊,小说主人公里克·德卡德当上了追杀仿生人的赏金猎人。从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个小时,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解说疾病的人》[美]裘帕·拉希莉卢肖慧/吴冰青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10
裘帕·拉希莉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美国罗德岛州。父亲在罗德大学图书馆任职,母亲是教师,拉希莉在新英格兰浓郁的学院氛围中长大,毕业于伯纳德学院,继而又在波士顿大学深造文学创作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欧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印度家庭承袭的传统,学者的严谨,赋予她观察人生的独特视角。
《解说疾病的人》是裘帕·拉希莉的 部小说集,问世以来,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小说奖,拉希莉也凭借这本处女作创造了普利策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这本书的九篇小说讲述了人物跨越国家和时代追求爱的情感之旅。作者捕捉到了移民、难民和他们的后代来到文化交汇之处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一次停电促使一对印裔美国夫妇彼此剖白忏悔,共同面对他们破碎的家庭和婚姻;一个女孩在过万圣节的时候目睹电视里如火如茶的巴基斯坦内战,找到了自己文化的根;跟着单亲妈妈的小男孩从来自加尔各答的举目无亲的钟点工身上寻找到一种共鸣;一位导游带著印裔美国家庭寻根访祖,意外听到了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这些小说浸梁着印度文化的细节,以同情和智慧感动着读者。
《诸神纪》严优
北京大学出版社-9
“进入有意识阅读神话阶段后的 个念头,就是想要一张清晰、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神谱”,但深入了解后,严优没有找到神谱,也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神话世界。尽管她随后认为:“ 版神谱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它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但事实上《诸神纪》还是力图描绘了一个更加系统性的神话世界。
《诸神纪》以体系化的方式对杂乱、零散的中国上古神话进行了整理和连缀,使其呈现出了清晰的结构和线索,读此书便能对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每一段神话,都由“故事导言”“故事文本”“掰书君曰”“原文出处”等几个部分组成,“故事导言”开宗明义,引导读者在整体的框架中把握该神话的位置和意义;“故事文本”是作者体系化以后重述的神话故事;“原文出处”列述各类相关文献,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找出处,而“掰书君曰”则是作者本人对神话中的人和事的理解,显示出作者的专业功底。除了“轻学术”的文字介绍以外,《诸神纪》中还有近三百幅原创性和资料性图片,全方位还原了古籍中所记载的上古诸神的独特视觉形象。
《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陈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
大陆读者 认识台湾诗人陈黎,是通过他与妻子张芬龄合译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普拉斯的《精灵》、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而在翻译、写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嗜爱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拉威尔、德彪西、马勒、勋伯格、迈尔斯·戴维斯的乐迷。
《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是陈黎“谈音、论乐、译诗”的 本结集,作者选择了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完整翻译了近首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古典与现代民歌、爵士乐等经典名曲歌词。陈黎融合音乐史、音乐家生平和乐曲歌词解析,用诗意的乐评散文和独到的语言诠释乐曲之神髓。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边和译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10
“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其余的则交给命运。”开创了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这样说。
洪堡曾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 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治局势的体察,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也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正是通俗科学史作家安德烈娅·武尔夫为洪堡所作的传记,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自然观念,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纽约书评》称,《创造自然》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而洪堡则犹如一位当代全能知识分子,为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作者武尔夫则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