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四川邛崃山脉雪豹与赤狐时空生态位

施小刚2#史晓昀1,3#胡强2

冯茜2金森龙2程跃红2

张静4姚蒙1,3李晟1,3*

(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2四川卧龙 自然保护区,汶川)

(3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北京)

(4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区,汶川)

摘要:食肉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功能类群,探究 捕食者和次级捕食者的种间作用和共存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变化和物种种群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是目前全球大型兽类种群衰退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在动物物种生态位的诸多维度中,空间与时间生态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了解同域分布物种之间在时、空生态位上的相互关系是探究物种共存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邛崃山脉中部的卧龙 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与粪便DNA技术在区内的高山生境开展野外调查,收集雪豹(Pantherauncia,分布点数量n=)与赤狐(Vulpesvulpes,n=68)的分布数据,分别使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日活动模式分析来探究区内雪豹和赤狐两物种之间的在时、空生态位上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空间上,研究区域内雪豹和赤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重叠面积.08km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西北部的高海拔区域,分别占二者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77.74%与80.79%,重叠程度较高;在垂直分布上,区内雪豹分布的平均海拔较赤狐稍高,赤狐的海拔分布范围较雪豹稍广,但两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程度也较高,均在海拔m左右展现出分布高峰。在时间生态位上,雪豹(独立探测数n=)与赤狐(n=)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雪豹偏向晨昏性而赤狐更偏向夜行性,整体上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度较高(Δ=0.68);在有雪豹活动的位点上以及两周内曾有雪豹活动的情况下,赤狐会加强夜间活动,降低其日活动节律与雪豹之间的重叠程度,但其日活动模式未有显著改变。本研究的结果初步揭示了雪豹与赤狐的时空生态位关系,将为我们深入理解高山生态系统中 捕食者与次级捕食者的共存机制提供实例与基础信息,同时也将为保护区针对这些食肉动物种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

关键词: 捕食者;中级食肉动物;生态位;种间关系;红外相机;物种分布模型;日活动节律

通讯作者简介

李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兽类学会、北京动物学会理事,IUCN猫科、熊科、鹿科动物专家组及豺工作组成员。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大型食肉、食草动物生态功能,动植物相互作用,野生动物空间分布与格局,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动态评估等。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7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