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错拾遗带大家认识的是篮子鱼科(Siganidae)鱼类。本科物种侧面观呈卵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头偏小。吻略尖或呈短管状。体被细小圆鳞,埋于皮下。背鳍XII-10,前方有一埋于皮下的倒棘。腹鳍内、外各有一枚硬棘,中间夹有3枚鳍条。需要小心的是篮子鱼背鳍、腹鳍及臀鳍之硬棘都具有*腺,被刺后会引起剧痛(*性强烈,虽未必致死,但足以疼的哭爹喊娘,故而俗称“娘哀”)。
Tips:因鱼体较小,又有*刺,捕捉常用泥蜢笼。笼子由鸡笼演变而来,形如篮子,故名篮子鱼。
篮子鱼科物种形态简图
篮子鱼科包括1属27种,其中我国分布有13种:
1.狐篮子鱼Siganusvulpinus
因头部细长,状似狐狸而得名(种加词vulpinus意思就是狐狸)。吻部呈管状。体*色,头部、胸部有白色区。自背鳍前经眼至吻端有一黑色宽带,前胸黑色。暖水性岩礁鱼类,栖息于岩礁、珊瑚礁海区。分布于我国*海、台湾海域。以及琉球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海域。
2.银篮子鱼Siganusargenteus
吻突出,但不形成吻管。背、臀鳍的鳍棘和鳍条间的缺刻非常明显。尾柄细长,尾鳍深分叉。沿着鳃盖末缘有一明显黑带。鱼体灰深蓝色,体侧则有许多*色的细斑纹散布其上。鱼体受惊吓时或休息时,体色会转为暗褐色与亮褐色相间,前者还浮现7条斜纹;鱼体死亡时,体色褪为褐色。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田边湾、印度-中西太平洋暖水域。
3.刺篮子鱼Siganusspinus
身体上半部呈*褐色,下半部呈白色。体侧具灰白色卷曲似虫的纹路,有时条纹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网状格,有时散布若干不规则的小黑斑。头部棕褐色,虫状纹不显著。体色会随环境而改变;鱼体受惊吓后,头部网状纹较明显;体侧颜色变暗,且网状变为数条斜行交叉的暗带。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以南、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4.褐篮子鱼Siganusfuscescens
体侧上褐绿,下为银白;体侧散布许多小白斑。侧线以下,斑点大,成6行,侧线以上,斑点小,排列约成18至20行。鳃盖后具一浅斑。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具明显缺刻。分布于我国*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下北半岛以南海域、澳大利亚海域、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5.长鳍篮子鱼Siganuscanaliculatus
形态与褐篮子鱼极似,唯背鳍第1鳍棘约与 1枚鳍棘等长。尾鳍浅叉形。体淡*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散布许多白色斑点。鱼体受惊吓后,体色会转变成以灰白与暗棕斑纹交杂成斜纹状。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南部海域、澳大利亚海域、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Tips:长鳍篮子鱼为已知的 理论上不会感染白点病的海水硬骨鱼类,因其体表分泌的粘液中含有预防隐核虫感染的物质。
受惊后的长鳍篮子鱼
6.星篮子鱼Siganusguttatus
浅蓝色,体侧布满浅*色斑纹,背鳍基部末端下方有一块较大的金*色斑。背部褐色,腹部呈淡棕色。在吻部和鳃盖间有数条蓝色不连续纵带。吻长,钝尖。背鳍 鳍棘短,仅为 一枚鳍棘长度的1/2。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冲绳以南、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7.蠕纹篮子鱼Siganusvermiculatus
背鳍无缺刻。尾鳍后缘浅凹入。体灰褐色、腹侧色淡,体侧布满虫状纹,尾鳍散布暗色黑斑。体被小圆鳞。下颌短于上颌,几被上颌所包。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冲绳以南、西太平洋暖水域。
8.爪哇篮子鱼Siganusjavus
背鳍鳍条部略高于鳍棘部。腹鳍有内外2鳍棘及3鳍条。臀鳍有7鳍棘、9鳍条。背鳍8鳍棘10鳍条。体蓝褐色,头及体背侧具斑点,体下方具不规则蠕虫状纹。分布于中国南海和台湾海域,以及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海域。
9.黑身篮子鱼Siganuspunctatissimus
体被小圆鳞,颊部前部具鳞,喉部中线具鳞;侧线上鳞列数17~21。背鳍单一,棘与软条之间无明显缺刻;尾柄较粗,尾鳍深叉形。头及体侧满布许多细小型金色圆斑;尾鳍*褐色,具黑色缘。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八重山诸岛,西太平洋暖水域。
10.斑篮子鱼Siganuspunctatus
体呈椭圆形,背鳍 一鳍棘比 鳍棘长。体黑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密布六角形的橙色斑;尾鳍蓝灰色且有金色斑点。鳃盖后方有一不规则之大型黑斑。背鳍硬棘13枚、软条10枚;臀鳍硬棘7枚、软条9枚。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冲绳以南、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11.凹吻篮子鱼Siganuscorallinus
背鳍、臀鳍长,鳍条部后缘圆弧形。尾鳍叉型。体*褐色,体侧具白色斑点。眼大且黑。分布于我国南海、琉球群岛海域、澳大利亚海域、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
12.带篮子鱼Siganusvirgatus
侧线上鳞18-20行。背鳍无缺刻, 1枚鳍棘长于第1枚鳍棘。体前有两条深色斜带,且具有白色蠕虫状纹。体上半部呈*色,腹侧白色。背鳍、尾鳍金*色,臀鳍、胸鳍银白色。分布于我国南海、日本纪伊半岛以南海域、印度-西太平洋。
13.眼带篮子鱼Siganuspuellus
体被小圆鳞,颊部前部具鳞,喉部中线具鳞;侧线上鳞列数18-25。背鳍单一,棘与软条之间无明显缺刻;尾鳍分叉。体及各鳍呈*色至橙*色;胸鳍附近体侧具纵向之银蓝色波浪纹,体侧具横向之银蓝色波浪纹;头部具一条贯通眼部黑色宽斜带,眼之上方斜带另具深黑色圆斑;鳃盖后缘具宽银蓝色带。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域,以及日本冲绳以南海域、西太平洋暖水域。
Tips:篮子鱼以藻类为食,因而具有蜿蜒盘旋的肠道,新鲜个体若不及时开膛处理,堆积于肠道中的藻类腐败,就会使得鱼体染上腥臭味,故而又名臭肚鱼。篮子鱼解剖示意图
资料来源:
《中国海洋鱼类》台湾鱼类资料库维基百科
Fishbase
《新鱼类解剖图鉴》
《海错溯古--中国海洋脊椎动物考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