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经济种鰤鱼

鰤鱼,肉质甜美,脂膏丰腴,在日料中可谓 食材,肉质甜美。我们所说的鰤鱼狭义上特指的是五条鰤,在分类学上属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鲹科、鰤亚科、鰤属。鰤属鱼类我国有四种,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吧。

五条鰤(Seriolaquinqueradiata)

俗称青甘

形态学信息

背鳍2个,尾鳍呈新月状,背鳍硬棘6-7枚、背鳍软条29-36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7-22枚,鳃耙8-12+17-23。胸鳍与腹鳍等长。脊椎骨24个,体长可达公分,体重可达40公斤。鱼体呈纺锤型,体上半部为铁青色,背部颜色更深,腹部银白色,体侧有穿过眼的带状*线。眼中心位于吻端的水平线上,上颌骨后上角尖锐。

*条鰤(Seriolalalandi)

俗称*键牛、*金鲅

形态学特征

背鳍硬棘5-6枚、背鳍软条33-35枚、臀鳍硬棘2-3枚、臀鳍软条20-21枚,胸鳍比腹鳍短。体长可达公分,体重可达96.8公斤。体呈纺锤型,体背部为深蓝色,腹部近白色。体侧从吻端至尾柄有一条明显的*色纵带。

高体鰤(Serioladumerili)

俗称红甘、章红

形态学特征

背鳍有硬棘7枚,第二背鳍有硬棘1枚、软条26至21枚;臀鳍有硬棘1枚、软条19至21枚, 鳃弓下枝鳃耙数12-16枚。体长可达公分。鱼体呈长圆形,腹面圆。体背紫褐色,腹侧淡灰色。体侧中间有一不明显淡*色纵带。尾鳍下叶末端呈白色。

长鳍鰤(Seriolarivoliana)

俗称油甘

形态学特征

背鳍有硬棘7枚,第二背鳍有硬棘1枚,软条23-33枚;臀鳍硬棘1枚,软条18-22枚。 鳃弓鳃耙数17-20。鱼体呈纺锤形。第二背鳍与臀鳍前部鳍条延长。尾柄上、下有缺刻。体背侧由褐色或橄榄色到蓝灰色,腹侧色淡。体侧中间具一淡*色纵带。

以上的四种鰤鱼是我们平时最常见也是最常吃到的,它们形态相似,都是青背白腹,体侧有*色条纹。下面我们来试着区分一下这四种鰤鱼。

最易区分的是高体鰤,高体鰤体色整体泛*,头顶有明显的“八”字形*色条纹。

(高体鰤)

不过长鳍鰤的头部也有“八”字形的条纹,有些小伙伴还是容易混淆。那我们就把高体鰤和长鳍鰤放到一起看看吧。

发现没有?长鳍鰤鱼如其名,它的背鳍明显要比高体鰤长很多。

区分完了高体鰤与长鳍鰤,我们再来看一看五条鰤和*条鰤,仔细观察,它们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

以上两张图片已经很好地展示了五条鰤与*条鰤的区别了,相信你已经会区分它们了。

了解完我国鰤属的鱼类,顺便看看它们的亲戚:鰤亚科的物种吧。

纺锤鰤(Elagatisbipinnulata)

形态学特征

背鳍硬棘5-7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背鳍软条23-28枚;臀鳍软条15-20枚。鱼体延长,呈纺锤形。上下颌等长。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型,臀鳍前方有一个2枚鳍条组成的游离棘。背鳍、臀鳍后方各具一游离小鳍。 背鳍各鳍棘有鳍膜相连。体背侧蓝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有两条*绿色纵带。体侧中间有一不明显淡*色纵带。尾鳍下叶末端呈白色。

舟鰤(Naucratesductor)

形态学特征

背鳍硬棘5-6枚、背鳍软条25-29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5-17枚。臀鳍前有2枚游离棘。背鳍、臀鳍后方无小鳍。体背深蓝色,腹侧银白色。体侧具6-7条黑色横带。

舟鰤广为人知的习性是它们会与其他海洋生物共生。幼鱼时期,它们常会与水母、海藻共生,并随之漂流;成鱼后则常常与鲨鱼、海龟等共游,有时也会跟随着船只活动。它们借由吃食其他生物身上的寄生虫或食余的残渣碎肉而生,因此对其他生物而言,舟鰤可以帮助它们清理身体,有时较小型的舟鰤甚至会进入鲨鱼口中取食齿间肉屑。

(舟鰤与鲨鱼共游)

黑纹条鰤(Seriolinanigrofasciata)

形态学特征

背鳍硬棘5-6枚;背鳍软条25-29枚;臀棘3枚;臀鳍软条15-17枚。鱼体呈纺锤形。臀鳍前方有一游离棘,起始于第二背鳍中后部下方。体背深蓝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具不明显灰褐色斜横带5-6条。幼鱼的斜横带略呈斑块状(如下)。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台湾鱼类资料库《中国海洋鱼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7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