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完整节目可点击最下方“阅读全文”
有颜如玉
有颜如玉,玉玲珑。一看便知!
本期读书吧带你走进一段绝望而又美丽的暗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安徽教育出版社)。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这个故事的开篇,是一对奄奄一息的母子。母亲拿起手中的笔,给暗恋了一生的男人写下这封绝望而又炽热的信。信中诉说了女人的一生,从少女时的怦然心动,到成年后的风流一夜,从路上的偶遇到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若是以常人的视角来看,这个女人的一生充满着不信,她爱着的这个男人终究只能成为一个过客,而女人对于男人来说,或许连过客也算不上。
尽管故事是充满悲伤的,但是却又一个让人觉得无比幸福的开始。青涩而懵懂的少女撞见了成熟绅士的男作家,爱情像春天必然会下的那场雨一般降临了。少女的暗恋永远像 鲜的嫩芽,颤巍巍的,又饱含深情。她走过男人走过的走廊,偷听他和别的陌生女人谈笑风生。她还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奥秘,但是她的喜欢却足以让世俗的一切黯然失色。男人习惯性地对每个女生展露着温柔的笑意,他不知道,有一个少女将他种在最深最深的心底。
少女终究长大了,她是漂亮的,受欢迎的,拥有在成人世界里游刃有余的资本,可是那个年少时期爱着的男人,却依旧是她 的软肋。在女人有意无意制造的偶遇后,他们度过了美好的一夜。男人不知道眼前这个女人那长久的爱,女人的热情让男人没有意识到她的纯真,隐藏在女人主动与迫切背后的,是一颗爱得太过炽烈的心。而就在这一段日子,他们有了孩子。女人选择独自将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给这长久的爱终于一个妥帖的安置之处。为了给孩子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女人出卖着自己的肉体,也出卖着自己的感情。她有过许多和幸福擦肩而过的时刻,有不少条件优渥的人曾向她求婚。但是她仍然固执地保护着对男人的爱。
命运总是充满讽刺。
他们又重逢了,夜晚是快乐的,而男人仍然不知道眼前这个女人是谁。出门的时候,女人撞见了他的管家,那个少女时期的邻居,对视中管家认出了眼前人,而男人却一无所知。
每一年生日的时候,女人都会给男人寄一束花,男人在读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在一个生日,这一年,花瓶中什么也没有。
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个男性作者写的故事。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把握简直让人惊叹,少女的暗恋那样隐秘,但是他通过一系列细节将这份感情描绘得十分炽热,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那一份心跳。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像,你可以将它看成一部言情小说,感受其中的心动,也可以看成人生的思考,体会生命与永恒。
看这本书的人多会有种疼痛,女人那种单纯,可贵的情感在尘世中艰难爬行,还必须承载相当的丑恶与不善,才能坚持其美好。茨威格很懂浪漫,并用沉重的现实让浪漫更加唯美。一个女人浪漫地爱一个陌生人一辈子,而这个陌生人水性杨花,跟无数不知道名字的人发生一夜情。
燕瘦环肥无疑是有魅力的,而女人可以说在 都忘了爱什么。我倒愿意这样认为,对于女人来说,作家只是关于爱的具象载体,女人想到爱情时,作家的形象就会出现,女人认为自己爱作家,其实,这个作家只是女孩对于爱的象征。最惨痛的结果不是女人的死去,而是女人的接近,若看完信后,作家找到女人,而后长此相伴,女人发现这个作家原来也会吃饭打嗝,睡觉放屁。心中的那个具象轰然坍塌,人还是那个人,爱却不是那个爱了。
或许这才是爱情 的悲剧。
而我宁愿希望在听这个节目的你,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坏人,爱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生活愉快。
书通有道
各类新书曝晒小路上,尽情期待!
本期节目将给大家带来《指匠》、《创造自然》、《忆江南:湖山日历》等书。
1、《指匠》
作者:[英]萨拉·沃特斯
译者:阿朗
出版社:世纪文景
《指匠》的迷人之处在于你能通过它进入另外一种生活,不是我们双眼紧闭也仍然熟悉,肌肤日益粗糙,激情日益干燥的生活,也不是作家萨拉?沃特斯的生活,它是另外一种与我们世界平行的生活——这一次穿越幽暗诡谲、具有哥特气质的荆棘地,我们进入的是维多利亚旧时代的伦敦。在那里,两个女孩子被命运或者欲望摆成一局棋,她们深深相爱,却又必须彼此欺骗。阴谋、情爱、欺骗与毁坏反复熔炼成黑白分明的棋子,上演纵横交错的曲折故事。
“我曾经唤她珍珠,她好到让我爱上她,然后亲手毁了她。”情节的抽丝剥茧,和人物内心纹理的幽微复杂,这就像萨拉?沃特斯小说的两重面纱,一直使对她的阅读呈现出迷人的气息,这一次也不例外。在这个故事里,萨拉?沃特斯假借命运和环境之手,把两个女孩子拧成了奇怪的神态、言行和内心世界。
她们中的一个,在尖叫连连的疯人院里练就乖戾的童年,在对粗俗的地下色情期刊的长年阅读中过早地世故。她不动声色地恶*,夜夜对着画像诅咒死去的“母亲”;用淤青的手臂,不怀好意的通奸回报女仆的无辜和天真。在一个叫做荆棘山庄的禁忌之地里,莫德的心包裹得像石头一样冷硬和平静。
但与此同时,天使和魔*同时在她身上交替舞蹈。这样一个长年生活在阴影中的女孩,藏起撒旦,转过她的脸,同时让一个心怀*胎的密谋者看见她身上全部的温柔、高贵和洁净。于是同谋者和密谋者彼此深深吸引。但这无法阻止骗局继续上演,人的心荆棘密布,而命运的荆棘继续在道路上铺开。
天使与魔*,欲望与理智,在这里,一切错综复杂。
2、《创造自然》
作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边和
年冬,五十八岁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在新建不久的柏林大学开办讲座,半年内不重样讲了七十七场,天文与诗歌,地质与风景画,火山,极光,地球磁场,气象学,人的迁徙,动植物分布……所有讲座无偿向社会大众开放,皇室贵族跟他们的仆役成了同学,学者专家与贩夫走卒抢座,更有半数听众是在那个年代与大学无缘的女性。报纸上登着场次预告,每当开讲之日街面交通堵塞,骑警疏导人群。不愿和女子与小人为伍的绅士们一边抱怨一边还得挤进听讲大潮,因为台上老先生是洪堡,全欧洲最负盛名的科学家探险家登山家。
这本年出版的洪堡传记TheInventionofNature:AlexanderVonHumboldt’sNewWorld(台译名《一个博物学家的自然创世纪》)在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书大奖。作者AndreaWulf是现今炙手可热的通俗科学史作家,她似乎特别钟情十八世纪,上一本书ChasingVenus:TheRacetoMeasuretheHeavens(粗译为《追寻维纳斯:测量天空之旅》)讲的是18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天文观测者合作在世界不同角落观测金星凌日,整合数据后测算地球到太阳距离的故事(英文中维纳斯也意为金星)。
在跨洋书信要走几个月从欧洲到印度须提前一年出发的年代,金星何时凌日已经能预测很准了,但这些人去了西伯利亚马尼拉墨西哥塔西提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带着有用的数据回来,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地方。故事是好故事,可惜主角太多无法聚焦,窃以为倒不如大刀阔斧把三百页的书砍成一篇长文一定精彩极了。洪堡这本书正文也是三百多页,外加近一百页注释和二十页参考书目,感觉作者在浩瀚史料中已经不知忍痛舍掉多少珠玉,剩下这饱满的三百页万万再砍不得。相信你看到刺激处会不禁大呼小叫,解剖电鳗被电的浑身抽搐,在热带雨林里钻进自制烤箱晒植物标本差点把自己熏成腊肉,湍流中翻船这拿命换来的标本又差点毁之一旦……其实有关探险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所占比例不大,平凡的小城往事一样激动人心,比如二十五岁的洪堡和四十五岁的歌德在破晓前风雪中穿过耶拿小城广场去大学旁听解剖课,延续一生的友谊在毛头小伙和发福的中年人心中生长,与之一并珍藏的是被好奇心照亮的永恒的青春。
听节目的你,如果一样喜欢冒险,不如来这本书看看新奇的世界。
3、《忆江南:湖山日历》
作者:宋乐天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忆江南:湖山日历》是一本以江南为主题的摄影日历书。宋乐天持续十多年观察、记录、拍摄浙江,尤其是杭州西湖,其摄影作品独具风格,很受欢迎。本日历所选的张摄影照片,是从她持续十年观察、记录、拍摄江南的数万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
这本日历书以宋乐天的摄影作品为主体,以风光、物候、市民生活为中心,按照四季流转配图,同时配有部分文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偏重文化介绍。它既是一本关于江南的摄影作品集,又具有日历的实用功能,还可以作为杭州四季旅游指南,兼具记事功能,可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
无论是杭州还是江南,最喜欢的就是宋乐天老师拍摄的图。既真诚又美。真诚是非常重要的项,它代表拍摄者心怀对生活的喜爱与对美的感悟,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做作或高高在上的角度去看,而是融入生活当中,在体验的同时去记录。
并非旁观者、旅人,而是以生活在此处、也在此处感受美的状态去拍摄。
很高兴这些记录能够被展现。
也很高兴你们能听到这样的一本书,听到这些美好的瞬间。
观读
有关于阅读,不止于读书!
熊孩子出没——鲁迅怎样对付熊孩子。
输入标题熊孩子。熊孩子翻箱倒柜,涂花护照,摔烂屏幕,搞破坏。而到了公共场所,他们叫喊哭闹声更是不停,经常回荡在饭馆、超市、火车、飞机,还有地铁。
你是不是遇到过?是不是烦过?
可见“熊孩子”这 行于互联网的词不只指可爱的小孩,更多时候,还指破坏秩序且令人讨厌的小孩。近些年,随着围绕“熊孩子”的讨论兴起,倒有一种声音愈来愈来清晰:不再粗糙地责怪孩子,而是归因于父母的素养和教育等层面。这一观点认为,儿童和成年人是两种世界,“童言无忌”,孩子无错。
值得玩味的是,二十世纪早期,“熊孩子”在中国是另外一番景象,而其中的“儿童崇拜”甚至影响了文艺的书写。那时候,所谓“赤子之心”和“天真纯洁”等词汇,往往是定义儿童的关键词。
说来有趣。鲁迅、周作人、张天翼,这些叱咤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就遇上了“熊孩子”。他们喊出“救救孩子”的同时,也记录着熊孩子的耍弄,甚至自己就是一脸精怪相的“熊孩子”。
鲁迅喊出“救救孩子”这句 口号,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代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关“救救中国的未来”之呼声。
播音:张甜甜
编辑:吴安珂
推送:赵烨
在这里,
你的爱有归属,
孤单二字,
从不存在。
FM
每日直播YY平台:
听友①群:
听友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