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1.《春夏秋冬》中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指的是什么自然现象?答:风指的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春风即春天温暖的风,也用来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满面春风,或用来比如恩惠。雨指的是从云层落下的水点。夏雨即夏天的雨。霜指的是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接近地面的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结晶体。霜期通常为秋季至春季时间段。秋霜即秋天的霜。雪指的是云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至0℃以下时遇冷凝结而飘落的冰花,多为六角形。冬雪即冬天的雪。2.《姓氏歌》中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答:姓、氏都是表明家族的字。姓的本义是标示血缘关系的整个氏族的符号,它的产生与母系社会有关。氏本是姓的分支,起于父系社会,祖先的称号、谥号或国名均可为氏。后来姓、氏逐渐合一,二者不分,统称姓或姓氏。3.《小青蛙》中的“青蛙”和《动物儿歌》中的蝌蚪分别是什么动物?答:青蛙是蛙的一种。皮肤光滑,通常为绿色并带有灰色斑纹,趾间有薄膜相连。生活在水中或水边,擅长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雄的叫声响亮。捕食田间害虫,对农业有益。蝌蚪是蛙或蟾蜍等的幼体。黑色,椭圆形,有鳃和长尾巴。生活在水中。4.《祖国多么广大》中的“祖国”是什么意思?答:祖国即祖先以来所居之地,国籍所属的国家。5.《树和喜鹊》中的“鹊”和“雀”有什么不同?答:鹊专指喜鹊,常用词“鹊起”,形容像喜鹊忽地飞起,比喻名声突然兴起。雀是一种鸟类,体型较小,嘴短粗,善鸣叫,以植物的果实、种子或昆虫为食。有的叫声很好听。常见的有麻雀、*雀、金丝雀等。有时特指麻雀。6.汉语拼音音节到底有没有声调?答:音节在语音学上一般指听感上可直接分辨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相对响亮的音及其前后的辅音构成,有时也可以没有辅音。如han(汉)就是一个音节,其中,a是一个相对响亮的音。在汉语中,音节也是声调、轻重音等超音段成分的承载单位,所以有时也将声调看作音节的一部分,如hàn(汉)也是一个音节。7.《端午粽》中的“端午”是什么节日?答: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船,纪念两千多年前投江自沉的伟大诗人屈原。又称端阳。8.《彩虹》中的“彩”与“采”有什么不同?答:“彩”指物的颜色、色彩和花样等,如“剪彩、挂彩、喝彩、精彩、出彩、光彩、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异彩纷呈”。“采”主要指人的神色、精神,如“兴高采烈、神采飞扬、一睹风采、文采过人、无精打采”。9.《狐狸和乌鸦》中“唱了起来”的“起来”读不读轻声?答:“起来、下去、上来、上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进来、进去”等趋向动词的读音:(1)趋向动词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轻读。如“你快起来”中的“来”,“做起来”“高兴起来”的“起来”。但是,如果趋向动词前有“得”或“不”,趋向动词就重读。如“他起不来”中的“来”,“拿不/得起来”中的“起来”。(2)动词后的复合趋向动词(如“起来、进去”等)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时,后一个趋向动词轻读。如“唱起歌来”“走进教室来”之类句子中,“来”轻读。10.《小池》中的“树荫”和“树阴”有什么区别?答:“树荫”指的是树木的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树阴”同“树荫”。11.第三单元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 自然段中“一块儿”的“儿”没有注音,但是“块”的注音却是“kuàir”,为什么这么处理?“一块儿”的“儿”在这里读儿化音。统编教材对儿化音注音的规则是“儿”不注音,前一个字的音节后增加“r”,如本课中的“一块儿”的注音就是“yíkuàir”。第二单元第3课《一个接一个》中,“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中的“一会儿”的注音为“yíhuìr”。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儿化,避免读成两个音节,并让学生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儿化的使用范围。12.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区别?偏旁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可以用来帮助分析合体字的字形。部首是适应字典编纂的需要而产生的,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查字依据。因此,每个字都有部首,但是只有合体字才有偏旁。这个两个概念要加以分,避免在教学中误用。13.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在那儿住过”的“过”为什么读轻声而不是四声?普通话的轻声同语法和词义有密切关系。有些轻声可以从语法上加以确定,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过”作时态助词时读轻声,表示完毕,或某种行为、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过”作动词时读四声。“在那儿住过”中的“过”为时态助词,应读轻声。14.第二单元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中,多次出现“我”,怎样向学生解释清楚不是同一个角色?对于文中“我”的理解确有难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第1段是以新疆小朋友的口吻写的,第2段是以北京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还可结合插图理解, 幅图是新疆小朋友心系北京,第二幅图是北京小朋友向往新疆。15.为什么大多数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上呈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与其相关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教材中选用的是这句话最早的出处。●★●★●★●★●★●★●★●★●★●★●★●★●★二年级
1.纸鸢是什么?它和风筝是什么关系?在《村居》这首古诗中,纸鸢指的就是风筝。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对风筝还保留着“纸鸢”这一叫法。我国制作风筝的历史比较悠久。相传,风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它是用木板或竹片做成的,主要用于*事,称之为“木鸢”。东汉年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后来,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了竹笛,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大概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2.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第二个“哪里”是否应该改为“那里”?在这句话中,“哪里”表示任指,句中的前后两个“哪里”相呼应,表示条件关系。类似的表达如:“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又如:“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年)3.“冒”字上面部分是“曰”吗?“冒”,有人称为天下 易错字,许多人都以为“冒”字上面就是个“曰”,下面是个“目”。实际上“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而是“冃”[mào],一个下框“冂”加两横,两横不能与左右两边的笔画相连。古文中“冃”读“冒”音,是个象形字,帽子的样子,而那两横是帽子上的装饰物。最早的“帽”就是由“冃”和“目”组成的“冒”,并没有“巾”,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帽子盖在眼睛上。因为“冒”还表示别的意思,后来人们给它加个“巾”,造出一个形声字,“冒”与“帽”开始表达不同的意思。●★●★●★●★●★●★●★●★●★●★●★●★●★三年级
1.第二单元第8课《池子与河流》中, 至八小节写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为什么有的小节只使用了前引号,却没有使用后引号?一般来说,前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连续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则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 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本课中, 至六小节都是池子的话,属于连续引用,所以 至五小节都只有前引号,没有使用后引号,池子的话在第六小节结束,所以该小节使用了后引号。第七小节没有使用后引号,也是同样的道理。2.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第三题中,通知为什么没有称谓?通知中,因事项简短、内容单一等原因而省略称谓是可以的。本题中,通知的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对象明确,可以略去称谓。3.古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还是读“shuāi”?“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读“shuāi”。古诗的音韵原本是和谐的,但是由于历史发展,诗歌变得不相押,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押韵字有几个读音可供选择的条件下,选择和谐的读音是正确的。但不宜为求押韵而读古音或者随意改读字音,因为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科学依据。很多专家学者曾就此问题作过论述,如,蒋绍愚、李新建认为,类似这种情况的语音改变 是不正确,第二是没有必要。这些地方,都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古汉语讲话》,中州书画社年版)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宜提倡读今音,遵循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凡遇不押韵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不同而导致的现象。还比如《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应读“yě”,《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应读“xié”。●★●★●★●★●★●★●★●★●★●★●★●★●★四年级
1.第三单元第9课《短诗三首》中,“繁”的第四笔是什么?“繁”上半部分“敏”字中的“每”的横折钩变成了横折,且不要超出竖折,在书写时要注意。2.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中,原文为“披了一身雪花,仿佛涂上银霜”,为什么课文中是“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苏联 诗人叶赛宁以白桦为题,创作了这首诗,展现了白桦的高洁之美。原文确是“披了一身雪花,仿佛涂上银霜”,译者顾蕴璞有意颠倒诗行的排序,是因为诗不同于散文,注重押韵。此处如此处理并未因韵害意,反而能加分。●★●★●★●★●★●★●★●★●★●★●★●★●★五年级
1.《稚子弄冰》中,“彩丝穿取当银钲”的“当”应该怎么读?“彩丝穿取当银钲”的“当”,在这里是“当作”的意思。该义项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等辞书中均收入“dànɡ”这一读音下,因此“当银钲”的“当”读“dànɡ”。2.古典名著流传时间久远,版本众多,节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选用的是什么版本?文中与现在不同的一些用字,教学时应该怎样处理?教材选取了和统编初中语文一致的版本:《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西游记》 回,《红楼春趣》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是编者所加。为了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对原著中一些古今不同的用字,教材节选时未作改动。如,《景阳冈》中“还你酒肉钱勾么”中的“勾”,现在写作“够”;《猴王出世》中“顽耍”中的“顽”,现在作“玩”;《红楼春趣》中“咱们拿下他来”中的“他”,现在一般用“它”。在教学古典名著单元时,不提倡细究字词,学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即可。对于原著中古今不同的用字现象,教材只在每篇课文首次出现时增加注释,说明“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提醒学生文中还有其他古今不同的用字现象,并不要求一一去辨别。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文中古今不同的用字现象提出疑问,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但建议不要把这些内容当知识教,更不要把它们作为考试的内容。●★●★●★●★●★●★●★●★●★●★●★●★●★六年级
外国作品中的人名在有的书里不一样,比如,应该是“鲁滨逊”还是“鲁滨孙”,“汤姆·索亚”还是“汤姆·索耶”?外国人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译者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版本。统编教材根据商务印书馆《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中的译名,选择了译为“鲁滨逊”和“汤姆·索亚”的版本。▍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