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王雪豹

雪豹有“雪山 ”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评估灭绝风险的全球标准,宣布将大型猫科动物雪豹,从濒危(EN)级别降级到易危(VU)级别。但专家警告说,这个物种依旧面临着非法捕猎和栖息地受破坏的严重威胁。

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猫科Felidae

属:豹属Panthera

种:雪豹P.uncia

雪豹的命名

雪豹的拉丁文名“Uncia”和不常用的英文名“ounce”都来源于古法语“once”,该词原本用于欧亚猞猁。“once”这个词又可能是从更早的词语“lonce”而来。“lonce”中的“l”被认为是“le”(即“the”)的缩写,于是“once”就成为该动物的名字。就这样,这个词和其英语版本“ounce”开始用来指猞猁大小的猫科动物,最终用于特指雪豹。

雪豹在其原产国中亦有多种称呼,如shan(拉达基语),irves(蒙古语),waawrinprraang(普什图语),bars或barys(哈萨克语),ilbirs(吉尔吉斯语)和barfanichita(乌尔都语,意指“雪中的猎豹”)。

在中国,由于雪豹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之为“雪豹”,在各个地区另有“艾叶豹”、“荷叶豹”、“草豹”之称。雪豹在藏语里被称为“煞”。在天山,雪豹被当地居民尊称为“查汗尼瑞斯”,意为“美丽的白色金钱豹”。

雪豹的分类

雪豹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定位,曾经为单独的一个属-雪豹属(Uncia),其学名为“Unciauncia”。主要理由是其舌骨基本骨化,而豹属动物的舌骨中部为韧带性软骨。因此,雪豹不能像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一样发出低沉、强烈的吼叫,而只能嘶嚎。另外,雪豹与虎、豹等动物很难进行杂交,且没有产生过杂交种,而狮、虎、豹、美洲豹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有过杂交种的记录。从而有文献认为应将雪豹看作是大型猫(狮、虎、豹等)与小型猫(金猫、豹猫等)的一个过渡型,单列为一个属较为合适。

雪豹的叫声

《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中国动物志》均使用该种名。

然而最近的分子生物研究显示这个物种应为豹属的一个亚属,同时种名应为“Pantherauncia”。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使用这一种名。

雪豹的分布

雪豹是中亚和南亚山地的特有物种,分部为斑状分布,常栖于海拔-米的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广达万平方公里,跨越中亚的12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在缅甸有分布。

具体而言,其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的中亚各国、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等省区的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等等。

这些地方大多为没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仅生长着极少的高山垫状植被。在平原地区偶尔也有踪迹。

中国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数量约为2,-2,只,雪豹栖息地的60%均位于中国。

雪豹栖息于中国的七个省及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内蒙古),栖息地约有,km2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羌塘自然保护区(,km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km2)、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83,km2)、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45,km2),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0,km2)和在昆仑山中部拟建的新保护区(50,km2)在高原的北部,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33,km2)在高原的南部,喜马拉雅的北边。

雪豹的形态特征

雪豹体长-厘米;尾长80-厘米;体重45-55公斤。

雪豹有许多在寒冷的山区生长的生物特征,身体粗壮、毛厚、耳小,这些特征都有助于减少身体热量散发。

雪豹与人类的比例参考

雪豹的皮毛为灰白色,其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巴下部均为白色,皮毛上有黑色点斑和黑环。从雪豹的背部开始,沿脊背有三条由黑斑形成的线纹直至尾巴的根部,后面的黑环边较宽而大,至尾巴端最为明显,如同植物叶子,所以有“艾叶豹”的俗称。

雪豹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约为体长的3/4)成为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这条长尾巴长满浓密蓬松的毛,分布有斑纹,尾尖能绕成圆形花结,坚硬时如同钢鞭怒竖。有的个体由于尾巴过于粗大,养成了盘尾的习惯,形成一个卷曲的圆圈。除了在山地环境攀爬斜坡和快速奔跑的时候帮助雪豹来保持平衡外,在寒冷的环境中,这条尾巴也可以在睡觉时盖住口鼻保温。

雪豹的头骨与豹相似,但略短于豹。脑颅较宽而近乎圆形,脑室较大。颧弓发达,鼻骨短而阔,吻部、额骨和眶间距亦宽。上颌骨额突出部超过鼻骨的额突部。人字嵴、矢状嵴特别隆起,骨缝愈合紧密。鼓室不甚发达,听泡较平低。犬齿特别发达,长略弯,呈圆锥状,齿尖锐利,犬齿与前臼齿趾间距较小。

雪豹的虹膜呈*绿色,强光照射下会缩为圆状。

雪豹有着大且披毛的足部,前足5趾,后足4趾,前足比后足宽大。大脚的作用有如雪地靴,可以分散体重在雪地上的压力,不会在松软的积雪上陷得太深,有助于在雪地行走。脚掌的毛除了可以增加在陡峭或不稳定雪面的摩擦力之外,还能减少从脚掌散失的体热。趾端具尖锐的角质化硬爪。

雪豹在行走时爪不伸开,梅花状的脚掌非常漂亮且独特,行走时步幅在1米以内,跑动时步幅达到1.6米。

雪豹由于居于高原山区,故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机能,对氧气变化很敏感。它的红血球直径很小,约为5.5微米(4.73-6.15微米),红血球蛋白高度集中。

雪豹的习性

雪豹为高原地区的岩栖动物。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四种类型,从不进入森林之中。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米左右的的高山草甸空旷地带活动,冬季多随着食物的迁徙而下降至2-3米。但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米的高山上。在珠穆朗玛峰北坡考察时,曾在海拔5米的高山营地的附近见到过一只雪豹。

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高山上,乌拉山( 峰仅米)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1米左右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1米高的草原地带。

雪豹多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常在 冰雪高山裸岩和寒漠带活动。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们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非常灵活,善于跳跃。

3-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在白天,雪豹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

雪豹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点类似于大部分猫科动物。在夜晚,雪豹常在考察队员的宿营地附近活动,但第二天早上则只见其在雪地中的爪印,不见其踪影。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从不主动攻击人。

雪豹一年换一次毛,它将它和它的幼崽的毛收集起来压在身下,日久月长就成了一片豹毛毡。年在四川省宝兴县金梵山上发现的雪豹巢窝面积约有一平方米,地上有15-20毫米厚的毡状毛层。

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动物以及雪鸡、马鸡、虹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也盗食家畜、家禽。雪豹也吃植物,原因尚不清楚。

其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地区附近隐藏,由于其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故野羊难以辨别。待羊走近时,雪豹便一跃而起,扑倒猎物。其进食时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 食头。食时用前爪抓肉,类似小猫,并以臼齿撕裂咬食。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才能返回。

雪豹的捕猎过程并不是手到擒来,往往存在着一些危险,有时会摔伤丧命。

雪豹在袭击牧民的羊群时,总是先悄悄地潜伏在岩石峭壁的缝隙里,等牧民转身离开时再一声不响地实施伏击,而且一次只猎杀一只。这点与大面积屠杀,一次咬死一大片的狼完全不同。

雪豹领地范围的弹性很大,随栖息地环境而变化。在栖息地环境较好,猎物较多处领地较小,约20-40平方公里。在猎物很少的地方,如蒙古国,雪豹的领地可扩展到1平方公里。

雪豹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洞中或乱石凹、石缝里,白天常在巢穴中睡眠休息。有时也可在灌木林、碎石地上发现雪豹临时休息的地方。雪豹十分念窝,除非洞塌水淹,否则不会挪窝。

雪豹通过往岩石上喷射印记,用尖利的爪子刨树干,或者在地上刨坑的方式来标记领地。这些办法很有效,一些胆小的动物闻到岩石上的异常气味一般都会迅速离开。因为雄性雪豹和雌性雪豹的领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重合,所以他们之间会有某种暂时的隔离带,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只有在雌性雪豹到了发情期时,才会越过这种隔离带。

雪豹的繁殖

雪豹一般发情期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夜间、清晨和傍晚常常发出嘶叫声。

在此期间若两只雄兽相遇,则必有恶斗。雌性妊娠期98-天,于4-6月产仔,每胎通常可产2-3只幼雪豹。雌性雪豹每次的生育间隔约为两年。

刚出生的幼豹体重约-克,体长约24厘米,尾长16-18厘米。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行.在幼豹出生的半个月内,母豹会精心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

小雪豹一个半月后可吃一些碎肉,2个月后可随母亲外出,3、4个月后可参与捕食,约在18-22个月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一旦独立,它们将会离开故土,长途跋涉,穿越广袤的地带以寻求新的栖息地。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动物园中繁殖的雪豹

雪豹2-3岁时性成熟,野生的雪豹寿命通常超过10岁,人工豢养的寿命约15岁。目前,雪豹已能完成笼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

雪豹的危机与保护

由于非法捕猎、栖息地缩小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曾为濒危物种。

雪豹的个体总数估计只有4,至6,只,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也有约-只雪豹。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确定为全球性的濒危物种,并将其纳入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在其年的评估中,仍维持这一威胁级别。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评估灭绝风险的全球标准,宣布将大型猫科动物雪豹,从濒危(EN)级别降级到易危(VU)级别。

非法捕猎

雪豹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为了获取珍贵美丽的皮毛而猎杀雪豹,是目前该物种面临的 威胁。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裘皮市场上,雪豹的皮毛有着极高的价格。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认为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虎骨供给量下降和馈赠收藏雪豹爪、牙、皮等的需要导致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同时,雪豹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这几点导致了雪豹偷猎贸易的屡禁不止,加速了其种群的濒危。

上世纪六十年代,用雪豹皮制做的成衣已在一些西方国家流行起来,人们认为拥有这样一件昂贵的毛皮大衣可以表现他们的身份,地位与权力。当时,每年猫科类动物皮毛制品的国际交易额高达3万美元。在20世纪,雪豹偷猎的数量巨大,对雪豹种群造成了很大破坏。

20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公约和法律对雪豹捕猎起到了遏制作用。然而30年来,雪豹制品的非法贸易仍旧存在,贩卖雪豹皮的现象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中国的新疆,西藏等地仍时有发生。

人为活动

雪豹的栖息地被人类的各种频繁活动分隔成为一个个孤岛,呈零星斑形状。同时,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以及大量围栏的修建严重限制了有蹄类动物的采食和迁移,作为猎物的岩羊等有蹄类动物数量下降,给雪豹造成了不小的灾难。

牧民与雪豹的矛盾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猎物大幅减少,雪豹没有食物就去捕食家畜。

在蒙古,年,雪豹赖以为生的食物野山羊因口蹄疫爆发而大批死亡,雪豹被饥饿驱使,偷袭家畜,因此被当地牧民枪杀。

在中国,牧业结构和牧民价值观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曾经由于牲畜属于集体,牧民对于损失一两只羊并不在意,淳朴的民风亦认为野兽吃羊是天经地义。而近年来多种所有制的发展使得牲畜与牧民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并且很多时候牲畜不属于牧民,他们只是被老板雇佣,这时牲畜的损失便让牧民难以承受。对经济利益的愈发看重和牲畜价格的上涨更使得牧民对牲畜的损失愈发重视,而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牧民野外捕猎也使得牧民觉得自己处于一种不对等地位,因为以前他们可以通过捕猎来弥补雪豹造成的损失而今则不行,于是报复雪豹的事屡有发生。

法律与保护

20世纪七十年代初,雪豹皮毛制品的国际贸易正式被禁止。年,国际皮毛制品贸易联合会忠告其会员国家终止雪豹皮毛的交易活动;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雪豹列为附录一物种,严令禁止雪豹的皮毛交易。

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此同时,一些保护工作也在开展。有众多组织正开展工作以保护雪豹和其受到威胁的山地生态系统。这些组织包括国际雪豹基金会,雪豹保护协会,全球雪豹网络以及世界保护联盟猫科动物专家组。这些团体和许多雪豹分布区的*府部门最近一同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国际雪豹会议。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6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