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河发展系列之三十一水鸟的天堂,水鸟的家

_序言大别山下,淮河之滨,光山县官渡河区域综合治理以“路、桥、坝、点、园”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利用四年时间圆满完成,一条原千疮百孔、垃圾遍地的官渡河现如今成为光山老百姓的幸福河。光山县委、县*府精心谋划,一场新的“官渡之战”再次打响,“实施拥河发展,建设百里画廊”,向生态要效益,用绿水青山滋润民心,构建百里画廊。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年,县文化馆与县艺术摄影学会带领摄影界的朋友们深入官渡河沿线城镇乡村,战酷暑、斗严寒、披星戴月,不辞辛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用镜头捕捉了光山人民母亲河——官渡河的风土人情、人文禀赋,快门的咔嚓声定格了“拥河发展”的美丽画卷,一幅幅摄影作品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对环境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更表现了光山城乡人文之美和时代之美。“官渡治理已成功,拥河发展再出发”。光山县86万人民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姿态,续写“拥河发展”新篇章,迈上了乡村振兴之路,走向了全面建成智慧之乡的大道。希望各位摄影界的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以这样 的作品记录下光山发展的每个时刻,记录下每个阶段性的成果,记录下人民群众幸福的笑容,记录下更多的风土人情。本期刊发章异拍摄的《水鸟的 ,水鸟的家园,拥河发展的官渡河呈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欢迎各位提供拍摄线索。联系___

因为参与对官渡河流域旅游资源、民俗、传统文化等的考察工作,有幸用相机镜头记录下了自塔沙河大桥以下到杨湾大桥间的水鸟觅食、栖息、飞腾、逗闹等形态。虽然因为不敢惊扰水鸟的生活,用相机在远处拍摄,画面的清晰度打了折扣,但我仍愿意分享出来,共同见证官渡河流域水鸟的安逸与祥和。同时也期盼水鸟们能够长久永远地生活在这种氛围中,与我们不离不弃。

秧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沼泽鸟类。形状稍似鸡,翅短圆,尾短,脚大,趾长。体型大小变化很大;小者如麻雀,体长约11厘米;大者如小鸡,体长 5厘米。栖于稠密的草丛中,鸣声响亮,夜间尤然。许多种是为人爱猎的鸟类,受惊时勉强起飞,飞一个短距离,又落到水面。细瘦身体使它便于穿过芦苇和沼泽草丛。体羽主要为暗灰褐色。秧鸡栖息于水域附近芦苇丛、灌木草丛或水稻田中,觅食植物种子和谷物,兼食昆虫。繁殖期5-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的草丛中。每窝产蛋5-7枚。

秧鸡在光山全境都有分布,在官渡河流域都能看到秧鸡的身影。远观与野鸭相似,以至许多人把秧鸡认作为野鸭。其实体大都是野鸭,体小者才是秧鸡,而且嘴形完全不同。秧鸡多出现在稻田,往往在稻田里听到一声声秧鸡啼叫却看不到秧鸡。只有在水稻收割以后,才会见到秧鸡的真面目。

野鸭是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非常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有十余个种类。野鸭能进行长途的迁徙飞行, 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时速公里。狭义的野鸭系指绿头鸭,别名为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等,是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的所有家鸭的祖先,是开展人工驯养的主要对象。

光山的白鹭有好几种,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等。体羽皆是全白。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另外还有全身黑色的黑鹭,羽毛蓝灰色的小蓝鹭、蓝灰鹭等。它们总体具有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光山的白鹭栖息于河流的浅滩及沼泽地带,白昼或晨昏活动,以水中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鸬鹚,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 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鸬鹚》:“鸕鷀,处处水乡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鸦,而长喙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则粪*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畜数十,令其捕鱼。”

光山的鸬鹚有驯养鸬鹚与野生鸬鹚之分,目前光山尚有六七户渔民以鸬鹚捕鱼为生,其他渔民早已改行做其它营生了。今天拍摄的鸬鹚为野生鸬鹚,除善于捕食之外,比驯养鸬鹚更善于飞行。野生鸬鹚较之驯养鸬鹚更加豪放,更加自由。

今天拍摄的水鸟只是光山众多水鸟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水鸟我分辨不清楚,也说不出名字。象雀村另外还有斑鸠、喜鹊、乌鸦、麻雀、鸽子等鸟类,在龙山湖除了白鹭、灰鹭外,还有天鹅。官渡河流域有这么多的水鸟,而且形态各异,混杂栖息,将会吸引游人前来观光,也会吸引摄影人前来记录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摄影:章异

光山县文化馆承担*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部门;组织、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6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