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鳗 >> 电鳗天敌 >> 武门偷窥

武门偷窥

??????????前言

  想写一系列武学概论的探讨这个念头已有一年多。这一年多来,一方面是时间不够,无法有系统的整理一些理念与想法。研究所就读期间,一天到晚熬夜,曾有连续54小时未沾床的记录。另一方面则是经验不足,一些关键性的观念及理论尚未成形,相关书籍、理论研读尚不够扎实。在即将挥别网络的今天,总算排除所有杂务,开始坐下来动笔。

  学武迄今已十一年许,回首漫漫来时路,这条路可说走的相当孤寂。时间的不允许,加上求学路程的极度不顺利,始终没机会长期师事一位好老师,以学得高深的技艺。值得庆幸的是:自高中开始,笔者常有幸结识许多奇人异士,而这些师长、朋友均愿折节下交,传授许多经验予笔者,使笔者常能见识或经历一些武术境界。另外由于笔者好杂学,对各项医学、科学事务均有兴趣涉猎,而剌激了许多观念的结合,引发许多武学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一些心得亟欲与众同好分享。另外也是看到许多初学者常在武术版上提出许多类似的“基本问题”,在基本认知不足的情况下,有许多武学同好埋头苦练却练而不得其法,学而不知其理。下焉者造成运动 等身体的偏差反应;严重者,将武术及气功

视为玄之又玄的事物,加诸许多迷信于其上,完全背离了现代应有的科学精神。是以,笔者希望能自科学的态度,解释武学的各种境界及现象,顺便集结成武术版上的FAQ(FrequencyAsk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

  武门初窥是一系列武学概论的论述,乃自物理学、生理学、人体工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下,结合一些习武经验与心得进行探讨。下分外篇、内篇、实战篇、合道篇及趋势篇,每篇三论,共计五篇十五论。从武学锻炼的外形到内在意涵至实战,以迄与道相合,同时自时间的变迁,探讨武学、武术、武道在未来的定位。本文的创作目的在于:灌输初学者正确的习武观念,破除传统武术、武侠小说所带给习武者的迷思,带动科学研究武学的风气,以创造现代化的武学观。

  武术不该再是尚古非今,现代的知识分子习武不该关在自我陶醉的象牙塔中。唯有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才能走出武术的新纪元,使中国武术能够在前人的努力保存下,藉由今人的科学研究,传承于后代,以达武术的永续发展!

  武学概论是非常难写的,在下笔时,笔者始终颤颤兢兢,深恐错引读者的观念至歧路。在笔者心目中,武学概论应该是由一群武术锻炼成就者,结合生理学、人体工学、物理学等诸学门的专家学者,透过科学仪器的观测与实证所精心编制的巨著。但在今日似乎未见有此跨越各学门的整合研究案出现,故笔者不揣浅陋,经历一段自修研究后提笔为文,期能发扬此风气,以达抛砖引玉之功。

  武门初窥系列文章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台南钟老师的诸多观念的启发,网友dollfish的热心指正补充了不少缺漏,成大资工站bunny提供“盖统生理学”一书对生理学部份的论述有极大的助益。本系列文章欢迎收录于各学术网络BBS站或WWW站上(收录时请径发mail告知收藏地址),但严禁做为商业使用,且谢绝断章取义的摘录曲解。由于笔者所知所学之各项成就皆来自于众,冀望此些心得能还归之于众,故欢迎大家广为流通。而若各位读者引用本系列所提及之各项假说进行实证研究,请务必告知笔者实验结果,以做为日后修正之参考,是所至盼!

      ?武门初窥(一)

      ?外   篇

  任何一门武术,皆是由外练入内,由粗糙而达细致。外是内的根基,没有外的基础苦练,是 练不到也无法体会到内的精髓。以下即对武术的各项外在表现,从基础事项,到练功禁忌,以至锻炼的原理做一介绍。

壹、论基础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家功夫所着重的是实体的肌肉、体骼的锻练,而外形锻练的基础则在于形体姿势的正确。中国武术相当强调姿势的正确,而为一切拳法套路的基础,如下盘马步的扎实,上身的涵胸、拔背、沈肩、垂肘,这些姿势的成因皆是在实战的考验下所累积产生,而在现代则可自人体工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

一、下盘基础

  人体的动作系透过骨骼的支撑与肌肉的拉牵而达成。当欲保持某一姿势时,即由肌肉之紧张而生收缩力以与由外所施加之力(如重力)取得平衡,这些平衡的基本条件在于骨骼需固定于一定范围之内,故立姿时,数个可动关节重迭(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其相互之间的重心会排成垂直线,而关节回转轴若处于此垂在线时,其重心最为稳定。

  处于平常立姿时,因各关节轴均在重心在线,肌肉的收缩力只需具有足以防止重心线前后方向的摇晃即可。而此种机制又靠内耳迷路(平衡感之感官)来不断回馈修正(feedback)来维持立姿的平衡。这种状况下虽最为省力,但在受到外力推或拉时,容易因反应时间的迟滞,造成重心的偏移来不及修正而倒下。是以,有人即提出:在立姿时即利用肌肉来站立,肌肉不只是修正重心,而是直接用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如此则不管何时有突发的外力影响,身体都能实时去承受。此外,一般立姿有重心过高而容易倾倒的缺点,在换用较低的姿势、较开阔的“底盘”,可降低重心,并增加有效的反应时间。

  人体之肌力虽是肌肉收缩力量,但也是与关节角度相互合成的作用力。以手举哑铃为例:当前臂与上臂之角度为30度与度时,可能已动用了手臂 的肌力,当它成90度时,可能只动用手臂 肌力的75%,因此吾人可说90度时是肌肉收缩力量与关节角度 的配合。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为何各家武术都强调马步,且南拳尤其着重四平大马(两大腿及两小臂与地面平行)。

  下盘的练法有许多,如:四平大马、金鸡独立的吊脚椿、弓箭步、麒麟步、....等,由于本文旨在对练功原理做探讨,在练法上此处不做介绍。

二、涵胸

  涵胸是胸部略为内涵之称,乃系由锁骨前之胸大肌往内收缩而完成之姿势。涵胸可使两肩由原外张而使后背琵琶骨明显凸出之状态,变为一片平坦(两琵琶骨与脊椎骨成一平面),在往后倒下或撞击物体时,可使压力平均分布,不会集中在凸出点而造成凸出点附近组织受伤。

  涵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内脏的运动。盖呼吸动作系由横膈膜上下移动改变肺腔肺泡压力而达成。在一般的扩胸呼状态下,外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方拉起,胸部因此而扩张,将空气由外吸入肺内,此种呼吸方式肺部中央与中上部的肺泡较常被用到,笔者把这种呼吸称作「横向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仅运动到了肺脏。而当涵胸且做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时,涵胸限制了上半部的肺泡扩张,横膈膜被迫更为下降而压挤腹内各脏器,使大小肠等较柔软而易移动的器官向外鼓出,这种呼吸方式使靠近横膈膜的肺泡均匀的被运用到,笔者把这种呼吸称作「纵向式呼吸」。在纵向呼吸过程,体内脏器之间会随呼吸而相互挤压按摩,而达「内脏按摩」之功。

  腹式呼吸事实上仍是由肺呼吸,丹田并不会呼吸。有许多人错解了丹田呼吸的生理现象,而用“胃”去呼吸(空气由食道进入胃中),造成了胃病、放屁(空气跑入肠中)、打嗝等诸多不正常的症状。

三、拔背

  拔背系指脊椎向上挺直的动作,其应与收下颚一齐做到。脊椎纵行于体干之背侧正中线,是支持体干之主要骨骼,由32~35个重迭之短圆柱状的椎骨构成,椎骨由上方之颈椎、胸椎、腰椎愈下方愈强大,而从已骨化的荐骨、尾骨再度变为弱小(荷重从上往下增加而在第5腰椎骨上 )。椎骨内接有脊柱管,管内有神经。人体脊椎是由椎骨一节一节地接合而成,每节骨间均有一椎间盘,其功能在于减少脊椎骨间的摩擦,增加脊椎的弹性。

  脊柱略呈S形,若此生理弯曲不存在,则人体由高处往下跳时,其冲击力将直接施加于脑部!但由于此S形的关系,当脊椎在承受力量时,其作用力会在弯曲处会造成应力集中的现象,使脊椎异位。当异位点压迫到神经时即会造成腰背酸痛的情形。更严重的话,会发生椎间盘脱出的现象,而形成骨刺。

  当体干呈“涵胸拔背”的状态,使脊椎成一直线,让受力点节节下传,即不致造成应力的集中点,而渐次由髋关节、腿传导达地,反之亦然。另外,由于胸椎是不可动关节,而腰椎系属可动关节,上身的转动系透过腰椎而达成。腰椎是受力 的地方,在可动与不可动椎骨交界处最易发生异位的现象,保持脊椎骨成一直线的状况,可避免横向剪力的产生而造成异位(此种运动方式即为腰转推磨式)。

四、沈肩与垂肘

  沈肩与垂肘是「松」的结果。在武学应用上,沈肩与垂肘是为造成物理学上 合力方向。当人体处在紧张状态下,常会不自觉的耸肩,耸肩造成肩颈肌肉的紧绷,持久性的肌肉收缩将会造成脖子僵硬、脑部供氧不足、肩颈酸痛、血压升高等诸般症状,且在发劲时会造成向前向外的力量因耸肩而分向,使力量作用在自己的肩上,反先将自己拔了根,严重的降低了输出的力量。且脑部供氧不足会造成判断力、注意力及反应力迟缓,做出可能致命的错误决策。故肩不沈所造成的弊病极为可怕。

  垂肘是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因手臂的重量而自然垂下。「松」是指为完成一动作所牵动最少肌肉且肌肉使用了最少力量,若未放松而造成抬肘,则会牵动到不必要的肌肉,造成紧绷僵硬,迟滞了听劲的神经作用,不但使自己听劲不明,且还因抬肘,在由下往上发劲时产生自体向上的分力,减小了输出力量,且对肘关节造成极大的负荷。肘肩相连,肘一抬,肩也会跟着牵动,是以沈肩与垂肘应一并注重。

贰、论禁忌

  武学的锻炼对身体而言,与一般运动并无太大的差异,所应注重的地方完全相同,其不外乎暖身的活动及与饮食习惯的配合。

一、暖身

  暖身运动是练任何功法前不可少的保护措施。任何运动皆应由缓而急,以避免受伤。尤其在许多拳法套路中,常有许多开展式,所拉牵的肌肉相当多,活动幅度极大,若暖身不足,极易造成肌肉的拉伤。

  另外,许多的拳术都有刚发劲的动作,这些动作需要肌肉充份的爆发力来完成。暖身不足,则血液循环不良,血管未能充份扩张,无法提供充足的氧气与养份,则肌肉无法发挥 的功效,所发劲力即十分有限。

  暖身运动应自下而上,逐一活动各关节,使关节往各向度曲弯,确保活动到每根肌肉。暖身活动结束,应先自较缓和的动作开始练习,然后再渐趋激烈, 再以缓和的动作活动而收功,切忌马上停止练习。

二、饮食习惯

  过饥不练功,过饱不练功,这是习武者应注意的要项。过饱练功,胃中食物会因过于激烈的惯性作用,造成胃下垂的病变。过饥练功,体内养份在无法获得充份供应下,却又过度消耗大量的能量,身体势必得支用其它脏器的营养(如肝醣)以提供肌肉使用,非常的伤身。

  练功完,体内温度因肌肉活动输出能量而上升,此时忌喝冰水(与体温温差7度以上的水),由于食道旁的气管、支气管被急速冷却降温,造成血管收缩,但却又有大量的血液需要透过肺泡交换氧气,当交通严重堵塞时,其后果可想而知(内伤!!)。相较之下,胃肠系统因急速降温所造成的暂时性功能失调只是附带损伤而已。

  练功完亦忌马上洗冷水澡。当体内大量热能透过血管带往皮肤散热,冷水一淋,体温调节系统来不及反应,会造成过度散热,使体内能量散逸过快(哇!练出的能量都被带走了,白练了),此时抵抗力即会减弱,而造成感冒、肺炎等问题。故在饮食习惯上,应避免贪图一时的凉快,一时的快意可能会造成身体一辈子的遗憾!

叁、论锻炼

  人体是由骨骼、肌肉、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及生殖等九大系统所构成,其中骨骼系统与肌肉系统合称为运动系统,乃是形成人体运动能力之主要条件。肌肉附着于骨骼,由于肌肉的收缩与弛放,使骨能以关节为中心产生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是物体,就有其极限。在土木结构中会去计算钢筋水泥的承载力是多少psi(每英寸压力),在机械会因工具设计目的选用适当强度的钢材。同样的道理,人亦有其极限,但与其它物质不同的是,除了生理结构的极限,尚有心理的极限。人会恐惧,会怕痛,会怕死,.....武术修持者的目的即在于尽力的去提升自己生理与心理的极限。不过,一个人练的再强也强不过一台坦克。一个人练的再强也无法去抗拒山崩水患。要先认识

自己的极限,面对自己的极限与无能之处,才能提升自己的“能”。

  人体的锻炼脱不了对皮肤、肌肉及骨骼的探讨,习武者一生脱离不了这三者的强化。

一、皮肤

  皮肤是接敌、查探敌情的 线,对皮肤的锻炼方式向来分成两派。一派在钝化皮肤的感觉,另一派则在强化皮肤的感觉,两者目的不同,锻炼方式遂有所差异。

  支持钝化皮肤感觉的习武者认为:皮肤为攻击人时的 线,皮肤应该要能承受巨烈撞击时的能量,而不会皮破肉绽,且不应产生过多的痛觉,而影响了习武者的战斗力。是以此一派别利用不断的打击训练,让拳脚角质层增厚(长茧),使皮肤能承受攻击人时的重击,且由于茧的阻隔,使皮肤感觉钝化。但此种修练方式所达效果仍是相当有限,有精于药理的师父,即会更进一步藉由练功药洗的调制,或调理练功时所产生的皮下组织瘀伤(内出血),消炎清瘀,或助长组织生长,甚或*杀神经组织,使神经失去痛感。在这种门下习武,药洗的花费甚巨。

  支持强化皮肤感觉的习武者则认为:皮肤的感觉是听劲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冬至衣服夏至毛」,轻轻一贴敌身就要能藉由皮肤上敏锐的受器,探知敌人的动向,此派重在以皮肤为搜集情报的重要工具,而非攻击之用。

二、肌肉

  肌肉是由中间肥厚两端细小之腱(Tedon)附着于骨上,肌肉一方之腱从固着之骨开始,另一方跨过一个或两个关节而附着于组成关节之另一骨上。肌肉因收缩而带动关节,收缩之处为肌腹部份,腱并不收缩。越过两个以上的关节走向之肌肉,附有支持腱的韧带,用以控制关节的运动方向与弯曲关节抑制肌腹作最小的收缩。

  肌肉组织最基本单元是运动单元,其包含一神经元和一组与其终端钮相联接的肌纤维,每一运动单元所含的肌纤维数目随运动类别而异。当一神经系统的动作电位传送到肌肉,即会引发肌肉的作用。

  由于肌肉是运动的根本,肌肉的肌纤维数目愈多或肌纤维愈粗,其肌力也愈大,亦即肌力与截面积成正比,此种肌力称为 肌力。Fick()首先测定发表其数值为6~11公斤每平方公分。Morris()则以IowaUniversity的学生24人为对象测得男性为9.2公斤每平方公分,女性为7.1公斤每平方公分。习武者会藉由举石锁等重量训练、兵器耍弄、铁牛耕地等诸多方式,锻练肌肉强度,从而增加肌肉的爆发力与持久力。

  事实上一般人的肌肉能力都尚未妥善的运用。武术界中常能见到瘦削的大师轻易的发人于丈旬。为何他们有这种能力?有人会说:这是练气发劲的结果,但实际上气劲并不是多么神奇的物事。一个人气练的再强,亦会受到各种物理定律的限制!他的动作亦须靠肌肉牵引骨骼来完成,并不会因气强就能直接以气牵动骨骼。吾人一拳挥出,动用了相当多的肌肉。这些肌纤维的控制,有赖神经系统精密的的协调。可是多半的时候,我们所挥出的这一拳在各肌纤维中会彼此干扰,各分力相互抵消而减少合力,此乃因自体神经系统协调不良的原因。改善的方法,即透过不断的练习,使肌纤维的动作能彼此协调而集中合力方向,不致造成相互抵消的情形。故招式套路须不断练习,而单式又应拆开反复练

习,使肌肉能习以为常而达协调之功效。其它尚可透过精神的一(静坐)或练气的过程以协调神经系统的控制,加强肌肉的输出功率,减少输出损耗。这些论述将于内篇做介绍。

  除了肌肉的输出力量强度,肌肉的延展性亦颇受习武者的重视。习武者透过拉筋的练习,延展了肌肉长度,增加关节的旋转角度,以自出人意料之外的角度攻击敌人。更有甚者,藉由高度的放松与放筋的功夫,让关节暂时脱开,而使挥拳攻击距离增长了数寸(孙膑拳《或称神鞭拳》、通臂拳、劈挂都有异曲同功之妙)。这些奇招异术都是习武者不断突破生理极限成果的展现。

  再进一层来看,攻击时各家拳术中一些发刚劲的动作,事实上都是一种七伤拳,未伤人前先会伤己。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发出了多少劲道出去就有多少回震力是一定的。在空打时,力量未能发于物体上,所有功率都会全数作用在自身上,若身体肌肉强度不够即会内伤。当接敌时,力量是作用在敌人身上,但反震的力道亦相对的强大。想想看:古时一些大师一脚可震碎七块青砖,反震力会有多大!是以功夫愈高,肌肉强度的锻练愈为重要。在防守上,外家会有硬气功护体,其藉由铁扫帚进行排打以锻练肌肉。使用原理与防弹衣完全相同。防弹衣由数十层凯夫勒纤维缝制而成,内部再加一些衬片(如陶磁板、钢板等)。当弹头击中防弹衣时,弹头能量即藉由凯夫勒纤维作横向波的传导,使弹

头能量延防弹衣周围扩散。外家硬气功即藉由肌纤维两侧的拉张,将敌拳的能量在击打处延肌纤维而扩散,使敌拳能量无法透入体内。明白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金钟罩铁布衫是无法防弹的,肌纤维再锻练亦有其极限,难以与高能量的子弹相抗衡......

三、骨骼

  骨骼的锻练可分横向与纵向。横向的锻练在于骨骼的强度,纵向的锻练则在关节的强度。

  可动关节在关节在关节面盖有一层薄而透明的软骨,关节的外面包有纤维性的关节囊,内衬有关节膜减少肌肉在运动时与骨骼发生摩擦、关节囊外有韧带,用以连接骨或维持肌腱与肌肉在一定,使关节更加坚固。在挥拳或掌做击打动作时,骨骼会受到纵向力,而作用在关节间,腕、肘、肩关节都会受力。若击打力量过大,在两骨相接的关节处,将会造成关节膜破裂,严重时软骨会受损。而在施力方向不当的情况下,则有可能造成异位或严重脱臼。在强化训练上主要在增加肌肉强度,而由肌肉吸收部份纵向力,并可使韧带强度更高,减少脱臼的可能。此外,藉由逐渐增加打击力量的练习,可慢慢增加关节膜强度,使两骨节相撞击时不致受伤发炎。

  在横向力方面,最常锻练的部位是前臂(尺骨与桡骨)和小腿(胫骨)。洪拳素有铜桥铁马之称,所谓铜桥即前臂硬如铜铸。在习拳时,常有一指定中原的三运桥手,以贯气入臂。骨骼的锻练据笔者所知主要乃以杆面棍不断杆胫骨或以啤酒瓶敲击胫骨,使其骨膜破裂而再重生为更致密的组织,而能承受更大的外力,打击木桩或沙袋亦为相同道理。另有一种练法为:透过练气,敛气入骨,使骨髓充实于骨中,再配合前述之柔搓之法,辅以药洗锻炼,而能较他人承受重击。就算断折,其复原能力亦较一般人快数倍。?

?

??????   内 篇

  内与外的差别一般可能会从气、形等观点去考量,而认为内家重气重柔,外家重形而刚猛。但,太极图上的双鱼是相互嵌合,阴中藏阳,阳中含阴。内家拳与外家拳都有刚有柔,内家重气,外家虽不太谈但在锻练上亦多有包蕴。本篇所谈的“内”系指由粗糙而至细微,由直接思考而达间接思考的一个转换的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习武者从初习武时对外形的要求,会随着功夫的着熟而慢慢的进入内心的思考,即动作上藉由不断的练习由拙而巧,再进一步透过思辨的过程而达大巧若拙的境界。自巨观的总体而言,武术从最早的求生存(猎捕野兽食物、部落战争)的直接性攻击目的,进一步因哲学思想的演进,将武术融于哲学思想中,而以间接性的手段达成使用者的目的(不一定是攻击破坏)。

  不可否认的,除了哲学思想,气的冶炼亦是内家的一大特色。本文先对内家的思想进行探讨,继而介绍练气的原理,并对气劲之间的关系做分析。

壹、论思想

  若要说中国武术与其它民族所发展武术有什么差异,那最主要的应该是在于武术发展的思想。道家思想起源甚早,但内家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某位先民在一次实战中,因为承受不住对方的压力而让开一下,不料这一让开,竟使对方重重的跌了一跤。就是这一跤让该位先民开始思考道家「反者道之动」的精神,要打人未必要直接攻击敌人,舍弃硬格硬架的顶抗反更能轻松的获致生存。也因此,道家的思想逐渐被融入武术之中。

  太极图中央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正弦(sin)图形,太极图的外围为一圆形。这异于传统上的直线式思考模式。在传统上,武者想打哪就直接打哪,进入哲学式的思辨时则不然,一切先研判对方的思考模式,要先让对方无法达成目的,且使对方想不透我的目的,这就是一种迂回。故敌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即侦知其意图,从而移形换位,先其而动,将其引进而使其落空,并挫断其根,让对方目的完全落空,且陷入不知会遭何待遇的恐慌中,剩下的就看要不要打,要不要发出,要取其性命亦或断手折足?故单纯的外家目的性极强,而内家则是无为、无目的。

笔者常言:太极拳是一种因果拳,对方要下第几层地狱完全是由对方自己决定,吾人只是顺势变化而已。

贰、论原理

一、气的定义

  气是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个问题一直为人所争议。科学昌明至今,对气似乎未见较完整的报告提出。但回头看看科学的发展史: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富兰克林放风筝对电做实验,中间经过了多少年?有形的物质相较于无形的能量是好研究多了。武术上亦然,手脚招式的成就比打坐养气容易看到成效,谁练成了气谁没练成,光凭肉眼实在难以判定,因此就常可看到假气之名而做:两手吸玻璃瓶、打瓶口破瓶底、空手摸烧红铁链、把一群弟子隔空吸发的秋风扫落叶、....等江湖把戏的表演,严重扭曲了一般人的观念。不过,若能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气应该不是这么的神秘,气功的锻练对身体亦仍有其极限存在。

  事实上,气即为神经电流。武术在“外”即为对运动系统(肉与骨骼)的锻炼,在“内”即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内外皆能由心控制,身心才能合一。人体内神经密布,而控制了身体诸多机能。脑部可透过神经元对体内各组织下达许多指令,如微血管的扩张、肌肉的动作、.....。故练气者云:“意到气到”,练气时会如蚁行、会痒、会热等其实皆为神经电流通过时影响到了各受器(如Ruffini小体、Krause终端球体等)而有各种「幻觉」发生。

  电流通过空间时会产生磁场,亦即神经电流在身体内流动时,会在体外产生感应磁场,此即为“外气发放”,当神经受到外在磁场感应产生感应电流时,所产生的感觉即为气感。另外运气时可使微血管扩张而发热,故对温差的变化感觉亦为气感的一种。神经电流因频率的不同使人有舒服、憎恶、难受等感受,而有清气、浊气之分,人体所能产生的电压强度、电流强度即为功力高深与否之研判指标。

  当透过意志力的锻炼,而能控制周身各神经系统时,想想看若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皆能受控制,那心跳速率都可自我调整了(止脉停息....)

二、气的锻炼

  内气的锻炼不外乎透过呼吸的练习及意念的专注(守丹田)。练气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两种。此处对其运作方式做简单介绍,以供读者明白其运行经过,但若无老师的指导,请勿自行修持!

  有为法的锻炼方式系以吸气、提肛、鼓腹、闭气等方式(进武火)对下丹田加压再加压,强化丹田的纳气量,待加压至一定程度时,以意念开始导引,自丹田向下到会阴,通过长强进督脉,经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汇,而下眉心达人中。继而以舌头(天桥)抵住上颚往下接任脉,自承浆通过食道(十二重楼)到膻中、中皖等穴而回到丹田,完成小周天的运行。此过程于道家称为河车倒运,在佛家称**常转。修持此法者,小腹会较为凸出,身体的筋膜会腾起,身形会发福。

  无为法的方式则系先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之方式,关闭对外通连的各感官,以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地,减少神气的耗散。其次透过静定的功夫,收摄地球的磁场(地气)、宇宙各星体所发出的辐射线(天气,与前述地气合称天地灵气),如母鸡孵蛋般在体内某些部位温养(上丹、中丹或下丹)。当丹田内气充电饱满时,则会溢流而出,如水势就下,顺势而流。须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自然之道在于平衡。电压会从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而达平衡,热能会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而达平衡。练气者以丹田为发电场,慢慢的把电流发向全身。气脉实无通不通之分,只有电阻高低之分。当身体紧绷、吃了太多肉而体内*素过多、生活作息不正常、...等都会影响神经电流的传导,电阻值会升高,须加以高电压才能通过电流(打通气脉)。故郑子太极拳会特别强调要松,盖因松才能降低神经传导阻值,使气流周身而达养生之功。无为法藉由放松、无为,任由气自行在经脉中行进而逐渐让气通达全身。此法修持至一定成就者,身材会较为瘦削,双眼常会瞇成一线,但睁开时则会精爆射。

?

  有为法的练功方式纯以意导引,进境甚快,但若注意力不集中或受到惊吓,则易岔气而走火。当妄念欲念过重时,又易生诸多幻象而入魔,是一种高难度的功法。无为法虽进境较缓,但安全可靠,不易发生危险。事实上,有为法是以无为法做基础,中医对各经脉的走向与功能亦系透过无为法的锻炼与观察而得来的。

  在修持达一定进境时,身体能量会愈来愈强,能量密度会逐渐变高。植物透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换为葡萄醣的形式储存。人体则是把这些能量转化为内丹储存。什么是内丹?其应该如同电鳗放电的原理一样,电鳗的骨骼结构如同电池一般。同理,练气者可“练精化气,敛气入髓”,把能量(气)转换为化学物质(骨髓)储存在骨内,一方面改变骨骼强度与密度,另一方面可随时依需要释放出能量,此即伐毛洗髓之功法。这些高密度的骨髓在受高热时及会成为“舍利子”,不过温度若太高,则舍利子结晶又会被破坏而无法形成。

三、练气的功效

  练气一方面透过对呼吸的训练,活动到所有的肺泡(参见外篇论基础对涵胸的讨论),而增加了血中的携氧量,另一方面可逐渐提升神经电流的电位强度与电流强度。其在武学应用上所造成的功效为:

(一)扩张血管,使养份与氧气供应量增加,而让肌纤维能充份发挥其所有功率。

(二)提升神经元动作电位强度,增加肌肉收缩力量。

(三)使感觉更敏锐而更易于协调肌肉合力方向。

叁、论气劲

  气劲一直是武侠小说中的热门话题,有人曾以抽甩湿毛巾为例解释“劲”,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恰当的例子。盖抽甩湿毛巾是利用惯性作用,而使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方向所产生的效果,重点在于「力量集中于同一方向,而未有其它方向的分力」,其与“劲”关系不大。

  一武者所发出的攻击通常包含力、劲、气三种成份,其作用方式说明如下:

一、力与劲打击效果

  力与劲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勉强而言,其差别在于传递速度的问题。我们以挥出一拳击打目标为例说明:

  当一拳挥出触及目标物时,其所携带能量为质量(拳、臂甚或再加上上半身的质量,视此人对整劲的体会程度而有所差异)乘以速度的平方之半。在触及目标物后,此能量改以压缩波的方式传递,且因行经区域身体组织的吸收而逐渐变小而终致消失。当速度值高时,冲击波的波长短,频率高,所作用的区域主要在于体表,会造成皮破肉绽、筋断骨折的效应,我们可以概称此为力的表现。但若中间经一物体适当的缓冲后,此冲击波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可深入到较深处的脏腑,造成内伤。我们可以概称其为“劲”。若此波长恰于该内脏形成驻波,则内脏就会被震烂。如警察刑求犯人时会在犯人身上放置一本电话簿(缓冲物)以铁锤击打(频率较高的冲击波)之,由于电话簿的缓冲,使该冲击波波长变长,而造成内伤。

  在此认知下,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刚劲”与“柔劲”的差异。所谓的柔劲是指在与目标物间的距离极近或无距离时,以身体自下而上各关节的肌肉收缩力量总加后,所发出而传达至目标物的冲击波。由于身体各关节本身就是天然的缓冲机制,故所产生之冲击波波速慢、频率低,所作用的效果大部份为内伤。刚劲则是指在与目标物有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充份的利用加速度所产生的能量以击打目标物。在触及目标物后,各关节肌肉仍如同柔劲发出方式持续收缩发力,而达多重打击效果,不但会造成外伤,亦会造成严重内伤。

  不管刚劲亦或柔劲,其劲道可以有好几重(视使用关节数而定),可以有多种组合打击方式:可以让目标物先向下挫再向后飞或先向上提再向后倒....视使用者心情而定。

二、内气打击效果

  除了物理冲击波的打入体内,神经电流亦会随打击者之心念干扰对方的神经系统。试想:打击者所发出的神经电流频率若为收缩血管之用,则组织无法受到血液加温势必逐渐冷却,然后该神经电流再延静脉方向作用而朝心脏方向前进,受打击者的感受就是:寒气逐渐向上逼来。此时若该位受打击者亦能控制其神经电流,向下发出扩张血管之信号,并将该负面的能量传导出体外,则组织将朝反方向(动脉流动方向)再度升温,感觉上就是寒气被逼出体外。再引伸下去还可以有相当多的讨论,不过其并不在于武学的范畴,故就此打住。?

网络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否治好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td/2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