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排名不分先后
1.细胞感知葡萄糖水平变化的分子机制
项目主要完成人:林圣彩(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葡萄糖是生物体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其水平直接调控着机体的代谢状态。葡萄糖水平下降会引起代谢调节的核心激酶AMPK的激活,后者再通过调控一系列信号通路来维持代谢平衡。然而,这其中的机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被认为是由AMP升高所导致的。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葡萄糖缺乏时AMPK的激活并不依赖依赖AMP的升高,而是通过糖酵解途径中的代谢酶——醛缩酶,感应中间代谢产物果糖-1,6-二 ,再通过由该实验室过去几年里发现的溶酶体途径激活AMPK。这一重要发现不仅解决了葡萄糖水平调控代谢状态这一基本问题,也打破了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下“AMPK的激活依赖于AMP浓度的变化”的传统认知。同时,该研究把葡萄糖水平从单一的能量信号升华成一种代谢状态信号,是代谢调控领域的一次重大革新。相关研究成果于年8月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论文发表后,ReubenJ.Shaw在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AMPK:guardianofmetabolismandmitochondrialhomeostasis”的综述,对上述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此外,年林圣彩教授还应邀与DGHardie在Cell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AMPK-sensingglucoseaswellascellularenergystatus”的综述文章。(林圣彩组Nature破解葡萄糖感受的新机制丨BioArt特别推荐)
2.酵母人工染色体合成
项目主要完成人:元英进(天津大学)、戴俊彪(清华大学)、杨焕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基因组设计合成是对基因组进行全新设计和从头构建,能够按需塑造生命,开启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由理解生命到创造生命。基因组设计合成提供了深化理解生命进化、基因组与功能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的新思路。然而,基因组合成面临长染色体难以 合成、合成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等难题。天津大学元英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清华大学戴俊彪等团队联合,经过5年多的探索,完成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创建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和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精确修复技术,解决了化学合成长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实现了长染色体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创建了多级模块化和并行式染色体合成策略,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真核长染色体的快速定制合成。该成果于年3月以长文形式发表4篇Science论文,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极大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治疗白癜风 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