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如何避免过度消耗渔业资源,如何阻止人们往大海里扔垃圾?”……近日,在北京天文馆内,来自中科小海*的5位小营员代表分别向到此交流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馆长提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海洋问题,内容涉及海洋资源、海洋垃圾、海洋石油、海上事故、海洋气候变化等方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海洋路”海洋主题科普教育“中科小海*研学”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主要面向小学生,以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带领小营员赴海洋教育基地、涉海场馆、海**营等学习实践。其创办的海洋创客实验室采用主题方案和户外研学营两种模式,利用假期开展活动,小营员们在边行走、边学习、边记录中,不断学习海洋知识,探索海洋奥秘。
学科融合层层晋级
年春节前夕,中科小海*的12名小营员踏上了西沙研学之旅。
在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的带领下,小营员们在永兴岛的石滩上辨识星座,通过星空判定方位。神秘的星空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小营员们旺盛的求知欲。在朱进的指导下,小营员蔡济锴看到了一颗人造卫星,“一闪一闪的,像一颗白色星星,特别快地移动,”他兴奋地说。回去后,蔡济锴把看到的人造卫星画了下来,并在之后的汇报中作了展示。
“西沙永兴岛营地属于高级课题营,经过前几个营地的学习,已经增加了小营员们的海洋意识与知识储备。”中科小海*研学项目负责人马娟娟介绍说,小营员分为预备役、初级、中级、高级营员,每名营员都从预备役开始学习。
从初级营到中级营,小营员们可以学习很多知识,跨越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包括数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在此基础上,高级营员们可以在研学营中体验式学习,并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由专业老师指导完成,逐步建立起更广阔的跨学科思维模式。
经过理论和实践的积累,高级营员今年将赴英国研学。英国是大航海时代的海上霸主,英国皇家海*曾是世界上 战斗力的海上部队,营员们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了解英国海*发展的历程。
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采访时,马娟娟向记者展示了小营员们的学习手册。空白的学习手册里,一个个问题等待小营员们在研学过程中寻找答案。除此之外,小营员们还需自主完成另一个任务——课题研究。
在西沙研学营中,小营员王思齐和蔡济锴都是渔业资源课题小组的成员。他们一个在海口图书馆翻阅书籍,另一在鱼市里与渔民交谈,分工协作。
“在书中得知,分布于南美洲的电鳗,被称作‘水中高压线’或‘发电机’,遇到危险时输出的电压高达伏,可以使人致命。电鳗的放电特性启发了科学家发明和创造电池的灵感。”菜济锴说,在翻看书籍时,他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还进一步掌握了鱼的种类、捕鱼工具等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小组课题中,顺利完成了自学内容。王思齐和小组成员们找到了海南省各县渔民及渔船数量统计数据,并分类统计各种类鱼群的捕捞情况。这些学习与实践,提升了小营员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
“我们鼓励小营员自主探索、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索海洋知识的学习习惯。”马娟娟说。
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素养
中科小海*的小营员,都是经学校选送,再通过考核才成为中科小海*的预备役营员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探索海洋的机会,年9月,中科小海*落户北京顺义少年宫。
马娟娟告诉记者,在中科小海*的老师们看来,把海洋研学课程带给更多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素养,激发学生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热情。
一位家长曾对马娟娟说:“中科小海*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很有特色,你们一定要坚持办下去!”这让马娟娟十分感动,教育方式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并与家长达成教育理念的共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小海*研学营里探索海洋知识,更能将在此养成的求知热情、探索能力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
(中国海洋报记者鄂歆奕,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