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带石斑鱼利用EM菌进行工厂化育苗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美丽祥运、健康中国,我的中国梦!

美丽生活从益生菌开始!

生命健康、源于生态,长长久久、久久长长……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 值0.24mg/L, 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EM菌+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胆石斑鱼,隶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为暖水性、中下层珊瑚礁鱼类,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密克罗尼西亚,东至澳大利亚,中国产于南海诸岛和海南岛等海域,但数量稀少。鞍带石斑鱼是石斑鱼类中体型 的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肉质鲜美等诸多优点,且肌肉 酸组成与人体 酸组成较为接近,营养价值高,成为养殖前景极大的石斑鱼种类,深受消费者和养殖业的喜爱,由于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苗种不足限制了鞍带石斑鱼养殖的发展。

石斑鱼育苗培育被认为是海水鱼类育苗种难度较大的一种,而鞍带石斑鱼又有亲鱼获取较难、产卵期短等问题,使人工繁殖更加困难。

目前,学者们对于石斑鱼育苗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几点共识:

首先,育苗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时育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开口期饵料不适宜,长棘期和收棘期的营养缺乏,均可导致高的死亡率。此外,由于育苗密度较高产生的局部缺氧和稚、幼鱼期的互相残杀也是育苗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目前,鞍带石斑鱼育苗多采用池塘生态育苗方式,鞍带石斑鱼在海南的注意产卵期是4—6月和9—10月,前一个产卵期内,海南的池塘育苗中水温经常达到32度以上,而这个水温条件在鞍带石斑鱼的育苗早期仔鱼很难度过;后一个产卵期是海南的台风季节,台风的影响经常导致池塘育苗失败。可见,鞍带石斑鱼的池塘育苗受天气制约,工厂化育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受天气制约的问题。鞍带石斑鱼的工厂化育苗相关报道比较少,作者曾采用单细胞藻类净化水质的方法进行鞍带石斑鱼的育苗,但效果不稳定。为了改进鞍带石斑鱼的工厂化育苗方法,本实验是通过向育苗池中定时定量加入EM菌()和高级虾片,在育苗水体中构建一条碎屑食物链,保持育苗水体水质稳定,完成育苗过程,现将实验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育苗设施与材料

育苗实验在海南某石斑鱼育苗基地进行。

水源:海边砂滤井过滤海水。

育苗池条件:室内水泥池,方形,规格为5m×5m×1m;设有上溢下排的排水口和池底排污口;全池设25只气石充气;育苗车间的房顶部分采用透光材料,设有遮光网,可调节室内光照强度,控制11:00—15:00育苗池水面光照强度为0—Lx。

EM菌:10L,清水20L,红砂糖2kg,在50L聚 桶内混匀密封备用。

虾片:高级虾片

生物饵料:用池塘培育的轮虫、桡足类。

鞍带石斑鱼受精卵0.2kg。

1.2、育苗方法和水质管理

1.2.1、育苗前的准备与投放仔鱼。

培水:育苗池在使用前用漂白粉消*,冲洗至无余氯。加入海水至80cm深。育苗池进水当天开始,每天8:00、15:00分2次向池中泼洒准备好的祥运EM菌和虾片,每次用量:培养的EM菌稀释液ml,虾片30g。EM菌直接向池中泼洒,虾片用适量海水混合,搓碎,经目筛绢过滤,取滤过部分向池中泼洒。

投放仔鱼:培水至第4天,购鞍带石斑鱼受精卵0.2kg。孵化出仔鱼后小心投放到育苗池,仔鱼下池3小时候,抽样测定密度为1.1万尾/立方。

1.2.2、饵料投喂和水质管理

饵料投喂:仔鱼孵出第2天,向育苗池中接种轮虫,保持育苗水体轮虫密度15—20个/ml。第14天开始,继续投喂轮虫外,投喂少量经80目筛绢过滤的桡足类幼体。第20天,以投喂桡足类为主,保持育苗水体桡足类密度5—10个/ml。

水质管理:仔鱼下池后, 周,不换水;第二周,每天向池中加水1—2cm;第三周每天换水3—8cm。第四周以后,根据育苗水质状况,每天换水20—30cm。

1.2.3、育苗水体理化条件和浮游生物的测定

水温、ph、盐度、溶氧、光照强度:每天8:00、15:00二次测定。水温、溶氧测定使用美国HACHHQ3ODflexiMETER,盐度测定试验手持式折光盐度计;ph测定用DELTA台式ph计,光照强度测定用DT-LIGHTMETER测定水面照度。

氨氮测定:HACHDREL便携式完全水质分析实验室的方法。

浮游生物密度测定:育苗期间,每4天取样测定一次轮虫,桡足类以外的浮游生物密度。

1.2.4、鱼苗生长的观察和密度测定

每日两次观察记录鱼苗的活动状况;每5日取样一次,每次10—20尾,经固定后测量体长并描述主要形态特征。

石斑鱼的密度测定,在夜间无光条件下,待鱼苗在池中分散均匀,用mL烧杯随机取样,估测密度。

2、结果分析

2.1、育苗期间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的变化

2.1.1、育苗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对育苗的影响

水温和盐度:育苗期间,水体温度范围在28.0—30.7度,盐度27.0-32.0,鱼苗生长发育正常。在育苗过程中,遇一次台风,室外温度骤降,因育苗车间的保温作用,室内育苗水温变化不大,没有对育苗造成大的影响。育苗早期不换水,因蒸发盐度有小幅上升趋势,至育苗的第三周,因降水影响,海边砂滤井的海水盐度有所下降,此时对育苗池少量换水,盐度有小幅下降,对育苗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育苗时间(天)育苗时间(天)

图1:育苗水体中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图2:育苗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

溶氧:育苗水体采取不间断充气,水体溶氧在6mg/L以上,溶氧条件良好。

光照:育苗车间的光照变化很大,主要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车间设置的日光灯,对实际光照影响不大,图3可以看出,育苗期间出现3次低光照情况。 次在育苗的第4、5天,持续时间一天,正值仔鱼从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的过渡期,从育苗的实际效果看,对育苗生长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第二次遇到光照情况是在第15—17天(台风影响),持续时间2天多,从池中育苗密度变化看,育苗受到一定影响;第三次是在育苗的第21—23天,池中出现一些死苗现象。

酸碱度:从图4可以看出,育苗水体酸碱度在ph7.39—7.90的范围变化,随着育苗进程,ph值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环境因子的周日变化与鱼苗活动规律:选定一个晴天,即在育苗的第13天,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水温、溶氧、光照、ph、以了解其变化规律(见图1)。从总体看,仅光照取自然光,变化明显,水温、溶氧、ph相对稳定。此时鞍带石斑鱼苗背鳍和腹鳍都已经长出长刺,测量理化因子的同时,观察了育苗的活动情况。6:00车间内光照LX,鱼苗胃内食物极少或没有,开始从晚上的随水漂浮转为主动游泳,之后,出现身体向前窜动的摄食动作;8:00摄食动作明显加强,鱼苗腹部饱满,以后整个白天,都有摄食动作,且腹部饱满;至20:00,车间内光照强度为0,用灯光照射育苗池发现鱼苗随充气造成的水流翻滚,无摄食动作,偶尔因灯光刺激而活动。

表1:24小时育苗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

时间

水温(℃)

溶解氧(mg/L)

Ph

光照强度(Lx)6:.46..62.08:.46..:.76..:.16..:.46..:.46...:.16...:.06..70

2.1.2、水体氨氮含量变化及对鱼苗生长的影响

育苗期间,4次测定了水体的氨氮含量,育苗第1天(水源)、第7天、第18天、第29天的氨氮含量分别是:0.24、0.47、2.53、0.97mg/L。从结果看,本方法进行育苗,水体氨氮含量不断增高,第18天达到 (因此此前不换水),以后随着换水量增大,氨氮含量下降。第18天的氨氮含量达到2.53mg/L,鱼苗活动并无明显异常。

2.1.3、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测定

2.1.3.1、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

育苗第7天开始,每5天采样一次,测定育苗池中轮虫、桡足类以外的浮游生物种类(见表2)。

表2:育苗水体中出现的浮游生物种类

浮游生物种类

出现的时间(或检测出的时间)浮游植物第7天第11天第15天第19天

1、小球藻

++++2、微绿球藻+3、菱形藻属+4、隐藻属++5、直链藻类+++6、原甲藻属+

7、等片藻类

++8、多甲藻类+9、颤藻属+10、单鞭金藻属+11、新月藻属++12、蓝色裸甲藻++++浮游生物1、旋回侠盗虫++2、四膜虫++3、匕口虫+4、尾毛虫+5、异养鞭毛虫+++

2.1.3.2、育苗水体中微型浮游生物量的变化

育苗池换水之前,分4次取样测定了除轮虫、桡足类之外的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第7天,浮游生物量5.77×个/L,第11天4.36×个/L,第15天7.71×个/L,第19天9.85×个/L。这些浮游生物由偶然因素进入育苗池,在育苗池中生长,构成了育苗池中生物的组成部分,并在育苗池中发挥作用。

2.2、育苗密度变化和育苗效果

育苗期间,4次测定了池中的鱼苗密度。第1天(仔鱼下池)密度11×尾/m3,第7天为10×尾/m3,第19天为2×尾/m3,第30天为0.3×尾/m3。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育苗密度逐渐下降,复合石斑鱼育苗的一般规律。

2.3、鱼苗生长情况

2.3.1、初孵仔鱼

刚孵化出膜的仔鱼,身体前端有一个椭圆形半透明的卵*囊,卵*囊后部有一小油球,初孵仔鱼由于油球的作用倾斜浮在水面上,偶尔垂直向上游动。

2.3.2、开口仔鱼

放苗的第3天,观察到卵*囊明显变小且接近消失,此时期仔鱼由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型向外源性营养型转变,口部开始形成,出现胸鳍原基,在水中观察可明显看到仔鱼头部有两个黑点,腹部、尾部各一个黑点,头朝下浮于水中,已可在水中平游。用烧杯观察时,可见仔鱼用吻部用力的啄烧杯底部,有明显的摄食行为,此时应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适合仔鱼摄食的饵料。

2.3.3、背棘和腹棘根芽出现

放苗的第7天,此时仔鱼全长为0.±0.02mm,背棘和腹棘根芽出现,头部增高,消化管上部黑色素增大,在池中有聚群行为,喜获在池角和边缘活动,有趋光行为。用烧杯打起观察,可明显看到仔鱼身体两侧长出一对翘状鳍条,振动较快,黑色素加深,仔鱼摄食能力增强,活力较好。

2.3.4、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出现

放苗的第10天,此时全长0.±0.01mm,背鳍位置上出现一枚长棘,棘上有黑色素分布,棘缘呈锯齿状,在身体两侧的腹鳍位置上也长出两枚长棘,与背棘相似,鱼体全身布满粘液。用烧杯观察,呈小三叉状。鱼苗在池中分布面积稍微扩大,但四角的分布密度仍然比较高,四壁稍低。主要在水中中上层活动。

2.3.5、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形成。

放苗第23天,全长1.45mm,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 长度达到仔稚鱼阶段的 值。鱼体头部眼眶斜后上方色斑增多并有向胸鳍附近扩大之势。 背鳍和第二背鳍已连在一起,臀鳍 鳍条变粗形成鳍棘,各鳍已基本形成。

放苗第34天,平均全长2.45mm,部分生长快的个体开始长出鳞片。此时,鱼苗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标粗培育,实验结束。

3、讨论:

3.1、水环境因子对育苗的影响。

育苗水体温度是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水质指标。很多学者皆对育苗过程中水体适宜温度进行论述与报道。本实验中鞍带石斑鱼育苗期间测得水温范围在28—30.8℃,鱼苗的发育正常。

育苗水体盐度、溶氧量、ph值的变化范围与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等基本一致,表明鞍带石斑鱼育苗对这些因子的要求与其他石斑鱼差异可能不显著。

光照对育苗的影响,本次育苗遇到三次低光照情况,持续时间都不长,从育苗效果看,没有造成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鞍带石斑鱼的育苗车间取自然光,育苗池水面光照0—Lx是适宜的。

3.2、生物EM菌+高级虾片的生态育苗模式。

用本实验的方法进行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实际上在水体中建立了一条碎屑食物链: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EM菌,利用微生物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废物和残体;这样的育苗方法,育苗池中还会自然出现一些微型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作为饵料投入的轮虫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育苗后期作为饵料投入的桡足类,摄食微型浮游生物、轮虫和藻类等;作为培育对象的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

用EM菌解决了石斑鱼育苗种几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1)、提供了石斑鱼的开口饵料。石斑鱼育苗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解决幼苗开口期的营养需求。本实验利用水中出现的微型浮游生物(EM菌的功劳)作为仔鱼开口饵料,开口效果良好。

2)、石斑鱼育苗前两周,因仔鱼太小,对育苗池换水相当困难。用本实验EM菌育苗方法,实际上市在育苗水体构建了一条碎屑食物链,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微生物和藻类利用水体中溶解的无机盐,避免无机盐在水体中快速积累,从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达到育苗前两周不换水的目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建立的育苗系统,并不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体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一些指标还是在不断上升,如NH3-N,NO2-N,COD等指标实际上也是在不断上升的,只是用EM菌把上升的速度有所控制,并且能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内满足石斑鱼生长发育的需要,正好解决石斑鱼育苗早期(前两周)难于换水的问题。

之后,随着育苗的生长,活动能力增强,可以通过对育苗池换水,解决育苗池水中无机盐不断上升的问题,使石斑鱼育苗过程得以完成。

3)、轮虫,桡足类作为石斑鱼的饵料投入到育苗水体,当天不可能全部被鱼苗摄食,总会存留一部分,本实验用EM菌育苗的方法中,育苗池中因为使用了EM菌而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微型浮游生物,成为了轮虫、桡足类的饵料,保证后者不会因饥饿降低其作为石斑鱼饵料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

河南祥运生物(环保)公司技术服务中心

运之来健康生活=健康农业知识宝典=发酵+原生态+益生菌护航=播种未来、缔造人类健康生活!技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7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