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莆田祭灶送神习俗,都在这里了

文字:扬羽

腊月二十四,莆田祭灶

(阳历:年2月5日)

莆仙文化系列之《莆田祭灶》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

厦门木未传媒摄制

莆田当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众廿四辞灶,偶有变动。

祭灶的用品丰俭随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

钻木生烟,击石出火。围绕着温暖的火焰,先民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照明、取暖、熟食、围猎,古人在结束穴居生活后就把对火的敬意和尊崇逐渐转移到了家中的灶台上。于是,祭灶之风,盛行千年。

周礼“五祀”,祀灶位列其中。传说中,*帝、炎帝、祝融都曾担任过民间灶神。《论语.八佾》中也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记述。

祭灶送神,自商周起,就是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孔子都感慨若不慎重祭灶,就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所谓祭灶,实质上即送灶君朝天。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负有家宅的全权监察权。

因此人们为了祈福消灾,便会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在他上天当日,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范成大的这首《祭灶词》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场景。

莆田民俗中既有中原文化的保存,又有闽越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祭灶习俗上也存在共性与个性的融合。

当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众廿四辞灶,偶有变动。

祭灶的用品丰俭随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

这种用糯米做成的圆子或糕点具备又甜又黏的个性,跟北方用麦芽糖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沿海也有特例,是仅用番薯蒸熟和着面粉煎熟的“送年粿”和烫芥菜。这种粿不甜,菜无油。是为了让灶君感受民间穷苦,上天奏事,玉帝怜悯可以降下福泽。

中原祭灶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做法,莆田无这一禁忌,男女均可祭灶送神。

祭灶之后,要撕去灶神画像,放在贡银、大银、元宝上一同焚化,代表送神上天。

灶神画像一般是木板彩印,现在多用瓷砖镌刻:身着官服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坐。

两边有“鼎中生白玉,灶里出*金”等类的联语。送神祝词常有“好话多说,坏的别讲”之类的叮咛。

在家家户户燃气灶、电磁炉普及的今天,灶王爷几乎存身无处,祭灶习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再现这一习俗的意义,恐怕更大的是在于保存一种记忆了。

撰稿:扬羽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来源:莆田旅游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6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