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la
舌形贝
我们经常所说的“活化石”,指的是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非常长,其相似的种类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从曾经发生的主要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如我们所熟知的银杏、大熊猫、鸭嘴兽这些都是典型的活化石。
今天要介绍的是
一位诞生于距今5.4亿年前寒武纪的远古生物
——舌形贝(Lingula)。
竟是一道佳肴
爆炒海豆芽
虽然说是远古生物,但是舌形贝并不像传说中的古生物一样身材魁梧,它的外形很普通,普通到能到大家的餐桌上。海边的朋友可能都吃过,舌形贝小名“海豆芽”,适合放酱油爆炒,食用根部的肉茎,做下酒菜 。
鸭嘴舌形贝
而这些小小的海豆芽却是挺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存活了超过5亿年的究极活化石,从出现到现在,外形、大小都未曾有过明显的改变。那么话说回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是如何在乱世中求得生存,又是如何保留最初的外形存活到现在的呢?
探秘舌形贝
舌形贝化石
舌形贝属于腕足动物门无铰纲,因酷似豆芽菜而得到“海豆芽”的艺名。学过古生物的朋友都知道,腕足动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属于一个重要的古生物门类,但是由于和软体动物门的双壳纲、腹足纲的动物们相爱相杀的过程中逐渐没落。地质历史上出现的腕足动物种类多达种,而如今只有少数物种残存至今。舌形贝就是现生腕足动物中规模 的,最与世无争的物种。
舌形贝化石与现生鸭嘴舌形贝
舌形贝长长的肉茎和对称的双壳常被人误认为是软体动物,而其壳内却并非软体结构,由促进海水吸收的外套膜、带有纤毛可以过滤海水的触手冠和一套完整的消化系统组成,外壳顶部还有三根刚毛用于过滤大颗粒物体。舌形贝靠过滤海水中可食用的小颗粒为生,靠从壳内三角孔中伸出的肉茎固着在海底泥沙中为家,就这样简简单单度过了5亿年的历史岁月。舌形贝的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一直在积极进化,努力地活下去。
要想说清楚舌形贝的进化史,
就先从腕足动物的演化讲起吧。
腕足动物兴衰
腕足动物(Brachiopod)是一类非常大的物种,也是相当神秘的物种。腕足动物诞生于早寒武世,靠着坚硬的外壳抵御外敌迅速繁荣壮大,这类庞大的种群靠栖息在海底为生。与双壳不同,腕足的两瓣壳往往是不对称的,而且上下张合,一张一翕来控制海水进出,通过过滤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腕足的长度 也仅能长到十多厘米,部分壳部带刺的可能会虚报身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过去的腕足往往外壳形态各异,而内部结构较为统一,仅有无铰纲和有铰纲的主要区别,然而现代的腕足动物软件和外形相差很大,这也说明腕足动物在经过了明显的趋同进化和逆转演化。
腕足结构图
腕足动物只能靠滤食、底栖为生,不具有捕食行为,虽然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占尽优势,但它们从来没有登上过海洋霸主的舞台。在地质历史上,它们也曾经有过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三次大繁盛时期,常与珊瑚共生,与同期的双壳、腹足有着竞争关系,数量上往往是此消彼长。遗憾的是,经历过历史上 的大灭绝事件,二叠-三叠纪大灭绝事件,腕足从此一蹶不振,永远的败给了双壳类动物。
Coptothyris可见内部纤毛腕(源自:Behance)
Coptothyris可见内部纤毛腕(源自:Behance)
蕉叶贝和鸮头贝化石(源自:Mar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