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客眼中ldquo亚洲最后的穴居

在贵州省紫云县水塘镇的绵延大山里,有一座笔架山,山上天然形成了三个大洞,称为下洞、中洞、上洞。中国至今 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就坐落在海拔米的中洞中。要去中洞,除了徒步爬山,绝无别的代步工具。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年描写中洞小学的文章,得知那时上山的路上怪石嶙峋,树木错综,加上山又非常高,要动用了全部的两脚、两手,手扯枝条,脚攀苍岩,才敢往上挪步,险峻之处,不敢抬头,不敢低头。抬头是高山欲倾,低头是万丈深渊。山的美、水的秀、树的俊,洞的奇,在这里全成了别人的风景,而爬山人只有喘粗气和提心吊胆的份了。大雾中行车,山路十八弯,透过车窗看到这些老牛,车也只能慢慢跟在后面,既不敢鸣笛,也没办法超过去。当地人称这些老牛为“土警察”。而我这次去中洞,则是费了一番周折。早晨大雾,听司机说修好的石头台阶,一直修到洞口处,就闷着头一路攀登。到达一处平缓的地方,左边没有雾,清楚地看到一条羊肠小道,看看右边,大雾中只看到脚下几级台阶。何去何从呢?给司机打电话询问,司机说,走左边的路。于是,走向这条看不到头的羊肠小道,边走边怀疑:怎么还看不到洞口呢?这是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恐怕平时根本没人走,路很滑,每迈一步都须十分小心。(就是图中那条小路)用了半个多小时一直走到路的尽头,看到一个寨子,怎么也没找到所说的洞!再打电话,手机没有信号,提防着寨中冲我狂吠的狗,东张西望走进寨中。终于,看到远处高坡有一户人家,一位老婆婆正在门口忙着什么。我赶紧高声问好,并请求她能否指给我去中洞的路。到这种陌生地方,嘴甜是必须的!老婆婆应了一声,转身回屋抱着被子下山来,晾好被子,又挑起水桶,我耐心地等着她做完这样做那样,求人嘛!老人家看到我,并不在意我是如何着急要去中洞,而是一个劲地请我到家中吃完饭再走。我心里这个急哟,再三谢过。她把我领到了小路口,指给我一条小路。老人家的普通话听得真是吃力,天!不是听错了吧?这正是我刚刚走过的路啊,还要走回去?原来司机说走左边,他并没考虑我站的方向,结果走了恰恰相反的路!除了往回走别处无路可走,谢过老人,擦把汗,背起20多斤的相机包,硬着头皮往回走,这回可没有了来时的速度,又是半个多小时。返回到岔路口的平台后,发现大雾已散去,眼前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下山的石台阶路,心想要是晚来一会儿,就用不着走那段冤枉路了。一般到达洞口需要走一个多小时。以我的体力,我也足足爬了半个小时。带着满身汗水气喘如牛的走近了中洞。远远可以看到洞口了,我绝没想到这洞会如此之大!洞中隐约有房子和炊烟,洞前的一排排、一簇簇翠竹绿树。走进中洞,我惊呆了,这哪里是房子?一色的竹篦子、一色的没有房门,一色的没有屋顶、一色的简陋和破旧。这里会住人?这里能住人?如果不是穿着青布苗装的村民来来往往,你绝不会相信这就是一个村落,洞中村落。我想起在水城“跳花节”上认识的德国夫妇的话,听说我要去中洞,他们说“我们去过了中洞,很奇怪洞中竟能住人,因为在德国洞是不住人的。中国的一切都太神奇了!”我苦笑:是褒是贬?!几个在洞口玩耍的孩子,而玩具就是一根绳子。孩子们的穿着很破旧,各式各样的都有,有明显的捐赠痕迹。我问小姑娘,有苗族的衣服吗?一转身的功夫,这个小女孩和小弟弟翻出了苗族的帽子戴在头上。看着他们的衣着,我心里自责不已,我无意中的一句问话一定 了这幼小的心灵。在这个长米、宽米、高55米的山洞里,苗族人的房子依山洞两壁而建,一律的木柱子,竹篱笆墙,没有屋顶,天然的溶洞蓬就是他们共同的屋顶。洞中居民都是苗族。洞里人家分为王、吴、梁、罗四个姓,有十几户,七十多人。洞外稍缓的山坡上,石缝里,有部分旱地,种着玉米和红薯,这两项是洞里人主要的收入,也是他们一年到头的主食。很想走进屋内看看,来到门前,轻声问道“我可以进来吗?”主人非常热情地招呼我进屋,他们正在吃饭,请我一起吃饭,我谢过他们的好意,询问我是否可以拍几张照片,得到主人的允许,我四处打量着。所说的屋内,无非是周围挡上了竹篦子,很暗,在进洞之前,我就把三脚架放在了洞口,我总感觉在这样的地方,我没有勇气支起三脚架。因为装备上越是齐全,我越无法面对他们端起相机。这是罗姓的兄弟二人的家,罗大哥的儿子在外地打工,两个孙子随他们一起住在这里。把小板凳立起来当脚架,我尽量挑选着有光亮的地方,为他们拍一张合影。屋里实在太暗了,在门前拍了一张。不知什么时候,小男孩儿换了件衣服。再出来时,小男孩儿又拿出一件晴纶衣,爷爷跟我说这是别人送的衣服。男孩子马上纠正道“这是我妈妈爸爸给我买的!”我听了心头一震:这孩子的心尊心啊!小哥哥已读初中,上学要走出两个多小时到学校。周末才回到家中。哥哥长得称得上帅气,唉!火塘边的老哥俩攀梯子上去,顶层是堆放杂物的地方。一家人围在在火塘旁吃饭。尽管主人盛情,可我实在没办法在他家吃饭,我 不是嫌弃他们,我也曾在甘孜的藏民家吃过饭的,条件也不好。但在这里,我吃这一碗饭,他们就会少吃一碗,我真是不忍。这个小女孩儿一直抱着这个球玩,这球应该是谁送她的宝贝!小女孩儿不知用什么东西把小脸画得红红的,爱美的天性!让人看着心疼!你见过这样的篮球场吗?举世无双吧!这个小女孩儿始终是一个人玩她的宝贝篮球。在这洞中,这是 的玩具了。另两个小男孩儿只有拿着甘蔗当棍棒玩耍,舞枪弄棒是男孩子的天性!洞有多大?篮球场只占一小部分。大大的篮球场,孤零零的小女孩儿!年7月,贵州电网公司捐款修建了这个篮球场,让洞中的孩子有了一个可以玩的地方。曾经的“中洞小学”。先后有一些志愿者来这里支教,后来*府为了让洞中的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把学校迁了出去。我领着小女孩儿的手,来到这个曾经的小学。洞中的门是没有锁的,教室也不会有,不知是钉上了还是怎么回事,小女孩推了几次都没有推开。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透过木窗,看到教室墙上贴着的“好”和“学”两个字,猜想那应该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吧。可这样简陋的教室,可能学得好吗?我从来没听到这个小女孩说一句话,不想打扰她,我向来不喜欢摆拍,此时更是不可能,我就那样默默地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她扒着窗户向教室里面看着,她在想什么?这个七岁的小姑娘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家里供不起。如果这个小学校不搬迁,她是不是还可以读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会有如此忧郁的眼神。我不敢出声,跟着她转。终于这间教室的门推开了,我走进去,小女孩并不进来,仍是默默的看着,尽管我不停地按快门,但我感觉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我并不存在。当我走出教室,发现小女孩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进去,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默默地走到窗前,用小手摘去窗口挂着的灰网!这是我无论如何都设计不出来的动作!那一刻,我不会思想了!鼻子酸酸的,有一种想把这个小孩子带回来的冲动!这是曾经的教师办公室,就在教室的对面。墙上贴着教师值日表,已经看不清楚上面的名字,不知我的同行们当初是怎样在这里任教的。敬意,伴着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涌上心头。如今的办公室已经成了堆放玉米杆的仓库。教室的后面堆放着铁架子,似乎也是捐赠来的什么体育设施,在地上静静地躺着。随意走进哪一户人家,都是这般情景,只是她的家更简陋,好像只有她一个人。走进哪一家,都会被邀请吃饭。你能感觉到那不是客套,而是真心实意地邀请。这是我在洞中看到的条件 的一户,屋子建在洞口,阳光使屋内亮堂许多。听说我想拍照,她赶紧换上苗族的衣服。看得出,这是一件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崭新崭新的。我转身喊边上的几个孩子一起合影,回来整理照片时才发现,两个小孩子手里都拿着书包。也许他们太小,还不知道上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显然是捐赠的书包在他们心中却是一件大礼物,连照像都要带着的!这个女孩子已上初中,正在整理东西,一会儿要返回学校。告别中洞的人们,我要离开了,小女孩一声不响地跟在我的身后,我向她说着再见,她只招招手,仍是一声不响,没有了初见我时的笑容,好像从我领着她的小手起,这个孩子就再没有笑过,也再没说过话。走几步再回身看,她的小弟弟也站在她的身边,两个人默默地目送着我,我再不敢回头了,我怕眼泪不争气!走出洞口,看到住在洞里的一位年轻女子在干农活,幼小的孩子放在一边。看到罗家的兄弟在自家的地里摘菜,非要把自己种的菜送给我。我知道这 是绿色蔬菜,可这用汗水种的菜,如何咽得下?!而与这里的木建筑和贫乏的生活相对应的是,山洞往下六七里的半山腰平坦处,散落着十多栋钢筋水泥房,这是当地*府为了中洞的苗族人建造的。作为扶贫改造,住在山洞里的人全部迁居这里,*府为之花了好几十万元。然而让他们百思不解的是这些山洞里的苗民刚刚住了几天,又悄悄的搬回山洞里了。从*河流域迁徙到西南的边远山区,苗族人从躲避战乱、疾病和在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学到了坚强和忍耐,只要能勉强生存,再苦再累他们也会坚持下去,特别是山洞里几代人的孤守已形成他们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中洞苗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被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后,这些“桃花源里”的“穴居部落”逐渐被外界知晓,一边是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贫穷与落后,一边是洞里的苗族山民的悠闲和与世无争的日子,引起人们的无限猜测和遐想。如果人们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看还可以理解,如果以他们的原始、落后来满足观众的胃口,也许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是一种 。返回的山路上,遇到出去购物的中洞人,看她们满脸的笑容,看她们的穿着打扮,谁能想到她们也是居住在洞中之人呢?遇到这两个要返校的孩子,再三让她们上车都不肯,一再说明车费已付过,不需要她们花钱,总算是把她们劝上了车,省去她们回校两个小时的徒步。中洞苗寨的大人们不愿意迁出山洞,而他们的孩子却开始接受外来文明的教育。这点让人稍有安慰。这一天,天气热辣辣的,这对贵州来说是难得的晴天,而我的心却是阴阴的,沉沉的!脚步也格外沉重,不是因为身上背的20多斤的相机包,爬了一天的山路,晚上竟然久久睡不着,这对我来说是从来不曾有过的。那小女孩儿的眼神一直在我的脑中晃动!我是去做什么?我是不是让小姑娘难过了?风风火火的旅人把中洞当作景点观赏,来去匆匆,带去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所要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是这样的吗?我可以把身边带的吃的东西给小孩子留下,可我离开以后呢?我小心翼翼地,唯恐 到她们的自尊心,可那孩子的眼神分明在告诉我:她受伤了!但愿是我想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6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