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动物资源及雨林生态系统概述上篇

编辑│拾光打捞

图片由作者提供,转载需授权。

笔者于年7月27日至8月26日参加中科考察队到亚马逊河实地考察,历时30天。现将亚马逊主要动物资源、雨林生态系统特点以及疫源动物情况整理成文,在此做一个简要介绍。

考察队员在原始热带雨林调查

亚马逊主要动物资源(上篇)

一、无脊椎动物类群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体。由于水体偏酸性,影响这些动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与新陈代谢,进而影响此类动物的生存与分布。另一方面,水体中缺乏腔肠动物所需的食物—如水生浮游动物。而水中大量存在的掠食者—食人鲳、鲶鱼的存在也使得扁形动物所依赖的主要食物--腐肉成为稀缺资源。水体理化因子与食物因子的限制使得本地区缺乏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类群。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但总体数目偏低,这也与本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雨林地区大量存在的腐烂的枝叶形成酸性很强的物质(腐殖酸与富里酸),这使得本地区的土壤充满了酸性物质。正是这类物质限制了线虫的生存与分布。环节动物的代表为蚯蚓和蚂蝗,本地区蚯蚓数量很低,而蚂蝗(水蛭、旱蚂蝗)就更罕见,这可能与土壤中酸性物质积累过多有关。

水生生物取样

软体动物体外有外套腔形成的钙质贝壳,少数类群可生活在陆地上,多数生活在水中。由于本地区水质、土壤偏酸性,不利于软体动物外壳钙质的积累,不利于软体动物的存活,因此本地区严重缺乏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水体中小型杂食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食物,也是多种寄生虫的主要中间宿主。软体动物的缺乏,意味着本地区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多样性降低。

稀有的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

(二)节肢动物--昆虫

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个蚂蚁王国,这里的蚂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有素食的切叶蚁、杂食性的黑蚂蚁、肉食性的火蚂蚁等等。丛林中黑蚂蚁种类很多,均可分泌刺激性很强的蚁酸和蚁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通过群体战术,黑蚂蚁可以猎获到体型大得多的动物。出于对频繁降雨和水淹的适应,这里的蚁群多数将窝巢建在树干上或者巨大的倒木上。还有一些火蚁种类直接在地面构筑坚硬的堡垒以对抗雨水的冲刷。蜂类与蚁类同属膜翅目,丛林中马蜂数目繁多,具有超强的杀伤力。丛林顶层有众多蜜源植物,有些兰花就直接附生在树木上,蜜蜂与熊蜂多出现在这些地方。

蚁群威胁了多数蠕虫类以及其它植食性昆虫的生存,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效应减少了捕食性昆虫的食物资源,使森林里节肢动物的总体数量大大下降。在蚁群主导的生境中,其他陆生无脊椎动物很少有机会生存和繁衍。通常情况下,蠕虫类和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环节,是主要次级生产者,职能是将植物性食物转化成动物性食物以便为更高营养级的动物所利用。这两类动物数量的匮乏直接动摇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基础食物链的基础。除了少数特化的动物如食蚁兽之外,很少有动物能够直接捕食蚂蚁,这事实上造成食物链的中断。而将直接导致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鸟类、兽类)直接利用植物产品(如树叶和果实、种子),而不是取食小型昆虫。

树蜥

双翅目主要有蚊类、蝇类和虻类。这里的蚊子绝多为库蚊,此外还有数目众多的蠓、蚋。蚊虫是传播热带疾病的媒介生物。蚊类幼虫称孑孓,生活在静水(淡水)中,因此水体的PH值成为限制其数量与分布的制约因子。在亚马逊河的索尼姆河流域,由于水体夹杂大量的泥沙,水体PH值比较高,可达到6.5-6.7左右,利于孑孓的孳生,因此这个地区的蚊虫数量极高。数量过高的蚊虫一方面丰富了生态系统食物链:水体中大量存在的孑孓是小型鱼类很好的食物,蚊虫成虫也是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一些兽类(蝙蝠)的食物;但数目众多的蚊虫也会频繁侵袭大型动物与人类。但在黑水河段,由于水体PH值很低(4.1-4.9),不利于孑孓的生存,这类地区相对蚊虫的数量就很低,这也间接影响黑水区其他动物类群的数量。

调查小船

蝇类有果蝇、麻蝇、家蝇、食蚜蝇,蝇类总体数目偏低。虻类主要有两种:斑翅虻和小虻。斑翅虻比跟普通家蝇稍大,沿河地区均有分布;而小虻体形跟果蝇差不到,主要分布在*水河段,黑水河段罕见。虻类叮咬人群和动物,同时传播疾病,因此也应列为重点防范的动物类群。

亚马逊地区昆虫种类多样,鳞翅目有:蛱蝶、粉蝶、绢蝶、凤蝶、粉蛾、夜蛾。鞘翅目有:龙虱、象甲、虎甲、步甲、犀甲、锹型甲、隐翅虫、萤火虫、瓢虫。此外,本地区还有直翅目(蝗虫、螽斯、蝼蛄、蟋蟀),半翅目(蝽象、网蝽、水黾、划蝽),同翅目(蝉、叶蝉、蚜虫),蜻蜓目(蜻蜓、豆娘),蜉蝣目(蜉蝣),螳螂目(螳螂、枯叶螳螂),等翅目(白蚁)等昆虫。

(三)其他节肢动物类群

在本地区的蛛形纲包括蜘蛛类和蜱螨类。蜘蛛类的特出代表是食鸟蛛,食鸟蛛体形巨大,重量可达50克左右,可以猎捕小型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本地区缺乏蜱螨种类,偏酸性的土壤制约了蜱螨类的幼虫阶段,从而抑制了此类动物的繁衍。多足纲(蜈蚣)数目也很少。

甲壳类是构成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水体食物链的重要组分。主要包括小型的枝角类、挠足类,以及大中体型的虾蟹类。由于本地区水体偏酸,不利浮游动物的生理代谢,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很低,大型的虾蟹类数量也罕见。甲壳动物为鱼类与水鸟的重要食物,其资源数量直接影响鱼类、鸟类的数量。

美丽的亚马逊

二、主要脊椎动物类群

(一)鱼类

亚马逊河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资源种类就有种,而我国长江仅多种。主要特色鱼类种类有巨骨舌鱼、电鳗、鲶鱼、肺鱼、食人鱼。由于水体很深,酸性程度高,这里也是 的热带观赏鱼的主产地。由于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数量的匮乏,不少鱼类直接利用植物性食物,如脂鲤主要以水草、淹没在水线之下的树叶、果实为食物,另外一些鱼类则演变成掠食者,以其他鱼类或动物为食物,如食人鱼、大鲶鱼和巨骨舌鱼。

世界上 的淡水鱼-巨骨舌鱼

(二)两栖类、爬行类

本地区的两栖类有箭*蛙、树蛙和蟾蜍。箭*蛙具有很强的*性,印第安人的主要远程攻击武器之一的吹枪和弓箭就是浸泡了箭*蛙制成的箭*(curare),从而增强了杀伤力。爬行类有蜥蜴类(石龙子、绿蜥蜴、草蜥和树蜥)、蛇蟒类(游蛇、锦蛇、蝮蛇、蝰蛇、眼镜蛇和蟒)、龟鳖类(河龟、陆龟、鳖)与鳄鱼(眼镜鳄、黑鳄、石鳄)。

由于主要食物资源—昆虫类的缺乏,本地区两栖类总体数目偏低。两栖类的分布还间接与地区的土壤与水体的理化性质有关,而后者事实上决定了水生昆虫食物资源的丰盛度。在白水河地区(和白水河河汊),由于蚊虫数量较高,蛙类的发现频次显著增加。而在黑水河区域,两栖类的发现频次显著下降。肉食性的蜥蜴类数量也显然受食物资源的影响,总体数目偏低,但植食性的蜥蜴数量则不受影响,且通常个体可以长的很大。蛇类显然也受到食物资源的限制,总体数目也偏低。龟类由于杂食性,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土壤与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白水区域的数量要略高于黑水区域的数量。鳄类主要生活在静水区域,静水区域的水体多呈酸性,白水河段的湖泊中鳄类数量也相应高于黑水河河段。

波多豚

(三)鸟类

亚马逊河流域的鸟类资源丰富。这里首要鸟类类群是鹦鹉目,光是金刚鹦鹉属,本地区就有6、7种之多,金刚鹦鹉体形较大,面部羽毛上具有类似中国京剧演员脸谱的条纹。其中最美丽的属绯金刚鹦鹉(scarletmacaw),其深红色翅膀上具有金*色斑块,蓝*金刚鹦鹉则披着艳丽的兰色羽毛。金刚鹦鹉的力气惊人,可啄开坚硬的巴西栗子果壳。普通绿鹦鹉体形中等,是本地区的优势种类。

丛林人家

佛法僧目的代表种类是翠鸟,翠鸟主要在河面猎食鱼类,种类多、分布广、数目高,沿河随处可见。隼形目占据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一个顶极,常见种类有美洲红头秃鹫、隼、苍鹰等。其中南美红头秃鹫在*水沿岸集群,群体可达上千只。此外,本地区还有鹭形目(白鹭、苍鹭、夜鹭),鹳行目(白鹳),雁形目(大雁和野鸭),鸊鹈目(鸊鹈),鹬形目,鹃形目,雀形目,鸽形目(斑鸠),鹈形目(鹈鹕、鸬鹚),鹤形目(鹤类、秧鸡、骨顶鸡),鴷形目(啄木鸟),鸡形目(麝雉),夜鹰目(夜鹰),鴞形目,雨燕目,莺形目等种类。

受食物资源的限制(昆虫及蠕虫),本地区缺乏小型食虫类鸟类(如莺类),杂食性鸟类种类与数目也很低,大多数鸟类主要以取食鱼类(翠鸟、鹭、鹳、雁、鹬、鹤类),还有一些鸟类转为素食,以直接取食林木的种子、果实和叶片(如鹦鹉类)。基础食物链中的浮游动植物(水体生态系统)与昆虫(陆地生态系统)的匮乏对本地区鸟类群落的结构与数量均有很大的影响。

丛林里的西番莲

(四)哺乳类

本地区的哺乳动物很有特色,主要有中个类群:水生哺乳动物有红江豚、灰江豚和海牛。陆生哺乳动物有刺鼠、水豚鼠、松鼠猴、蜘蛛猴、红吼猴、黑吼猴、狨、树懒、食蚁兽、大食蚁兽、香鼬、南美貘、浣熊、云豹、美洲狮等等。

海牛也称儒艮,俗称美人鱼。属于鳍脚目,前肢特化成鳍状,后肢特化成桨状,位于身体后端。本地区分布种为亚马逊海牛,终生生活在淡水中,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物。本地区有两种海豚类:红江豚和灰江豚,同属鲸目。江豚主要以鱼类为食物,视线很差,利用回声定位(即声纳系统)来探测行进方向与捕食目标。

由于本地区丛林密布,因此适于树栖种类的生存。灵长目是重要的树栖类群,有:如松鼠猴、蜘蛛猴、红吼猴、黑吼猴、狨、夜猴等。总体上说,本地区茂密的丛林和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灵长目动物。在其他多种哺乳动物类群中,这里的灵长目动物一枝独秀。小型猴类主要在林层中上部采集林木果实与种子,偶尔也采集树叶和附生植物作为补充食物。大型猴类则以树叶和浆果为食物。灵长类动物在林区起着重要的传播树木种子的功能,在森林更新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阴森的亚马逊丛林

陆生哺乳动物第二个重要类群是啮齿动物,林下区域是鼠类的 。这里有30-40种啮齿动物,家鼠、仓鼠、田鼠、松鼠均有分布。代表种类有刺鼠和水豚鼠:刺鼠生活在陆地上,成体体重可达10㎏,通常在树洞或者地下巢穴中栖身。水豚鼠则生活在近岸水边,成体暗红色,体型与刺鼠相当。水豚鼠善于游泳,其肉食与皮毛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动物资源之一。根据沿途取样调查结果,本地区鼠类总体数量偏低,可能与优势蚁群清洗了鼠类的优质食物资源(昆虫与散落地面的植物种子)有关。

本地区有还有古老的动物树懒,依赖树叶为食物。树懒平时很少下地面,偶尔利用地面进行树木间转移。树懒善于游泳,有时也直接借助水面进行扩散和转移,以完成种群的基因扩散与交流。本地区有两趾树懒、三趾树懒两种,常见的是三趾树懒。食蚁兽和大食蚁兽是专门一蚂蚁为食物的哺乳动物,本地区的食蚁兽在种类与数量上都占据 优势。

亚马逊一角

本地区的有蹄类数量很低,特色种类为南美貘。南美貘喜欢生活在近水边,或靠近池塘的沼地,平时喜欢泥浴以驱避蚊虫。一旦遇到危险,就沿着水边泥地快速奔跑,大型的捕食者都不善于在水边泥地奔跑。成体貘体色暗红,但幼貘则有斑纹,长成后斑纹逐渐消失。食肉目有水貂、香鼬、美洲浣熊、云豹、美洲狮,美洲狮为丛林霸主。

从食性上看,本地区的哺乳动物多以植食性为主(如猴类、树懒、南美貘、美洲浣熊等等),而肉食性与杂食性的兽类在数量与种类上都偏少, 的就是食蚁兽种类与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大陆。另外,本地区哺乳动物在生活习性方面的特征是多数善于游泳和爬树,在雨林地区,游泳与爬树是重要的生存技能,是增加动物对热带雨林生境的适应的重要保障。

本文节选自:宛新荣.亚马逊动物资源及雨林生态系统概述[J].自然杂志,,27(3):-.

作者简介│宛新荣,男,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草学会草地植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保学会鼠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啮齿动物种群生态、行为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草地鼠传疫病与鼠害控制等。

点击上图“识别图中







































刘云涛
北京 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y/1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