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一本闲书,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爷叔身体力行之!
书名叫做《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我们通常都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主导,觉得,人类一切的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是性,这本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读来饶有兴味。书的英文名叫:thewormatthecore.这听上去就不怎么妙了,我们内心深处,都像虫子一样的怯懦。呵呵。
开篇就谈,如何应对对死亡的恐惧。先讲了一个故事,年,17岁的德国女孩朱莉安娜所乘坐的一班飞越亚马逊丛林的航班遭遇空难,她用了11天的时间,托着受伤的腿,断裂的锁骨,加上脑部受到强烈的震荡,眼睛几乎已经肿成了缝。克服种种困难:倾盆大雨,泥浆沼泽,酷热蚊虫,鳄鱼,狼蛛,*蛙,电鳗,食人鱼。(简直就是要你命!) 她找到了一条小溪,因为动物学家的父亲告诉过她,大多数人,临水而居。这句话救了她的命,在小溪边找到一条汽船,她麻木地用汽油烧死了自己身上伤口里的很多蛆虫(想想这个画面)。几天后,汽船的主人发现了她,把她带到最近的城镇,她是那场空难 的幸存者。
朱莉安娜的经历,证实一件事,就是在危难发生时,我们的生存本能会驱使我们用各种方法不计一切的活下来。可是,动物也是一样,所有的生物与生俱来都有自我保护的生理的本能。但跟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已知的 的对死亡有意识的物种。就是说,人类知道,不管我们怎么做,最终都会输给与死亡的抗争。
对死亡的意识,使人类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困境,甚至仔细的想,这是一个 的玩笑,一方面,我们对生存有强烈的欲求。另一方面,人类的智力使得人知道这个欲求最终得不到满足。面对危险,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受本能驱使,伴随着巨大的恐惧或者搏斗,或者逃命或者僵住。但是动物们在危险过去后就不再恐惧,而人则不然,在危险过去后依然会有恐惧感,所谓的后怕。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恐惧呢?人类发明了文化。文化使得人类对永生抱有希望,比如宗教告诉人类肉体死亡之后,生命会议其他形式继续存在。有人通过留下创造性的艺术或者是科学作品获得永生,而大多人靠着被生者,后代怀念而继续“活着”。
在个体层面,应对死亡恐惧的武器则是:自尊。自尊保护着我们,让我们每个人相信,我们的存在有意义,绝不是终将毁灭的物质载体。
这两种心理是人类克服只有人类才有的: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恐惧的秘密武器。本书探讨的也就是人类努力的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是如何影响人类,按照本书的理论,我们日常生活里:午饭吃什么,在沙滩上涂多少防晒霜,选举把票投给谁,都受着它的影响。
那么人类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意识的,死亡的恐惧是如何进入人的心灵的?大约3岁左右,人就开始对死亡有意识了,可能是看到路边死掉的松鼠,或者是心爱的宠物死去,或者家里的老人的过世。思索自身存在的同时,人们意识到自己也会消失。儿童对应死亡的恐惧有几种。一,不去想它。很多成人也是这样。二,计划永远不要长大。那么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成人管自己叫宝宝,也是一个例证。三,把死亡拟人化,具有人类的外形的死亡,战胜它就容易很多。童话故事里的巫婆,怪物这些就是死亡的化身。
再长大一些,人就会把获得心灵平静的源泉从父母切换到文化上去,因为,神明,社会权威,和制度比父母,祖父母,宠物更加稳定和持久。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人们更加多地把对父母的归属感转移到周围的文化当中,加入自己喜欢的群体,以巩固自己的信仰体系,加固心理堡垒,对抗儿时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感。
上述这些都是人类给事物定义格式,赋予生存的世界以意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这个世界里做有价值的贡献者,才会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于是,人类还有至关重要的自尊追求。自尊的需要让我们人类的面对肉体死亡的反抗远远超出其他动物,和死亡相关的最轻微暗示都足以使人更努力的在世界上留下痕迹,我们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老板的认可,朋友的夸奖乃至陌生人的一个赞许都可以增强我们的价值感,而不满,批评,忽视,瞬间就让我们被焦虑席卷。
维系自尊如此艰难,那么毁掉自尊呢?书中提到有两种主要方式,一,对其文化世界观失去信仰,人们一旦失去对核心信仰的自信,就不知道现实按照什么蓝图来运转,没有蓝图,就不知道什么行为合适妥当。二,社会角色被文化主流所否定,例如:商业化社会对财富的过分追求,财富的文化价值及无法获得财富的耻辱感成了众人焦虑的源头。你以为屌丝是句自嘲的话吗?这个称号背后体现了多少无奈和焦虑?
自尊是如此的重要,它又要怎么才能获得呢?首先一点就是要有多元的自我观念,如何解释呢?也许有人薪水比你高,高尔夫球技更高,可是你是个了不起的父亲,在邻居中口碑也很好。在某些方面别别人更有价值,也就是说,你要有很多的方面,所谓的多元自我。
人类从万前与其他灵长类分道扬镳以后,开始发展出了自我的意识,并逐渐意识到了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祖先通过仪式学会了忍受失去深爱之人的痛苦,并缓解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仪式是人类的行为根本,仪式通过取代自然过程,给了我们控制自然过程的幻觉。艺术也是仪式的一部分,用艺术来描述自然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萧伯纳语“没有艺术,现实的粗陋使得世界变得无法忍受。”此外,还有神话和宗教,赋予了我们祖先保护感和永恒感,使得他们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创造出信仰体系,技术和科学。
那么,财富和克服死亡恐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答案是:如果能控制对死亡的恐惧,就能控制住对金钱和物质的贪得无厌。声名远扬以及被万众追捧,还有传宗接代,这些事情,跟敛财 一样,都是我们人类无意或是有意识地做出的对抗死亡恐惧的行为,即,获得象征意义上的永生。
我们大部分人十分在意各自的社会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内建立并保持自信心,并努力是自己符合相关的文化价值标准。一旦遇到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人,我们就会动摇。大到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的种族仇杀,小到我们现在常见的地域歧视。所以,排外是一个很普遍的人类心理,根源在于,如果别人的信仰体系正确,那我们的信仰体系将面临质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必须贬低和否认别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以,为什么有人会对别人进行“非人虐待”,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能包容具有不同文化世界观的其他人。
为了控制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必须超越自己的肉体本能和动物性,我们大多数时候会根据 的流行时尚来改变和装饰我们的身体,并努力锻炼身体以接近理想的体型,我们还会使劲擦洗我们的身体,以消除身上的体味。我们去隐蔽的“休息室”小心的排泄体内的废物,看见动物交配,我们要么恐惧畏缩,要么自大地嘲笑。而我们自己却以爱的名义寻欢作乐。
在任何一个文化里,人类都不遗余力地否认自己是动物这一事实,人们希望通过与动物划清界限来拒绝承认人类与动物一样必死的命运。这种倾向还导致一种感觉:恶心。恶心是人类祖先的一种防御机制,可以避免他们误食腐烂变质的食物。但是后来恶心的范围扩大了,一切让人想起自身动物性的东西,都让人感到恶心,肠子,内脏,骨头,血液,以及排泄物。
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人类还必须承受一种叫“不停修饰美化肉体”的痛苦。通过这样做,人们觉得自己属于文明的世界,而不是自然的世界。在所有文化中,青年人一定会发展出独特的潮流和审美以显示和老年人的区别,因为老年群体更加接近死亡。明白这个道理,应该对网上的九零后,零零后更加宽容一点吧。
21世纪,女性在化妆品和护肤品上花的钱超过联合国所有机构和基金的开销。人们发明种种新的时尚至少部分原因是对本身自然状态的肉体的厌恶,因为自然的肉体会老去,会死亡。这种厌恶古已有之。
人类对于自己体毛的厌恶简直登峰造极,因为毛发发达通常与野蛮,兽性产生关联。搜索“毛发”,得到的结果一大部分是如何剔除体毛的。此外,文身,在身上打钉子,装环,也是潜意识里要跟动物差别的越多越好的心理反映。
那么,性呢?性给人极大的满足感,但性同时也令人恐慌。因为性在鲜明地提醒我们,我们人类是动物一类;除了排泄大小便以外,性爱是人类最接近动物的行为。而且,性爱是为了人类繁衍服务的,这又再提醒我们:我们不过是人类物种基因的临时流动储藏库,把基因交给下一代后,我们就会加入无数沉默的死者的行列。
人类给性行为加了种种限制,目的在于给性爱赋予象征意义,控制自己对性的死亡焦虑,把性爱从动物性的行为变成严肃乃至庄严的行为。当一种文化明确地对性行为提出恰当规范,性行为就不再是单纯的生理行为而成了一种文化仪式。
女性的身体和性行为,在所有的文化里都受到压制和制约,因为这些规矩一般都是男性制定,而女性会引起男性的性欲望,人类社会对性,生育,月经现象的禁忌都表达了要避免过于肉体或是动物性的欲望,女性的怀孕和哺乳让人想到女性的身体和其他雌性动物的身体是十分相似的,女性历来被男性认为是危险的,而且要为全人类的不幸负责,尤其是要为导致男性性欲过度负责。女性让男性勃起,这让男性很难忽视自身的动物本性。当涉及生死问题的时候,男性群体就会想办法贬低女性群体,所以,针对女性的暴力层出不穷。这些暴力包括语言暴力,你听过有骂男人婊子的吗?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导致人类否认自身动物性的核心原因。
奇怪的事情是,我们每天都会被新闻里各种关于死亡的信息狂轰乱炸,但是大多数人从未认真思考过死亡,这就是因为我们心里的近端防御(proximaldefense)和远端防御共同生效的结果,近端防御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处理已经进入意识中心的死亡想法,而远端防御可以防止无意识的死亡念头进入并淹没我们的正常意识。
您是否因为死亡恐惧做过一些不良行为?有没有被人这样操纵过?是否被防御心理驱使?生命中是否有宝贵的目标去追求?在跟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否考虑过对于死亡恐惧的管理如何影响他人的行为?
请看官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不枉我仔仔细细做的这篇读书笔记。呵呵
书真的是好书,我们在人世间行走,要想收获快乐,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洞悉人的心理,透过行为语言这些表象去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看书其实是偷懒的捷径,真正要想获得提高,还是要实战,多跟人打交道,多观察人,多看多想,再结合书本的知识,你进步地会比别人快很多,当然,没空看书,就看我的文章,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