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公众平台“诗路百年”第十七期
《诗路百年》征稿启事
沙克:《人神之约》诗路百年
沙克简介
沙克,书写者,言语者。生于皖南,居住江苏。60后。从事文艺研究及文学编辑。文本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文艺评论。
目录:
简介
沙克诗歌(组诗)
沙克:诗的一般化原理
沙克与阿多尼斯对话
亲:将手机横过来看会更加美观
《原野》办刊理念:淳朴自然包容存在
范小青说
沙克对于生命、自由、艺术(美)和爱的追求,完全融入了的诗歌创作。他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礼赞,对于自由飞翔的无尽探求与实验气质,对于艺术魅力的身心沁入与自我感化,对于爱的包容宽度的延展,每每触及现实生活的本质,呈现出精神的硬度和韧度。 作家范小青阅读沙克作品后认为:“这种艺术创新、风格独特的诗歌,必然具有强韧的生命力。”(范小青:江苏省作协主席)
诗路百年‖沙克:人神之约(组诗)
在希腊为雅典准备一双眼睛一副眼镜
形成两个回字,回到公元前,回到现实
我熬夜想念雅典娜
眼珠弄出血丝
就近而言
在宪法广场的眼里
我是野蛮人
双眼不盲竟戴着眼镜
雅典娜
我来印证你的豪乳、小腰、大屁股
和造化能力
老的新的雅典
别把我的到来当成过节
我的身骨
剩下半个城邦
为希腊储备一些石料
啊,爱琴海
我从荷马、菲狄亚斯那里借来胆识
打些比方,做些零工
我的八十公斤
不够你吃上一口
《原野》公众平台:山泉共鸣候鸟栖息
海、河与圣城给你钥匙做飞行器
把拿撒勒的伤员
送到天庭
给你地中海的鱼鸥
飞上云肩
留一处做电鳗的石缝
给你死海的黑泥
腌制不沉底的青铜史
了无活命
给你加利利海的丝网
捞起饥民做信徒
愚人不信教
给你约旦河的清波
洗尽铅华
掀开疤皮入驻灵*的尾部
在耶稣受难的街道了解死与复活
我捡一块耶路撒冷的卵石
像种子,像胎儿
带回腹中,传仁,接爱
《原野》:一本纯纸质民刊
逆光我的脸庞陷入逆光
身后的物体比我清楚
市*厅前的大卫和波塞冬比我会做人
在佛罗伦萨
乌黑的我
吸入太多的真实
比逆光下的背景都黑
比不死的建筑雕像还气短
我侧过身子才能现出自己的五官
黑过我的是但丁
在欧洲背景的最深处做人
躲过瘟疫
用鹰勾鼻子书写逆光中的人*神
当我与被扮演的但丁
站在他的故居前合影
拍出的照片里只有戴桂冠的他
没有穿黑衣的我
事实因人而宜
我因事而黑不能显影
欧洲因但丁得到太多的理由
网站:shiyanren. 《诗的一般化原理》
●沙克
[要义或提示]:面对长城、金字塔,我们惊呼:史诗;面对*河、尼罗河,我们惊呼:史诗;而对庄重、悲壮、沸腾、神圣和受感动的情景,我们惊呼:史诗。一切蕴含着精神实质并有其时间延续性的人和事物,我们都别无选择归结其为诗歌。文化和文明,直趋诗歌的内核。那么,诗歌的一般化所指不是很明白了吗。
________
从来都是如此,但再也不应该狭窄地理解诗歌了,诗歌艺术所反对的,诗人和艺术家常说的,我们却正在做:特别化,形式化,格式化等等,给诗歌裹上所谓特色、风格和特别思想的外套,给诗歌裹上了我们特有的小脚。
如此地对诗歌背信弃义、趋利忘义,无非是想使诗歌更醒目、耀眼。这很像特别的星星,在浩瀚的夜空竞相闪光,凸现它们的存在,而人类与万物所懂得所接受的事实只是满天繁星的光芒而已,它们与世界所需要的太阳具有相同的目的。实际上又不同,它们全体发射的白色光而非有色光,在太阳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就自动溶解在一片大光明之中。我们便发现,它们并不特别,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却迎合着光明的无色的照耀的本质。
诗歌不可能超过诗歌的本质,纵使形式千变万化,也不会变成红色、蓝色、*色的星光,超过诗歌的清澈阳光。透明的东西溶入透明才能保持全部的透明,个别事物,诗人与诗,经过沉淀获得透明,分布在事物的底层或上层,这就看透明的比重大小。有时需要清除的东西浮在透明之上,有时沉在底下,而我们只希望透明,以汇入更一般、广泛的透明。不作沉淀和清除,个别的诗歌还会染上混浊。
诗歌出路的狭窄,分布在时间隧道的长途上。这是我们一手造成。我们太想不一般了,我们太不一般了,我们在用色彩削弱光明。
最一般的生活情景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纯粹的母亲在教功儿发音、说话:“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她一往情深地脱口念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幼儿眨巴着小星星一样的眼睛,口中喃喃着:“白日依山尽……”如此动人的生活,远远超出了诗歌形式。因为她绝不是向幼儿传授诗艺,这本来就是她和幼儿的生活,生活不可少的部分,生活方式。
超出本身的事物从处处体现着本身的意义,这便是诗的一般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体现着诗的 意旨和价值。
面对长城、金字塔,我们惊呼:史诗;面对*河、尼罗河,我们惊呼:史诗;而对庄重、悲壮、沸腾、神圣和受感动的情景,我们惊呼:史诗。一切蕴含着精神实质并有其时间延续性的人和事物,我们都别无选择归结其为诗歌。文化和文明,直趋诗歌的内核。
那么,诗歌的一般化所指不是很明白了吗。达到一般化的诗歌正是自然与人类的 文本,它们包括人类的几大文明体系,其中又包括每个文明体系内的各种文化系统:哲学、科学、宗教、文艺和历史等。每一个系统内有一些坐标系,比如宗教的基督坐标系、安拉坐标系、释迦牟尼坐标系等等。每一个坐标系内有较多的空间,如哲学的孔子空间、老子空间、庄子空间等等。每一个空间内有很多的层面,如文艺的荷马层面、诗经层面、唐诗宋诗层面、莎士比亚层面等等。每一个层面内有广泛的线路,如科学的哥白尼线路、伽利略线路、牛顿线路和爱因斯坦线路。每一条线路内有无数的点,即构成文明体系的基本元素,生命存在元素,如历史的各种个别的人物。
象征主义开始后的现代诗歌,与我们发生着关系,但由于社会落差,使我们还未形成像波德莱尔、里尔克、凡尔哈仑、叶芝、泰戈尔、艾略特、聂鲁达、夸西莫多、埃利蒂斯以及刚被我们认识的爱尔兰诗人希内等等基本元素。这不是生命存在长短或多少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存在太特别,太封闭而落后,太注重以裹小脚为大礼、大美,至今还没有完全与人类的一般生活相融通,没有和一般的人类精神融汇成文明体系的大同。特殊性或特色之类,使我们抵制普遍性,时间会解决这个原则性问题,我们应该在促动中期待。
爱因斯坦是如何飞离牛顿的二百多年引力规律的呢?他利用了时间。时间是人们一致认为没有问题的存在,人们只能在牛顿的线路上拆拆补补,寻找未来的出路,却进展缓慢。爱因斯坦把时间的运动与物质空间的运动结合起来,以微量的元素产生巨大的能量,终于打破了牛顿的惯性。飞向太空,为我们打开更多的奇妙的空间。当今的社会与人类,正普遍地享受着爱因斯坦的一般化原理,相对论原理的恩泽。
提出诗的一般化原理是为了操作,操作的对象仍然是语言,而不是语种;操作的手段是关键,显然不是种种特别的艺术方法,恰恰也是语言,一般化的语言,它无需翻译。
一般化语言与分散人们注意力的特别语言的区别,便是阳光与星光的区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是一般化语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们包含在事物与时间之中。特别语言是什么,也许就是奇奇怪怪的“方言土语”、生硬的自言自语,加上异怪的表述形式。
任何试图仅仅在语言枝节上拆拆补补搞特殊化的行为,都是舍本求末的,它异化诗的基本原素,可能只是红光、蓝光、*光,连暗淡的星光也不是,溶入不了清澈的大光明。
过分地追求形式会成为模式而失去艺术,尽管它有时表达了思想的独特与深刻。个体创作的矛盾运动与状态,体现自身的存在。
我们触目皆是,阳光,流水,呼吸,花开鸟鸣,生活中存在的或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志,都在为诗发言。静下来,浸进去,进进出出获得自由,一般化语言会缓缓流入我们的血液。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所运转下来的文学和艺术,以及一切不随事物风化的精神实质,无论多么深刻、奥妙,都是一般化或潜伏着很大程度的一般化的文本,它随着一脉相承的生命延续和生活方式永存,与我们同在。它时时刻刻在闪烁着,不需要说明和提示。
诗的一般化原理的本意不批评一切,它的实践过程是个体澄明、本体澄明、主体澄明、个别澄明进入一般澄明的,恢复与增强大光明的过程,它应该处于人类精神的核心和一切边缘。原来的事物天天改变,原来的幸福本质不变。让我们在本质的外面,过着一般的生活,与空气、阳光、时光一起,感受生命、自由、艺术和爱,与全体的人类精神同行,趋向和谐与统一。
_________
、4、27、菲律宾《世界日报》副刊(WORLDNEWS)
选自沙克文艺理论评论集《心脏结构与文艺评论》,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诗歌是灵*的自语和信仰
阿多尼斯:叙利亚籍,流亡法国,当代诗歌大师、思想家
沙克:中国诗人、作家, 编辑
翻译:薛庆国,当代学者、翻译家,北京外语大学教授
沙克:阿多尼斯先生,我注意到你最近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诗歌和爱。
生活中重要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人居、环境、科技、教育、信仰等等涉及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为什么你最强调诗歌和爱?
阿多尼斯:诗歌是文化的精髓,从精神层面讲大于具体的事物,爱是人的根本精神;而这个社会则不同,它有许多对生存显得重要的事物,也有许多丑恶的存在。诗歌和爱是纯粹的精神,来自灵*,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
沙克:你如何对待诗歌和信仰,你认为诗歌和信仰是什么关系。
阿多尼斯:诗歌是灵*的自语,信仰可能来自外界的移植,诗歌包含着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而信仰不一定包含诗歌。我用阿拉伯语写诗,表达内心和外界的诗性所在,诗性是人所共通的,比某些信仰更为永恒。一个伟大的诗人,不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局限,他的生命内涵更为宽广。
沙克:你怎样理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性化,理解人与神的力量。
阿多尼斯:各种宗教都强调生命的纯洁性,其实是强调生命集体的意义,而生命集体如同一种机械,神总是与机械相结合,完成神性对个体生命的消解,最终是对人的消解。人性化正好与此相反。把人性化寄托于宗教,等于不自觉地消解自身的人性力量。
沙克:在你的内心中,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依托于阿拉伯历史传统,还是西方现代文明,或者所谓的普世精神?
阿多尼斯:我认为不管哪种价值观,只有对社会进步、人类进步起正面作用,才是正确的;如果它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就是需要批判和否定的东西。我的价值观,是自身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和质询,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形成,它也在我的诗歌价值中得到体现。一个诗人的价值,不在于他遗传了哪种传统,吸取了哪种时尚,而在于他富于开放的、不竭的创造力。传统就像是身份,可以从过去那里信手拈来,而创造性的传统意味着未来,是在原始、本能的层面上,创造思想和作品,消解和更新着自己的身份,改变和更新着传统。
沙克:那你怎么理解阿拉伯文化,或者讲讲你对祖国叙利亚的看法?
阿多尼斯:我对东西方文化持双重批判态度,对阿拉伯文化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它自古至今缺少个性、反思、自由、创造这些最鲜活的动力。叙利亚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但是现在的统治者有辱这份文明遗产,多年来叙利亚一直在搞变革,搞*教分离,搞来搞去*治更不民主,宗教更加极端。叙利亚年发起的革命,现在已经变质,社会动荡混乱,教派主义、部落主义的陈旧势力泛起,*府*与反对派互相残杀,生灵涂炭,惨绝人寰,叙利亚好像退回到了10世纪。一个国家的革命是否正确,是否成功,以社会民主是否改善、公民生活是否幸福为标志。不珍惜生命的暴力残杀,加上外国干涉,只能将革命化为内战,变成叙利亚的巨大灾难,把社会变得更糟。这些掩藏着自私、落后和蒙骗的所谓革命,充满血腥和残忍,我当然要反对。
沙克:你怎么看待欧美为主导的西方文化?认同他们的主流观念吗?
阿多尼斯:什么主流观念,你所说的西方主流观念指哪些方面?
沙克:当然是指生活方式中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性和仁爱。
阿多尼斯:西方的主流价值搞的双重标准,不仅有民主自由的一面,也有相反的一面。比如在法国,就有言论不自由的范围,犹太人大屠杀的话题是被禁止的。
海湾战争中法国跟随美国行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领头行动,叙利亚内战法国又要与美国进行*事干预,这些行为是文化输出吗?当然不是,是*事进攻。我早就批判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也批评过法国干涉别国的战争。在我看来,这些战争本身就是违反人性的,与仁爱无关,与功利有关,存在许多的错误和问题,值得世人去好好地反思。
沙克:一个社会的好与怀,归根到底取决于民众的整体素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阿多尼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必然包含着文化批判,不仅指向*治、宗教、民族和社会,也指向愚昧落后的民众。如果民众觉悟了,素质提高了,社会就会走向良性循环,充满健康的气息,充满爱和诗意。
沙克:现代中国有过这样一位作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批判*权、社会、制度,还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批判民众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名字叫鲁迅。我觉得你和鲁迅有共通之处。
阿多尼斯:鲁迅是伟大的作家,我读过他作品,十分钦佩他。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这样有良知和担当的人。一个社会,建设性的事物非常重要,作家诗人的批判意识也是建设性的,他不满足于对时*和权势的批判,而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自觉,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存在方式乃至其根本性渊源提出质疑。
沙克:在你漫长的写作生中著述甚多,有对阿拉伯文化批判与反思的诗集《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有展示个人精神世界的诗集《复数形式的单数》,有对阿拉伯现代诗歌进行探索实验的诗集《第二套字母》,还有你在阿拉伯文化史中做精神旅行的诗集《书:昨天、空间、现在》,这些文本都成了阿拉伯现代诗歌的范本。请问一下,哪部作品是你 。
阿多尼斯:《书:昨天、空间、现在》,是我诗歌写作的集大成者。如果说但丁借《神曲》遨游天空,那我就是借《书:昨天、空间、现在》神游大地。这部诗集既向阿拉伯历史表达爱恋,同时又在跟它作痛苦决斗。诗集总体上笼罩着悲剧色彩,但也有欢乐的流星穿过黑暗的天际。它是我的颠峰之作,是我重新审视阿拉伯*治史、文化史工程的里程碑。诗歌不等同于历史,历史是展示和叙述,而诗歌是突破和探索。这部诗集的形式是独特而复杂的,我有意避免史诗式的叙述结构,而让历史的记忆与现在和未来作对话,将史实与个人的想象和沉思融为一体。
沙克:半个世纪前你编选《阿拉伯诗选》,排除了文学史上显赫俗套的辞藻诗、社会诗、*治诗、宗教诗,以人、个体、自由、叛逆和生命体验的价值诉求为标准,把被历史忽略、贬低的好诗发掘出来,使《阿拉伯诗选》成为阿拉伯诗歌现代化进程的源泉。此后,你的文化论著《稳定与变化》,对阿拉伯*治史、文化史作出全新解读,呈现阿拉伯文化深处隐藏的地狱,以及其中的灾难性因素,指出求变创新的思想是文化进步的财富,稳定因袭的思想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在你看来,一个诗人的作为,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影响能有多大?
阿多尼斯:诗歌的标准只能是个体体验与思想创造,伟大的诗人往往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向前寻求真理,而不是向后寻找存在的依据,一个民族所需要的文化活力不仅来自社会的功能性,更来自思想源泉性的价值观。相对于功能性的社会与人群,诗人无疑最富于思想,最能产生先进的价值观。
沙克:你为什么坚持用阿拉伯写诗,而不是用法语或英语?
阿多尼斯:我说过,阿拉伯文化建立在集体、民族、 的本位之上,个体和自由在这里是缺失的,我用阿拉伯语写诗,解构那些集体概念,把那些 和神拉下神坛。没有个人自由,阿拉伯民族没有前途。阿拉伯语是我的祖国,我的诗歌只表达自我,诗歌不可能以集体、国家的名义来写,每个大诗人都写自己,只能写自己。
沙克:中国读者和诗人都喜欢您的中文版诗集《孤独是一座花园》,比如其中的诗句“乌云也有思想,/由闪电记载,/由惊雷传达”,人们十分欣赏它的意蕴。对于中国当代诗歌,您有什么感想。
阿多尼斯:感谢中国读者对我的理解。我的诗歌是对生活思考并向世界提问,它的答案在读者的爱心之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到处都有爱诗的青年人,希望它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强大,与经济环境的强大相对称,属于爱的社会的中国诗歌也是如此。
(沙克与阿多尼斯对话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作翻译,根据座谈、参观游览间的交流对话整理而成。)
往期阅读:⊙诗路百年‖晏略殊
⊙诗路百年‖于坚
⊙诗路百年‖杨佴旻诗展
⊙一诗路百年‖郁郁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