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故里千年文明

算起来这是第三次踏足河南这片丰饶的土地。十几年刚买了车,一拍脑袋绕着“公鸡”的肚子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西安出来直奔开封、洛阳、嵩山。开封府、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溜达了一下往山东呼啸而去,回忆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七年前跟着领导去了安阳,参观了红旗渠和殷墟遗址博物馆,这次博物馆之旅启蒙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以前在书本上看到“墓葬”那就是字面的“墓葬”,无法想象其残酷性。真的到了殉人坑,看到那密密麻麻小人的头盖骨,那扭曲的马匹骨骼,很震撼,潸然泪下,感叹那时候的普通人活着宛如蝼蚁,至此喜欢上博物馆看真实的文物,了解书本上的历史。这次再游中原,主要是去洛阳拍牡丹花,顺带看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博物馆。我把博物馆游览经历和自然风景分开了写,这样可以记录得详细一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年10月开放,从郑州过去不过两个小时,位于洛阳市偃师翟镇。学界普遍认定这里就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号称是“最早的中国”所在(据说三星堆跳出来反对了,呵呵)。初到博物馆颇为惊讶,博物馆占地很大,根据龙形设计的主馆,四周绿地围绕,内部简洁宽阔、十分大气。

博物馆有五个展厅, 、二、三展厅在一楼,第四五展厅在二楼。(说起全国博物馆展厅陈设真的是没有规律可寻的,一般是主展厅放在一楼的嘛,但是沈博的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和北宋赵佶摹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镇馆之宝在 层;国博历史展厅在地下一层;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在二楼,中间层;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每层都有,很晕)

展厅入口是大禹治水雕塑,拿着一把巨大的试音叉...额...不是,大概是挖泥的工具,以展现他是治水有功被推举成夏朝首任君主的,他的儿子启后来接了他的班继续当王,并因此和自认为贤能的伯益打了一架,禅让制至此不复存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洪水遗迹,正好和大禹治水传说的年代吻合。继续往里走有模拟(想象)夏朝的皇宫,仔细端详后我觉得穿越的时候还是不要到这里好,生活水平不如现在的乡村。

玻璃柜里展示了各种生产生活用陶具,还有玉石制作的牙彰,古人手持它号令将士。

甗(yan),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一些穿孔,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展示牌显示这条盘旋在陶器边的装饰物是“龙”,这时候的龙长得跟蛇一般无二,可见“龙”这个物种大概率是人们对蛇的无限敬畏加以想象后组合而来的。

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对夏朝乃至整个王权时代,祭祀都是国之大事,大概因为主要“靠天吃饭”的原因吧。这个展厅集中了展馆所有的镇馆之宝。

一,绿松石龙形器。这件宝物,在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坑中被发现,其被置于墓主的尸骨上,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说实在,初看的时候我还挺失望的,围着这没完全挖开的珍品转了好几圈。龙身用余片绿松石粘嵌而成,半埋于泥里,大概有一米不到的长度,中间有个灰黑色的物体,没有什么神采。看完整理后的图片才知道其龙头是方的,两只白玉眼睛仿佛从地狱里射出冷冷的目光,身体蜿蜒,龙尾卷曲。能想象到它刚被做出来时候肯定光彩照人,有如神器。

对于龙形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写在展览简介上的,怀疑龙形器是辅着在某些有机物上,铺盖于尸骨上以引领墓主人死后升天,其绿松石龙尾部还有一条类似腰带的物体。

还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更符合逻辑,——“它从墓主人的肩部到墓主人的胯部,是偏斜的,应该是墓主人的臂弯做拥抱状,把它揽在怀里的感觉。”许宏推测,“龙形器上的铜铃应该是系在墓主人手腕上的,这是个有范儿的人物。”

在二里头遗址,不论是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还是更早出土的几个绿松石铜牌饰,都是和铜铃配套出现的。考古专家推测,这可能代表古人的一种观念:龙来引导死者的灵*升天,同时用铜铃发出声音进行提示。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墓主人应该是一位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师,而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他在举行仪式时使用的法器。

这条“远古巨龙”,或许是古人借以沟通天界的“神器”吧。

?

二,中华 爵—乳钉纹铜爵。在看到这尊窈窕淑女般的铜爵前,已经欣赏了好几尊中规中矩的铜爵,但是这尊嘴那么细长的另类铜爵实在吸引人,没来由的我把它想象成一位叉着腰,穿着高跟鞋、迷你裙,迈开脚,右手半举拿着一只细长烟斗的泼辣婆姨。

铜爵在夏商作为一种祭祀用品,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是日常饮酒用品。它只有在祭祀时候才被拿出来,杯嘴前两个铜钉是用来绑定药材浸在酒中。据考证,夏朝时的祭天非常讲究,洒酒并不是像电视里的把酒倒进土里就完事了,而是用苇扎成类似扫帚的样子立于土地上,浸泡药后的酒通过细长的杯嘴缓慢的洒在苇上,再慢慢的流落到土地中,哪有后世那么粗鲁啊!这尊铜爵也是二里头博物馆的馆标。

铜斝(jia),古代的温酒器,形状像长胖长高的爵,和铜爵配套使用,专门向爵内注酒兼温酒用。

三,绿松石铜牌饰。它是先做好盾牌形状的框架,然后用各种形状的绿松石镶嵌成微突的兽面形状,摆放于墓主人的胸前,那么是否墓主人生前规格没有放置绿松石龙形器的人高,所以死后只能佩戴兽形铜牌饰呢?

另外这么多的绿松石饰品,是否表示二里头这块中原古地当时盛产绿松石?

四,骨猴。这个小指头大小的“猴子”,猴脸人身,可怜兮兮的抱着膝盖蹲在地上,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他那硕大的眼睛无辜的看着你,仿佛一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一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家搞清这是什么动物的骨头雕刻的,为什么雕的如此的小?莫不是工匠为了纪念自己一个夭折的孩子所刻,每当思念就拿在手中抚摸以致于光可鉴人。

第三展厅主要展示夏都建造过程中工匠的工作方式和成就等等,还有一个重现宫殿建造过程的电影,有时间可以歇歇脚观看一下。

洛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美丽的洛河边上,毗邻隋唐遗址公园植物园,看完展览溜达过去看牡丹非常方便。和二里头博物馆的龙形设计理念不同的是,洛博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外观是一个大鼎造型。

洛博的馆陈分为河洛文明展(粗看),汉唐陶俑馆(推荐)、唐三彩馆(推荐)、珍宝馆(二楼必看!)、石刻馆(粗看)、书画馆(粗看)、王绣牡丹艺术馆、牡丹花都特产展览(这两个可掠过)。其中河洛文明展在一楼有三个厅,展览了从史前到五代北宋发展的历程。其中一入展厅看到的大象遗骨和一根非常巨大的象牙(象牙都这么大,那大象不是活动的二层小别墅?整个一猛犸象的体型)让人震撼。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原地区气温炎热,大象熊猫等现在看不到的动物在当时遍地都是,我又想起二里头那个龙形器,有没可能是先人是看到一条巨大无比的蟒蛇后,非常畏惧,从而认为是天物加以膜拜?

下面主要说说珍宝馆的必看珍品:

鼎,史前只是人民用以烹饪食物的器皿,直到大禹治水成功被天下诸族推举为 ,成立夏王朝,将天下分为九州,利用九州青铜铸造成九鼎,每鼎均镌刻九州的山水和人民信奉的神灵,以象征统治者 行*权(最早期的传国玉玺),至此鼎演变成为王权象征,传国重器。周武王灭商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统治权,一度将商朝太庙中的九鼎运回当时周王朝的中心镐京(西安),但鼎到洛阳后再无法挪动,因此周王朝随鼎设国都为洛阳。

兽面纹铜方鼎——西周,这件方鼎直腹,立耳,柱足,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铸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纹,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在装饰技法上,它采用了浅浮雕和高浮雕的交相使用,通体以细致的云雷纹做陪衬,更显示出了饕餮纹的狞厉之美。

叔牝(pin)方彝,西周。洛阳博物馆藏。高32.6厘米。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盖和内底有铭文三行十二字:“叔牝赐贝于王姒(si),用作宝尊彝。”可知是文王之妃出资,由其子成叔武所作,是王妃用。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母鼓铜方罍(lei),商代。罍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盖内器口各有“母鼓”二字,应是鼓氏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整件器型外形稳重大气,器身纹饰华丽,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时,是商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精品。而这件商代晚期的酒器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贵族墓葬,应是该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出于对它的喜爱才把它封藏于自己的墓葬之中。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青铜器一般会铸造上铭文、几何纹、动物纹等纹路,但是铭文和铜器一个色的话,远看不易区分。后来工匠们就在铭文的表面错成金、银,这些主要内容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一下子就吸引眼球。特别是铜器在经过几千年的埋葬后变深变黑,而金银色依然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宛如那漆黑的夜空里闪耀的繁星一般熠熠生辉。我记得在国博 次看到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时,就视其为天物,美妙绝伦。

战国错金银铜鼎,这座鼎的盖子、身子合二为一,合扣成一个扁圆的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旁边有对称的鎏金蟾蜍一对;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瓶嘴)。该鼎通体以青铜铸成,外层以金银为饰,其中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及鼎腹饰以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饰三角云纹。

金银错纹铜镜

在人类的早期,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大自然既哺育了人类成长,使其感恩,又让人类畏惧,因而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同时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难以理解。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 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

战国玉人,战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出土玉人。玉人作跂(qi)坐状,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跣(xian)足(光着脚)交叉于臀下。头戴假面具,面具上附发髻,粗眉大眼,如意状鼻,高颧大口,唇上划须。面具以绳缚于脑后。头顶短发结辫,大耳。上身着鸡心领短袖窄衣,下着短裤。饰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在晚商和西周时期墓葬中多有出土圆雕玉人,多为跪坐和站立状,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的发现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现在当时极为罕见。玉人的服饰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见。头戴假面具的形象尤显其神秘莫测的身份,虽然至今对此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其身份应为驱*辟邪正行傩戏的方相士的形象。

青铜羽人,通体鎏金,制作精美。呈跽(ji)坐状,双手合抱一前方后圆筒形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顶,深目高鼻,下颌有短须,发披于脑后,身穿束带紧身长衣,肩后翘起双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线条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双手所持筒形器内部中空,上部无盖,筒形器饰三角形及云气纹,显得华丽奇幻。

秦汉以后人们逐渐能征服部分自然,从自然崇拜的祭祀慢慢变成主动改变生命轨迹的修仙,道教因此大为盛行。汉代羽人肩负三项神圣使命,即:1.接引升仙,赐仙药;2.行气导引,助长寿;3.奉神娱神,辟不祥。

《论衡/道虚》中所说“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羽毛,从地自奋,生楼台之阶,乃可谓升天”,此羽人最奇特的除了身生双翅外,还拥有两只伸出头顶的长耳,这和汉代一些文学作品中提及到的仙人形象相似。

下面几尊是汉代后的珍品,反应了东西方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美学修为。

玻璃瓶——东汉,瓶子15厘米高,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腰部,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流光溢彩,乳白色和暗紫色的条纹盘旋在褐色、橘*色、甘青灰色的底纹上,经鉴定来自与古罗马地区的钙纳玻璃(我国从商代开始制作的是琉璃玻璃、秦汉唐宋时期因为炼丹等原因制作的是铅钡玻璃)。这款从遥远的古罗马飘洋过海而来的玻璃瓶还与 的外交官班超有关,因为班超用长达30年的西域之行打通了丝绸之路,所以此瓶得以到墓主人身边并成为其心爱之物与之随葬。

白玉杯——曹魏时期,(大家拿出尺子比划一下)杯高11.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选用珍贵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全身无一处多余的雕刻,它就静静的立在那里,用最简单的白诠释 贵的美!

釉陶熏炉——汉代,熏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浮雕虎形座,虎侧身回头咬盘,大眼紧盯上方像是随时等候猎物掉下来,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上层为镂空执戈力士,豪猪、羊、虎、蛇的山峦形炉盖,其中力士手按住豪猪颈部,右手执戈高举头顶,怒目圆睁,正欲砍向豪猪,狩猎者与猎物纠缠在一起,弱肉强食的紧张气氛仿佛只是被按下暂停键一般,只要开启马上就一口咬下去。

在洛阳,隋唐盛世是其 时期,而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及其文化的融汇大度的气概。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其以*、绿、褐(或红、绿、白)3种釉色为主而得名,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色均呈现出浓淡的层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从上世纪初在洛阳发现唐三彩陶瓷以来,多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地,尤以洛阳出土最多。

唐三彩灯——“唐代流传下来的唐三彩器物比较多,但三彩灯较罕见。”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说,目前国内发现的三彩灯,其顶部多是烛台,是用来放蜡烛的,而这盏唐三彩灯顶部有一个盏,倒入油,加上灯芯,就可以使用了。它是国内目前发现少有的顶部为灯盏的唐三彩灯。

莲花灯器型端正,釉色斑斓,由灯盏、灯柱和灯座三个部分组成。灯盏又分为盏碗、莲花瓣盏托和托盘,内外均匀施有棕、绿、白三种釉色,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造型优美。托盘下面是竹节状的灯柄,中部饰仰覆两朵荷花,两侧点缀多周连续小圆圈纹,被放置在一个倒扣的碗状底座上,底座上还有宝相花和力士的纹饰。

唐三彩嘶鸣骆驼——骆驼作为丝绸之路的陆地巡洋舰,在唐朝中西交融的时代拥有无可代替的地位。这尊嘶喊着表达无奈的骆驼,高88厘米长76厘米,之所以特别强调尺寸是现场看它真的非常大。昂首,颈上曲,张口嘶鸣,作缓步行走状,尾卷附于臀部;背上垫*、白、绿花毯,双峰间搭兽面驮囊,上载丝绢、小口瓶、鸡头壶、干粮袋和肉块;体施红釉,造型优美,形体异常高大,釉色亮丽莹润,栩栩如生。

唐三彩抬腿马及驯马陶俑——和作为交通工具的骆驼不一样的是,马从汉武帝开始在中国就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意义,特别在唐代,骏马都是膘肥体壮,姿态优雅的。这套三彩马鞍鞯(ānjiān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配饰保存完好,通身饰以朱彩,虽马身彩绘颜料有所脱落,但纹饰依旧清晰可见。骏马的躯体非常匀称,肌肉丰满,筋骨分明,显得十分矫健。特别是,马颈高扬,马头内勾,张口嘶鸣,浑身肌肉紧绷,作欲挣脱缰绳状的形象令人惊讶。这也说明唐代工匠对马的刻画和拿捏十分到位。

陶马旁边的驯马师,头戴幞头(fútóu,古时男子束发的头巾),上身着一件窄袖圆领衫,衣袖挽至肘部,下身穿一条开裆长裤,足蹬尖靴,两腿叉开,双肩平张,身体前倾,右手牵着缰绳的手腕暗中蓄力,暴起条条青筋。驯马师瞠目咬唇,目光严肃,俨然一副呵斥马的样子,神情极为投入。马与人相互较量、仿佛只要马不听话,他马上就一巴掌扇下去,马儿低着头躲闪像是暗示“吁...你再打,我就一脚踢你了哈”

唐三彩蓝釉白斑马——看完动态的马再来看看唐骏马的定妆照。这尊唐三彩蓝釉白斑马马首微微低垂,体态强壮精悍,一展大唐雄风。在一众三彩马中,蓝釉马最为稀有、颇为珍贵。唐三彩的基本釉色为*、绿、褐三种。蓝釉的地位则好似众彩釉中的“大熊猫”,宛若“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蓝釉不单是大唐工匠们技巧精湛的表现,更是大唐的繁荣昌盛到达顶峰的代表物。所以后世才有句俗语称“三彩挂蓝,价值连城”。

通体的钴蓝釉乃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之物,仅是在陶器表面着色便已经非常不易,可以想象这尊被钴蓝覆盖的蓝釉白斑马在当时制作之难。而正因烧制技术要求严苛,所以唐三彩蓝釉白斑马作为唐代工艺匠造之 ,以其鲜明靓丽、饱和度高的色彩惊艳世人之眼,寓意着富贵吉祥。蓝釉中钴料后来成为元明清青花瓷的前身。

唐三彩飞燕莲花盆——盘中刻有飞燕云纹,荷叶花草纹,分别装饰了*、蓝、绿、白釉,腹部装饰*白釉斑点,旁边装饰绿色,造型端庄,是洛博馆标设计来源。

唐三彩坐女坐俑——唐三彩女俑,多取材于唐代社会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女性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的形象。唐代女性喜欢装饰,唐三彩女俑有额*、眉黛、朱粉、口脂等饰容方法,发式也新颖多变,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身系裙带,体现了当时女性装饰的多样化,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面貌。这尊坐俑,体态端庄坐姿优雅,面相祥和,估计是根据当时贵族的气质塑造的

佛教文化在汉代前传入中国,到了唐朝经过统治者的尊崇得到推广,成为全国性的宗教信仰。看《西游记》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原地方信佛教者少,如来才设计请李世民“地狱一日游”,让其心生恐惧,后举国之力推广佛教以巩固其*治统治。武则天就自称是弥勒佛转世让民众相信其皇位极其正宗,并根据自己的面容雕刻了卢舍那大佛供人参拜。到了北魏时代,佛教甚至到了狂热迷乱的地步,全民向佛,到处都修寺院、养沙门、造石窟。你仔细观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里,北魏时期的佛雕都是最美的,功多自然熟嘛。物极必反,到了宋朝佛熄道起,开始崇尚道教了。其实宗教的兴盛与否和*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为*治服务的。

梵文经幢(chuang)——唐代,石经幢,七面梵文一面汉字。石经开始于秦汉,起因校订诸体文字的经书,并用隶书体刻在石碑上作为文人学士抄录校对和学习,一般太学门前竖立儒家经典石经,寺院门前竖立佛教石经。

泥塑人面像——“中国最美丽的蒙娜丽莎”。时代:北魏,尺寸:残高25厘米,出土时间地点:年洛阳偃师永宁寺塔基出土。其面部舒展光洁,嘴角微微上翘,笑容温暖而让人宁静,你能从她脸上感受到佛的雍容大度及普爱世人的态度。大圆若缺,残缺能展现人们无限的想象,佛无我像,无人像,无众生像,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不外求形式的完整,而内求内心的宁静。

这件造像出土的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于北魏熙平二年完工。十八年后,佛塔不幸毁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整整三个月,昔日高耸入云、宝铎和鸣的佛塔灰飞烟灭,原本供奉在永宁寺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也毁于一旦。这尊泥塑佛面仅存双颊、下颌、鼻、口以及双眼的下眼睑部分。如取立姿,身躯有可能达3米之高,是永宁寺所发掘 佛。(永宁寺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建筑, 后无来者,有机会再做详细介绍)

以这尊元-石翁仲的雕塑结束洛阳博物馆的珍品介绍。在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墓墓前翁仲头戴莲花之束冠,身着圆领朝服,足踏云头履,造型古朴自然,是元代陵墓石刻中很少见的一例。注意,只要你盯着他的眼睛看,就会发现你转哪他就看哪。

河南博物院,河博前身在开封,由冯玉祥主导下于年建成,此新馆年才落成,是 博物馆之一。其展馆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设计成“戴冠的金字塔”形状,从墙面颜色到玻璃窗设计都有深意,风格独特。我原以为何博也有个珍宝馆,就在展馆间来回跳着看,后来才发现,此博异于彼博,不按常理出牌,其馆藏珍品每一层都放了有,你需要一个个馆慢慢的去看,不能急(预留充足的时间),河博仿佛是个傲娇的公主“我馆藏珍品多,一个展厅放不下”。

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距今大概多年。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但是几千年以后已经石化,表面看着光滑可鉴。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骨笛出土有两支分别为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河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h/9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