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野兔是快乐的,
因为它无从知晓猎人正在苏醒;
树叶无法预知秋天的来临,
它亦是幸运的;
令人窒息的痛苦不断蔓延,
涨满无数城池,继而包围了沙漠;
然而,人类该怎么做?
——英国诗人W.H.Auden
▼
01
年的平安夜,17岁的朱莉安娜和母亲一起从秘鲁乘飞机跨越亚马逊丛林地带,除她们之外,机上还有90名乘客。
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了飞机的燃料箱,整架飞机瞬间断裂,消失在一片浓烟和灰烬中。
从机舱弹出去之后,朱莉安娜发现自己正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飞翔,周围的一切都被静谧笼罩。她朝着地面快速俯冲,无疑,等待她的似乎就只有死亡了。茂密的枝叶阻断了原本的跌落过程。朱莉安娜最终昏迷了。
再次醒来之后,她脚上只有一只鞋子了,眼镜也不见了。她摸了摸自己的锁骨,发现已经断裂。此外,腿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口子,胳膊上也有伤。双眼有一边已经肿成了一条缝,另一边则完全睁不开了。由于脑部受到了剧烈震荡,她感到无比眩晕。
不过,由于深陷极度的震惊,这个时候她反倒觉察不到疼痛了。她不停地喊啊,喊啊,希望找到母亲,可是,根本没有任何回应。她发现自己还能行走,于是,便站起身,慢慢向外挪。
在接下来的11天里,朱莉安娜都在踉跄前行,慢慢穿越这片亚马逊雨林——凯门鳄、狼蛛、*蛙、电鳗以及淡水*貂鱼的家园。倾盆大雨,在泥浆中匍匐前进,酷热难耐,时常被成群的虫子叮咬……这些,她都忍过来了。
强烈的震惊救了她的命。亚马逊特有的强烈日光将她晒伤,她全身开始爆皮、流血。然而,她还在麻木地向前。
最终,她找到了一艘汽船,并且镇定自若地用一个小油箱里的汽油浇死了伤口上的很多蛆虫。几天之后,汽船的主人在他们的小屋附近发现了她,并把她带到了最近的城镇。
在那场坠机事故中,她是 的幸存者。
——是什么令朱莉安娜活了下来?是对死亡的恐惧,让她爆发出了惊人的求生意志。
所有生物与生俱来就有自我保护的生理本能:避免死亡。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是,只有人类的智力会意识到自己只会存在于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死亡最终必然将至。这一清醒的意识,对人类的行为究竟有多少惊人的触动?
▼
02
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英国教育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安东尼(SylviaAnthony)和一组妈妈一起,对她们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她发现,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会担心死亡。
当三岁的简问妈妈死去的人“是否会像花儿一样到春天的时候再次回来时”,没有任何正统宗教信仰的妈妈回答她说,他们不会以原来的样子回来,但可能会变成婴儿。这个回答让简很担心,因为她讨厌变化,也不喜欢奶奶变老这个事实。
“奶奶会死吗?”小女孩问。
“会啊。”妈妈回答。
眼泪夺眶而出,简伤心极了,不停重复着,“可是我不 ,我不 ”。
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会日趋深刻,应对恐惧的方法也会日趋复杂。据五岁的理查德的妈妈说,洗澡的时候,他一边在浴缸里游上游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我不 掉,永远不想,我不 掉”。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访了年龄在8-12岁的孩子,问他们通常害怕什么,担心什么。研究人员还采访了孩子们的妈妈。
尽管妈妈都说,相较于生病和死亡,孩子们更怕蛇,更怕考试考不好,可是,孩子们自己却说,他们更害怕的是生病和死亡。死亡给孩子带来的困扰比我们多数人想象得更严重,开始得也更早。
▼
03
年12月的一天,下着雨,天灰蒙蒙的,为《今日心理学》杂志供稿的哲学家山姆·金(SamKeen)翻过不列颠哥伦医院的围墙,准备采访一位临终病人。医生说,他撑不了几天了。
金走进病房的时候,这位濒死的病人不乏讽刺地对他说:“我就 了,你来的正是时候。我写的关于死亡的内容可以测试一下了,我也有机会让大家看看一个人是怎么走向死亡,怎么接受死亡的了。”
ErnestBecker
这位躺在病床上的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ErnestBecker),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著书立说。他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及流行文化多个角度入手,旨在弄清一个自古困扰着大家的问题——是什么让人们有如此的行为?
在他 的著作《拒斥死亡》一书中,贝克尔总结说,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努力就是拒绝和超越死亡,“我们构建性格和文化,只是为了掩饰我们意识到内心无助时的崩溃和对于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恐惧”。
年3月6日,欧斯内特·贝克尔与世长辞,享年49岁。两个月后,《拒斥死亡》获得了普利策奖。
三位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汤姆·匹茨辛斯基,从年代起开始继续研究贝克尔的理论,试图用事实证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它让埃及的金字塔高高耸立,让曼哈顿的世贸双塔遭到了破坏,它促成了全球的大小冲突。
从更为个人的层面来说,认识到死亡终至,使得我们钟爱昂贵的轿车,刷爆信用卡,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和假想敌大打出手,渴望出名,哪怕转瞬即逝——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
04
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心理学家给多名理性的法官们分别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关于性格、品行的小问题,如,你觉得某件事谁做得对,你喜欢的名人是谁,等等。
只是,调查问卷多了 一题:请简要描述一下想到自己死亡时的情绪。
然后,法官们需要处理一个这样的案件:一位25岁的女性在迈克尔米莱街道的某一段路被捕,她穿着高跟鞋、极短的内裤、吊带衫,站在街角拉客。一位30多岁开着皮卡车的男性停下了车,将车窗摇了下来。随后,这名女性被潜伏在街角的警察带上了警车,其受控的罪名是卖淫拉客。
没有完成调查问卷的法官认为受审者应该交出50美元的保释金。而那些因认真回答了调查问卷的 一题(被提醒死亡终至)的法官们,却坚持认为受审者应该支付多得多的惩罚性保释金,平均为美元。
心理学家指出,从童年开始,人类就会卷入一个充满意义和自我价值符号的世界中,并且极力守卫这种意义和自我价值。因为文化世界观能从多个方面保护着我们,让我们不因死亡的必然到来而恐惧。
▼
05
人本能地会努力扮演好文化角色,实现文化价值,于是我们成了他人口中的“医生”“律师”“艺术家”或“亲爱的母亲”……
我们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再小的层面都不放过。老板的认可、朋友的夸奖甚至路过的陌生人的一个赞许的点头动作都可以增强我们的价值感,而不满、批评、被忽视,瞬间就会让我们被焦虑席卷。
而被赋予巨大价值的那些特征和成就,如成为名人、拥有豪宅、受万人追捧等等,多数人都无法企及。临床诊断,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患抑郁,焦虑、饮食失调、药物滥用的患者更多。以上问题就是美国文化宣扬很难达到的价值标准的直接后果。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从容地面对因对死亡的恐惧而易走极端的生活?
企业家王石,他的一个为人熟知的爱好是登山。很多人纳闷,作为一个企业家,他为什么不务正业去玩登山而且一玩就是很多年?
王石说:“我想说的是正因为登山使我能面对死亡,这是我登山的收获。正因为登山,进山之后,甚至都不知道明天一早,还能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经历使你必须考虑原来回避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前文提到的三位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汤姆·匹茨辛斯基,他们将30年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贴心的建议:
1、一定要意识到,我们不是永生不死的,这虽然很令人恐惧,但这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一生变得庄严,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勇气,让我们对别人充满怜悯,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表示关心。
2、追寻 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还有社会交际、精神内涵和信仰、个人成就、与自然合一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3、观念上,追求“对死亡的超越”。如:神学意义上相信灵*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艺术和科技领域,进行开拓创新或教育下一代,从而为后人留下自己的独特的贡献;或者自然意义上将自己生命和其他生命、大自然甚至整个宇宙看作一体,找到生命中最终的平静。
○本文观点和事例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作者: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汤姆·匹茨辛斯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