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再大,也成不了大*鱼但小*鱼真的

小*鱼(学名:Larimichthyspolyactis)是石首鱼科、*鱼属鱼类。在中国分布于渤海、东海及*海南部。

大*鱼的“亲戚”——小*鱼

*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鱼属鱼类的统称,因为鱼头中生有2颗质地很硬的耳石,因此又被叫做石首鱼。虽然*鱼也叫石首鱼,但石首鱼却不单单指*鱼,严格来说,它是鲈形目石首鱼科下面约种鱼的总称,比如渔民们常说的“*鱼七兄弟”(大*鱼、小*鱼、梅童鱼、鮸鱼、*姑鱼、*唇鱼、毛鲿鱼)中,除了大小*鱼外,很多都是石首鱼科的鱼。

大*鱼和小*鱼长得非常像,都是身体侧扁、满身金鳞,中规中矩的“纺锤形”,但小*鱼真的不是没长大的大*鱼。

从地理分布上来说,大*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南起南海,北至东海中部以南,朝鲜西海岸和日本南部海域;而小*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海、东海和朝鲜西南海岸,两者在分布上略有重叠。

从外部形态来说,大*鱼臀鳍鳍条数为7-9条,一般情况为8条,而小*鱼的臀鳍鳍条数为9-10条,一般为9条;大*鱼的尾柄较细长,长度是高度的3倍,而小*鱼的尾柄相对较粗短,长度是高度的2倍。

从体长来看,成熟的大*鱼可以长到40-50cm,平时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规格也能达到2、30cm左右,而小*鱼常见的体长都是15cm上下,但考虑到大*鱼也有年少时,所以光看体长还是不行的。

那么咱们就要从细节入手,先观察下两种鱼的尾柄高低。所谓尾柄,指的是鱼体臀鳍后方至尾鳍基底的部分,简单理解一下就是鱼身最细的尾部区域。

对比来看,大*鱼的尾炳细长,长度是其高度的3倍,小*鱼的尾炳短而宽,长度是其高度的2倍,拉远了看,就显得大*鱼的尾巴苗条一些。

从鱼嘴来看,大*鱼的下颌要比上颌突出一些,形象点说就是“地包天”,而小*鱼就长得周正多了,上下颌基本持平。

再来看看鱼身,大*鱼的背鳍和侧线之间的鳞片相对小*鱼来说多了几行,因此就显得大*鱼的鳞片小一些。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鳔的形态才是区分大小*鱼最准确的手段。如果还是看不清楚,那就把鱼吃掉,把脊椎骨吐出来数一下,大*鱼一般是29枚,小*鱼一般是26枚。

大*鱼(左)鳔的腹分支的前后小支等长延伸;小*鱼(右)鳔的腹分支的前后小支不等长延伸,后小支短小。照片:

ccguo

天生的“鼓手”

幼年的小*鱼。图片出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作为石首鱼科的成员之一,小*鱼在繁殖季节同样会集群并发出“咯咯”的叫声,如夏夜雨后池塘里的青蛙,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在集群盛期,小*鱼产卵鱼群的叫声也和大*鱼一样,声如洪钟。

小*鱼用于发声的鳔是封闭式的闭鳔类,即鳔本身是不与外界连通的;鳔的背部有一块区域与身体紧密联系(那个部位相当于鱼鳔的封口),该处的微血管相当发达,称为卵圆窗,小*鱼就依靠血液循环来改变鳔内的空气体积。

从受精卵中孵化出来第6天,小*鱼的鳔就形成了,这个时候,仔鱼就会游到水面,大吸一口气,鳔会将吸进来的空气封闭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鳔也逐渐变大,鳔内的气体就需要依靠血液循环来慢慢增加了。

小*鱼发声的原理跟大*鱼一样,通过鼓肌的剧烈收缩,敲打充满空气的鳔。和其他石首鱼科鱼类一样,小*鱼的雌性个体没有鼓肌,因而叫声不如雄性的响亮。

小*鱼越来越小了

历史上,大小*鱼都曾经位列“四大海产”,捕获量很高,地位显赫一时,但如今大*鱼野生资源几近枯竭,以至于野生海捕货极为昂贵。

小*鱼的情况和大*鱼有所不同,野生资源仍然可观,市场上量大价廉。舟山的小*鱼人工养殖技术有所突破,但未有大规模上市,故市售小*鱼均为野生海捕。由于近几十年来过度捕捞的影响,目前小*鱼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现象非常明显。目前上市的小*鱼主要以1龄为主(以前1龄小*鱼基本不上岸交易),所以如果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鱼渔业也会和大*鱼一样面临资源崩溃。

南*海小*鱼群体的年龄组成变化。图片:严利平/海洋渔业()

养殖小*鱼有望游上餐桌

我们常见的小*鱼、带鱼、章鱼、鱿鱼、墨鱼等,由于目前养殖技术尚未成熟或养殖成本比捕捞高,而仅以野生捕捞形式存在。但由于海洋捕捞、海洋环境恶化的影响,当前小*鱼种群捕捞过度、资源结构脆弱。

“当前市场上能见到的小*鱼都是来自海洋捕捞,捕捞上来的小*鱼已呈现个体小型化、性早熟和低龄化等特征,过度捕捞导致小*鱼自然种群处于衰减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表示,开展全人工养殖是实现小*鱼种质资源保护、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然而,小*鱼应激性非常强,捕捞的活体驯养难度大,为此小*鱼人工养殖一直未能成功。

年5月,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工作人员在象山石浦港三门口海域养殖区网箱内发现疑似小*鱼苗种余尾,经生物学鉴定确认为小*鱼。同年,象山县科技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与浙江小*鱼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小*鱼驯养、人工繁育、养殖等相关技术研究。

经过七年技术攻关,象山小*鱼科研团队,实现了小*鱼苗种从野生到全人工、从小试到稳步扩繁再到网箱养殖等突破,年育苗量达到万尾,年育苗量超过万尾,实现了网箱养殖中试,为小*鱼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除了象山以外,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在小*鱼的人工繁育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野生小*鱼的驯养不同于大*鱼,它生长周期短、对光和水温高度敏感。从年至年,如东基地在与浙江农科院的合作中,先后攻克了野生亲本驯化、催产、控制成活率等多个技术难题。为了充分模拟野生小*鱼原生环境,室外采取池塘和网箱投放两种方式,同时在网箱内进行小*鱼和小白虾混养的试验,积累高品质混养经验,寻找适合江苏沿海地区池塘养殖的模式。

据了解,人工繁育的小*鱼具有适养范围广、养殖周期短、当年可上市、养殖风险低、耐低温性强等优点,养殖推广潜力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养殖小*鱼将游上我们的餐桌。

鲜也小*鱼,臭也小*鱼

小*鱼,柳叶般体型,肉嫩刺少味鲜美,为鱼中贵族。当潮水涨过4月,小*鱼便以最肥嫩的英姿洄游成汛,那*海深处传来的“咕咕”叫声,曾经惊醒了多少岸边渔家的睡梦,又唤来了多少渔民的撒网捕捞。

在古代,小*鱼巨大的产量因当时储存和运输条件的种种限制,使得无比鲜嫩的小*鱼除了晒干就只能用盐腌制了。捕捞上来的小*鱼,去鳞后,放在筐中任其“腐败”,等到鱼肉变软和变臭之后,再将它们平放在装有盐的筐中,层层叠放,逐层以盐相加,用盐将这种腐坏的“臭味”固定住,原本稀松的肉质变得紧实又不失几分爽口。

晒干的小*鱼,品之味美;用盐腌制的小*鱼,闻之味香。要想将小*鱼的美味发挥到 ,体会其中的鲜香味美,只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新鲜。不需要厨艺多么高超的厨师,也不需要多么精致的烹饪方式,简简单单的清水煨汤就能道出小*鱼那潜藏在鱼皮下的美味。

小*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小*鱼的家常做法,沿海居民各有秘籍。

舟山人靠海,常见将小*鱼简单调味,清蒸了吃;宁波人闻名在外的擅长吃海鲜,苔条*鱼和传统的咸菜*鱼汤被人点赞无数。属于上海人的童年回忆里,总有一份面拖*鱼的香气,家常的,带有温度的记忆。倘若,上桌一份“*鱼羹”,精巧细做,则是包邮地区人民的皆大欢喜。

小*鱼是无可挑剔的鱼神,各色各味,都能入口生花。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入手小*鱼,做一款活色生香的美味吧!

资料来源:

《小*鱼即便长大了也成不了大*鱼,你知道为什么吗?》

《大*鱼的北方亲戚——小*鱼》

《*花鱼:靠叫声互相识别,却被人类用噪声团灭》

《小*花鱼中贵族,肉嫩刺少味鲜美,海鲜餐桌必不可少》

《大*鱼和小*鱼的区别》

《七年技术攻关中国小*鱼实现大规模全人工养殖》

一句话海洋科普

弓头鲸是鲸鱼中最长寿的一种,它们最多可以活岁,平均年龄也有岁了。

海洋生物真奇妙

◆名贵的“海中雉鸡”——多宝鱼

◆快来看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套路王”!有视频有真相

◆世界上最神奇的10种海洋生物,带你开启神秘海洋之旅

◆海胆:我没有肉为什么要吃我?但这个季节,南方海胆真的可能没有“*”

◆“鱼中 ”——真鲷美食家说好吃得“要命”!

◆全球 的室内海洋科学馆——珠海长隆海洋科学乐园年内开园

◆这条“鱼中 ”名字多、传说多、价格多、兄弟也多但最近有点小烦恼

◆这种鱼是“冰海之皇”!富含DHA、蛋白质和钙大人小孩都能吃

◆这个破了两项世界纪录的海洋馆,有3万余只奇妙海洋生物等你来

◆约吗?“海上故宫”国家海洋博物馆,带你看遍星辰大海!

◆五一去哪里?可以去北京海洋馆看看“海洋吃货”是怎样养成的

鲸骑士

“一起开启海洋生物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sh/7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