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距贵州紫云县城约30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中洞苗寨”的地方。
寨如其名,位于一座山山腰的洞穴里。去到寨子需要自驾深入丛山中,停到山脚下,再从山脚步行50分钟阶梯山路爬上去。
走近洞口,仿佛一个异世界,在向我们敞开,吸引着我们去探秘里边的一切。
整个洞穴有多米宽、多米深。之所以叫“中洞”,是因为附近还有一个上洞和下洞。他们的祖先最早因躲避战乱而迁徙至这座山的下洞,六十年前又搬到山腰的中洞。寨子里现有十几户人家不到百人,过着贫穷、简单却也平和的日子。
洞内有些用木头、竹篾盖的破旧房子,据说多年前是没有房顶的。也是,在这样一个山洞里,有顶没顶倒也不是很重要。几家几户门前都搭有做饭的土灶、蓄水的水池,以及牲口圈,养有猪狗鸡牛羊,以及鸟。很多家户外都挂着鸟笼,这是苗族的传统。
和我们去过的每个苗寨相同的是,洞穴里竟然也有一个篮球场,虽是土地,但雨淋不到,风刮不到,也挺好。
十多年前,在一位美国人的捐助下,洞内已通上了电,但电器很少,且没有一家开灯。我们进去一户人家时,方把灯打开,小孩子在屋里看着一台早期形态的电视。但是对于家里没有购置电视的我的喜多、喜宝来说,也是好奇的东西。
在洞的深处有一栋砖房,是当年的学校。不过现在也早已荒废了,学生们都去到了山下的一处希望小学里上学。
我们和两名苗族老人聊了一阵,她们都是年轻时从外面嫁进来的。洞穴里已经很少能看到年轻人,他们大都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便不愿再回来,留在大城市里打工谋生。不过也有例外的,洞口附近的一对年轻夫妇,男子是洞穴本穴人,老婆是外地嫁过来的,正忙着给到来的游客们杀鸡烧火做饭,看起来生意还是不错的。
*府为了让洞穴里的村民们搬出来,在洞外不远处建了些房子,但习惯了穴居的老一代村民们在搬出去一阵后,就又都因为不适应搬了回来,他们觉得还是洞里好。
留下来的老人们,有的会将野外刨来的树根和怪石,稍加处理,大致弄出个形状就当做艺术品摆放出来,卖上一点钱。这或许是我见过的最粗糙的“手工艺品”。出于帮助一下的心态,我们买了两块“浇浇水能开花”的粗糙石头,和一袋酸的倒牙的野枇杷,半自助地煮了几碗肉沫面饱腹后,离开了这 的穴居部落。
其实,穴居本就是人类最初的天然选择之一,遮风挡雨,躲避野兽,冬暖夏凉,干燥而易储存食物,不仅有安全感,对他们来说也是舒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寨民所说,“山里人过日子,吃好睡好就行了。”充斥着太多物质文明的外面的世界,反倒让他们焦虑,而失去了安全感。
但年轻人却不这么想,随着寨中老人的老去,不知道若有机会再来时,洞寨还会在否?
记得上山的路上,曾遇到一个搬到洞外房子里的小女孩,一身山寨品牌,“你很可爱,拍个照片好不好?”我问。女孩没有回答,怯怯地比出剪刀手,嘴角扯出一丝微笑。(完)
目的地: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
辅导建议:给娃先讲讲人类穴居的历史;
延伸话题:和娃讨论“城市洞穴”的“穴居人”现象(下水道、蚁族、厕所、桥洞、笼房等等)
辅助理解资料:湖南卫视6年《洞穴之光》、8年《变形记-爱在远山》;
Notice
“一周北京亲子活动信息”已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