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我们都是穴居者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是一部非常好的艺术杰作,而且充满哲学的意味,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何谓瑜伽圣典里面的“摩耶论”。其基本理念来自于印度的《瓦希斯塔瑜伽》。梦中有梦,梦中有梦,梦中继续有梦,……于是,问题就出来了: 梦者是谁,第二梦者是谁,第三、第四、第五……梦者又各是谁?常人大致能发现次等的梦者,也就是种种的私我。发现含摄越广大周备者,其精神境界也将越高,而圣者却能发现那 位梦者,也就是宇宙大我(Self),此宇宙大我涉入了无数的梦境,构成了意识的连续性。
奈何我们人类深陷摩耶,无法认清实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及我们常人视野的狭窄,其对存在的无知,恰如背光而居的山顶洞人,看到的永远都是真理模糊的身影。到了近代哲人培根那里,此虚幻的假象之理解更深入了一步,不但有洞穴形成的“洞穴假象”,更有“种族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等共为四类。但说到底,其实他们还是在说同一件事,即与真理照面的困难。人类生活在自我构建出来的观念里面。所谓纯粹客观的、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这在东方的传统中常常被认为是错误的认知,一切归于意识。譬如,当代的印度老师会说:
宇宙是意识卓越的展现,你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是卓越意识的展现。意识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物体都在提醒你,创造这个物体的意识,是存在的基础,它是辉煌而卓越的。“婆罗多”是卓越的意思,“摩诃婆罗多”,就是指卓越中最卓越者。无独有偶,佛陀之后的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也云:
所有物质皆需借助一种力产生并存在。在这种力的背后,我们必须假设有意识与智慧心灵的存在。这就是所有物质的母体。当然,柏拉图整体上还是乐观的,故尚有自洞穴走出,而迎向真实世界的希望。然而,若是借着古希腊的理性与辩证法的光辉,这种希望必止步于奢望,因为这种往外走的迷途几乎是注定的。但柏拉图毕竟不失其为深刻,我们也确凿是穴居者,在世的如影日子,很难摆脱这个神秘洞穴与摩耶固有的捆绑。
印度的《爱多利亚奥义书》云:“一百座铁的城墙包围着我。”(2:5)
中国的庄周则云,“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除了先天的限制,狭隘的一曲之士,更因限于社会性的教育,限于自家心灵之逼仄与观念之狭窄。若求真理之现身,其难度屹然壁立。
我们的目光能望到多远,我们的精神视野可以扩展到哪里,几乎都是注定的。譬如,我们能走进一朵花,一粒种子的世界吗?能够探索到石头内在的火焰吗?还有,遥远的星辰,以及比星辰更其遥远的他者的心灵!我们之所视,仅仅是一段极为有限的光谱;我们之所听,仅仅是一段极为可怜的音域。而在短促不居的时间里,我们又如何可以懂得千年大树,和万年化石的生命经验,更遑论地球和宇宙了。
泰戈尔曾云,你的眼界不一定是一粒虫子的眼界。于是,他举玫瑰花为例,你看到的玫瑰花是美丽的,但是你用放大镜看玫瑰花的时候,玫瑰花已经不见了,只是一些坑坑洼洼的物质形态,而虫子看到的也许就是你用放大镜看到的模样;玫瑰的花期在你是确定的,如果把时间的步伐加快到瞬息开合,或者 难凋,则玫瑰也不成其为玫瑰了,而对于有些以亿万年为单位的生命来说,玫瑰的花开花落无非就是白驹过隙,花的形态根本无法呈现,而对于有些生命来说,它的无数次生死加在一起还要短于花开的镜头,那么,这朵娇艳的花儿对于它,还存在吗?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岀,人谓"上帝粒子",似是物理学之至域。科学于斯再无力越界。科学者,其唯处理“后秩序化”的宇宙,其实所谓“Cosmos”,即意味着“三极道贯”之后的秩序界。
而秩序前的存在,神话里谓之“Chaos”,中国道家唤为“浑沦”,此乃纯无之域,或曰非有非无域,它却又是万有之母体,一切皆来之于它,老子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已含摄非秩序之神界、天界等。故无论西哲之康德,还是印度之吠陀,抑且吾国道家与佛学,皆谓"此不可说,不可说"云云。
其实,此神秘域非但在彼之远处,实亦在物际之深处,即"chaos"不但指创世的分界,也是事物内在的分界,每一事物到了深处,都被莫测的黑暗所包围,如同世界的鸟巢围拥着沉黙的睡鸟。这也是"上帝粒子"无法触及的无穷深渊。
如此遐想下去,我们就会越来越吃惊,越来越发现人类曾经的狂妄自大,以及个体常有的傲慢与无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穴居者,而身体是我们先天的洞穴,教育所成的观念则是我们的后天洞穴,就某种意义而言,几乎永远无法走出这些洞穴。除非——除非你成为这个万有本身的整体意识、整体觉知。那惟有借助大瑜伽,或能达成。
(本文文字来自《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一书,转载已获作者授权。若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Ramani朗读:
愿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生的每一个念都是无私的爱OmSantihOmSantihOmSantih本书其他文章:《遇见》:在生命的收割当中,收获的全是自己《遇见》:世界如森林,心意似迷宫《遇见》:信仰为什么是必要的《遇见》:内在的朝圣《遇见》:不执与无畏《遇见》:喜乐与悲伤《遇见》: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遇见》:存在是一本打开的书《遇见》:觉醒是 的解脱《遇见》:不了了之,是世间之常则《遇见》:一位当代中国学人的千瓣莲花《遇见》:中国人的信仰,印度人做梦也想不到《遇见》:智慧瑜伽的 追求《遇见》:宗教与艺术,其深处是瑜伽《遇见》:瑜伽与自我生命的那一把乐器《遇见》:泰戈尔与奥坎波的传奇爱情《遇见》:乔答摩王子告别妻儿的那个暗夜《遇见》:东学西渐 人:斯瓦米.辨喜《遇见》:印度的日常甜品与糖《遇见》:生命的冬夜,当以勇气、智慧与爱来照亮《遇见》:文明既成, 学问即 典要《遇见》:命运与智慧《遇见》:方东美说“功德慧”《遇见》:我所握住的那一把流沙《遇见》:伟大的“水溶于水”《遇见》:美不是存在,而是发生《遇见》:梦与觉《遇见》:真实人生,勿被虚假智慧架空《遇见》:作为 究竟之道的《道德经》《遇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遇见》:谁将从书籍中惊醒?《遇见》:每一幅风景,都是灵*的一种状态《遇见》一片飘进我的窗户的叶子《遇见》我的书房,我的梦《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前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