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近五个月,游戏“动物森友会”的热度已经骤减,曾经活跃一时的大头菜交易群也逐渐沉寂。尽管任 在七月更新了下海潜水和岛屿梦游功能,却仍然很难留住许(我)多(自)人(己)的心。
但你还记得KK的“集合吧!动物森友会”主题曲 次在广场响起,或是小动物送你照片时那份被珍视的感动吗?
动物之森不只是一款纯粹让玩家熬夜肝岛建的沙盒游戏。最令它与众不同的,是玩家与小动物们在年深月久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友谊与羁绊,这种友谊始于玩家在无人岛上(或本岛上的露营地)与一只随机小动物的偶遇。玩家可以邀请这只小动物成为自己的岛上居民,为它的房子选址、增添家具,从普通朋友变成 的朋友。
感谢岛主甜心狙击手赠图
小动物们有用心在爱你——这是动物之森试图提供玩家的游戏体验。小动物会关心你的喜怒哀乐,在你的信箱里塞满温情的书信,和你玩寻宝游戏,为你置办生日惊喜派对;它们珍视这份友谊,给你起肉麻又腻乎乎的昵称,与你约定打招呼的暗号,并珍而重之信誓旦旦地对你说,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这种好感度的累积,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养成,但小动物们其实有着自己的自主性,却被许多玩家忽视了。在上述的这种乌托邦式的游戏设定之外,我们无法对真实游戏中的乱象视而不见。利用小动物的去留背后那一套复杂的游戏机制,玩家群体逐渐自发形成了小动物交易市场。想要接心仪的小动物回家,就得准备好丰厚的“嫁妆”。可爱又有梗的人气小动物身价暴涨至上百张机票(自然是游戏里的机票),与此同时,外表没有那么讨喜的小动物,则有可能面临被冷落或被捕虫网殴打的待遇,直至心灰意冷主动提出搬家。更有甚者,竟会利用游戏内部的bug进行涉及现实货币交易的小动物人口贩卖。
闲鱼上以天价售卖的杰克猫
如果说动物之森的游戏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映照现实(如坐飞机去资源岛获得材料类似于一种殖民扩张,而博物馆在岛上的物种考察和化石收集有着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那么我们同样可以从动森出发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登陆无人岛并从头开始建立自己的岛屿文明的游戏背景,暗示着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格式化,也是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格式化。
当人的属性被抹去,而不再区别于动物的时候,玩家与小动物的互动模式才能顺理成章——小动物不是玩家的宠物,它们有着独立的“人格”。
它们会因为得不到尊重而生气(被推搡或用捕虫网敲打),当然也会大方地接受你的道歉;它们会向你回赠礼物,而这种互惠关系维系着你们之间的平等。小动物们的生活也不是以玩家为中心的,它们彼此聊天串门,在广场上烧烤(而且从不邀请你);在你没有上线的空白里,它们的生命也未曾停滞。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有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累积好感度的游戏模式,也寓示着每只小动物都是 的。如果说在现实世界中对人类情感的量化可能会使情感本身被贬值,对游戏角色的情感量化,却反而使得一串冷冰冰的数据(一种并不浪漫的说法)有了血肉。
塞·蒙哥马利在她的作品《我亲爱的动物朋友》中,同样为我们呈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最本真的联系。
蒙哥马利自小便不愿意服从父母对她的性别角色期待。她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座*营中长大,父亲是一名上将,母亲曾在FBI工作。然而,在所有小女孩都开始穿上洋裙和小皮鞋的年纪,她偏偏深信自己是一只小马驹。她羡慕陪伴自己的长大的苏格兰梗莫莉,它是那样强壮,自由,无所畏惧。
20多岁时,赛不再认为自己是只小马驹了,但她仍然爱着她见到的每一匹马
长大后的蒙哥马利自然也免不了令父母失望。26岁那年,她辞掉了一份报酬优厚的记者工作,离开美国,报名参加了一项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研究项目。在丛林中生活了6个月之后,她终于明白“自己这辈子永远也不可能将双腿塞入丝袜,坐在办公室里听老板指挥”。她也没有老老实实听父母的话,参加华盛顿的海*俱乐部,为自己寻觅一位*人伴侣;相反,她找了一位“距离*队长官最远”的男人做丈夫。她与研究美国历史的作家霍华德·曼斯菲尔德在农场中结婚,前来参加婚礼的有30个人,4匹马,3只猫,1条狗,以及1匹刚刚出生的小马驹。在婚礼结束后的那个星期,蒙哥马利的父亲在一封语气恶*的信中正式与她断绝了关系。
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纳西斯蛇窟,赛享受着条蛇的陪伴
后来的她成为了一名自然主义作家,与同为作家的丈夫在新罕布希尔州过着丁克生活。她写了二十本关于动物的书,包括那本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的《章鱼星人》。《波士顿环球报》称她为“一半印第安纳·琼斯,一半艾米莉·狄金森”。
她曾在蒙古戈壁搜寻雪豹的踪迹,与水虎鱼和电鳗在亚马孙畅游,在哥斯达黎加被吸血蝙蝠啮咬,甚至还曾在加拿大曼尼巴的万蛇窟中,与条袜带蛇共处——她有着真正的“动物森友会”。
章鱼也有灵*吗?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章鱼在动物森友会里可以成为无人岛村民,而不是可以在潜水时被捕获的海洋生物?
动物森友会里的三只章鱼系村民
这可能只是游戏角色设置上的一个细思极恐的bug(毕竟小青蛙可以是村民,但又可以被捐到博物馆),但蒙哥马利(SyMontgomery)在她的《纽约时报》畅销书《章鱼星人》(TheSoulofanOctopus:ASurprisingExplorationintotheWonderofConsciousness)中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TheSoulofanOctopus,塞·蒙哥马利著,年5月
章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就像其它同属软体动物的蛞蝓、蜗牛和蛤蜊一样,我们会理所当然觉得它们不怎么聪明。毕竟,蛤蜊连大脑都没有。但蒙哥马利相信章鱼也是有灵*的。她在新英格兰水族馆结识了的两位章鱼朋友——雅典娜和奥克塔维娅,了解到这种海洋软体动物是有意识、个性和记忆的生灵。
一只章鱼的大脑大约有3亿个神经细胞(人脑有亿个),脑叶个数在50至70之间(人脑有4个),因具体品种和计算方法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章鱼的大多数神经细胞集中在腕足,而不是脑部。正因如此,章鱼有着 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并且可以对每一项任务集中同等程度的注意力。它们能协调所有的腕足,也可以改变自身的颜色和形状,并通过自己的每一寸皮肤,处理周围的味觉和触觉信息。
蒙哥马利注意到,雅典娜很黏她,当她把手臂伸入水箱中时,雅典娜会认出她,用吸盘覆盖住她的皮肤,并允许蒙哥马利抚摸它的脑袋;相反,奥克塔维亚显得很冷漠,对她的热情无动于衷。
水族馆志愿者是这样向她解释的:“它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每只龙虾也都个性不同。”
就像人一样。
《章鱼星人》出版后,新英格兰水族馆将一只章鱼命名为“赛”。照片中的两个赛已经成了好朋友,正在轻柔地抚摸着彼此,而章鱼赛的短暂生命已接近尾声
人与动物的差异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巨大。在新英格兰水族馆里,蒙哥马利看到了一条电鳗在做梦。水族馆馆员在水族馆顶部安装了一盏由电鳗的电力供能的灯,以及一个专门收集电鳗所释放电量的电压计。有时候,她能看到当电鳗正在熟睡当中时,电压计会闪烁起来。这是电鳗梦见自己在捕猎,企图放电击晕自己的猎物。
从事章鱼智力研究的心理学家詹妮弗·马瑟同样相信章鱼拥有灵*。她创建了一个章鱼性格检测表,试图测试一只章鱼究竟是勇敢还是怯懦——她认为章鱼性格会影响它们的食物捕获行为。她认为,
“动物,正如同人一样,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性情,和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这种天性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塑造了它们 的个性。”在蒙哥马利看来,这就是“灵*”一词的根本涵义。假如人类拥有灵*,那么她也相信,章鱼同样拥有灵*。
在六十多年的人生中,蒙哥马利不断地与动物相遇又离别。她将这些有如奇迹的邂逅书写成一部饱含深情的回忆录:《我亲爱的动物朋友》(Howtobeagoodcreature),向我们呈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最本真的联系。
对蒙哥马利而言,每一只动物朋友都是 的。她分别养过三只边境牧羊犬:苔丝,萨利和瑟伯。在苔丝由于饱受病痛折磨最终接受了 之后,蒙哥马利一度深陷于无法自拔的抑郁。萨利的到来弥补了苔丝留下的空洞,但不久后,萨利也被脑瘤带走了。如今,与蒙哥马利生活在一起的瑟伯是一只单眼失明的短毛公狗。虽然都是边境牧羊犬,但它们有着各自的性格与脾气,谁也不是谁的影子。借用蒙哥马利的话来说,它们是“复杂而独立的个体,热爱着各自独特的生命”。
她相信万物有灵,也同意一颗高贵、可爱、坚强又智慧的灵*,不只是人类独有。
她曾在法属圭亚那的丛林中寻觅食鸟蛛,让一只油彩粉红趾爬到了自己的手上,给她起名“克莱拉贝儿”。和她同行的研究员萨姆告诉她,在俄亥俄的实验室里,他饲养了大约只蜘蛛。通过与蜘蛛多年的接触互动,萨姆感受得到每只蜘蛛都拥有不同的性格(即使它们属于同一品种)。尽管萨姆饲养的许多毛蜘蛛天生没有视力,但只有当萨姆走进实验室时,只毛蜘蛛才会纷纷在玻璃容器中调转方向,朝向他。
蒙哥马利由此明白人不是生来就怕蜘蛛的,这种看似丑陋可怖的生物也能够和我们建立友谊。她向当地自然保护区当地的小孩介绍克莱拉贝儿,看着这些起初惊恐万分的孩子们逐渐接受了它:
“她们神态放松,脸上洋溢着平和——唯有在一只小巧迷人的动物爬上手心时,她们才会显露出这样的神情,她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到了一只家乡森林里的野生动物。那天,我听到一个梳着光洁马尾辫的小姑娘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道:‘这个怪物,她真美’。”美丽的克莱拉贝儿平静地栖息在她用丝编织的巢穴里,只有几根粉红脚趾露了出来
虽然没有子女,蒙哥马利的生命里也从不缺少爱与奇迹。人或许的确是对亲密关系成瘾的生物,无论我们如何渴望自由,我们也很难否认内心对爱的渴求。但这种爱不一定只能来自父母、爱人或后代,爱有着无数种形态。
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与蒙哥马利喜欢的乐团指挥家同名。赛专门为这只小猪写过一本书:《乖乖猪》(GoodGoodPig:TheExtraordinaryLifeofChristopherHogwood)
上图中的这只小猪名叫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由于出生时过于瘦弱,无法被送进屠宰场,最终在蒙哥马利生命中最潦倒的那段时间辗转来到了她的身边。
克里斯托弗在爱中长大,从一只还没有鞋盒大的病弱小猪,变成了一头重达磅的农场吉祥物——当地人都很爱它,为它送来剩饭剩菜、冰激凌还有新鲜的巧克力甜甜圈,为它做“小猪水疗”,甚至是在选举时投票给它。
蒙哥马利治愈了它,也被它治愈,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度过了一段四海为家的日子后,克里斯托弗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家庭——它由一群并无血缘与婚姻关系的人类及各种各样的动物组成。这不是一个由基因或血缘缔结的家庭,这是一个因爱而生的家庭。”感谢糯米岛岛主赠图
坚韧,信赖,包容,宽恕,不服从的勇气,永不熄灭的好奇心,面对离别的坦然与从容……正如这本书的英文标题而言——Howtobeagoodcreature,在动物身上,我们目睹着生命炽热又无常,我们感受着爱的无限种可能,因而也学会了更深情、更谦卑地,拥向天地万物。我们会知道,在人类将自己从其它动物中区隔开来以前,我们本同是生灵。
把动物朋友带回家吧
滑动浏览图书内页及更多实拍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