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东北的,那你一定能喝酒吧!
你是四川的,那你一定很能吃辣吧!
“双十一”你还不赶紧囤货么?
在生活中你有听过诸如此类的论调吗?
这类问题刚听没毛病,但仔细分析又不符合常理,东北人一定能喝酒吗?四川人一定就能吃辣吗?平常难道我不能买东西吗?习惯性地以偏概全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事实真相的判断,这其实是“认知偏差”的表现。
由信息文化研究所执笔,山崎纱纪子、宫代幸枝、菊池由希子以及高桥昌一郎分别撰写的《别再想歪了》,聚焦于日常问题,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领域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
分享几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偏差:
1.选项永远不止两个:当被要求做出非黑即白的选择时,你要勇敢把灰色区域作为一种选项。
“你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没有结婚?不结婚哪来的幸福可言?”
被催婚大概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常态,为了获取“幸福”,看似在结婚幸福和不结婚不幸中间选择。但其实还有不结婚幸福和结婚不幸福这两个选项。
2.人身攻击:通过攻击说话者自身的行为或特点,而不是他主张的内容本身,来驳回对方的主张。
“你糖和盐都放错,还想做什么美食博主。”
有段时间我准备自己做饭,满心欢喜的邀请室友品尝,但不小心弄混了盐和糖,最后还是点了外卖草草了之。后来我和室友说想做个美食博主,她的这句话瞬间让我放弃了这个心思。
3.常识推理:人类每天都在以自我的方式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电鳗的电能把电鳗电死么?”
电鳗有“水中高压线”之称,输出的电压可达~伏,在我们的常识认知中这是足以将人击昏的电流,那以此推理,电鳗放电的时候也应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电晕,实则不尽如此。还有“焚香斋戒”,戒的是“荤腥”和“五辛”即:葱、圆葱、蒜、蒜头、韭。
4.同理心差距:人们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或者与自己心情相近的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你最近看樊小慧的事件了吗?”
去朋友家吃饭,她突然问到了我这个事情。我第一反应是没有印象,在她的硬科普下,我想起来前段时间有刷到过。她说开始刷到时也没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