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考研还有天
距都美竹在微博发布决战文已经过去近十天,期间有多个突发性公共事件以及国际重大赛事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吴亦凡事件的热度仍保有一丝余温。
吴亦凡事件热度峰值
吴亦凡事件热度近值
7月26日当天,其百度指数依然超过18万,热度不减。集体狂欢过后,事件性质早已越过道德边缘,踏入法制界限,公众在等一个以法律为准绳的答案。
除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理性看待、分析这次事件,用新传人的敏锐视角发掘舆论的爆点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会引发一场全民式狂欢?
目录索引一、事件梳理
二、话语强权催生下的媒介审判
三、诉诸情感的狂欢式吐槽
四、造星时代流量收割下的饭圈失控
事件梳理
吴亦凡事件的女主人公都美竹, 次在大众视野中与吴亦凡产生联系是年6月2日。一个微博名为“刘美丽同学”的私人账号发文称自己的闺蜜都美竹在与吴亦凡交往后遭遇了冷暴力,且因此得了抑郁症。
次日,都美竹本人通过微博证实了此事,并称自己不是为了炒作。当天下午,吴亦凡在微博回应,并借机宣传新歌,看似风平浪静,无人伤亡。
时至7月18日晚,都美竹在微博发布一篇长文,直指吴亦凡存在迷奸、诱奸、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等行为,称将进行“决战”。文末,她要求吴亦凡站出来,24小时内开发布会退出娱乐圈。
博文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热一,吴亦凡事件也正式出现在舆论场中。网友们秉持着“主持正义”的激情,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对吴亦凡的讨伐之势。
紧接着,与吴亦凡合作的相关品牌纷纷发布声明解约,央视新闻、祝融号火星车也删除了吴亦凡相关内容。
在声势浩大的指控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陆续站出来,通过微博讲述自己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吴亦凡骚扰。(因不确定其真实性以及出于对受害者信息的保护,在此不做列举)
伴随着接连出现的爆料,微博成为最主要的舆论博弈场。豆瓣、虎扑、B站等平台也被此话题全面攻占。
从以专业角度分析事件真实性,到一致对外的口诛笔伐,再到二次创作的恶搞娱乐。吴亦凡事件带动了一场全民狂欢。
7月22日,北京警方对吴亦凡事件进行了通报,部分结果超出公众预料。吴亦凡和都美竹双方发生关系属实,而事件背后另有诈骗人员的“操纵”。
在通报中,警方证实吴亦凡的确存在失德行为,但“针对网民举报的‘吴某凡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关系’及近期网络互曝的有关行为,警方仍在调查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处理。”
话语强权催生下的媒介审判
都美竹18日晚发出正式“决战”后,吴亦凡在第二天早上才做出回应,称博文中提及的“事实”均为谣言,自己对所有行为负法律责任。
在此条回应的评论区,大致分为两个派别,一方选择毫无保留地支持、相信吴亦凡,另一方则不在乎事实如何仅对其嗤之以鼻、极其厌恶。
在超过万条的留言中,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得所剩无几,大多数都充斥着极端话语,先于警方对吴亦凡“定罪”。
基于微博较强的娱乐属性,明星八卦是其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多次社会事件中,微博也起到连接*府与民众的桥梁作用,承载着多数社会意见。
此次讨论除了戏谑式的娱乐之外,也包含法制议题和平权议题。但与吴亦凡相关的热搜迅速掉榜,以及部分营销号的“洗白”和粉丝们清一色的正面留言,使得“资本控制舆论”的猜测甚嚣尘上。
正因如此,部分网友认为都美竹对抗吴亦凡等同于普通人与资本的对抗。人们希望舆论是对广泛人群真实内心的反映,而非被操纵的放映机。热搜作为舆论最直接的体现,更是需要公平透明的运行。
因此,在“同理心”与“阴谋论”的助长下,绝大多数网友选择站在都美竹一方,急于为吴亦凡“定罪”,而粉丝们仍旧期待着偶像的自证,微博成为网友争夺舆论话语权的“阵地”,“媒介审判”现象也层出不穷。
有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的去抑制性效应”。这种“去抑制性效应”能以两种相反的方式发生: 种是纷争,表现为攻击与谩骂。
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时,人们可以为一个小小的不同意见而立刻恶语相向,不惜偏离所讨论的问题而用各种言语攻击对方。
此次事件中表现为网友对吴亦凡的言语攻击、吴亦凡粉丝与非粉丝群体之间的言语攻击以及非粉丝群体互相的言语攻击。
而曾因站队吴亦凡而发出不当言论的马薇薇、六六、苏芒等圈内人士,同样成为网民宣泄情绪的目标,掌握强大话语权的民众会将这种畸形言论归咎于主角吴亦凡,进而认为其“罪加一等”。
第二种“去抑制性效应”在网络环境中表现为:网民心态的自我表露,即将自己的真实、重要、隐私的信息向他人显示的过程。
例如都美竹爆料后,陆续站出来的多位受害者。向他人透露自我信息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但网民此时正需要这种宣泄,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即认为吴亦凡就是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坏,甚至更坏。
同样,在网民交换观点意见或设置议程时,越隐私、越敏感的议题越被置于醒目的位置,例如“吴签”、“word很大,你忍一下”、“凣凣”等梗的流行。
媒介审判的出现,是由掌握话语权的公众所形成的舆论叠加效应,轻则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重则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
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不正之风的讨论、质疑和批评都是正常的,正因都美竹提到多个触及底线的犯罪行为,大多数网民都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审判”。然而,如果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让感性代替了理性,辱骂代替了探讨,那么网络就有会有落为“非理性舆论场”的风险。
诉诸情感的狂欢式吐槽
在事件发生24小时之内,网友 步是对吴亦凡定罪,选择自我认可的方向站队;第二步则是开启了诉诸情感的狂欢式吐槽。按照微博阅读数,对吴亦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