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贝探寻自然奥秘感悟生命情态

俞永*会唱歌的小鱼儿今天

点击上方“会唱歌的小鱼儿”免费订阅

作者丨俞永*

本文刊于《初中生世界·江苏》年第4期总第期

探寻自然奥秘感悟生命情态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文/俞永*

草木荣枯,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岩石记录时间,这些现象背后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科学道理。本单元所选课文均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动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体现出作者严谨务实、科学求真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自然、维系生命、珍爱人类生存环境的博大情怀。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初初有如下几点建议:1.了解每一篇课文重点阐释的事理;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严谨的逻辑;3.品味说明语言,掌握相应的说明顺序。4.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以及人文情怀。有人告诉初初:“说明文语言太枯燥了,读起来十分无趣。”果真如此?其实不然。初初以为,本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有的幽默俏皮,如“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有的生动活泼,如“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有的思维缜密,如“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有的抒写情态,如“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还等什么,赶紧随初初一起掀起这个单元的盖头来,进一步探寻自然奥秘,感悟生命情态吧!★《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动植物的“欺骗”行为林声几位生态学家在北美落基山脉的野花间穿行,追踪着一个忽隐忽现的小*点,那是他们标记过的“54号”大*蜂,此时它隐没在一片白色的山艾叶丛中,接着它再次进入他们的视野。生态学家王凯伦赶紧斜穿过一片绿色植被,紧跟其后。只见它沿着直线方向径直向前飞去,它的目标似乎是紫堇花丛,也许是山矢车菊。它的行为有些奇怪: 次,它从风铃草花儿底部钻个小洞偷偷爬进去,再出来,然后再进去;第二次,它是正大光明地从风铃草花儿的长管状花朵中进入。一次又一次,它时而偷偷潜入,时而又像个“正人君子”一样从正道进入。蜂和花儿是一对互惠关系的物种,物种之间这种有益于双方的相互作用,在动植物王国中普遍存在。如花儿产生花蜜,引来蜜蜂;蜜蜂爬进花朵,沾上大量花粉,并迅速喝下补充能量的花蜜(有时还会将花蜜和沾上的花粉混合起来带回家喂养后代)。吃饱喝足的蜜蜂从花丛中冒出来,身上覆盖了一层金色的花粉颗粒,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不知不觉中将花粉洒了一路……正是蜜蜂的这种无意识举动,让植物受精,让植物产生种子繁衍后代。植物为蜜蜂提供花蜜,而蜜蜂的这种行为对于植物来说也是功德无量。但并不是所有蜂儿都是这样“勤劳致富”的,也有想要“不劳而获”的蜂儿会采取一些“欺骗”手段,用“作弊”的方式逃避互惠合作中应尽的责任。王凯伦发现,这只“54号”大*蜂正在干这种事儿,它偷偷在花朵底部咬出一个小洞来直接获取花蜜(被称为“盗洞”),而不用辛苦地爬进去为花朵授粉。有些大*蜂会进入已被前一只大*蜂啃咬过的花朵底部的小洞,进行二次“盗洞”,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付出的大量劳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植物需要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取 化碳,然后将其转化为糖, 再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花蜜。但植物的劳动成果——花蜜却被不劳而获的“蜂中小偷”窃取了。我们通常认为,蜂类是动物界合作行为的典范。然而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蜂儿和其他生物一样,也经常会有作弊行为。此外,一些互惠伙伴会比*蜂中的“小偷”更加无耻。例如,蓝蝴蝶与蚂蚁本是共生关系,蝴蝶幼虫通过特殊的器官分泌一种含糖液体来喂养蚂蚁,作为交换,蚂蚁保护蓝蝴蝶幼虫不受捕食者的侵害。但偶尔某只蓝蝴蝶幼虫会模仿蚂蚁幼虫或卵的气味,让蚂蚁误以为是自己的孩子。上当受骗的蚂蚁将蝴蝶幼虫带回巢穴,像给自己的幼崽喂食一样嘴对嘴地给它喂食。而蝴蝶幼虫却毫不报恩,反而趁机将蚂蚁幼虫吞进肚里。研究热带森林蚂蚁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家曾拍摄了很多现场视频,他们发现,当蝴蝶幼虫化身蝴蝶时,蚂蚁对巢穴里突然出现的“入侵者”会感到惊讶,而蝴蝶会乘机匆忙逃离蚁巢。一些生物已进化到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本该是互惠互利的回报。以兰花为例。兰花是世界上三大开花植物之一,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兰花不产花蜜。没有花蜜,似乎就不能吸引昆虫,没有昆虫的光顾,那谁来为它们授粉呢?它们又会怎么做呢?原来,这些兰花会通过制造雌性昆虫的气味或伪装成它们的形状,来诱骗雄性昆虫进入花朵。雄性昆虫在兰花丛中寻寻觅觅,试图寻找它们的交配对象,四处乱飞的过程中它们的身上就会沾满兰花花粉。在一次次寻觅、“幽会”中,又将花粉传播给了其他兰花。就这样,兰花“诱骗”昆虫为它授粉的“小伎俩”得逞了。这是它们在进化中学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尽管采取了有些“令人不齿”的欺骗手段。共生互惠现象对于地球生物圈至关重要。动物传粉者(如蜂类和鸟类),给地球上大约80%的开花植物授粉,让它们能够受精繁衍。这些植物反过来为我们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和纤维等。其他的互惠关系,如土壤细菌和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也起到了调节地球上碳和氮互相转化的作用。(选自年第8期《大自然探索》,本刊有删改)[鉴赏空间]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地球生物圈共生互惠现象中时有发生的“欺骗”行为:一些“不劳而获”的蜂儿往往采取“作弊”的方式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蝴蝶幼虫不去报答蚂蚁的恩情,反而趁机将其幼虫吞进肚里,最终化身蝴蝶迅速逃离蚁巢;兰花用“诱骗”的方式让昆虫替自己传播花粉。看似一个比一个“奸诈”,一个比一个“无耻”,然它们都是进化的回报,都是物竞天择的必然规律。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不再枯燥,不再乏味,如同一个个鲜活的人,尽显各自独特的本能反应。[读有所思]1.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没有想到其他动植物的“欺骗”行为?请写一例与同学分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拓展阅读——为什么黑洞能够删除宇宙欧攀黑洞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天体,强大到能够将恒星撕裂成原子尺寸的碎片。这听起来很恐怖,但是黑洞还有其他一些更加可怕的能力,它也许能够“删除”宇宙本身。先让我们来看看黑洞到底是什么。黑洞可以看作是极大量的物质压缩到极小空间内的天体,在它的中心,引力几乎达到无限大。任何靠它太近的物体都会被撕裂成基本粒子,就算是光也无法逃脱,所以我们认为黑洞就像是一个黑色的天体。如果你不慎跌入一个黑洞,可以想象你在一条下游是无限高的瀑布的河流里游泳一样。你在不断往下漂流时,水流会变得越来越快,但却看不到下游的瀑布。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在逐渐靠近不可返回的边界。这个边界完全将黑洞从其他宇宙空间中隔离开来,我们不能靠近它,除非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所以我们不知道黑洞内部是什么情况,但对黑洞的边界略知一二。黑洞正在缓慢地将自己的质量向外辐射,就像一个火炉上的水锅缓慢地丧失水汽一样,这叫做霍金辐射。这使得黑洞极缓慢地丧失自己的一小部分质量,不过该过程极其漫长。对于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它需要10的58次方年来丧失它0.%的质量。在很遥远的未来,当宇宙中 一颗恒星死亡数万亿年后,黑洞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它完全蒸发消失掉,只留下一点点辐射。这里有一个问题,在黑洞不断蒸发的过程中,它有可能会“删除”一些基本的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不是那些可以触碰的实体,它通常被理解为有关粒子排列的一种属性。这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堆碳原子,将它们组合起来可以得到石墨,用另一种方式组合起来,却可以得到钻石。原子还是那些原子,但信息发生了改变。组成宇宙中的所有物体的基本粒子都是一样的,它们并不关心自己是一只鸟的一部分,还是一块石头或是一杯咖啡。如果没有信息,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一样的。根据量子力学中的理论,信息是不可摧毁的,它可以改变形态,但 不会丢失掉。举个例子,你把一张纸烧成灰,如果能将灰中的每个碳原子都小心地收集起来,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烟雾和热辐射中的所有属性,理论上就还能重构这张被烧掉的纸。这张纸的信息还存在于这个宇宙中,它并没有丧失,只是难以读取罢了。如果你能准确地测量宇宙中的每个粒子和辐射波的属性,便可以追踪曾存在的每一比特信息,理论上讲就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时期。但这时,黑洞来搅局了。信息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不同性以及事物过去的形态。黑洞则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它吸收不同的事物,然后将它们完全同质化,黑洞摧毁了信息。这引出了信息悖论,而且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信息悖论,即信息不可摧毁是我们所有已知物理定理的基础——存在与不存在。没有信息,任何事情都变得“相对”了。当讨论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需要的是“ ”。我们加何解决这个悖论?有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种,信息的确丧失了,永远不可重新获取。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物理学,放弃所有已经十分完备的理论。第二种,信息被藏起来了。也许黑洞的一小部分分裂开来,形成了一个“婴儿宇宙”,所有信息将会转移至这个奇怪的新宇宙,并且我们永远无法观测或接触它,但理论上信息不会丢失。这就像是一个存储着家庭相册的坏掉的硬盘,你将永远无法访问其中的内容。或许也有第三种,即信息很安全,没有丢失也没有被隐藏,也许只是我们思考的方式错了。我们知道黑洞会“困住”并且还可能删除信息,但并不知道黑洞还会对信息做些什么,黑洞在哪里存储它的信息。这就像进行“宇宙大扫除”,我们先用一些脏衣服来创造一个黑洞——用装满脏衣服的篮子来充满一个房间,你的脏衣服越多,篮子就越多。但在某一点,每个篮子都已经满了,房间也已经被充满了,这时这个房间达到了 容量。但如果我们继续用大量的能量去压缩这些衣物,房间就会塌缩,形成一个黑洞。这听起来违反常识,但想一想,黑洞虽是很极端的天体,它们也遵从和其他物体一样的基本法则。不管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如何,我们知道它复杂且多变,黑洞极有可能就是人类理解现实的钥匙。(选自年第7期《创意世界》,本刊有删改)[鉴赏空间]黑洞能够删除宇宙,听起来是多么荒谬的物理知识,然而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其一,信息的确被黑洞摧毁了;其二,黑洞把信息藏了起来;其三,信息很安全,既没丢失也没被隐藏,只是我们思考的方式发生了错误。文章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一方面充分展现事理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理的客观规律。作者在文中,始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析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了解宇宙、探索知识、改变思维、拥抱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有所思]1.说明顺序包括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这篇文章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它有什么妙处?2.阐释事理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你能找出来吗?读一读,看看它有什么作用。★《大雁归来》拓展阅读——放在掌心的纵纹腹小鸮乔桢文说起猫头鹰,我们脑海中一般会浮现出这样一种形象: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盘,拥有猫一样的耳朵的夜间精灵。也会联想到那句歇后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在古语中它是不祥的征兆。有一种猫头鹰却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它玲珑可爱,而且是古希腊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它就是纵纹腹小鸮。纵纹腹小鸮是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的一员,属于猫头鹰家族中个头最小的成员之一,从头到尾总共21至23厘米,体重至克,如果是自然状态下把头缩起来,那就只有巴掌大了,是世界上最小的猫头鹰之一。纵纹腹小鸮身子胖乎乎的,有着一对大眼睛,眼亮*,瞳仁乌黑,眼睛上方还各有一道白色的眉纹,一脸萌相。它不像长耳鸮和雕鸮那样头顶长着“耳朵”(事实上是长得像耳朵的耳羽簇),它的头顶较为平整,就像人类理发时留的小平头,上半部褐色,点缀着白色纵纹和点斑,下半部白色,披着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色的横斑。别看它身量娇小,可不是吃素的,这个巴掌大的毛球可是猫头鹰,是猛禽!它拥有一切猛禽都有的“标配”:相对于娇小的身量,它有极为强壮的钩爪、锋利的钩状嘴,以及敏锐的感官。在家域范围内,它会大声鸣叫或主动攻击入侵者,以守卫自己的领地。在逮捕猎物的时候,它不仅可以同其他猛禽一样从空中进行突袭,还会利用善于奔跑的双腿去追击。纵纹腹小鸮主要依靠强大而灵敏的视觉捕食:它喜欢站在高处,俯瞰广阔的地面,当地面上有小动物爬过或低空中有小鸟飞过时,它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出去,用强健的爪子摁住猎物。它的食谱几乎包括一切比它小的动物,比如鼠类、小鸟、昆虫、小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对勇猛的纵纹腹小鸮来说,捕食个头与它相仿的动物也不是什么难以完成的任务。绝大多数猫头鹰是在夜间行动,不过纵纹腹小鸮是个例外,它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在白天活动的猫头鹰,反而在夜深之时并不活跃。它分布广泛,适应力极强,适合它的栖息地类型很多,除了森林,郊野、山谷、牧场,甚至农田、谷仓等处都可安家落户。从海平面一直到开阔的山区,都能寻觅到它的踪影。在喜马拉雅区域,它的分布甚至可以达到海拔至米。每年4月至5月中旬,是纵纹腹小鸮的繁殖期。雌鸟会在两天时间内间歇产下3至6枚白色的蛋。22至28天的孵化过程,一般由雌鸟独自孵化,雄鸟则负责捕食,并把猎物衔进巢穴。可它们并不只是“你负责做饭养娃,我负责养家”,如果食物充沛,双亲也会轮班一起孵化。待孵化结束后,它们会疯狂地捕猎,喂养“无底洞”一样的小鸮宝宝。在中国,所有的猫头鹰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的性格并不愿与人类亲近,虽然名字中带一个“猫”字,但它们可不喜欢被人抚摸和搂抱。在一些视频或者图片中会看到,猫头鹰在被人抚摸时会露出“陶醉”的神情,昂着头,眯着眼,可爱的神态吸引了大批粉丝。但其实这时的猫头鹰已经处于一种极度恐慌的应激状态了!(选自年第1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鉴赏空间]本文介绍了猫头鹰家族中的“另类”——纵纹腹小鸮,不仅个头最小,而且喜欢在白天活动,更重要的是它的分布广泛,适应力极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猫头鹰的固有认知。在作者笔下,纵纹腹小鸮是富有灵性的,有着年轻人一样的装扮,熟悉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会善待家人,和睦相处。与猫头鹰一样,纵纹腹小鸮同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者希望我们人类不要无端打扰它们,尤其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它们身上,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深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pz/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