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山
一
有一群人,从小就被囚禁在一个长长的洞穴之中,他们手脚头颈都被束缚住了,不能动也不能扭动头部,只能往前看着洞穴尽头的岩壁。
在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有一堵矮墙,在墙的后面有一群人手举着各种各样的假人和假兽,来来回回走动着,而在他们身后更远的地方燃烧着一个巨大的火炬,明亮无比,火炬的光投射过来,将假人和假兽的阴影投在岩壁上。
日复一日,这些囚徒们看着岩壁上的假人和假兽的阴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动物。
直到有一天,或许是许多年过去了,其中一个囚徒身上的绳子竟然松动了,他生平 次转过头去,只看到有一束强烈的光刺向他的眼睛,过了好久他才适应这强烈的光,然后他看到了假人和假兽,才知道原来在岩壁上晃来晃去的那些阴影全都是虚假的,不过这时候他以为假人和假兽便是真实的。
他终于成功挣脱手脚上的绳索,朝着那刺眼的光源——燃烧的火炬走去,当他走近火炬的时候,却发现有一股更为强烈的光芒向他刺来,原来火炬立在洞口,他走到洞口附近时,太阳光从外面射了进来。
他从洞口走出,眼睛感受到一阵剧烈的刺疼,强烈的阳光让他睁不开眼睛。开始的时候,他只有借助地上的阴影识别洞外的物体。过了好久,他才适应过来,眼睛能够直接看实物而不再是阴影。又过了很久,他才终于可以直视那个将万物彰显于眼前的 光源——太阳。
二
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的“洞穴比喻”,他借这个比喻说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是这样的穴居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总是囿于自己所处的那个“洞穴”——自我的经验与观念。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那个逃出去的穴居人,有一天居然回来了,他决心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事物告诉给其他人,但是事情却远远没有这没简单。他遇到了两件棘手的事情。
件事情是,他发现自己回到洞穴后,竟然便成了瞎子。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太阳的强光下看东西,洞穴里的光线昏暗,他完全看不见任何东西。人们便嘲笑他,还说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是真的,你却被那些真实的东西弄瞎了眼睛。
第二件事情是,他因为颠倒黑白是非被判处了死刑。因为他在洞穴里逢人便说,你看到的东西不是真的,日复一日如此宣传,人们虽然不相信他说的话,但是总觉得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的确要比现在好一些。他给人们带去了希望,有了希望便就容易产生反抗。洞里的统治者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于是煽动所有人,对他进行了死刑的判决。
显然,故事后面这一部分所讲的那个人,影射着苏格拉底的事情。苏格拉底就是因为同样的事情被判处了死刑。因为教给年轻人真理,教会他们独立思考,所以被雅典的公民大会以教唆年轻人为理由判处了死刑。
三
通往真理的道路历来都是坎坷的。倒是不仅仅因为发现真理真的很难,而在于人们接受真理更难。真理最悲惨的境况,不是它被搁置在无人问津的楼阁之巅,而是就是那样明明白白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却视而不见,就算有人看见了,因为无法理解,所以被诬陷为邪恶之说。
这样看来,千百年之下,到了今天,我们还仍然是“穴居人”。因为我们照样还居住于自己经验和观念的“洞穴”之中,这洞穴牢固坚硬,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我们被自己的观念和经验捆绑住手脚,把幻影当作真实,把真实诬为邪说。别人说什么我们听不进去,不是我们排斥和拒绝,而是他在另一个洞穴中或者在洞穴之外。
所以,世上的人难以彼此真正沟通和交流,是很显然的道理。因为虽然即使是你此刻和他同处一室、四目相对,实际在观念的领域,你们各自所居的“洞穴”,一个在天之涯,一个在海之角,中间的鸿沟乃为天壤。那么,要真正理解被人、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做的就是:像那个逃出他的洞穴的人一样,挣脱手脚上的束缚,逃出你自己的洞穴,走向洞外更宽广的世界。
预告亲爱的“琦宝(本公号所有粉丝宝宝)”们
我们要开读书栏目啦!读书栏目啦!栏目啦!
北宋大诗人*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也许不读书的后果没有这样夸张,但是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不读书的人也可以很成功,但是身上会有些戾气和俗气;读书的人不见得能有多大成就,但是身上会多些和气和灵气。
所以,景琦老师准备开一个读书专栏,给大家推荐书籍。希望能够找到那些相同的灵*,大家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一起做一个温暖而有营养的人。
我们的读书专栏将在本周三晚九点在本